身为一国之君,不可不懂治军用兵,虽不能完全依靠武力,也不能不依靠武力。
国家以军队为立国根本,军队中以将领为灵魂枢纽,士卒则以将领为核心。要想壮大军队战胜敌人,根本在于选择称职的将领、获得优秀的人才。使用称职的将领、得到优秀的人才,就能震慑天下,臣服四夷,这才是长期保有国家大政的根本。
料敌是将领的先机,身为将领,一定得才智超人,其对于敌情的衡量,以敌方实力布置的虚实为先,至于兵员总数的多寡则在其次。军之所以兴必须择将。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将不知兵,以其卒与敌也。是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孔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事理既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在兴师动众之前,必须先加强兵员的教育训练。
用兵之道,器械为先。如果武器不够锋利,铠甲不够坚固,即使是有虎贲勇士,也未必一定能获胜。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应说是见到有机可乘时则前进,看到有困难时则赶快转移。
赏罚是督军的依据,统领三军部众、百万雄师,如果赏罚不明,号令没有威信,就不能激励将士奋勇杀敌。
1.军队是立国之本
国之大事莫过于用兵。然用兵有则可以取胜于人,苟不得其法,虽有百万之师而能必胜者罕矣。然则有国之君不可以不知兵,亦不可以全恃于兵,亦不可以不恃于兵。自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国君,没有不是依靠军队得到天下的;亡国之君,也没有不是由于军队而失去了天下。
为什么开始能得到天下,而后不能守住天下呢?这是因为天下已经安定,基业传了数代,治平相承,时间已久,子孙骄侈淫逸,生于富贵豪华之中,不知祖先创业之艰难,不熟悉军旅生活,忽视治军用兵的规律所造成的。产生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
(1)所选拔的将领不称职,又不幸遇上君主昏聩、臣僚恣肆,致使祸起萧墙;(2)国君独断专行,酿成祸乱,朝廷纲纪败坏,政治混乱,导致四夷入侵,兵刃不止;(3)京师王都出现了背叛造反之徒,导致战乱;(4)国君荒淫无度,贪恋酒色,纵情恣欲,不关心国家大事;(5)国君孱弱,臣下强悍,政令出于多门,有权势的大臣,擅自发号施令。
凡此种种,都是君主丧失统治天下的原因。这种现象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不是一朝一夕之故,这就是国君丧失天下的原因。
再说,创业开国之君,大多是从平民百姓起家,常常亲临士卒之中,身披铠甲,手持武器,驱马驰骋于两军对峙之间,忙得往往连饭也不能好好吃,他们又能广泛地寻求贤良才俊,采纳忠言。知无不为,剑及履及,终日小心翼翼,唯恐有所闪失,像这样夙兴夜寐,努力奋斗的精神,就是创业开国之君能取得胜利的原因,例如西汉的开国君主刘邦、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就都是这样的人。如果能够在安全时不忘记危难,治平时提防动乱,使天子的盛德传播四方,全力访求贤才之人,必使仁人在位,这样,施政便能万全,君位也就不可能丧失了。
国家大事,没有比用兵更重要的了。用兵得法,就可以战胜敌人;用兵不得法,就算拥有百万大军,而必能获得胜利的例子也是很少见。因此,身为一国之君,不可不懂治军用兵,虽不能完全依靠武力,也不能不依靠武力。
军队是国家的利器,不可轻易地使用。动用武力必须依循正道,在使用时也应该讲究用兵的原则,这样才能战胜敌人。一旦发动战争大则可以消灭敌国,小则可以攻克敌人的城池,或者用来抵御四夷的入侵,或者讨伐造反的乱臣贼子,或者俘虏歼灭盗匪敌寇,所以,一个国家必须有军队,这是确定无疑的。因而严格整肃军队,随时准备征服讨伐敌人,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
国家以军队为立国根本,军队中以将领为灵魂枢纽,士卒则以将领为核心。要想壮大军队战胜敌人,根本在于选择称职的将领、获得优秀的人才。使用称职的将领、得到优秀的人才,就能震慑天下,臣服四夷,这才是长期保有国家大政的根本。常言道:天下太平,使用文治;天下动乱,重用武功,这乃是必然的道理。天下太平无事,应当以文教施政治民;天下动乱,则应当依靠军队,扫平纷乱。因此说,文武之道是为政者一日也不可或缺的治术。
壮大军队、战胜敌人的途径主要有五条:
(1)整治铠甲武器;(3)聚集军队,齐备马匹车辆;(3)筹集粮秣及装备;(4)训练士卒;(5)选拔优秀将领。
这五条都俱备了,而后才能壮大军队。
选拔将领在于了解其人,了解他的才能智慧,然后才能使用他们,如周武王重用了姜太公,汉高祖刘邦任用了名将韩信就是如此。如果所用乃庸人,就是有雄兵百万,又能增加几分用处呢?
将领有五种品德(智、信、仁、勇、严),军事上有九地(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圯地、围地、死地),用兵有四机(气机、地机、事机、力机),作战时有五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者,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带兵有九变(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圯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事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懂得这些道理,就一定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道理,必败无疑。
作战时,谋略最为重要,勇力次之。军事上以谋略为根本,多谋则胜,少谋则不胜。如果有勇力而没有谋略,获胜的机会只有一半;有谋略而没有勇力,获胜的机会也只有一半;既有谋略又有勇气,必能百战百胜;如果没有谋略,又没有勇气,十次战争必有九次失败,获胜的可能性极小。
孙子说:用兵作战是要讲究诡道的。因此即使本身拥有实力,却要故意装作无能为力;虽有攻击的行动,却要装作无此准备;攻击目标就在近处,却故示远方,虽在远方,却示之以近;力量强大,要装作虚弱;实力虚弱,要装作力量强大。诱惑贪图小利的敌人,攻取陷于混乱的敌人,防备实力坚强的敌人,突袭守备空虚的敌人,回避火力强大的敌人,骚扰气势旺盛的敌人,使谦卑谨慎的敌人骄傲怠慢,让以逸待劳的敌人疲于奔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些都是高明的军事家必须灵活创造的兵机,不可死守事先订定的呆板规定(《孙子 计篇》)。
孙子又说:战场上重视的是过程粗糙的速胜,而不在于巧妙但却延误兵机的布阵(《孙子 作战》);援救重围中的争斗,不能拿着武器加入拚命,避开实力雄厚之处,打击空虚的弱点,就会自然而然的解围了。是故,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待敌人松懈疲惫时再予以痛击;用我方好整以暇对待敌人的轻浮骄躁,用我方的虚静权变对待敌人的动荡不安;以我方的近控要地对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方的安逸休整对待敌人的劳师动众;用我方的饱食战饭对待敌人的饥饿动荡(《孙子 军事》)。因此,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 九变》)。
为将者的智慧须足以估计出敌人的一举一动,威信须足以统领部下,恩德须足以安抚部下。
当他发号施令时,部下必不敢违犯;军威所指之处,敌寇必不敢抵抗,这些都是身为良将的基本条件。
国家有优秀的将领,就可以增强军事实力;军事实力增强,便可以称霸天下。因此,即使是天下太平,也不可忘记国防兵备。历史上贤明的君主都十分重视对内加强文治、累善积德;对外则加强军事实力、建军备战,以积极的态度防患于未然,何况所遇到的是离乱动荡的时代呢?
2.将领是军队的支柱
任将之道在于知人。先明五德,次察其人,若五德俱备,然后可以用人。夫五德者,一曰智、二曰仁、三曰信、四曰勇、五曰严,此将之五德也。 〖HJ〗在国家遭受到叛乱忤逆的祸患时,免不了要出动军队;要出动军队,必须先选择好称职的将领。
选任将领的原则在于了解其人。军人武德是身为将领的必备条件,如果审察其人具备此武德,便可予以晋用。凡古今良将,必具备上述五种德性。
将领是国家的辅弼,辅弼得力,国家就一定强盛。一般的人谈论起将领,多喜欢说其如何勇敢。勇敢对于一个将领,固然是应当具备的德性,但若只是匹夫之勇,则往往会轻率地与敌人交战,这样反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胜败之数便全然无法预料。因此,身为将领最重要的就是通晓谋略,其次才是勇敢,当然,谋略与勇敢应该是兼而有之、缺一不可的。有谋略又有勇敢的,可称为第一流的将领;有谋略而没有勇气的,只能是一般的将领。有勇气而没有智慧的,则是末流的将领。
身为统军之将,对五个问题要特别慎重:一为条理,二为准备,三为坚决,四为戒慎,五为简约。所谓条理,是指治理众多士卒要如同治理少数兵员一样有条不紊;所谓准备,是指出门就可能遇到敌人,有随时就能作战的准备;所谓坚决,是指临战时能不抱生还的念头,视死如归;所谓戒慎,是指战斗胜利结束后,要像未开始时那样严肃;所谓简约,是指军中的号令规范简单而不繁杂。
接受任务后连家都未告辞就奔赴战场,消灭敌人后马上回朝复命,这才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典范。
3.料敌为先是为将之道
为将之道料敌为先,敌有间隙,必急击之而超其危,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是乃料敌之道也。
身为将领,一定得才智超人,其对于敌情的衡量,以敌方实力布置的虚实为先,至于兵员总数的多寡则在其次。
统率着三军的人马,能够每战必胜而不失败的关键,在于将领能否正确的使用奇、正两种手法。奇、正的变化无穷,使敌人无所措手足以至于大败,这便是奇、正的威力。当然,能否善用奇、正两种战术,还得靠为将者的谋略;能够每战必胜、倾覆敌人,则是大将才有的谋略和本事。大将出征,犹如猎人带着鹰、犬去狩猎,每次必有收获,而不会有什么损失。
一般说来,兵威之所向,如果像以石击卵一样的顺利,必是在虚实的调度掌握上处置得宜。
战争的原则,不外是用正兵会战、用奇兵取胜。奇、正的变化多端,无穷无尽。战阵的形势可以取象于水,水的形是避高而趋下,用兵的势则是避实而击虚;战场上没有固定的形势,就如同水是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凡能顺着敌情的变化而因势取胜的,便可说是用兵如神了。
将帅如果御下不严,管教不明,使得官兵不守纪律,行军列阵时纵横杂乱,就叫作乱,这是将帅的过失。将帅不能正确地判断敌情,以寡敌众,以弱击强,必将遭致兵败。战争的胜败,为将者负有全部的责任,对于影响胜败的关键,不能不作深刻的体察。因而,为将之道以料敌为第一要务。当发现敌人有疏漏空隙之处,一定要乘虚急攻,将敌人推入危险的境地,即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料敌之道尽在于此。
4.训练是作战的前提
军之所兴必须择将。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将不知兵,以其卒与敌也。是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军队要有所行动之前,必须先选择称职的将帅。国君若不认真选择称职的将帅,就等于拱手把国家交给敌人;将帅不了解自己的士卒,就等于拱手把军队交给敌人。因此说,用兵治军的方法,以教育训练为第一要务。
一个人学习掌握了战斗技能,可以用来教育十人;十人学习掌握了战斗技能,可以用来教育百人;百人学习掌握了战斗技能,可以用来教育千人;千人学习掌握了战斗技能,可以用来教育万人;万人学习掌握了战斗技能,三军强大的战斗力便得以建立起来了。身材短小的可以拿矛、戟投入战斗,身材高大的可以使用弓、弩;强悍的高举着旌旗,勇敢的负责鸣金击鼓;身体虚弱的负责给养供应,聪明睿智的充当谋士。武器锋利尖锐,铠甲坚固细密,则人人勇于战斗;奋勇前进的给予重赏,擅自后退的处以重刑,赏罚的威信得以严格贯彻,才是克敌致胜的根本之道。
练兵的宗旨,在使进攻时锐不可当,撤退时敌不敢追,陷入绝境时依然阵形严整,战斗失利时仍能行列井然,不管在平安或危险的场合里,全军上下均能紧密地结合,随时都可调用,绝不发生离散或疲敝的态势,这才算是有了充分的训练。
孔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驱使未经训练的人民投入战争,便是将其弃之于绝地)。
事理既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在兴师动众之前,必须先加强兵员的教育训练。
5.武器是用兵的优势
用兵之道,器械为先。如果武器不够锋利,铠甲不够坚固,即使是有虎贲勇士,也未必一定能获胜。
如果有兴师攻战的企图,必须先准备好武器装备,挑选优秀的士卒,骑兵、步兵数量的组合可以根据需要而使用,或者在先,或者在后,使攻守之间的支援相继不断。
铠甲不够坚固细密,就跟赤身露体一样,弓弩射程不远,则与没有弓弩一样;射不中敌人,与没有射一样;射中敌人,但没有穿透敌人的铠甲,就像没有箭镞一样--可见,胜敌之道,武器装备是第一优先。
如果武器锋利尖锐,铠甲坚固细密,士卒人人威武雄壮,行军布阵训练有素,前进后退井井有条,阵形队伍丝毫不乱,听到击鼓就奋勇战斗,听到鸣金就停止前进,这样的军队才可以使用。如果铠甲不坚固,武器不锋利,士卒缺乏训练,就犹如赤手空拳去和猛虎搏斗,是注定要失败的。
6.行军是战场的动势
夫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必须有则。居必择处,战必有成。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阻、远近,胜之道也。
统领三军部众,指挥百万雄师,必须有一定的准则。驻扎的防区有所选择,作战时必然有成。行军作战必须选择地形上的助力,预知敌情,掌握胜算,控制地理上的险阻、远近,这才是战胜之道。
大军在运动时,应尽量选择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的地形,避免行经地势卑下,道路不畅的险区。地理上的形势各地均有不同,差异颇大。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即所谓的六害,行军时遇到这些地形一定要远远离开,万万不可接近。我们远离这六种地形,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对这六种地形,让敌人背对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