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22岁以后该做什么
6033000000006

第6章 人生有志向,职业有指向(1)

心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年轻人不能整日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生命可贵,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放飞梦想,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梦想成真。

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认为,那些成功人士取得的成就,对于自己而言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并非如此,你远比你想象的自己要强大得多。只所以会有平庸的现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看轻了自己,不敢想,不敢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天地里混日子。

秦朝的丞相李斯年轻时,是楚国上蔡郡府里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负责仓内存粮进出的登记。

一天,李斯在粮仓外的厕所里发现了一群老鼠,这些老鼠个个瘦小枯干,毛色灰暗,身上又脏又臭,让人恶心。

李斯忽然想起自己管理的粮仓中的老鼠,个个肥胖硕大,油光发亮,整日在粮仓中逍遥自在。

李斯恍然大悟,自己在小小的仓库中做了8年小文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就如同厕所中的这些小老鼠吗?

于是,李斯辞了粮仓小文书的工作,离开上蔡郡,去投奔博学多才的荀况,决心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后来李斯成了大秦的宰相,帮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

陈胜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佣种地,他不满现状,决心改变,面对同伴的嘲笑他发出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果,后来陈胜与吴广发动农民起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

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怀有远大的志向,敢于向命运挑战,并最终使自己青史留名。

西楚霸王项羽年轻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时浩浩荡荡的队伍,不禁脱口而出:“我必定可以取代他。”后来项羽率军入关中,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号为“西楚霸王”,权同皇帝。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去咸阳游玩,看到秦始皇出行的队伍,也感叹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后来刘邦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

有一次,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读书?”有的同学回答:“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同学回答:“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

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周恩来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志存高远,后来他实现了理想,成为人人敬爱的周总理。

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将很难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自然也就看不到外面大世界的精彩,一生只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普通人。

李斯若安于现状,就不可能当上宰相;陈胜如果没有抱负,只会是一个秦朝暴政下受苦受难的农民,默默无闻,更不能留名青史;项羽有抱负,才成为西楚霸王;刘邦有远大的志向,才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由此可见,一个人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其自身的潜能就能发挥得越充分,他的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提高,他的价值才会得到体现,他的人生才有意义。

杰克是一位酷爱拉琴的年轻人,可是他刚到纽约的时候,迫于生计,只好到纽约街头去靠拉小提琴卖艺来赚钱。

幸运的是,杰克在这期间认识了一位黑人琴手,两个人一拍即合,他们抢到了一个最能赚钱的好地盘——一家商业银行的门口。

没过多久,杰克就靠着精湛的琴艺赚到了不少钱,然后他就和那位黑人琴手道别,因为他不想一辈子都在这家商业银行门口卖艺,他想到大学里去进修,也想同那些琴艺高超的人切磋。于是,杰克用卖艺赚来的钱做学费,进入一家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在这段时间里,他凭着一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提高音乐素养和琴艺中……

10年后,杰克又一次经过当初靠拉小提琴卖艺的那家商业银行,发现昔日的老友——那位黑人琴手,依然在那“最赚钱的地盘”拉琴卖艺。

当那个黑人琴手看见杰克出现的时候,非常高兴,他问杰克:“我的朋友,你现在在哪里拉琴啊?”

杰克回答了一个非常有名的音乐厅的名字,那个黑人琴手听后不解地问:

“难道那家音乐厅的门前也是个非常赚钱的好地盘吗?”

他哪里想得到,10年后的杰克已经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知名音乐家了,他经常应邀在这家著名的音乐厅登台献艺,而并非在门口拉琴卖艺。

一个人有无成就、有多大的成就,取决于他青年时期有无志气、有多大的志气。是否有志气也不一定要看他年少时是否真有成就事业的气质,而是看他在尚无成就时是否具有成就大事业的志向以及一颗相信自己永不退缩的心。

22UP成长宣言

梦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我们在祝福别人时常说“心想事成”,其实这个词并不仅仅是祝福,它告诉我们只有拥有梦想,才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梦想的人是怎么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的。人生是大海,人是大海里的航船,而梦想则是航船在前行中时刻都能看到的那座灯塔,无论风向如何,无论波涛多大,有了灯塔就不会迷失方向。反之,没有灯塔,自己就不知道去哪里,则只能随风漂泊了。

制订目标不可好高骛远

目标是什么?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22岁以后,如果还是不明确自己的目标,就得抓紧制订了,制订目标时要注意,不可虚无缥缈漫无边际。目标是要实现的,若不能实现就不能称之为目标,而应称之为空想、幻想。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人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取决于做这件事情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完成。

所以说,制订的目标要具体,要切实可行。不能像空中楼阁一样抓不着。

制订目标也一样,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的目标很难实现,或者根本实现不了。太容易的目标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没有意义。目标是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有挑战性的,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一只乌龟看见老鹰在天上展翅飞翔,心里很羡慕,就找到老鹰,请求老鹰教它飞行。

老鹰说:“你没有翅膀怎么飞?”

乌龟不听,坚持要老鹰教它飞行的本领。老鹰无奈,只好抓住乌龟,飞到高空中,并将飞行的技巧一一讲给乌龟听,然后将乌龟松开,让它自己飞翔。

乌龟很兴奋,正想大展身手,却失去了平衡,落在了岩石上,幸亏有龟壳,不然就粉身碎骨了。

乌龟的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差点为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而送命。

所以说,制订目标时,一定要考虑是否切实可行,倘若与自身条件不相符,则不仅无法实现目标,还会成为他人的笑料。

如今的年轻人有很大的抱负,很高的志向。但是却往往忽略了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远大的目标也要慢慢实现,先实现小目标,实现了小目标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日本有名运动员,虽然个子矮小,却两次夺得了马拉松世界冠军。许多人颇为不解,记者采访他,让他说说成功的秘诀,他说:“我是用智慧取胜的。”只是大家都不明白他说的智慧是什么。

10年后,这名运动员出了一本自传,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自传中写道:“在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冲向第一个目标,等到达第一个目标之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目标。40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为几个小目标后,就能很轻松地跑完。”

22UP成长宣言

人的一生,是在实实在在的社会中生活,而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不切实际的想象中。因此,我们的认知需要符合实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了,才可能经过自己的全部努力去实现。

只要确定目标,就要勇往直前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远方”就是我们的目标,只要确定了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气灯(瓦斯灯),但是煤气靠管道供给,一旦漏气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因此人们对于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这时,发明大王爱迪生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除了改良照明之外,还要创造一套供电的系统。

当时电灯的原理已经很清楚了——把一根通电后发光的材料放在真空的玻璃泡里,就形成了电灯。最难的问题在于灯丝的寿命。

研究灯丝的过程劳苦而漫长,他尝试用炭化的纸、玉米、棉线、木材、稻草、麻绳、马鬃、胡子、头发等纤维和几种金属丝来做灯丝的材料,试验过的材料多达1600多种。终于,在经过—年多的艰苦研究后,他找到了能够持续发光45小时的灯丝。在这45个小时中,他和助手们纹丝不动地盯着这盏灯,直到灯丝烧断。这个成果已经令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羡慕不已了,可是爱迪生却并没有满足:“既然它可以坚持45个小时,过一段时间,我就要让它坚持100个小时。”

一位记者问爱迪生:“一旦你真的用电灯取代了煤气灯,那你可要发大财了。”爱迪生说:“我的目的倒不是为了赚钱,我只想跟别人争个先后。我已经让他们抢先开始研究了,所以现在我必须追上他们,我也相信我能做到。”他就这样站在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来解释了自己的研究行为,他的人生宗旨就是超越自我、不断进取。

两个月后,灯丝的寿命居然达到了170个小时。全世界都在报道这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年即将到来,爱迪生把40盏灯挂在从研究所到火车站的大街上,让它们同时发亮来迎接出站的旅客,其中更多的人是专门赶来看奇迹的。他们都是只见过煤气灯的人,令他们最惊讶的不是电灯能发亮,关键是这些电灯能够说亮就亮、说灭就灭,“爱迪生万岁”的欢呼响彻大街小巷。

“人们称赞我的发明是一种伟大的成功,其实它还在研究中,只要灯丝的寿命还达不到600小时,就算不上是成功。”对于众人的顶礼膜拜,爱迪生就是以如此谦虚的态度来回应的。

从那个时候起,给爱迪生的祝贺信、电报和礼物源源不断,新闻、传闻更是铺天盖地。而爱迪生却并不关注这些,他仍在默默地对灯丝进行改进,朝着定下的600小时的新目标迈进。最终,他的样灯寿命达到了1589小时。目标在不断地前进,人生也在不断地升华,这就是一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人生追求。

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著名的化学家、发明家诺贝尔也是一个在实现目标的路上勇往直前的典范。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10岁的时候,父亲询问诺贝尔将来的理想是什么,诺贝尔回答说要当一名发明家,后来,诺贝尔发明了安全炸药,誉满全球。但是,他成功的路上却充满了艰辛。

1863年,诺贝尔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用的雷管。同年10月,他得到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他只得跟着父亲四处借贷,最后拿破仑三世决定出资10万法郎,资助他们父子在斯德哥尔摩办厂,初获成功。

刚刚获得成功,诺贝尔又遭到了巨大的挫折。1864年制造硝化甘油的工厂爆炸了,当场炸死5人,其中就包括诺贝尔心爱的弟弟。在爆炸发生以后,周围居民十分恐慌,强烈反对诺贝尔在那里制造硝化甘油。结果,诺贝尔只好把设备转移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马拉湖,在一只船上制造硝化甘油。

1865年3月,历经波折的诺贝尔在温特维根找到一处新厂址,在那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硝化甘油工厂。

诺贝尔的成功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1866年,硝化甘油爆炸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美国的一列火车,因为炸药爆炸,而变成了一堆废铁;德国的一家工厂,因炸药爆炸,厂房和附近民房全部变为一片废墟;“欧罗巴”号海轮,在大西洋上遇到大风颠簸,引起硝化甘油爆炸,船毁人亡。因此各地纷纷停止使用硝化甘油,硝化甘油公司陷入了困境。

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诺贝尔没有灰心,他仍埋头试验,第一次制成了运输和使用都很安全的硝化甘油工业炸药,也就是诺贝尔安全炸药。

为了消除人们对硝化甘油炸药的怀疑和恐惧,1867年7月14日,诺贝尔在英国的一座矿山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他先把一箱安全炸药放在一堆木柴上,点燃木柴,结果,安全炸药没有爆炸;他再把一箱安全炸药从大约20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结果,炸药也没有爆炸;最后,他在石洞、铁桶和钻孔中装入安全炸药,用雷管引爆,结果,安全炸药都爆炸了。诺贝尔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他的安全炸药从而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道路上历经磨难,最终获得了成功,靠的就是勇往直前的拼搏和进取精神。在困难面前,他从来都没有丢掉过信念,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努力!

22UP成长宣言

成功路上荆棘丛生,最需要的就是勇往直前的精神。一个人如果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灰心丧气,打退堂鼓,那么他的目标就永远不会实现,他的人生也不会成功。

树立志向时,要参考别人的意见

志向关乎人的一生。如果在树立志向方面出了问题,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但是由于年轻人的人生经验不足,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在树立志向时,往往会作出不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时,就需要参考别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