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速度较慢的人,一般都是慢性子,他们反应相对迟钝,说话慢条斯理,事情再急也不慌不忙,反而让听的人替他们着急。这种人通常比较老实厚道,性格内向,有些木讷,其气场大多为内向的、安静的。在气质类型上这些人多为黏液质,他们性情温和,做事认真,但是又比较爱面子,有点儿小脾气,常会为一些小事生气。
王涛是一家外企公司的普通职员,他是个急性子,每次遇到突发事件、大事或是烦心的事情时,他说话的语速就会特别快,有时候听者都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些什么。
有一次,公司紧急通知员工要收拾干净自己的办公桌,因为一小时后公司老总会下来视察。王涛在接到通知的时候正在外面办事,他一下着急起来,由于平时性格懒散,他的办工桌上总是乱七八糟的,于是他火急火燎地给一位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同事打电话求助。
电话刚一通,不等对方说话,王涛就着急地说了起来:“我正在外面,一个小时之内是不可能赶回公司的。我刚才接到通知说要员工清理办公桌,总裁要来视察。你收拾完自己的桌子,赶紧也帮我收拾收拾,不然让总裁看到我那个乱七八糟的桌子就完了……”等王涛噼里啪啦地说完,对方才有说话的时间,这时对方说:“我也没在公司,我请假了。”
由于说话太着急,根本不给对方开口的机会,王涛经常干这种乌龙事。因为他说话噼里啪啦跟放鞭炮似的,同事们在背地里给王涛起了个外号叫“炮筒子”。
在这个案例里,王涛一旦遇到急事说话语速就会加快,这一方面反映了他急躁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让人感受到了他不够稳重的气场。其实越是遇到急事,越不能急躁,越是要冷静处之。否则很可能由于急于处理事情而失去理性的判断能力,口不择言,说出不合适的话来。用平缓的语速叙述着急的事情,才能够临危不乱,很好地处理好急事。
而且,说话的语速太快也会让听者弄不明白说者要表达的意思,使听者忽略掉说者原本想要说的重点,最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说话的语速快并不意味着处理事情的效率高,相反,语速太快,听者接收不到完整的信息,还会耽误事情解决的进度,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心理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尽管语速是每个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特色,也是每个人独有的性格特征和气场,它是客观固有并且会长期存在的。但是这种固定的说话方式有时候也会突然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则能准确地显示出说话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通过判断说话者语速的变化,就能够看出他的气场变化。
1.语速由快转慢
一个平常说话心直口快、伶牙俐齿的人,在某一时间或者面对某一个人时,突然变得反应迟钝,说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说明这个人对一些事情有所隐瞒,抑或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而感到心虚,从而导致发言时底气不足。这个时候这个人所表现出的气场就是消极的、虚伪的。
当然,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恋爱中的男女身上。平常口若悬河、幽默风趣的男子和牙尖嘴利、热情爽朗的女性,他们一旦面对自己心仪的对象,就可能突然变得不知所措、害羞起来,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于是语速就由平时的又快又急变成了含含糊糊、断断续续。这无疑就是一种“我喜欢他(她)”的心理信号。
还有一种可能是,平常语速过快或语速中等的人突然放慢了语速,他一般是在强调某种观点或某件事,这样做是为了引起听者的注意。
2.语速由慢转快
一个平时说话慢条斯理、不疾不徐的人,语速突然加快,而且音量也明显提高,说明他可能是遭遇了无端的猜疑或诽谤,这些让他情绪激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尊严,他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量和说话速度。相反,在受到别人指责时,如果他的反应是无言以对,那么这种指责就很有可能是真的。
一个人的语速比平时快,也多出现在撒谎的时候。虽然,撒谎的人通常会表现出心虚的气场,而使语速减慢,变得支支吾吾,但是如果谎言事先已经捏造好,撒谎者的语速就会明显比平常快,因为他急于把整套的谎言尽快说完,不愿意自己的谎言被打断或者被拆穿。
语速突然加快也可能出现在辩论或者演讲当中,这种情况是由发言内容造成的。发言者由于情绪被调动起来,语速就会不自觉地加快,潜意识里是为了不给对手或听众反驳和思考的余地。这种很快的语速常常能够反映出辩论手、演讲者紧张和强势的气场。
在了解了说话的语速对气场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拥有正面、积极、真诚的气场,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语速,用平缓的语速叙述着急的事情,不随便改变自己的说话速度。
说话要给别人留面子,为自己留余地
说话的内容也能影响一个人的气场。那些说话懂得照顾对方情绪,给对方留面子的人,往往拥有宽容、受人欢迎的气场;相反,那些说话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不顾,根本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其气场往往是狭隘、自私、不受欢迎的。
人们常说:“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面子问题是头等大事,因此才会有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性命相搏的事情出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在说话时要特别注意面子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去踩人家的面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能维护他人的面子。给人家面子、帮人家维护好面子,也就是给自己留余地,让自己拥有受人欢迎的好气场,为自己的人情大厦添砖加瓦。
喜好赞扬而厌恶批评是人类自尊的天性使然。在人际交往中,别人的弱点、缺点、污点等忌讳之物,都是“雷区”——碰不得。一般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是我们应该避开的。
1.不能说别人不足的地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美丽、俊逸的。然而,生活没有慷慨地让所有的人如愿,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幸的丑陋者和残疾者。他们大多有自卑感,不愿听与自己的短处有关的话题,比如:秃顶者忌说“亮”,胖子忌说“肥”,矮子忌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忌说“丑八怪”,跛子忌说“举足轻重”,驼背忌说“忍辱负重”等。对于他们的这种正常的心理,我们应该充分理解。
2.不能说别人失意的地方
人生在世,有起有落。即使今天看起来非常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人都可能经历过人生的挫折。人难免有失意之处,或高考落榜,或恋爱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工作不顺利,诸如此类的失败本就已经让人痛苦不堪,好不容易忘记了、超越了,又有人有意无意提起,怎会不让人火大呢?即使现在的得意之人也怕往日的失意传播出去,有失颜面。因此,要把他人的失意处当做言语交谈的禁地。
3.不能说别人痛恨的事情
古人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是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谁又愿意把它公之于世,让每个人都知道呢?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品质的错误(如曾有偷窃行为或生活作风问题),就更加讳莫如深。如果听到有人说起类似的错误,就会顿生无地自容之感,有如芒刺在背般的痛苦。
有些人习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他们以触别人的痛处、犯别人的忌讳为乐事,这是很不道德的表现,而他们也必将自食自己所种的社交苦果。对“雷区”我们要避讳。它是人际交往的一种修辞手法,是对他人的尊重,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那么,我们该怎样避讳呢?
1.慎言相避
说话前要了解对方的情况,绕开对方的痛处,比如,不在久婚不育者面前大谈儿女经。平时,谨言慎行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但是在得意、自我吹嘘时,就很容易忘形,而一忘形就很可能会无意中犯忌。因此,将之培养成为习惯,让它成为一种本能,这样即使再忘形也不会犯了。
2.婉词相代
有时对于对方的忌讳是避无可避的,这时,也要学会以婉词相代,太直白会让人难堪,而婉转则可以给人留几分面子,让对方感激以待。例如,一个朋友被炒了,正在找工作,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而你刚好有一份合适的介绍。你可以这样说:“哇,看当老板也不容易,总要为了人才而四处奔波,看这里又有一个……”这样,对方能够不失面子地接受你的帮助,而且还会对你感激不尽。相反,如果你说:“你不是被炒了吗?这有份工作挺适合你的,去试试吧!”这样,对方很有可能会为了维持面子而拒绝,甚至与你反目成仇。
3.巧言相岔
如果话已经从口里说出来了,才惊觉自己碰到了别人的痛处,那么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来缓解尴尬气氛、挽救过错呢?这时,切忌慌乱之中作说明,因为说明得越多就侵入别人的禁区越深,而且有的事情本来就是越描越黑的。因此,转移话题、巧言相岔,给对方空间,才能让彼此及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例如,聊天的时候,你随口说:“他也真够倒霉的,就因为长得矮,连个女朋友都找不到。”说到这里,你猛然发觉自己已经失言,因为听你说话的人正是一个矮子,而且也因此在苦恼。此时,可以接着说:“不过,有资料表明,矮个儿通常都比高个儿聪明,你就是我们一群人中事业最出色的一个。”这样就很妥帖地将话题转移到了事业上来。
避讳,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是营造好气场的关键点,更是处理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技巧。
对于面子问题,除了消极地避讳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积极的方式主动去“做面子”给对方。比如以下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替对方在同事、朋友及上司面前说好话,为他做公关,但不可太肉麻、露骨、刻意。
对方有喜庆,主动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庆贺。
对方有难言之苦,不动声色,悄悄地主动替他解决。
适当地吹他、捧他,协助他建立人群中的地位。
……
当我们把“面子”上的功夫练到炉火纯青,在说话时,懂得给别人留面子,为自己留余地,我们就会拥有受人欢迎的好气场,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社交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