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
6027300000059

第59章 热河的失陷 (2)

专家都发话了,但对热河失守也深感“义愤填膺”的老蒋,却仍然准备再给他的盟弟弟一次机会。

“128骑进承德”后,连着两天,他都发电报给少帅,要求他振作精神,指挥部队反攻承德——哪儿丢的你再从哪儿给我夺回来。

少帅这次也知道把事情搞砸了,表示愿意亲自带兵去打。

可是已经晚了。

大家不需要他再去了。

3月7日,南京政府监察院提出弹劾案,要求军法惩办张学良、汤玉麟二人。你还别小看这个监察院,明清以前,那就是御史台啊,里面的人被称为御史都老爷,他们不是只会参参一般的王公大臣,皇帝老子怎么样,当着面照骂。

迫于舆论压力,张学良不得不于当日主动致电中央要求辞职。

这下子老蒋感到情况严重,不能也不敢再掉以轻心了,当下从南昌飞赴武汉,随后乘车北上,直抵石家庄。

屁股还没坐热,华北军政大员纷纷闻讯赶来。

黄绍竑、徐永昌(山西省政府主席),这些人各个带着一副苦瓜脸,争着要向老蒋汇报工作,其实意思都是一个:让少帅下课吧!

黄绍竑怕老蒋关键时候心软,还苦心孤诣地做了一番推论。

怎么说的呢?

委员长你想过没有,如果让他(指张学良)继续干下去,不光全国舆论不会罢休,华北其他非东北军系统的部队也不会干啊。

经过当年中原大战,29军和晋绥军对东北军至今都隔阂难消,而且这些人都是老兵油子,刀山火海里杀出来的,他们只服比他们更狠更有能耐的,你派一个打仗不行的,怎么指挥得动他们?而且别忘了,在中央军无法大批调动过来的情况下,打日本人,还得靠他们。

再者说了,张即使有这种勇气,肯率部与日军死拼,可他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你瞧瞧他的身体,他的精神状态,都难以支撑。

老蒋不动声色地听着黄绍竑滔滔不绝地发表他的宏论,只是默不作声。事实上,即使在到华北以后,对于是否要撤换前线主帅,他仍然没有最后打定主意。但是黄绍竑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不得不动容了。

黄绍竑:即便现在你准许张辞职下野,东北军也不会有大的动静和反响。

为什么?

热河新败,全国各地喷来的唾沫星子能淹死人,正是需要人出来担责任的时候。

不此时斩马谡,更待何时。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对老蒋来说,他最看重也最有顾虑的其实就是这一点。此惑一解,豁然开朗。

他不再犹豫不决。

之后便有了老蒋、宋子文与少帅的那次著名会谈。会谈内容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但结果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张学良这回是真要下课了。

3月12日,国民政府明令宣布,准许张学良辞职,由原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接替其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一职。

少帅通电下野,老蒋安排他“出国考察军事”。

这次经历对他来说,可算是一次人生的滑铁卢。军事惨败,政治失意,身体颓废,原来还想保住一些老本,最后一摸口袋却发现已分文不剩。

1933年的第一场雪,是否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了一些?

此时此刻,他可能会想起多年前的改旗易帜和中原大战,那都是他人生中经历过的一个个辉煌顶点。

然而,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命运像早已设置和安排好的一样,它会让你感觉拥有一切,同样又会毫不留情地把这一切都从你手中夺走。

唐朝的刘禹锡对此早已看破,所以他在虎踞龙盘的石头城,才会由衷感慨:把“千寻铁锁”沉到江底又有什么用啊,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他说的是晋朝之统一中国。当时那么轰轰烈烈,然而没有多长时间便直如昙花之一现,很快中华大地就出现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分裂(黄仁宇称之为失去的三个世纪)。

其实人之命运与江山之命运是多么类似,一样的无常,一样的残酷,一样的令人心碎。

痛苦和绝望,在那一刻,几乎压垮了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

东北丢了,热河丢了,等到他再回国的时候,山西、河北、平津也不再归他统制。他和所有的东北军部属一样,真正地成了一个天涯浪子。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失去后才更知道拥有的可贵,从此东北军和少帅都以“打回东北老家去”为念,寄望于返回故里——那个梦中长满大豆和高粱的地方。

其间,英雄亦辈出矣。

在少帅下野后,老蒋在与包括胡适在内的华北各界名人见面时,也自掌了一嘴巴,承认反应慢了一点,让日本人有机可乘(“不料日本进攻热河及汤玉麟张学良败溃如此之速”)。

既然做了自我批评,当然要拿点行动出来。

老蒋命令中央军加速北上赴援。

有多少?

3个主力师。

嗨嗨,不对吧。怎么这么少,在去年年底,不是还说可以“密备6个师”的吗,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其实说起这件事,老蒋也是有苦难言: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

再往前面去,更多的师也估计过,不要说6个师了。

按照老蒋原来的想法,这些中央军部队都只能从“剿匪区”抽调,可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谁去跟红军作战呢?

关键时候,有人拍了胸脯。

两广驻沪代表表示,只要中央有决心跟日本人干到底,江西抽出多少部队,他们两广就补进去多少部队。

人都有着急慌忙的时候,被热河局势搅得整天茶饭不思,连个安心觉都睡不好的老蒋顿时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难得同志们这么识大体、顾大局,还有什么事不能办好?

可是天真害死人啊,哪怕是对搞政治阴谋这一套很有心得的老蒋,一不小心,也着了它的道。

这边眼看热河之战就要打响,那边两广方面却还悄无声息,好像没事人一样。

他们一个兵也没往江西派。

老蒋的部队抽不出来,一时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艰难的考题

在这要命的当口,政府命令、中央指示都是不济事的,再说当初两广承诺出兵也没有签什么合同——就算签了也没用,那年头搞政治的谁信这个。

给钱吧,自己现在还穷得要当裤子呢,哪有钱?况且广东的陈济棠、广西的李宗仁,这都是精得跟猴子一样的人物,就算你借来高利贷给他们,也保不准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给地盘?南京政府一共也没控制几个地盘,给少了不行,给多了自家就不用过了。

想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

感情。

奉命去“谈感情”的是黄绍竑。

之所以让他去完成这一“大任”,自然是因为黄绍竑本就是两广那边出来的人,宾主交谈都不用说普通话,距离容易拉近。

结果嘛,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了。

老乡归老乡,情谊归情谊,兵,一个没有。

理由多了:枪弹不足,军费不够……

反正都是很客观很现实的困难,没人说自己主观上是不愿意去。

跟他们一比,你就很能明白当初老蒋为什么会习惯性地护着少帅了:条件也不是没提过,可人家单纯啊,哪像这些人这么“老奸巨猾”。

看到黄绍竑两手空空地回来,老蒋又生气又郁闷。

事已至此,也只有直面惨淡的人生了,临时想别的招吧。

再怎么排来排去,也只能先抽1个出来,这就是早先已从徐州出发的第25师(关麟征师)。其他的,还能凑两个,1个是在湖北孝感的第83师(刘戡师),1个是在陕西潼关的第2师(黄杰师)。这两个师此前也在和红军作战,前者是和红四方面军,后者是和陕南红军。

6个师变成了3个师,打了个对折,可如果我们站在老蒋的立场上帮他想想,能做到如此地步,确实也不容易了。

这3个中央军主力师组成第17军,从各自驻地分别开赴华北战场。

好了,形势紧迫,也不要再怪你怪他了。中央军、西北军、晋绥军不是都聚齐了吗,那咱就痛痛快快地打它一家伙吧。

但是痛快不了,因为何应钦面对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

除了早已沦陷的热河,还有溃散的人心士气以及本来尚可一战的战略态势。

20万东北军已如惊弓之鸟,如潮水一般向关内涌来。他们带来的恐惧则有如瘟疫一样地到处传播,连旁边的晋绥军和29军都被感染上了,一时间也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这关东军究竟是哪里跑出来的凶神恶煞,竟如此生猛。

军队都抖成这样,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更不用说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往南面逃。

未战先怯,兵家大忌。

此外,最让何应钦感到棘手的事,就是他甚至没有一块完完整整的场地可用来排兵布阵。

热河倒是足够大,仅从辽西的朝阳到承德,就有600多里路,而且主要是山地高原,路面极其崎岖不平,那是要纵深有纵深,要高度有高度,日军机械化优势根本无从发挥。

可惜,丢了。

现在关东军只要一过长城东段,马上就能进入华北平原。这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日军的大炮坦克不要太欢畅哦。

显然,华北平原决不是合适的战场,而且距离平津太近,稍有差池,则平津难保。

能用来凭险据守的,只剩下了一个长城。

但是长城也不是一个固若金汤的地方。

你想想,这时的长城还是几百年前明朝传下来的遗物,老胳膊老腿的,有的地方都早已坍塌掉了,过去防防大漠草原上游牧部落的骑兵尚显吃力,又哪里抵挡得住日军机械化师团的攻击。

大敌当前,却无多少可施展的空间,如此重担,也只有让当时在军中居于翘楚地位的何应钦来挑了。

我们可以想象,在黄埔军校的日子里,这位总教官一定给自己的学生出过各种各样的考题,有时甚至还会尝试增加难度,以测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他那时候大概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要坐在教室里,咬着铅笔,一脸凝重地答题。

这不是ABCD的单项选择题,连瞎猜一下的机会都没有。

思考题,还是得转几个弯的那种。

兄弟我天资愚钝,以前对数学物理这些东西很是发憷,考试时心惊胆战的往往就是最后那几道思考题。抓耳挠腮,汗如雨下,就是答不出来啊,这还成了一个心病。后来隔了很多年,我还是会老做这种答不出题的噩梦。这是真的。

现在的小朋友估计是更惨了,因为据说把奥林匹克竞赛的概念都引进来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当然了,何教官既能当上80万禁军总教头,那是状元之才,岂是我辈可比。很快,他就交出了自己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