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洋务自强
60084900000006

第6章 泥足的巨人

洋务的军火工业,是整个洋务运动中的大头事业。在富国和强兵之间,当年的主事的巨子们,想的最多的,其实是强兵。在内忧外患交至之际,迫在眉睫的要务,就是拥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有了这些东西,不仅农民造反不足惧,洋鬼子也会为之敛手。当然,曾左李他们,最先意识到洋枪洋炮的好处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买,但购械之重重不便,让他们深感受制于人的艰难,于是,制造,提到了议事日程。

最初,曾国藩的思路,是立足于自己干。曾国藩脑子里,办洋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内外之别。即使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也不能受制于人。所以,他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不请洋人技术人员,自己动手。虽然说,曾国藩的帐下,也有华蘅芳、徐寿这种当年中国式的畴人(喜欢数学技艺的人),而且聚拢了一批能工巧匠。依靠这些人,他们居然可以用手工的方式,模仿着造出来一台蒸汽机,用这台蒸汽机,造出来一艘小轮船,黄鹄号。但是,这样的轮船,当玩具玩两次行,来真格的,是不中用的。别的不讲,锅炉的制造,如果没有机械图纸,没有加工机器和专门的加工工具,制造精度根本无法保证,难免漏气。曾国藩自己都说,黄鹄号行驶迟钝,不甚得法。后来,左宗棠也用中国的工匠,造出来一艘小轮船,在西湖上试航,命运比黄鹄号好不了多少,仅仅是勉强能开动。当年,中国工匠模仿制造西方的自鸣钟,也有成功的,但由于加工精度的问题,准头很差。现在造的是蒸汽机,气缸和活塞之间的公差配合,要求非常严格,马力稍微大一点的锅炉,中国式的工匠即使再心灵手巧,也无能为力。所以,要想制造洋人的利器,非买制器之器,再配上操作之人不可。

而奕□的思路,则是另一回事。他倒是没有坚持中国自主,但却想把洋务军火事业,把在满人手里,先派出满人到已经有的军工厂学习,然后将这个事业,限制在旗营里。可惜,他派出的满人,实在是不争气,派是派出来了,但根本就不上心学习,满人的军工大业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但是,汉人督抚们,却干劲十足。在差不多同样一个时间内,李鸿章先后弄了三个洋炮局,专门用来制造开花大炮的炮弹。但只有一个用了洋匠(工程技术人员)和购买了洋人机器的,造出的炮弹才合用。中国人土造的开花炮弹,不是一个都不行,但经常是有的行,有的不行,这样的状况,在战场上很是耽误事。不用洋匠,不用洋人的机器,中国化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中看不中用。

有了这样的教训,后来李鸿章办江南制造总局的时候,就不再心存幻想,老老实实请洋人工程技术人员,花钱购买机器,购买材料,反正是购买一切制造军火和军舰需要的东西。实际上,曾国藩通过安庆内军械所的实践,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他派容闳出去购买机器,等买回来的时候,江南主事的,变成了李鸿章。这些机器,都进了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办这个军工厂的时候,连厂房怎么建,机器怎么买,买什么样的,哪个国家出产的,都听洋人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被坑,被骗,都免不了。但是,作为一个一丁点科技和工业基础都没有的国家,一上手就办这样的尖端工业,学费肯定是要大大地付一笔的。

在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江南制造总局的时候,整个中国,根本没有丁点的现代制造业。即使在上海这个华洋杂处的所在,也只存在个把的洋人办的小型修理厂,平白办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像是天方夜谭。厂房建好之后,没有人乐意进厂做工,尽管做工人的工资和待遇都比较高,比种地,或者在上海做店铺的伙计强得多,但依然招不到人。人们看着工厂的大烟囱,怀疑人进去以后,会化成灰,从烟囱里出来。最初肯来的,都是粤匠,即来自广东和海外的工人。后来,把太平天国时期一批孤儿强行塞了进去,才勉强解决了劳动力的困境。

在西方,一个兵工厂,后面会有一个工业体系来支撑,所需的燃料、材料、很多零部件,都可以通过在市场上购买得以解决。但在当时的中国,像江南制造总局这样,从一开始就确定下来要制造最尖端的军火和舰船的厂,后面一点支撑都没有,没有生产配件的厂子,也没有相应的市场。所以,这样的厂,一方面高度依赖进口,一方面则必须建很多附属的工厂,为最终的军火与舰船制造做铺垫。所以,江南制造总局,几乎所有的材料,钢材、有色金属、胶木都得进口,同时,需要办一系列的工厂,什么汽炉厂、机器厂、木工厂、铸铜厂、熟铁厂、汽锤厂、洋枪厂、轮船厂、火药厂、枪子厂等等。左宗棠1866年创建的福州船政局,也相类似,也是建了一系列的相关工厂,名曰造船厂,但有大铁厂、小铁厂、转锯厂、制模厂、舢板厂、钟表厂、帆缆厂、轮机厂,甚至还有造砖厂。天津机器局,初建之时,即有铸铁、锯木、金工、木工厂、枪子厂。后来又增加火药局,因为制造枪子,必须制造火药。后来为了制造后膛枪的弹药,必须有镪水,又加增了镪水厂,为了制造水雷,又设置电气水雷局。为了给北洋海军制造炮弹,试制栗色火药,再加一个厂,炮弹需要钢铁,必须自己炼钢,又成立了炼钢厂。除了这些附属工厂,还有大量附属的机构,用于服务于这些工厂,否则,一天都玩不转。这样的军火工厂,等于是在白地建一个军火业的社会。这样的工业企业,想不少慢差费都没有可能。

比较起来,福州船政局比江南制造总局目标更高大上一点,一上手,就以制造大型军舰为目的。而江南制造总局,虽然造船厂也是其主体,但兼有一些制造枪炮和弹药的使命。到后来,造船业基本上停滞了,变成了枪炮厂。两个巨大的军火企业,主事者都是当年办洋务的官僚中一等一的人物,江南制造总局是丁日昌,而福州船政局是沈葆桢。这两位在当年的官场中,其责任心,办事能力和威望,都是一流的,也相当的清廉。即便如此,在这样两个巨大的官僚型的企业中,损耗和浪费,都是天文数字的。

应该说,虽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两个军火巨头,毕竟让一个真正一穷二白的中国,制造出来了在当时还算不错的排水量成千吨的军舰。在1880年代,福州船政局甚至造出了排水量在2000吨以上的铁甲舰。但是,这些军舰,经过后来的战争考验,显然不如买来的军舰。无论是坚固程度,火力,还是航速,都跟西方先进水平,要差上一大截。但所花费的金钱,却比买舰还要多得多。尽管主事的官僚,真的费了很大的心血,事情办得也算不错。然而造出来的军舰,依旧在战火中表现得令人失望,远不及买来的。这其中,还不简单地是因为聘请来的西方工程技术人员不肯卖力,西方不肯把先进的技术传授给你。官营工业本身的弊病,以办衙门的方式来办企业,即使主事者非常卖力,依旧存在着无穷无尽无法克服的弊端。沈葆桢和丁日昌再努力,也是两个不懂企业,也不懂经营的官僚,这样先天的不足,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

所以,走到后来,由于财政上难以支撑,中国自己的造船事业,就逐渐停了下来。福州船政局即使没有在马尾海战中被法国人轰平,也难以为继。而江南制造总局,后来则以制造枪炮,尤其是大炮和炮弹为主。在陆军常规武器的制造和维修方面,作为一个大国,即使亏本,相应的军火工业也是必要的。当然,如果维持在这个程度上,即使亏本,也是有限的。军火工业走到这个份儿上,无论是江南制造总局,还是天津机器局,和后来居上的汉阳枪炮厂,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现代化经营,而不是官僚办厂。这样的官僚办厂结构,问题不仅仅是亏损,而是产品的质量不如人。在后来的中国对外战争中,国产枪炮和弹药的质量问题,每每坏事。甲午海战,中国产的炮弹,由于生产偷工减料,威力不大,即使大口径的炮弹打中敌舰,也无法制其要害,但反过来,人家的炮弹,打中我们,就会造成军舰的巨大伤害。

江南制造总局逐渐不造船,至少不制造大船,而福州船政局被毁了,实际上标志着中国政府这种高大上的自主尖端军火工业的失败。没有工业化的基础,平地起高楼,建最尖端的军事工业,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非要硬办的话,只能是建一个没有底层的高楼,楼也是可以建起来,但要实现尖端工业的自主,根本就没有可能。无论造出来多大的军舰,只要离开了人家的技术,人家的材料,工厂马上就会停摆。

在中日甲午战前,中国自主的军事工业,无论数量还是制造能力,都优于日本,当年中国,北起吉林,南到广州、台北,西南的成都和昆明,大西北的兰州和新疆,到处都有军火工业,简直是遍地开花。但打起仗来,关键时刻,自主生产的军火,不是供应不上,就是因为质量坏事。洋务的军火工业现代化,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第一次把西方的大机器、大工业引进了一个陌生的农业国度。在办洋务之初,办洋务的人,包括曾左李这样的中兴巨头,他们对西方之强大的认识程度,也就仅仅限于看到了人家的坚船利炮。所以,洋务工业起点,只能是军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