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大授课
60062400000001

第1章 《中华文化读本·北大授课》题记

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当代青年心目中是什么形象?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当代生命和未来生命,却常常被我们的研究者疏忽了。

社会上有一种惯常的看法:当代青年接受传统文化的程度,决定着他们的生命高度。其实,事情还应该反过来:当代青年接受传统文化的程度,决定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强度。文化能滋养生命,生命也能滋养文化,尤其是青年人的生命。

测试当代青年接受传统文化的程度,常常会用问卷调查的办法,比较浮浅和笨拙。我想,最好用几堂实实在在的课程来完成。

正好,北京大学邀我为该校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华文化史”,而且每堂课都有电视转播。于是,这个立足今天、回视传统的系统工程,也就成立了。

这本书,就是这门课程的现场记录。

大家从书中可以看出,时至今日,教师若想在课堂上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已经显得十分可笑,因为聪明的学生随手就能在电脑中快速查得更完整、更齐备、更正确的相关资料。我课堂上的那些北大学生,由于从教学计划中知道下一堂课的基本内容,在上课前只用了很少时间在电脑上略作准备,再结合自己平日的记忆,便已经可以完成漂亮的讲述。这一来,我这个教师的方位,也就必须从常识层面上撤离,上升到文化哲学和当代感悟的高度。

我非常喜欢当代青年学生在课堂上对千年前的文化进行追踪、猜测、争论的那种劲头。我告诉他们,文化先祖们如果有灵有知,也会在九天之上倾听这些年轻的声音。尤其那次我要求北大学生为唐代诗人排列“当代喜爱”的名次,我想,那些敏感的唐代诗人一定切切关心。因为他们本来就喜欢揣想千年之前和千年之后,太想知道自己在后代故土上还能保持多少能量。

大地的筛选,时间的筛选,人格的筛选,审美的筛选,全都凝结于当代学生的投票。应该明白,层层筛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因此,我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也加入自己的参与,不断地皱眉凝虑、拍案惊悟、开颜而笑。错了也不要紧,其实文化的互动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在并不整齐划一的自由步履中,文化前行了。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本书出版后受到了出于意料的欢迎。一份课堂记录居然一版、再版、三版,几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而且不仅大陆版畅销,台湾版也同样畅销,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在畅销中,很多读者反映,他们特别喜欢每堂课后学生们对我的“闪问”,以及我的“闪答”。由于这些“闪问”、“闪答”与当日课程的内容基本无关,只涉及当下的一些文化话题,我在整理时就干脆把它们从每堂课后“拆卸”下来,归并在一起,置之全书之前。读者们拿到这本书,首先不进入课程,而是一步踏入一个口舌灵动的热闹天地,也许会略感不适,我却很高兴。须知,高雅的文化与青春的生命撞击,总会迸溅出纷乱的火花、无序的惊叫,这才是生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