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一样,有快乐也有烦恼,偶尔出现愤怒情绪再正常不过了。痛苦和挫败感是愤怒情绪最常见的两种推动力。孩子由于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弄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情绪,经常会用拼命哭闹来排解那些巨大而强烈的负面情绪。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愤怒是正常自然的情感,本身并没有错,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孩子认清、面对和处理好这种负面情绪,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压制。
被压抑的愤怒往往比发泄出来的愤怒更可怕,会对孩子稚嫩的心灵造成长远的伤害。
家有“暴力分子”
某些孩子天生个性就比较暴力吗?错!以我在心理行业的从业经验来说,我从不认为暴力倾向是天生的。
壮壮是个高大强壮的小男孩,人如其名。刚刚满三岁的他比同龄小朋友高出一头,在小区里很有名,只是他的“名气”来源于他很爱打人。在外面玩时稍不如意,他就会动手打小朋友。家长批评他,他还不依不饶地大喊:“我就是要打人……打死他……”甚至有时犯了错误,家长打他,他还会还手打家长。现在小区里,人们远远地看到壮壮都会拉着孩子绕着走。
壮壮妈妈很着急,认为壮壮有暴力倾向。眼看壮壮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壮壮妈妈担心他会在幼儿园伤害其他小朋友,但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变成了“暴力分子”?
◆ 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有没有出现暴力模块?
成人有时候也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比如用打耳光、打屁股的方法教训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想:“爸爸妈妈可以打人,为什么我不可以?我因为害怕被爸爸妈妈打,不敢犯错,爸爸妈妈打我正确管用,我为什么不能打人呢?”身为父母,一方面教育孩子不能打人,一方面又要如何做到言行一致、不打孩子呢?
儿科医生已经证实,在打闹不休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暴力”“阴险”“欺骗”等行为倾向,甚至变得个性阴郁或者完全自我封闭。我从不认为暴力倾向是天生的,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在孩子刚满一岁时,就宣告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把孩子导向暴力之路的其实是孩子日常生活的环境氛围以及父母的行为。
因此,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首先自己就要避免出现动手打人、大吼大叫等暴力举动。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提醒孩子,他最钦佩的父母是绝不会对人动粗的;要向孩子证明,动粗的人最懦弱,欺负别人更是弱者的表现。
◆ 为什么孩子想跟别人打架?
孩子没有好坏,他们只是精力充沛。孩子发泄精力的方式可能是正面的,如运动、游戏、学习等,也可能是负面的,如破坏物品,动手打人……孩子之所以会发展出好斗的性格,通常是因为小时候的暴力行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如果大人总是用动手打人、大吼大叫、体罚甚至羞辱等方式惩罚孩子,孩子就会把“打架”误认成一种惯性动作,或者一种正常的行为模式。
孩子打人后家长必须严肃批评,让孩子知道这种伤害别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被允许的。孩子两岁以后,家长就要逐步教会孩子管理情绪,不能让孩子由着自己的情绪来。
家长可以有步骤地给孩子明确各种行为的界限。如果孩子打人了,家长可以对孩子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剥夺孩子做某件很喜欢的事情的资格。不过,要记得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嘲讽或羞辱孩子,特别是不能从人格上批评、否定孩子。
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能拳脚相加、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想要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家长的以身作则最关键。如果当家长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还指望孩子从你身上学到什么正确的处理情绪的方法吗?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大一部分会像基因一样“遗传”到孩子身上。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会把父母当成榜样,首先效仿父母惯用的处理方式。
要做好孩子情绪的“导师”,言传与身教缺一不可。
◆ 孩子在某个年龄阶段会特别有暴力倾向吗?
暴力是大多数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我们必须教导孩子如何进行自我控制以及如何与人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让暴力转化成创造力,而非破坏力。
愤怒是一种爆发式的负面情绪,最早出现在出生后的四至八周。通常,愤怒是导致孩子攻击行为的罪魁祸首。孩子越是愤怒,就越是冲动,动手的欲望也愈发强烈,自然而然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妈妈们会发现,从一岁起,原本很好带,像天使一样的孩子精力一下子充沛起来了;到了三岁左右,他开始用咬、抓、推、扯、踢……来试探周围的环境。
男孩大多在三至五岁出现所谓的暴力倾向,这是男性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但每个孩子受到的教育不同,其表达出来的暴力行为或多或少会受到控制和引导。
男孩的暴力通常表现在外在(男孩的暴力行为通常都会向外爆发)。他们更习惯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他们的精力需要表现在外在的行动上,如到处跑跳,或者拍打东西、大声喊叫。女孩的暴力情绪则更多地显现于内在。当她们生气时,会反过来伤害自己,倾向于以哭泣的方式排解,或者显得心事重重,把自己封闭于沉默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负面情绪的强烈程度是相同的。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明来由的怒气或沮丧时,不妨停下脚步来了解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事实上,父母在情绪的疏解方面要给孩子以协助,以帮助他们澄清情绪、了解情绪,才不会致使孩子的负面情绪扩大或恶化。父母要让孩子了解情绪不是问题,偏差行为才是问题,这是帮助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当孩子因情绪问题而出现偏差行为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之道,帮助孩子顺利解决问题。
心理学小知识 学习语言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控制情绪
肢体上的暴力是要掩饰词穷的处境。设想你正身处一个陌生的地方,不懂当地的语言,你会不会有心理落差,或者焦虑?所以说,孩子无法确切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心情烦躁也可以理解。不怎么会说话的小孩子常常会采用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如跺脚、挥手、瞪眼、尖叫、大哭!
孩子因为经常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痛苦,转而变相用侵略性的举动来表现。肢体上的暴力,经常是为了要掩饰词穷的处境。因此孩子受到文字刺激越多,他就越不需要去侵犯别人。
自我表达与动手打人是一种相对应的关系。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用言语,而不是用手脚的动作去表达情绪。例如,可以多说故事给孩子听,多和孩子用正确的语言交流,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精力和情绪。
妈妈不爱我了
孩子在表达愤怒情绪时,往往会做出过激行为,导致妈妈情绪波动,此时妈妈表现出的厌恶和反感,会让孩子误认为妈妈不爱自己了,伤了孩子的心。
今天,小易和妈妈都过得很糟糕,小易是哭着睡着的,妈妈是气得睡不着。
当天上午阳光明媚,小易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去小区游乐场玩。由于天气好,游乐场里有好多小朋友。小易很快被小沙池吸引过去,顺手捡起沙池里的一个小铲子。就在这时一个小弟弟突然冲过来抓小铲子,还大喊:“这是我的,不许动……”
小易先是被吓了一跳,然后不甘示弱地抓住小铲子的另一头不肯放手。就这样你抢我夺几个回合后,小易愤怒了,在小弟弟的脸上狠狠抓了一把。伴着小弟弟大哭的声音,两个妈妈赶忙跑过来。
一看小弟弟脸上的抓痕,小易妈妈就生气地朝着小易的手打了两巴掌,说:“坏孩子才抢小朋友的东西,更何况是抢小弟弟的东西,这是以大欺小,太无耻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的坏孩子。”妈妈边说边夺下小易手里的铲子,还给了小弟弟。
妈妈拽着小易回家了。小易开始了一系列的不合作,他故意不好好吃饭,故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大哭大闹。接下来的一整天,小易和妈妈都是在吵闹中度过的,到晚上睡觉时,小易还在找碴儿捣乱。气急败坏的妈妈在他屁股上打了两下,最后,小易哭着睡着了。讲到这里,聪明的父母已经看出小易妈妈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并不妥当,导致小易负面情绪持续发展,愈演愈烈。
◆ 孩子的误读——“妈妈不爱我啦!”
注意到小易妈妈发现小易抓了小弟弟的脸后指责小易的话了吗?我们对孩子是不是也说过很多类似的话?这些话脱口而出,根本不过脑子,也许过后我们自己都很诧异“我竟然会说这样的话”,或者后悔自己的言行,又或者使劲为自己找理由,比如“我当时实在是太生气了”“对方家长就站在那儿,我只能用这种方法平息对方家长的怒火”。
但是,孩子的心很稚嫩,里面没有什么大道理或复杂的心思。在听到指责后,他们甚至想不起被责骂的根本原因。在听到妈妈的责骂后,小易只想到了两件事:我是坏孩子,妈妈不爱我了。
这两件事对一个孩子来说相当可怕,因为,孩子非常在乎妈妈对自己的态度。当孩子情绪好时,妈妈表现出欣喜,孩子会认为妈妈很爱我;而当孩子情绪坏时,妈妈表现出厌恶甚至反感,孩子会认为妈妈不再爱自己。一旦孩子认为妈妈不爱自己了,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就会降低,就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此,不管发生了什么,父母都应该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们做得不对,他们还是好孩子,爸爸妈妈还是会爱他们。爸爸妈妈不能接受的只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人。
◆ 恼怒时刻请冷静
在恼怒时保持冷静,对成年人都是不容易的事,更何况对心理机能发育还不完全的孩子。因此,孩子在愤怒时做出的过激行为完全可以被理解,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他们通常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愤怒才做出过激行为,比如抓人、咬人、踢人、打人,而且学龄前儿童的最初几次攻击往往都是试探性的,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与恶性攻击有本质区别。
小易由于愤怒抓了小弟弟的脸,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及时制止并提出警告,让他知道无论多么愤怒都不可以伤害别人。
但如果孩子听到诸如“坏孩子才动手攻击小朋友”“你是坏孩子,妈妈不喜欢你!”之类的话,在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我就是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这种话相当于给孩子贴标签,只会让孩子更加自暴自弃,会身陷“坏孩子”的状态无法自拔。
另外,小易妈妈生气时,伸手打了小易。小易会效仿这一行为,会想:“妈妈生气了可以打人,我为什么不可以?”当时小易妈妈应该保持冷静,先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让孩子有表达情绪的机会,然后告诉小易,妈妈知道他很愤怒。
这是帮助孩子识别情绪。另外,也要严厉地告诉孩子,无论自己多么愤怒都不能伤害别人,并且要让孩子知道绝对不能有下一次。妈妈可以在事后告诉孩子一些发泄愤怒的方法,比如跺脚、击掌,但绝对不可以用任何可能给别人造成伤害的方式。当然前提是家长自己也不可以做伤害别人的事。
◆ 给孩子时间平息坏情绪
坏情绪产生后,不可能马上烟消云散,遭遇情绪困扰的孩子,可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表现出闷闷不乐或焦虑烦躁。
这时要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消化和体会,这也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孩子,他们完全可以独自总结这次经历的利弊得失,并在下次处理得更好、更得当。
这就是成长的历程!
心理学小知识 母爱是无条件地关爱
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和爱护,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石。不要让孩子误读妈妈,孩子最在乎妈妈对自己的态度。请不要因为自己一时不假思索的言行,伤到孩子稚嫩的心灵。孩子的情绪,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妈妈都要接纳、理解并分享。
用“自虐”来表达愤怒
没完没了地哭闹,大发脾气,不接受安抚……孩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绪,从小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媛媛年纪不大却是个名副其实的脾气大王,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哭个没完没了,最让妈妈头疼的是,她经常一发脾气就抓自己的脸,漂亮的小脸蛋被抓得痕迹斑斑,妈妈既生气又心疼,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让她改掉这个坏毛病。
有一天家里来客人,其中一位是和媛媛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妈妈觉得,有小朋友陪媛媛玩,媛媛一定很开心。可没想到,打客人一进家门,媛媛就开始找碴儿,大哭大闹。小朋友走到哪里,她哭到哪里,什么都不许小朋友动,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怎么哄都不行,搞得妈妈又尴尬又无奈。
媛媛妈妈说,刚上幼儿园时,小孩子哭很正常,可是媛媛哭了将近半年,而且每天都哭到嗓子哑,有几次还几乎哭得背过气去。媛媛妈妈不明白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孩子脾气那么大。这么点儿的孩子为什么要如此虐待自己的情绪?
◆ 妈妈,你要注意我哦!
小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一方面和她天生的气质类型有关,一方面和父母没有及时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有关。像媛媛就属于典型的难养型气质的孩子,难养型气质的孩子比较暴躁,容易发怒,不易接受别人的安抚。他们通常很敏感,对痛苦的体验记忆深刻,反应也更强烈,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需要养育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媛媛不喜欢小客人,可能因为妈妈忙于照顾客人让媛媛感到被疏忽,于是,媛媛就用自己的方式吸引妈妈和家人的关注。媛媛在幼儿园大哭大闹,就是想用这种方式让妈妈陪在自己身边……
很多妈妈都因为忙于工作,忙于家务,或忙于应酬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孩子需要妈妈的陪伴、妈妈的关注,这是其他人或玩具不能替代的。如果孩子的真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愤怒情绪就会不断升级,甚至做出虐待自己的行为。孩子以此寻求关注,好像在呐喊:“嘿,妈妈,我在这儿呢!”
◆ 如何面对经常虐待自己情绪的孩子?
妈妈要尽量多陪陪孩子,不是说妈妈要全天候地陪在孩子身边,而是尽可能多地陪陪孩子。每天要有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时间,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看看书……有些全职妈妈看似一整天都陪着孩子,其实只是让孩子自己玩。妈妈在旁边做自己的事情,这不叫陪伴孩子,这充其量是看着孩子而已。妈妈是不是在用心陪伴,孩子是能感受得到的,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关注。
像媛媛这样一发脾气经常用抓脸等“自虐”行为来表达的孩子,家长首先不要强化孩子的这种不当行为,更不能用打骂的方式去制止孩子。可以在孩子愤怒的时候,攥住孩子的手并且分散她的注意力,也可以抱抱孩子,告诉她:“妈妈爱你!”
请妈妈不要吝啬向孩子表达“爱”,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爱。
心理学小知识 虐待自己情绪的孩子会影响大脑的发育
虐待自己情绪的孩子将来可能导致心理和情感问题。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情绪会影响大脑的发育。懂得善待自己情绪的孩子,脑实质颞叶能够释放抑制不良情绪的生化物质,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氢化可的松等,而经常虐待自己情绪的孩子的这种大脑功能要弱一些,长大后更有可能产生心理和情感问题。可见从小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能让孩子受益终生。爸爸妈妈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当情绪失控的时候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父母不要压制孩子的情绪释放,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强强在幼儿园翘首企盼爸爸的到来,一看到爸爸的身影,他就立刻扑了上去:“爸爸,爸爸,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我的冰激凌呢?”“哦……糟糕,儿子,爸爸今天开了一天的会,下班晚了,把买冰激凌的事忘记了。”爸爸一脸尴尬。
强强听爸爸这么一说,小脸气得一下子扭曲了,跳着脚冲爸爸喊:“你早上答应给我买的,我都等了一整天了,我还告诉了奇奇,说今天我爸爸会拿着冰激凌来接我……”爸爸赶忙安慰他:“宝贝儿,别生气了,爸爸真是忘记了,下次绝对不会……”可此时的强强根本听不进去爸爸说的话,他一边大哭大闹一边大喊:“你是个大骗子……我讨厌你……”
这让爸爸在众目睽睽之下很没面子,爸爸生气了:“闭嘴,你怎么能这样和爸爸讲话,太没大没小了……爸爸不就是忘记了,你至于发这么大火吗?”爸爸边说边去拉强强的手,想快点离开,但强强不但不配合还开始对爸爸又踢又踹,爸爸把他连拉带拽拖到车里。
强强的情绪完全失控,他大叫着踢打车门,爸爸终于怒不可遏:“你给我闭嘴,不许哭!你再敢动一下,我立马给你扔下车去!”
◆ 愤怒从何而来?
生气、愤怒是因为内心受到伤害、挫败或感到不安。因某种经历心灵受到了伤害和挫败感,或因某种结果和情况感到不安或失望时,为了从这种情感中保护自己,我们会发火,这是我们的一种防御机制。
和成人一样,孩子也有权利了解、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愤怒。不管什么情感都应向外表达,愤怒也不例外。做父母的不能压制孩子的愤怒情绪,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
大部分孩子都是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做出反射性的反应。他们在生气时,会立即发火或用攻击性的行为表达愤怒。
如果不在孩子小时候教他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的攻击性和暴力强度都会增大,甚至可能成为具有所谓爆发性性格的成人。
◆ 如何面对情绪失控的孩子?
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像上面提到的案例,强强因为爸爸忘记买冰激凌的许诺而失望、挫败,从而产生愤怒情绪。那么这时,家长的接纳和聆听是帮助孩子释放愤怒情绪的最佳途径。在孩子情绪爆发时,一味地指责和说教都无济于事,相反还会火上浇油,让孩子失控的情绪愈演愈烈。
当强强兴奋地冲向爸爸要冰激凌时,如果爸爸能蹲下来,首先从姿态上就能帮助强强缓解情绪。爸爸可以这样说:“爸爸今天做了件错事,你能帮爸爸吗?”让孩子从心理上能更容易接受失望的事实。但由于气质类型不同,有些孩子可能会纠缠不休,他们比成人更加情绪化,在这种情况下,接纳和聆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要给孩子释放情绪的时间,让孩子好好体会自己的情绪
在孩子的情绪相对平静时,拥抱他、安抚他,不要说“我知道你生气的原因”,而要问“是不是爸爸忘记给你买冰激凌,让你很失望”。接下来可以问:“现在怎么做才会让你觉得好一点儿呢?”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弄清楚自己的情绪,并发现其实有好多办法可以解决问题。
·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其实,孩子随时随地都在模仿身边的大人,在如何处理自己情绪的问题上也不例外。大人怎么处理坏情绪,例如,不耐烦、郁闷或愤怒等,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比口头教育大得多,想要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家长的以身作则最关键。如果家长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还指望孩子在这方面做得多好吗?
父母自己也要注意保持冷静,不要平时教育孩子不乱发脾气,自己遇到问题了却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父母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发怒,小孩却不能;为什么别人可以对我发脾气,我却不能这样对别人。
·我们不能让孩子感受到这样的双重标准
当然父母也不是圣人,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事,导致情绪波动。父母总有失去耐心的时候,如果事后我们能意识到错误,并及时道歉,孩子就可以从中学到至关重要的一点,即爸爸妈妈也在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把握情绪。
为了家庭的和谐和安宁,培养情绪的正能量至关重要。我们的日常行为会形成一种家庭模式,并通过我们的孩子代代相传。
心理学小知识 盲目扼制孩子的情绪等于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处理三至六岁孩子的情绪时,最关键的是要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感受情绪。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多家长只是一味地制止,不允许孩子自然地表达情绪感受。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制止孩子:“不许哭,再哭就把你扔出去,不要你啦!”听了这样的话,孩子会增添恐惧感,负面情绪无法消解。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说:“你看你都多大啦,哭什么哭,连小弟弟小妹妹都不如。”听了这样的话,孩子会产生愧疚感。还有些家长甚至会说:“不要哭,再哭让警察把你抓走!”这会使孩子产生犯罪感,并容易因扭曲警察形象,让孩子产生误解。
孩子小小的自信心就这样被不知如何爱孩子的家长一点点地摧毁了。
宝贝的污言秽语
三至五岁的孩子正处于污言秽语的敏感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所谓的“污言秽语”更是力量强大。
点点四岁多了,最近他让妈妈很苦恼。原来,点点经常说一些很难听的话,还总是不分场合地乱说,搞得妈妈很尴尬。
一天,朋友带孩子来家里做客,点点妈妈拿出巧克力招待小朋友,可能因为没有先给点点,点点有点不高兴,说:“这是臭大粪做的,恶心死啦……我才不吃呢……”还有一次,点点在家无理取闹,姥爷教训了他几句,他就开始大喊:“我讨厌姥爷……我要打死姥爷……”像“臭屁股”之类的话更是经常挂在嘴边上,为此点点妈妈没少教育点点,可是不但没有效果,点点还越说越起劲了。
◆ 孩子为何爱说“脏话”?
三至五岁的孩子正处于污言秽语的敏感期,特点就是喜欢说例如“臭屁股”“屎粑粑”“打死你”等成年人难以启齿的不文明的言辞。孩子长到三至五岁会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所谓的“污言秽语”。他们注意到,他们说的这些话能让成人产生强烈的反应,也越发喜欢说这些话。特别是一些关注饥渴的孩子,他们会通过说“污言秽语”来吸引大人的关注。
另外,有些孩子在有挫败感或愤怒的时候喜欢说“污言秽语”,因为相比一般的词,这些词更有力量,更能宣泄他们的负面情绪。
◆ 父母应该怎样应对呢?
首先,对孩子的污言秽语,父母要忽略、淡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说的话,父母不要太在意,他们并不真正明白“污言秽语”的意思,那些也不是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家长如果反应过于强烈,表现得过于紧张或气愤,孩子反而会觉得说“脏话”很有趣,甚至把脏话当成一种很特别的语言,反倒会激发他们反复地使用脏话。
所以,家长应尽量忽略、淡化孩子讲脏话的行为,让孩子觉得说这种话并不能引起特别的关注,一旦他们觉得说脏话没意思,就不会再故意使用这些污言秽语了。
家长可以利用给孩子讲故事、看绘本的机会,让孩子知道语言的魅力,让孩子知道有些话让人愉悦而有些话让人反感,尽量引导孩子使用文明的语言来表达情绪。
◆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果孩子有不良情绪需要宣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适当的宣泄方法,例如:引导孩子把不高兴和不愉快的事情说出来,交谈本身就有很好的疗伤和缓解情绪的作用。
另外,鼓励孩子利用自我隔离来让自己平静。可以事先和孩子规定一个自我隔离区,这个隔离区可以是孩子的房间或是房间的一角。在隔离区放些孩子喜欢的书或玩具,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引导孩子去隔离区让自己平静下来。
心理学小知识 弗洛伊德的“肛欲期”
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显然是将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肛欲期,约二至四岁进入,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发现自己能产生粪便。这会刺激孩子的兴奋点,除了排便本身会给孩子带来愉悦感,控制大小便还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格外喜欢说“屎粑粑”“臭屁股”之类的词。
家长并不需要特别担忧,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词汇会越来越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变强,爱说脏话的时期很快就会过去,孩子们会慢慢淡忘那些曾让他们兴奋的“污言秽语”。
挫败感让孩子轻易放弃
当孩子产生挫败感时,家长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遇到挫败感,但这不是选择放弃的理由。
很多妈妈都深知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多么重要,菁菁妈妈也是如此。在给菁菁报兴趣班时,她从来不会独断专行地帮孩子选,每次都会征求菁菁的意见,或者在菁菁提出要求后才给她报名。但一段时间下来,菁菁妈妈发现,虽然自己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可孩子却一次次地轻易放弃。
记得一年前,菁菁对舞蹈产生了兴趣,经常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妈妈觉得小女孩应该学学舞蹈,就问菁菁要不要报个舞蹈兴趣班,菁菁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连连点头表示愿意。第二天妈妈就带菁菁去少年宫报名了。开始的几节课,菁菁都兴高采烈,可是第五节课后妈妈发现菁菁不那么开心了,再上课时菁菁就死活不进教室,没办法妈妈只得带菁菁回家。后来妈妈问菁菁不想上舞蹈课的原因,菁菁说练功练得腿好疼,爸爸听到说:“腿疼就不要让她跳了,别再把腿搞坏了。”菁菁妈妈认为爸爸说得有道理,就没再让菁菁去跳舞。
过了几天,菁菁提出要和好朋友依依一起学轮滑,爸爸妈妈对女儿的决定表示支持,赶快给她配齐了轮滑要用的装备,还给菁菁报了轮滑班。可是好景不长,几节课下来,菁菁又不要学了,说:“我怎么都学不会,还老摔跟头,摔得痛死啦……”
妈妈刚好在一篇文章上看到太早让孩子学轮滑可能会对孩子的脚踝造成伤害,就同意菁菁不上轮滑课了。
之后菁菁又要求妈妈给她报美术班,可也是半途而废了,原因是下了幼儿园就要去上美术课,不能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玩。
后来的围棋、游泳也都没有坚持下来,每次菁菁都会找各种各样理由不继续学下去,妈妈也会在菁菁的哭闹下妥协。最近,菁菁又开始磨妈妈说:“不想再学钢琴了,练琴太无聊!”妈妈发现快上小学的菁菁已经养成了习惯性放弃的坏毛病,做什么都半途而废,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一事无成。
◆ 父母到底该不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现在很多家长崇尚西式教育,认为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干涉孩子。在我看来无论是西式教育还是中式教育都有自己的强项和短板,家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至于该不该尊重孩子选择权的问题,我认为不该一味地遵从,也不该一味地一手包办,家长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在关键时候要替孩子把关。
三五岁的孩子是非常情绪化的,他们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权衡利弊或全面地思考一件事情,他们只遵循自己的感受。因此上文中菁菁的家长就应该帮助和引导菁菁做一些决定,而不是一味地听从菁菁自己的选择,这样当孩子遭遇挫败时,就不会轻易地放弃。很多时候只要再坚持那么一点点,就会有很大的进步,但孩子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些,需要家长挺身而出。
就拿学钢琴来说,我真的不认为一个孩子光凭自身的意志力就可以完成这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学龄前的儿童更不可能。
没有孩子天生就会知难而上,也没有孩子天生就会在痛苦和无聊中跋涉。孩子的天性就是追寻快乐,他们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会很自然地回避困难和挫败。
然而,就像那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完美而光鲜的钢琴演奏是用无数次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换来的。最终有所成就的琴童们,无一不感谢父母一路风风雨雨地陪伴自己。
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父母和他们一起面对;在他们遭遇挫败时,父母鼓励他们;在学琴的路上,无论风吹雨打,父母始终在身边支持着他们。有些孩子虽然当时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随着成长,他们会越发感谢父母——在他们即将放弃时,是父母让他们坚持了下来。
◆ 如何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班并坚持下去?
首先,要和孩子一起慎重选择,不要盲目跟风,事先要多方面地了解,看看和孩子的年龄是否相称,想想学习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就菁菁来说,她想学舞蹈、想学轮滑、想学游泳……对学习的内容,家长应事先做好功课,比如确认孩子现在是否适合学,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什么样的影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之后,如果想让孩子学某方面的才艺,或让孩子对某项才艺产生兴趣,就要尽可能多地带孩子去观摩、去感受。比如,如果打算让孩子学习舞蹈或钢琴,就应该多带孩子去看看这方面的演出;打算让孩子学美术,就多带孩子去参观画展;打算让孩子参加体育方面的兴趣班,就多带孩子看比赛……也可以带孩子到培训班感受感受,尽量让老师给孩子安排试听,让孩子对即将学的东西有充分的了解。家长还要多和授课老师聊聊,判断老师和你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是否相同,以免日后发生麻烦。
接下来,就是和孩子商量报名学习了。家长既要告诉孩子学习的好处和前景,也要告诉孩子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例如:学舞蹈就要练功,可能给身体带来不适;学轮滑免不了摔跤,没有人不摔跤就能学会;学美术就要占用玩耍的时间等。
要让孩子充分做好思想准备,并让孩子清楚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爸爸妈妈都会和他一起面对。
一旦学习开始,家长就应该设法帮助孩子坚持下来,孩子产生挫败感,家长要冷静寻找原因,与老师沟通。不要责怪孩子,更不能迁就孩子,而是以鼓励为主,帮孩子渡过难关。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遭遇挫败,但这不是放弃的理由。
对学龄前儿童,学习任何一种才艺都应该以提高综合素质和修养为目的,家长要清醒,不要和别人攀比,更不能想着学了某种才艺能出人头地,或在高考时获得加分。
请保持无功利倾向,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学习,这种氛围更有利于孩子持之以恒。
◆ 发现孩子真的不适合学习某项才艺也要坚持下去吗?
当然不是了,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即使在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还是有可能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不适合。
和决定开始学习时一样,在放弃学习前也要花时间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放弃,不要让孩子感觉这是一个草率的决定,而要让孩子清楚我们已做了足够多的努力,并非因为一时的挫败选择放弃。
家长们大可不必认为之前的金钱和时间都白白浪费了,对三至六岁的孩子,本来就应该尽可能地接触、感受新鲜事物。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家长也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错过孩子的敏感期或兴趣点,才真的可惜。
心理学小知识 自身蕴藏的力量
我们应该对孩子充满信心,相信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有足够的能力接受挑战,相信他们会发现自身蕴藏的力量。当孩子遇到困难产生挫败感时,他们可能会对父母抱怨:“这真是太难了,我觉得我永远学不会。”“我不要继续学了……”这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倾听,因为大多时候,孩子只是在倾诉情绪,应让他们充分排解情绪。此时的孩子可能只是需要一个大大的拥抱作为安抚。
家长相信孩子的潜力,孩子才会相信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依靠。
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突然放下手中的事去做一件不相干的事,或者疯跑一阵子,或者大呼小叫一阵子,或者跑到一边发会儿呆。要知道,孩子也许正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排解情绪——不得不承认孩子在这方面非常富有创造力。当挫败感烟消云散,一切就会恢复常态,孩子又会按部就班地做着他们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