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拥有知识的人如果不去实践,只是将满腹的知识藏在自己的大脑之中,这样的人跟一只不酿蜜的蜜蜂有啥区别呢,空有一身技能,却创造不了任何价值。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会很快被社会淘汰,被同伴抛弃,这就是社会现实。
很多企业不愿意用高学历的人,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高学历的人基本上都是属于书呆子类型的,他们只会不断吸收知识却从来不会吐出才华,将知识很好的运用在工作需要之中。当知识既转化不成工作技能,就不能给你的生活加分,那么拥有这么多的知识反倒是一种累赘,因此懂得如何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实践到生活和工作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跟蜜蜂还是有区别的,蜜蜂一生下来就会采蜜酿蜜,而人则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一次次的去实践才能很好的实际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我个人很喜欢国外教育方式中的“实践教育”,同样是学习一样技能,中国的教育方式是老师先给学生一个示范告诉学生怎么样做才是对的,怎么样才容易学会这项技能。国外的教育方式则是直接给学生上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犯错,但正是这错误才能让学生快速学会这项技能,而且经过自我实践的学生往往还能找到更好地方法来实现这项技能,不再是老师交出来的千篇一律了。
只有这种被实践教育出来的孩子才拥有无穷的创新能力以及抗打击力。21世纪缺的从来都不是人,而是人才,人才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只要是人才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可以说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一种才能,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价值的提升,只有拥有创新的思维才能不被如此快速发展的社会淘汰。
因为不断实践必然犯错不断,犯错多了抗打击能力就会增强锻造了一颗坚强的内心,我们永远都成为不了别人眼中的完美,势必有人会对我们挑三拣四,那么此时的你只有拥有一颗坚强的内心才能抵抗住外界的狂风暴雨。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高材生因为经受不住生活的压力而选择轻生的新闻,其原因只是这些高材生有一颗玻璃般易碎的心,他们的心只能承受书本中那些一成不变的知识,而没法面对社会这个实践大课堂,这都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注重实践所导致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就很好的诠释了实践的巨大意义,读书破万卷,是一个博览群书,积累知识的过程,通过读书可以增加对各类事物的了解,是一个丰富自己的过程,但是只是一味的读书实则没太大用处,还要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就是一个实践、增长见识、积累人生经验的过程,遍访各地,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了解自然的奥妙,这就可以将从书本上学来的“死东西”与实际相结合,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就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的变成自己的了,甚至还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读书一方面能够使我增长知识,学习到别人的经验,但同时也给你的头上加了一道“紧箍咒”,这是经验的特征,经验越多,人们头脑受到的束缚越多,创新意识也就越差。
“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你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你的知识,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你心中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只读书不行路,你受到地束缚就越来越多,好比吃多了饭不能消化吸收,反倒成了无用的累赘。
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大为兴盛,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是“走出去”,这也正是说明了大家对实践重要性的认知在提高,人只有走出去了,眼界才会开阔,一个开阔的眼界能让你看得更高更远,如此还有什么东西是你拿不起放不下的呢?
第十一节:只有希望没有实践,只能在梦里收获
只有希望而没有实践,只能在梦里收获。
——菲律宾民谚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各种各样的梦想,每一个梦想听起来都很美好,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很少见到真正坚韧不拔、全力以赴去实现梦想的人。人们热衷于谈论梦想,把它当作一句口头禅,一种对日复一日、枯燥贫乏生活的安慰。很多人带着梦想活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尝试实现梦想,只有希望却没有实践,那么梦想就只能是在梦里收获。
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行动,不行动就想实现梦想,那无疑是在异想天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分歧点就在于,失败者总是在幻想,坐等机会,期望时来运转。而成功者则是采取行动,一步步实现梦想。由此我们想到了那些拼搏在奥运会上的运动健儿,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重复了千遍万遍,每一个姿态都已经深深地定格在了自己的血液中。于是,才有了那一次次淋漓尽致的发挥,才有了颁奖台上的那灿烂一笑。
提到梦想,素有“中国留学教父”、“中国最富有的教师”之称的俞敏洪老师似乎最有发言权,他每次应邀到各大学演讲,演讲的主题都离不开“梦想”和“实践”,因为他自己的一生就是梦想和实践交织的一生。
因为梦想走进北大,俞敏洪一直坚持着,甚至于一边做着农活一边学习,很多人都劝他放弃算了,但他心里一直铭记着他英语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即使你没有考上大学,将来你在田里种地的时候,你也会自豪地说我曾经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
梦想从来都不会辜负努力的人,终于经过三次高考俞敏洪走进了北大的校门。曾有人问俞敏洪,如果第三次还没考上还会继续嘛?他洪的回答是,会,因为当时就那么一个梦想。
谈及自己的成功,俞敏洪说:“我的成功源自两个因素:一是我确实会有梦想;二是我会始终咬定梦想不放松。”俞敏洪的梦想并不宏大,但正是这些梦想给了他每天努力向上的动力,让他始终保持着随时准备出发的姿态,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在于你的教育背景有多深厚,经历有多显赫,而在于你对自己的未来保持怎样的心态和追求。
当年出国热的时俞敏洪的梦想是去美国,他连续三年申请,才等来了一个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由于学费太昂贵,没有去成,俞敏洪的这个梦想没有实现,他留在了中国创办了新东方,现在来看他远远超过了那个梦想。人生没有选择的时候其实就预示着最好的选择要来了,绝路的尽头或许就是希望的转角,当你发现梦想遥不可及的时候,你就脚踏实地做好你现在能做的事情,也许不自觉之间原来的那个梦想也就实现了。
记得在《中国合伙人》的最末尾有一句话“他改变不了世界,世界也改变不了他”,这是对俞敏洪最好的诠释了,没有谁能改变俞敏洪对梦想的坚持。
2014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首支绿色中国梦的公益广告——沙漠绿洲中国梦。亿利资源集团库布其沙漠生态修复的工人张喜旺、工程师麦拉苏等在13亿中国观众面前分享了他们26年的梦想,就是让这片沙漠长出绿树、长出地道药材、长出原味道果蔬、长出绿色生活、长出生态文明。
他们蜷伏在沙漠中,手把手地把树苗栽进沙地里,将沙漠做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改造和治理。经年累月,树,越来越高;沙,越来越低;直至狂躁的沙漠,在这些不屈的个体生命面前,一点一点地变得柔软、驯服,改变了它们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桀骜表情,变成今天五千多平方公里的绿洲,真实震撼的向世人传递这群大漠居民的中国梦。他们用25年的坚守告诉大家:中国梦,不只是概念,而是真实的行为,具体的实践。
法国的一部电影短片《种树人》,这个片子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故事跟这个公益广告类似,讲述的是一位中年丧妻失子的牧羊人,在一片荒山中,每天种下100颗种子,坚持了40年,最终把一片荒凉之地改造成了繁茂森林。
梦想是用来追逐的,而不是用来被幻想的,只有去实践沙漠才能变绿洲。所以说,无论你有多么美好的梦想,都需要有行动做支撑,不然的话,永远只能是空想。只有用尽全力把梦想的白纸写满实践和行动,写满拼搏和进取,才有可能对理想和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你可以用尽各种方法告诉全世界,你有多么优秀,但是你必须行动。
第十二节:实践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青蛙和跳蚤聚在一河边比谁能跳的高,青蛙毫不夸张的说:“是我跳得高,我能跳到1米高。”听到青蛙的话跳蚤不满了,回击到:“1米算什么,我能跳5米高呢!我比你跳得高。”一听跳蚤这话青蛙来不及细想连忙说道:“我刚才说错了,我能跳十米高,你才跳5米,我跳得你比高”。
就这样青蛙和跳蚤你一句我一句争论不休,都最后两个人可以都可以跳百米高,这时一直在河边忙着采蜜的蜜蜂说道:“你们不要争了,你们两都跳一跳不就知道了,这样就知道谁跳得高了。我给你们做裁判。”
青蛙和跳蚤看了一眼在自己头上嗡嗡飞得很高的蜜蜂异口同声拒绝了蜜蜂了提议,因为一旦实践了,它们两刚才的自欺和欺人都会暴露无遗。在生活中我们要做蜜蜂,踏踏实实的采蜜完成自己的生活目标;千万不要做青蛙和跳蚤,只会给自己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不仅是欺骗他人更加是自欺欺人。
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梦想主宰,制定不切实际的梦想,让自己疲于奔命去完成梦想,一旦梦想没有实现会备受打击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哪怕梦想实现了也是你付出无法返回的代价获得了,那么这个梦想的完成带给你的不是荣耀而是更深的痛苦。
“买房”貌似成了当代年轻人普遍追求的所谓的梦想,一谈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就是争取在XX地方买一套房子,实力强的想往北上广买房,实力弱的也非要逼自己在城区买一套房子,就这样将买房当成了自己今生的奋斗目标,甚至于还要将父母全部的生活目标变成买房,每天一睁开就要赚钱买房,一闭上眼睛就得要算今天所赚的钱够不够还房贷。
网上流传一段套用《大话西游》台词的话:“曾经有一套房放在我面前,可是我没有珍惜,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即使七大姑八大姨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都借到,也要买那套房。”
在这个国家观念影响下,很多人总觉得要结婚就一定要买房子,尤其是女性。在他们看来,只有买了房子才觉得稳定,才有安全感。因此,很多人就为了这个房子而奋斗终身。如果经济条件不错,买房就不会对生活造成很大压力。有的人,收入很低,却要学别人贷款买房,没钱供房的时候,就要啃老起来。
很多年轻人买房,往往是拿父母的钱。对于这种做法,我们无法从价值观上讨论。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也就是父母拿钱给子女买房,必然降低老人生活质量。老年人身体往往不太好,所以需要一笔钱用在医疗方面,但是把钱给了子女,必然就会在这方面少投入,从而影响到健康。谢正军在《“啃老”买房子的十大危害》说到,“老人在没钱的情况下,势必减少社交活动,这样将减少与他人接触排解心中郁闷的机会,从而导致心理压抑。”
可以说,现在房价高得离谱。对于一般人来说,买房都是不容易。通常来说,买一套房子,往往需要上百万元。要是在北京这些一线城市,几百万或者上千万,都是很正常。对于月收入只有几千元的人来说,要买价格上百万的房子,确实是非常艰难。
很多时候,一个人买房而全家受累。一个人买了房子,全家人都省吃俭用来供房。有一个网友发帖说到,“我父母都年界55,到了退休年龄,如果不是为了给我买房,那几十万积蓄够他们安逸的养老了。不过上大学时我妈就说了,他们要再多干几年,给我攒买房的钱。我们老家那种小县城,工资水平是很低的,不退休的话,工资之外,还有些别的收入;退休的话,就只剩退休金了。”
很多人就把这一辈子的收入都放在房子里,辛苦赚到的钱,都贡献给房子。本来,这些钱可以在其它方面享受,但是这一切都被房子剥夺了。人们总是在感慨,可怜的中国房奴,砸锅卖铁也要买房。
据媒体报道,“所有婚房解决方案中,主要由父母支付首付的比例已占到53%,有六成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婚姻接受或即将接受来自父母的大力资助。”在很多人心中,似乎有了房子,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不量力而行,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
一位说到,“其实人类的脑子很迟钝,谁说一定要有房子?谁说养孩子一定要买很多东西?就旧社会养孩子要那么多东西吗?欲望太多必定相对贫穷!没房子么租房子。女人不肯么就不是真的爱你!何必要模仿别人一样活着?”还有一位网友说到,“我是40族,结婚时住的是6平米的亭子间,一直住到两个儿子20岁。现在的年轻人买房要买两室甚至三室,买不起就啃老,在我眼里,都是狼崽子。”
当然,要是自己经济能力许可,那么通过买房改善居住环境,这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自己情况不允许,从而勉强去做,结果只能搞得自己很累。房子面前,老百姓变得很可怜,这是一个时代的无奈。梦想面前,我们不量力而行,只我们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