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模式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9236900000004

第4章 动静关系研究

一、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二形态说”、“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与他晚年提出的“东方社会理论”,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关于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及其相互关系的有机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但提出了社会进步的基本图式,也阐述了与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相对应的社会秩序,同时也隐含着它对社会进步尺度的深刻揭示。这对于我们说明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并借此揭示中国模式的内在生成逻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既和谐兼顾又矛盾冲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衡量社会进步有其主导性尺度,同时尺度又是多样性的,不同种类、层级的进步尺度之间既可能是和谐兼顾的,又可能是矛盾冲突的,而且往往和谐兼顾与矛盾冲突相互交织。首先是“人的尺度”,其次是“物的尺度”,再次是“人与物相统一的尺度”。

市场经济蕴含着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诸多积极因素和前提条件,而把这些积极因素和前提条件真正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实现出来的,还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进步对社会秩序的作用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

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之间存在极为复杂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进步的观念既是推动社会发展变迁、重建良序社会的推动力量,同时这种观念背后也隐藏着破坏社会平衡、制造社会紊乱,甚至摧毁人类秩序的因子。

(四)正确处理好现实评价与理想评价、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关系

不但社会进步的“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存在复杂的关系,对这两个评价尺度的评价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关于这个“尺度的尺度”问题,需要正确处理好两对关系:一个是现实评价与理想评价的关系,一个是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关系。

二、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个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又是动态的。

(一)深刻认识改革的双重属性

中国的改革既具有自我完善性,又具有自我革命性,体现了自我完善性和自我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形势下,始终很好地把握了改革的自我完善性与自我革命性的有机统一。这是确保我国改革事业既能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又能够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也是较好地实现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协调并进的前提条件。

(二)考察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的两个参照点

从改革的双重属性出发,考察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内在关系,存在两个基本参照点:一个是由改革的自我革命性决定的改革过程的试验性;一个是由改革的自我完善性决定的改革结果的共富论。

总而言之,三十多年改革开放证明:

1.改革开放使得个人财富的创造和累积,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急速地促进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翻新着个体公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这是私有财产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一个伟大胜利。

2.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一个不遵循“资本的逻辑”就会走向死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如果不在“资本的逻辑”的基础上建立“资本的伦理”和“资本的政治”,“资本的逻辑”就会崩溃的时代。

(三)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内在关系

由改革的自我革命性决定的改革过程的试验性和由改革的自我完善性决定的改革结果的共富论,是考察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的两个基本参照点,由此出发可以把二者的关系概括为以下:

1.改革是一个不断“闯关”的过程

2.改革过程中的社会稳定是一种动态稳定

3.改革路径选择的适宜性决定着社会稳定的基本状态

4.改革成果共享的程度决定着社会稳定的最终状况

5.从总体上看,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不是单一的正相关的直线关系,而是复杂的曲线关系

(四)新时期处理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的要点

1.重新认识改革的双重属性,把握好改革的自我完善性与自我革命性的关系

2.重新认识社会稳定的双重属性,把握好社会静态稳定与动态稳定的关系

3.重新认识改革的试验性,把握好改革的路径选择和路径依赖的关系

4.重新认识改革结果的共富论,把握好先富、后富和共富之间的关系

三、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效益的关系

评价一种发展模式,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效益是两个基本指标。

(一)经济发展呈现“速度优先,兼顾效益,快易慢难”的基本特点

1.重增长、轻质量

2.重规模、轻管理

3.重模仿、轻创新

4.重发展、轻生态

5.重经济、轻社会

6.重视物、轻视人

(二)中国经济出现“快易慢难”的深层原因

1.“快易慢难”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2.“快易慢难”与“左倾”思想渊源

3.“快易慢难”与异化的实践观

4.“快易慢难”与异化的时间观

5.“快易慢难”与异化的现代性

6.“快易慢难”与中国体制

(三)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效益的有机统一

1.在速度观上,要在实现从“传统速度观”向“科学速度观”的转变中把握“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2.在检验标准上,要在深刻认识“实践标准”与“实证标准”的本质区别的基础上把握“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3.在时间观上,要注意把“物质时间观”与“人本时间观”结合起来把握“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4.在对现代性的认识上,要在充分考虑发展的生态成本、自然界限和科技边界的基础上把握“速度”与“效率”的关系

5.在政治价值观上,要在重新认识“快与慢的价值序列”上把握“速度”与“效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