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十大谋略家
5920100000010

第10章 半百出山

周武王在牧野决战之后的第五天,就举行了开国大典,建都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史称西周。

他请来姜太公、周公、南宫适等一班重臣,商议如何处置刚刚失败而并不甘心的殷商遗民,怎样控制刚刚取得的广大疆土,以巩固新建立的政权。研究的结果是,分封诸侯,把有功之臣和周室的叔伯子侄、姻亲贵戚中有才干者封到全国各地,兴邦建国,让他们治理自己的封地,向周王定期贡献财富,提供军队,捍卫王室。于是,周公的儿子禽封于鲁,康叔封于卫,叔虞封于晋,召公氏(shì)封于燕……形成“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之势。

但是,在封纣王的儿子武庚时,姜太公和武王、周公等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武王的弟弟周公主张封武庚于商都,实行所谓“以商治商”。姜太公主张把商朝的后人杀掉,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但是武王却支持周公的意见,封武庚为商后,留居朝歌,管理殷商遗民。为了防止武庚作乱,他又派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对武庚进行监督,史称“三监”。姜太公见武王主意已定,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在心里暗暗担忧。

姜太公封往何处?为了表示对姜太公的尊重,武王特意征求了太公的意见。

姜太公说:“老臣故地在山东营丘(今山东临淄),那年纣王发兵东征,几乎将营丘夷为平地,杀死了我的父母亲族。我已经早有誓约,要在推翻商纣之后,重返家园,复我邦国。因此,老臣恳请主公封我回山东故土。”

武王大喜,说:“师尚父所言,正合孤意。一则,尚父去营丘可以完成当年誓愿,恢复旧邦;二则东方九夷自古以来不断侵扰中华,师尚父如果去山东建国,则可尽服东方诸夷,从此可保东方太平。”遂把渤海与泰山之间的薄姑氏故地封给太公,国号为齐,都营丘。姜太公谢恩回府,打点行装,准备赴任就国。

姜太公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功劳卓著,又是武王的岳父。因此,武王特意为太公举行盛宴,欢送太公赴任。周王室成员和满朝文武大臣,尽皆出席,欢送宴会十分隆重热烈。酒至面红耳热之际,周武王突然拉住姜太公的手说:“师尚父为我周室兴起,东杀西闯,北战南征,功居第一。明日尚父就要赴任山东,此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寡人实在舍不得你走啊!”说着,竟热泪盈眶。

此时,周武王已经60多岁,姜太公也已是100岁的高龄了。只见他须发皆白,恰似一位童颜鹤发的老寿星。他见武王动了感情,也禁不住心头一酸,老泪夺眶而出,说道:“主公不必担忧,老臣虽然年迈,但早年学过养生益寿之道,还可以再活它几十年。此去山东,老臣一定尽心尽力,治理齐国,成为主公的坚强后盾。”武王和周公、召公等听了这番话,无不为之感动流涕。

第二天一早,武王和周公、召公、南宫适、武吉等文武官员一齐出动,直送姜太公于镐京以东20里的灞上,这才洒泪而别。谁知这一别,竟成为太公与武王的最后诀别。两年之后,武王就因病去世了。

周武王去世以后,按照嫡长继承之制,由武王的长子成王继承王位,当了天子。此时周王朝初建,各方面百废待兴,形势仍很严峻。武王的弟弟周公怕成王缺乏经验,误了国家大事,便不顾大臣们可能产生的猜忌和非议,自己代理成王摄政。

周公的这一举动,立刻在朝野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认为周公有野心,想取代天子之位。这消息纷纷扬扬,四处传播,越传越玄,引起了大臣和各诸侯国的不安。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监督武庚的管叔、蔡叔、霍叔也是武王的弟弟。三叔见周公将他们远封在外地,自己却摄政称王,独揽朝中大权,心中很是不满。此事早被纣王的儿子武庚看在眼里,心想,要报灭国杀父之仇,此其时矣!

武庚并非等闲之辈,当年周武王封他为商后时,他曾感激零涕,表示要誓死忠于周室。周武王封他的三个弟弟来监视他,他知道周人对他很不放心。因此,他表面上装得十分忠诚老实,在“三监”面前非常驯服听话。他每一个月都要向管、蔡、霍三叔请安问好,汇报情况,请求指示。还不时地给三叔送去金银珠宝和美女,贿赂其心。时间一久,三叔觉得他这个人还挺不错,对其戒心渐失。后来竟把他看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连有些心里话也向他倾诉。从几年的接触中,武庚知道三叔都对周公不满,尤其是管叔,对周公简直恨得咬牙切齿。他说,当年武王分封诸侯时,周公自己不去鲁国,却让他的儿子伯禽代劳,其目的就是要留在朝中,伺机篡夺大权。他还说,周公把他和蔡、霍二叔远封于殷商故地,是因为周公怕他们弟兄三人妨碍自己的野心。他认为,武王死后,按照文王托孤时定下的制度,王位理应归于武王的长子成王。况且成王并不年幼,完全有能力亲自处理朝中大事。周公却以成王缺乏经验为借口,自己摄政称王,妄图取代天子之位,这完全违背了文王的遗愿。周室亲族应当遵从文王遗训,共同诛灭周公,还政于成王。蔡、霍二叔也赞同管叔的意见。

武庚把管叔的这些话迅速传给他的亲信,让他们迅速把这些话传播到东方各国。据传,姜太公听了这些话,都对周公产生了怀疑。

管、蔡、霍三叔看到各诸侯国人心浮动,大家都在咒骂周公,心中十分得意。而武庚此时乘机加紧联络殷商旧部,假言要协助三叔,以清君侧,终于发动了叛乱。管、蔡、霍三叔认为武庚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去帮助自己讨伐周公,因此,便与他相互勾结,撑腰打气。管叔还亲自出马,率领军队助威。这就大大助长了武庚叛乱的气焰。武庚又事先派人到东方各国进行了大量的阴谋活动,所以,响应武庚叛乱的诸侯竟多达17国。一时间,周室朝野震动,连周人所居住的西土也骚动不安,眼看就有波及全国之势。

在有朝廷重臣参加的紧急会议上,周公力主武力平息叛乱,但王室内的一些贵族却犹疑不决,非常害怕。他们有的说东方夷人向来不安定,殷商时代,朝廷的统治就没有真正涉及到那里,所以不如派人去安抚一下,维持现状算了。有的说西周刚刚建立,财力物力人力不充足,劳师远征恐怕会招致失败。还有一些人听信了谣言,怀疑周公是想借东征来扩大自己的实力,为自己篡夺大权进行准备。

周公知道,如果任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就会酿成难以收拾的局面。于是,他立即给远在山东的姜太公写了一封秘信,命心腹火速送往齐国。他在信中深刻分析了目前的严峻形势,推心置腹地讲述了他为什么要摄政称王,衷心地希望姜太公顾全大局,帮助他力挽狂澜,全力维护文王、成王和太公等奋斗终生打下的万里江山。他在信中还授命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隶,五侯九伯,都可以征伐。”

姜太公看罢周公的秘信,被周公大义凛然,光明磊落,忠心报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立即认识到自己过去对周公的怀疑是错误的。与此同时,他还接到女儿邑姜(武王之妻)的来信。邑姜对他说:周公称王摄政以来,治国兢兢业业,唯恐失掉天下贤人。如有贤人前来投奔,即使正在沐浴,也要用手握着正在盥洗的头发立刻接见;即使正在吃饭,也要立刻放下筷子接见来访的贤士。甚至“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涉政,完全是为了国家,他对成王的天子地位丝毫不存野心。成王得了一次大病,几乎病死,周公写了一篇祷词,向上天祈祷,愿意以自己的死换取成王的生。这足以证明周公是诚心诚意维护成王的。成王虽然并不年幼,但的确缺乏治国的经验。在当前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周公如果不出来支撑这危难局面,周朝就会发生更大的灾难。所以,他劝父亲鼎力协助周公,平息叛乱。

在这危急关头,姜太公当即立断,发倾国人马,迅速出兵平乱。他一方面派大将吕豹、吕虎领精兵1万,去平息徐、奄等邦国的叛乱;另一方面,决定亲自率领两万精兵南下,协助周公平息武庚和东南17国的叛乱。他把自己的计划写信告诉了周公,并且建议周公率领大军东征,趁这次机会,彻底征服东南叛邦,使西周江山永固。

周公收到姜太公的信后,情绪非常振奋。他立即把太公的意见向王室成员作了传达,使那些动摇害怕的贵族增强了信心。周公采纳了太公的意见,亲自率领5万大军东征,并且以天子的身份作了《大诰》,鼓舞将士士气。他东征路过楚国时,亲自说服了楚人不要参加叛乱。周公和姜太公从两翼协同作战,使军威进一步大振。

姜太公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英姿勃发,驰骋疆场,与周公形成犄角之势,奋力剿灭东南一带的叛匪。经过整整三年时间的艰苦征战,终于彻底平复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这次平叛先后扫灭东南方的叛国50个,战争规模远远大于武王伐纣。叛乱头子武庚和管叔被周公诛杀,蔡叔、霍叔被流放,关东诸国彻底被征服。经过这次战争,西周才真正征服了关东,从而使周朝在全国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叛乱平息后,姜太公又回到封地齐,继续他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首先,他制定了“大农、大工、大商”的策略,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将农人组织起来,聚居一方,互相合作,垦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使粮食渐渐得到满足;把工匠们组织起来,聚居一方,互相协作,打造各种用具什物,使人民得到满足;把商贩们组织起来,聚居一方,开设集市,互通有无,使财货得到繁荣。对于农业,他实行“什一而税”的方针,减轻农人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姜太公自己称这三项事业为治国的“三宝”。而且此“三宝”,只能由国君一人独掌,不能交给他人去管。就这样,不到三年功夫,就使齐国得到大治。消息传到镐京,代成王摄政的周公听说姜太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齐地治理得繁荣昌盛,井井有条,非常高兴。他无限感慨地说:“太公真是老当益壮,盖世无双也!”

在经济得到发展之后,姜太公又重修城邑,教国人学习周礼,并且广收四方贤才,把东夷九族中有才干有名望的人都搜纳过来,量才录用,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于是,齐国很快成为东方最强盛的大国。后来在周室衰微,春秋战国纷争时,姜太公的后人姜小白称霸群雄,九合诸侯,匡扶周室,长达40余载,他就是有名的齐桓公。

姜太公以其卓绝的才华和非凡的业绩,辅佐了西周三代君主,成为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几千年来受到人民的推崇和爱戴,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颇负盛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愧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