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动物世界
5914800000043

第43章 遗鸥

遗鸥体长约46厘米,嘴和脚呈暗红色,虹膜黑色,眼上下各有一马蹄形白斑。雌雄鸟羽色十分相似。夏羽头和颈上部黑色,体羽除上背和两翅为珠红色外,其余部分均为白色。冬羽头、颈部白色,仅在头顶、眼后杂有黑色斑块。

遗鸥是被人类认识最晚的鸟之一。自1929年4月郎贝尔于内蒙古西部戈壁中的弱水下游首次采到标本以来,关于该物种能否成立,在鸟类学界曾有分歧意见:有人认为它是棕头鸥和渔鸥的杂交类型,有人则认为它是棕头鸥的变型。直至1971年,阿乌埃佐夫依据采自哈萨克斯坦阿拉湖的多个标本,才将其确定为独立种,并得到国际鸟类学界的广泛承认。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鸟类学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发现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遗鸥繁殖种群,进一步澄清了该种鸟在分类认识上的歧异和疑问。此后这种世界珍稀鸟的现状和未来,更加受到国际动物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的重视和国内外鸟类学家的关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英国及我国的鸟类学专家对遗鸥的形态、分布、生态及保护对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研究结果表明:遗鸥仅分布在亚洲中东部,是一个狭栖性种。迄今发现的繁殖地只有俄罗斯外贝加尔的托瑞湖、蒙古国的塔沁查干淖尔、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湖和巴尔喀什湖及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敖拜诺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与浑善达克沙地接壤处的白音库仑诺尔。春夏季节,虽曾在阿拉善荒漠中的湿地、巴彦淖尔盟的乌梁素海、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中的湖泊中见有遗鸥分布,但无繁殖记录。迁徙时途经内蒙古商都、河北康保、渤海湾沿海和陕西北部。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遗鸥的主要越冬地。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遗鸥陆续迁来鄂尔多斯繁殖地。在北迁起程之前,它们已更换了一身崭新而色彩绚丽的婚羽,为长途跋涉飞临巢区、吸引异性注意并结成配偶而做好了准备。有的在迁徙途中就相互结识、配合成对,而绝大多数却是到达繁殖地后,才积极寻求异性、相配成亲。从选择巢位开始,到最后一枚卵产出,都有交尾行为发生。迟抵繁殖地的遗鸥在迁徙途中停歇地就开始了交配,在繁殖地交配通常在所选巢址近旁进行,一般在黄昏前后交配的频率最高。

遗鸥的繁殖地为干旱地区的湖泊。湖区生态环境单调而严酷,多为荒漠、半荒漠景观,或干草原中的沙带。湖水盐碱度较高,酸碱值达8.5——10.0,使多数植物难以生存,因而湖中水生植物甚少。遗鸥选择这种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孵儿育女,是其长期生存竞争的结果,也正是这种人烟稀少、荒凉偏僻的环境,使这种濒危珍稀鸟类的种族得以延续至今。

遗鸥对营巢地的选择甚为严格,人畜难至的湖心岛是必需条件。迄今在地球上发现的遗鸥巢无一不在湖中之岛上。湖心岛的中央部位,裸露而多石子的地面是首选巢址。早迁到达的遗鸥的巢造得较为精致,先用嘴和脚在地面上掘出2——3厘米深的浅坑,然后摆放锦鸡儿、白刺等灌木细枝,内铺禾草类、蒿类绒草和羽毛,并在巢外围加一圈小石子固定。后迁来者搭建的巢往往相当简陋,有的只为一浅穴,内垫灌木枝叶和杂草。雌雄亲鸟共同筑巢,多由雄鸟外出取材,衔回后交由雌鸟编筑。“夫妻”共同协作、齐心合力,为它们“爱情”的结晶——卵和雏鸟建筑一个舒适的“家”而不辞辛劳。

遗鸥成群营巢繁殖。在适宜的营巢地往往是巢连着巢,巢间距最近仅6——7厘米。如鄂尔多斯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仅有的4个湖心岛,总面积不过13958平方米,1998年统计到的遗鸥巢就多达4879个,平均每2.86平方米的地面上就有巢1个。这种营建群巢的现象,既是对自然界内适宜巢址不足的适应,也是一种互利的集体安全体系。在孵化后期和育雏期间,集体护巢行为尤为突出,如有人或天敌接近巢区,成千上万只亲鸟几乎倾巢而出,在巢区上空狂飞乱舞,大声惊叫,有的不顾一切地向下俯冲,有的居高临下排粪便对付入侵者。这种集群水鸟的集体护卫本能对其种族的发展甚为有利。

遗鸥每窝产卵2——3枚,通常隔日产1枚卵。卵色灰绿,缀以大小不等的棕色或黑色点斑。卵重平均约48克,卵大小为59×43毫米。产下第一枚卵后,亲鸟就开始坐巢孵化,孵化期为24——26天。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任务,轮流坐巢,每日换孵四五次。孵化初期,极怕惊吓,如有人为干扰或猛禽等天敌入侵,往往导致弃巢;进入孵化中期以后,又十分恋巢,并主动攻击“入侵者”。由于遗鸥边产卵边孵化,因此同巢雏鸟不能同日孵出,大多为隔日。雏鸟为半早成性,孵出后不能立即活动,需亲鸟反哺数日。10天后可由双亲带领下水活动觅食。遗鸥雏鸟的生长发育很快,75天左右体重就达550克,与成鸟的体重相差无几。

遗鸥为杂食性鸟类,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所吃食物主要有甲壳类、线形动物、摇蚊科幼虫、甲虫等。繁殖期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可消灭大量有害昆虫,对湖区及附近草地害虫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遗鸥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曾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自内蒙古鄂尔多斯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遗鸥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遗鸥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已由1990年的20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万余只。最新出版的红皮书已将遗鸥列为稀有物种。这是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做出的又一显著成效。但由于遗鸥的狭栖性,对营巢地选择的特殊性及栖息地的脆弱性,它的种群数量并不稳定,一旦遇到连年干旱或雨涝,都会造成有些湖泊干涸或湖心岛被水淹的危险。因此,长期、有效地保护好遗鸥适宜营巢地,我们人类责任重大。

内蒙古不仅是遗鸥的模式产地,而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群体的栖居地。保护好这种世界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是我们的责任。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人员为此历尽艰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保护区遗鸥数量的不断增加及保护管理措施的逐渐完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的知名度倍增,已为无数大漠、草原观鸟探险者所青睐,每年都有很多国内外鸟类学专家、学者及鸟类爱好者到此考察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