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于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即开始了投行生涯,先后在三家证券公司工作,参与、主办了多宗IPO、定向增发工作。经常看到的C穿着西装,打着“飞的”,忽北忽南,忽东忽西。他常常自嘲是个五感迟钝的人,对吃穿住用都不挑剔。也因此可以今天还在五星级酒店开会,明天就在小镇看项目。而且他心态坚韧,有着极强的抗打压能力,别人的评价他毫不介意。“做这行,不能想太多,过于敏感是自寻烦恼。”
C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好家庭”“好学校”中的“好孩子”,成绩一直在年级前十的他,在班主任、老师眼中却并不怎么“老实”,有点叛逆。他不喜欢和成绩好的同学一起,而喜欢和成绩比较差、甚至垫底的同学打成一片,时而也迟到旷课,做点恶作剧。
C自称比较懒散,为了应付题海战术,时常会抄袭同学的作业和试卷。别人抄袭就是单纯的抄袭,而他抄袭的时候往往也会思考,时常在同学的作业中寻找出错误,并修改好。
C投机取巧的做法没有妨碍他实现清华梦,早在上高一的时候,他就把清华当作自己高考的不二目标。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十,学习上没让父母、老师太担心。到了高考前两个月,C也突击了一把,保持了优势。
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C眼里只有清华大学,而清华大学当时在他家乡只招收工科学生,不招收理科、文科学生。而当时IT 网络热潮席卷全球,C非常喜欢电子专业,为此,他填报了电子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而把机械工程专业当作第二志愿。高考放榜,C落后他一个同学2分,结果被人从第一志愿“挤”了出来,落到了第二志愿机械工程系。回忆当年,C不无感慨,当时他只是一心想读清华大学,但在选择专业、职业目标规划方面,并没有很明确的想法。
刚进清华园的C,对知名大师的讲座乐此不疲,自觉不自觉地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刚进大学的那年秋天,一个叫李彦宏的年轻创业家给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震撼,当时李彦宏刚回国创办“百度”,那时“百度”还是一个小公司,李彦宏来到清华园开了个讲座,讲述他的成长经历和创业故事,同时李彦宏也期望能从30多个与会者中找到几个热血青年加入“百度”。当李彦宏说到“百度”起名的由来是因为一句中国古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时,C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与网络热潮相结合的魅力。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交流后,C深刻地体会到了席卷全球的网络热潮,对微软、谷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心理不免产生一种从事 IT 创业的冲动。
但当C 逐渐接触到经济学、金融学后,慢慢地对金融越来越感兴趣。当时,清华大学没有实行双学位制度,他就时不时地去旁听经济学、金融学的专业课程,那时,他已经开始看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曼昆所著的经典教材《经济学原理》。看了中文版本后,他还看了英文版本。那个时候的C还没有立志做金融,更没有意识到他以后将会走上投行的道路,那个时候的他对自己的发展道路还是朦胧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他的IT梦也还存在。
大三的暑假,C到了国内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实习。这家咨询公司其中一大客户便是证券公司的投行部门,C那个时候逐渐加深了对投行部门的了解,再加上他同事的介绍,他感觉到投行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行业。而那个时候,清华大学BBS上对投行“妖魔化”般地推崇,更让C感到投行业是一个具有无限吸引力的工作,他由此萌发了做投行的梦想。
但当时,C和许多清华学子一样,还有一个出国梦,都想出国镀镀金。为此,C做了许多努力,高分通过了G RE和雅思考试,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向美国多所高校发出了申请。而后,C陆续收到了来自美国多个高校的offer,专业还是机械工程。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难题。“当时,我本来是打算去美国找个大学读,然后想办法换金融专业,但是经过我和家人多番了解,美国高校在转系方面卡得更严格,慢慢不容许中国留学生这种‘投机’行为。所以,我和家人商量后,放弃了这些offer。”
放弃留学梦后,C决定找工作,目标当然就是投行,他放弃了机械工程这条路。
2004年的时候,T证券由于有民营资本的介入,大举招兵买马,当时该证券上海投行总部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这对于仅仅有10多个人的投行队伍而言,显得很奢华。在那家咨询公司实习的时候,C遇见了他职场中第一个贵人A,A 是我国第一批保荐代表人,时任 T证券投行部总经理,正是她的介绍和帮助,C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入职程序,开始了他的投行生涯。
A是C的入门导师,在C的印象中,她是一位业务熟稔、有着丰富阅历和从业经验的“老投行”,正是因为她无私的关心,C才能快速成长。当时A的一句话让C至今难忘——“要多一点项目经验”,脚踏实地积累经验成为他重要的职业信条。
C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系统学过金融学知识,于是他有了深造的念头,经过咨询身边的朋友、同事,2005年9月,他决定到上海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就读在职研究生。
就这样,C一边充电、一边工作,从2004年到2006年,他先后参与了多个项目的IPO以及实业改制辅导、股权分置改革等项目。
决定从事投行事业后,C一直都有考取证券从业资格、保荐代表人从业资格的念头。在上海财大充电一段时间后,他有意识地想检验一下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他看来,去考证才能真正检验他的投行理论水平。
从2005年开始,C便开始着手准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CY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也因为当时资本市场大环境不好,股票市场低迷,IPO等投行业务处于停滞状态,C在当时公司的工作也不太繁重,利用这个机会,C开始武装自己,希望能多拿几个资格,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早日考取保荐代表人资格。
C并没有因为要通过这些资格考试而放弃自己的工作,在他看来,资本市场风云变幻,政策法规、操作流程都处于不断的完善当中,除了认真学习指定教材、必备辅导书之外,这些“时事”也需要尽数掌握,他认为,有些人为了考取资格证而辞职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工作中碰见的问题、学到的东西在考试中往往会遇见。”CY说。
C一直很重视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他在准备学习之前请教了此前通过考试的同事、朋友,并制订了一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案,他知道通过保荐代表考试,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是会计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为此,他重点加强了学习《会计学》、《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法》、《证券法》、《担保法》等方面的知识。他明白做投行必须掌握综合知识,“在会计师面前要给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在律师面前要给他们阐释会计规则”,他总结道。
为了强化所学习的知识,C也做了大量的习题,并在习题中寻找自身的不足。在不断加强自己理论知识的同时,C还特别关注近期发生的与投行相关的案例,并通过思考这些案例,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今后自己的投行生涯作参考。
2006年前后,因存在资金黑洞问题,监管层介入调查,T 证券各项业务难以为继,C所在的投行部门保荐资格也被叫停。
为了自身发展,C不得不另谋出路。2006 年6 月,他通过朋友介绍,经过简单的招聘程序,进入了G 证券,这是一个小型券商。他在G证券的时候也是一边工作,一边准备保荐人资格考试,期间,他参与并主持了某医药公司IPO前期工作,并作为另两家药业公司的财务顾问,积累了丰富的投行经验。
在准备保荐代表人考试的过程中,C同时也在准备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香港证券及期货从业资格、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资格等多项考试,可以说当时C的工作学习生活是非常紧张的,但他安排得井然有序,准备充分,最终通过了以上所有资格考试。
按照有关规定,通过保荐人考试后,C必须作为一个投行项目的主办才能拿到保荐代表人资格。为此,C陷入困境当中,他是不是该离开G证券呢?别人建议他去大券商,因为大券商的项目更多,作为主办的可能性更大。他动心了。
2006年12月份,C到北京出差遇见了熟识的一位师长,他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在了解了C的情况后,他提议C到著名证券公司H证券去,并随后给 H证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打电话推荐了他。进入H券商比C想象中更简单,H证券投行部负责人打了个电话给C,约见了解了C的具体情况后,他建议C可以到H证券深圳投行部去工作。在那里,他有了更加宽广的天地。
§§06 鱼群四 私募股权投资
投资是一种维持一生的修行。投资,作为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什么时候上路都不算晚。
1986年,中国境内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成立。外资公司中,Chinavest 和IDG 率先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是在接近21世纪的时候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的。最初曾经彷徨和低迷,后来忽如一夜春风来,现在则到了大浪淘沙的阶段。在过去短短数年间,内资基金和外资基金各显其才,互相融合,吸取对方的长处。内资创投规模急速增大,包括政府引导基金、国有基金、民营基金以及天使基金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势头。很多股权投资公司前几年还处于苦苦挣扎的境地,骤然间就疯狂盈利、急剧扩张。整个行业一下子催生出上万家企业,数万名从业者。而热潮的降温也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国内的PE行业刚刚经历了第一个“黄金”十年,现在整体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经过一段调整期后,将会迎来下一个发展时期,那些真正具有好的投资能力,尤其是一些专注在某一个领域或行业的投资团队,更有可能存活下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私募股权投资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把创业投资人称为“点石成金”的人。在很多人看来,他们似乎高高在上,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物。他们像是财神爷,掌管着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可以为一个苦苦挣扎求盈利的小企业瞬间注入大量资金,让企业起死回生;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整天出入于五星酒店、高端聚会? ?他们虽然不像明星曝光于镁光灯之下,但他们的光环和吸引力与明星却很相似,甚至从影响力来看,比明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领域就像是个“围城”,有无数人想方设法要进去,而身在其中的人又非常想早日从中“脱身”。巨大的压力、高度的责任感、忙碌的生活、各种潜规则? ?光环的背后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然,更多的人认为,风投是他们能想到和能做到的最好的工作:自由的工作时间,穿梭于各个酒会,淹没在创业者中,领着高薪收入和退出投资后的收益,成为行业内明星企业的幕后推手? ?谁不想要这样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