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儿,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
——西方谚语
经常被人问起有关职业规划的问题,也经常有人问某个行业或职位的信息,长期下来,我渐渐有了写这样一本书的想法。
市场上有许多关于职业规划的理论类书籍,但少有实际操作性强或案例实践的书,可能因为职业规划的专家们多数是老师或是人力资源专家。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个实践者、一个摸索者、一个参与者。我的工作需要我深度了解企业招聘岗位的职责和任职要求,了解每一个岗位的职位晋升通道,更需要接触大量的人。这让我得以与无数人面谈,聊他们的职业发展,聊他们的理想实践,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也顺便听到一些各行业的八卦? ?这些第一手信息就是职业规划里很重要的参考。
有个故事叫盲人摸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我们也常常做盲人,我希望这本书能为一部分人解决一部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多年的猎头生涯带给我上万个不同的案例,但三百六十行浩如烟海,每个人都需要聚焦到某个行业,而我选了金融。这一方面是因为从2009年开始我做了金融财务职位的猎头,我的朋友里有很大一部分是金融业从业者。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本身是学金融的,曾经在多个不同的金融机构实习或者工作过,并且现在也在参与早期投资和并购,我始终未曾远离这个行业。
应该说,很多人的职场成功并不是一开始就规划好的,这里有机遇和运气的成分。例如现在有个岗位叫“用户体验官”,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而涌现的新职位之一。从互联网企业到传统企业,大家都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有经验的用户体验专家们身价水涨船高,其中优秀者不过只有六七年经验,但年薪已达数百万。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金融这个行业非常热门,但金融行业真正的人才却很匮乏;金融是高薪行业,但金融行业危机也暗流汹涌? ?很多人选择金融或经济专业,很多人想转行做金融,但多数人并不清楚这个职业的真实情况,不清楚在这个领域里有哪些选择,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选择、怎样努力。多年前,我是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也曾在金融机构工作,但我视线所及的只是一小部分,当时很希望有一本书能指导我。现在我既是局内人也是局外人,用眼和心观察、体味这个行业中的人和事,我希望可以用心地、真实地把大象的每一部分都展现出来。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由于个人原因,这本书从起稿到定稿历时两年,动笔的时候,资本市场正如火如荼,保荐代表人、研究员、PE、信托炙手可热,而两年后的现在,热潮降温,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样的泡沫挤压对于真正想选择这个领域的金融精英来说和准金融精英未必不是好事。在资产管理领域,政策对银信合作的限制使得信托管理资产经过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渐入下行通道;此消彼长,同样由于政策的扶持,券商资管积极开展银证合作,管理规模急速膨胀,形成对信托的挑战,新基金法已出台,基金公司子公司纷纷成立,私募股权机构一方面越来越往早期走,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并购和投后管理,另外也开始融入公募的圈子;而股票市场的不景气,固定收益领域的职位成为猎头公司的热门职位? ?市场上每年都有不同的热门职位,这更需要你在选择的时候认真思考,选择后坚定持续,积累真才实学和实战经验。
当股指回到了2000点,股票市场哀鸿遍野,金融职场也哀声一片。运筹帷幄的金融精英们陷入了迷茫,潜心向学的准金融精英们陷入了困惑。他们发现,机会不再唾手可得,市场也不再是遍地黄金,曾经的高额奖金和分红似乎已成为过去,顺风顺水的工作一下子困难重重。十年一个轮回,十年前的市场低潮让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对这个职业有坚定信念的人留了下来。他们在经历了同样的迷茫后,因为积累的经验和千锤百炼的心态,几年后抓住了机会,成为现在金融机构中的中坚力量。历史会不会重演?
金融市场总是充满变化,新的业务取代传统业务,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每个传统行业,包括金融业。将来会怎样?谁会动你的奶酪?即便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也说不清楚。机构会变,职位名称会变,形式和载体会变,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
对金融行业感兴趣的你;想转行从事金融业的你;喜欢炒股养基的你;已经身在金融行业,而又因为目前工作或职位的不理想而怀疑自己是否合适的你;想要知道这个行业的酸甜苦辣,以及将面对的机构投资者的真面目的你;想要知道在“金融业”三个字里,涵盖多少种不同的职业路线,如何才能走得又快又好的你,或许可以看看这本书。
我曾和许多金融行业的精英交谈过,也曾为许多金融机构或上市公司找寻金融人才,这本书就是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当然,金融行业职位种类繁多,本书只是选取了其中最为热门的几类。此外,本书讲述的是职业规划,是职业路径中的常规情况,如果你特别聪明、有资源、有特殊能力或者选择创业,那么你可以放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