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5890300000026

第26章 泰戈尔“梵我合一”的生死观(1)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他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者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泰戈尔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做诗。16岁那年发表了第一首长诗《诗人的故乡》。1878年泰戈尔到英国学习法律,没等大学毕业于1880年提前回国。他亲眼看到农村的苦难,农民艰难的处境,英国统治者的专横暴虐。他用文学作品深刻揭示印度的社会矛盾,鞭挞殖民主义和封建习俗,呼唤人间的平等,期盼出现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他的人生观受印度古典哲学和宗教意识的影响,从“梵”的绝对性开始,谈论人的生死。然而,他没有陷入“灵魂”不死的俗说中,而是对“梵”作了创造性的发挥,提出了一套积极性进取的人类生死观。

1.平等的人生观

泰戈尔生活的时代,在印度正遭受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人的民族压迫,国内种姓的歧视,对妇女的压迫和残害,那时的印度是极其不平等的社会。泰戈尔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中,对印度社会的不平等产生了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诗歌、剧本和小说中,愤怒谴责这种不平等,憧憬着人类民主平等的生活。

泰戈尔从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出发,表达了人与神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他在著名诗篇《吉檀迦利》中满腔热情地赞美神。他心目中的神不是一神教的神,而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他指出神总是和最贫贱的人民同在:

这是你的足凳;最贫贱、最潦倒的人们生活的地方,便是你歇足之处。

你歇足在最贫贱、最潦倒的人们中间,我竭力向你鞠躬致意,可是我的敬意达不到个中深处。

你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走在最贫贱、最潦倒的人们中间,骄傲可永远到不了这个地方。

你同最贫贱、最潦倒的人们之中那些没有同伴的人做伴,我的心可永远找不到通向那儿的道路。

神在贫贱者生活的地方歇足,神穿着破烂的衣服走在潦倒者中间,神给那些无伴的人做伴。神没有居高临下,抬举强者,神和社会最底层的人打交道。在泰戈尔看来,劳动者的劳动过程,神都参与进去。“神在农民翻耕坚硬的泥土的地方,在筑路工人敲碎石子的地方。炎阳下,阵雨里,神都同他们同在;神的袍子上蒙着尘土。脱下你的圣袍,甚至像神一样到尘土飞扬的泥土里来吧。”

在印度,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封建婚姻制度和男尊女卑习俗,对妇女造成血淋淋的灾难。泰戈尔在作品中强烈揭露和批判婚姻制度和种姓制度。在小说《摩诃摩耶》中,一个24岁的姑娘摩诃摩耶和青年罗耆波真心相爱,但她的家庭强迫她同一个垂死的婆罗门在火葬场上举行婚礼。场面是十分悲惨的。摩诃摩耶婚后第二天,老婆罗门死了,她就成了寡妇。家人和亲属又逼她去同丈夫一块火葬,称为殉夫。当她在大火堆里承受死亡时,一阵狂风暴雨熄了火,她没有被烧死。她逃到了情人罗耆波家中,要情人发誓永不拉开她的面幕,因为她的面目已烧得不似人样了。后来,在一个月夜,罗耆波终于看到了她的脸,她没有回答一个字,头也不回地出走了。这就是印度婚姻制度的真相,妇女遭受压迫的血淋淋的一幕。泰戈尔虽然不是写历史,而是写小说,而小说里反映的印度妇女遭受的极不平等的待遇,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泰戈尔揭露的这种强迫婚姻和殉夫制度,直至目前在印度还在死灰复燃。

泰戈尔对劳动人民和封建地主之间的不平等是深恶痛绝的,对地主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封建制度给予深刻的揭露和鞭挞。他1884年写的脍炙人口的《两亩地》就充分表达了他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愤恨,对农民的同情。作品的主人公巫宾是一个贫苦农民,只有七代相传的两亩土地。拥有大量土地的王爷,为了使自己的花园“长宽相等,四四方方”,竟抢占了巫宾的这两亩地。法庭是王爷的代言人,竟判处巫宾有罪,将他赶出家门。巫宾在旷野、市场、路边流浪16年。但是,他日日夜夜忘不了那两亩地。有一天他“终于在渴望中回到了故乡的园地”。正当他坐在芒果树下,回忆童年往事时,两只熟透了的芒果在他的脚下,他以为是大地母亲的赐予,不巧被王爷发现,诬陷他是偷芒果的盗贼。这就是印度社会不平等的现实。泰戈尔指出真正的盗贼不是巫宾,而是王爷之流。他写道:“王爷的双手偷去了穷人的所有,唉,在这世界上谁越贪得无厌谁就越富裕。”

2.爱的生活观

泰戈尔以文坛巨子的眼光看世界,希望世界是充满光明和爱的世界。泰戈尔把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自然提高到宗教哲学的高度。在印度哲学中“梵”或“梵天”是宇宙万物的统一体,是人类和谐的最高象征。然而,泰戈尔不是把人类引向虚无缥缈的上天,而是引向对人类的爱和谐和。他主张爱各国人,从国王到乞丐都是“梵我合一”的角色,都值得爱。他指出:“上帝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求索人爱;魔鬼则搜索奴隶,勒令服从。”在泰戈尔看来,上帝的志同道合者是“仁爱”之人,而那些奴役和压迫别人的人则同“魔鬼”一样。

泰戈尔家族有热爱文学和音乐的传统,还十分热爱大自然。他的父亲坐下欣赏外界景观,可以整整静坐一天。他的哥哥是哲学家,热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松鼠从树枝上下来,爬到他的膝上,而小鸟栖息在他的手里。泰戈尔同他的父亲和哥哥一样,把大自然的每个镜头,都看得富有诗情画意。清晨寂静的大海,鸟鸣啁啾的树林,道旁的繁花,璀璨的金光,都给他的生命以美的感受。在《吉檀迦利》中他把自己安排在自然的风景画中:

太阳升到中天,鸽子在树阴里咕咕啼叫。树叶在正午的热风里飞舞旋转。牧童在榕树的凉荫下瞌睡做梦,而我在水边躺下,在草地上摊开我疲倦的四肢。

泰戈尔爱的生活观不只体现在对世界的爱,更重要体现在他对人和社会生活的爱。泰戈尔用强烈的灵性写爱情、写女人。他对女人以纯洁如玉的情感来表现:“妇人,你用了你美丽的手指,触动着我的器具,秩序便如音乐似的生出来了。”泰戈尔用深沉的爱意描写男女纯真的接吻:

爱的旋律激起两朵浪花,

溅落在四片缠绵的唇下。

强烈的爱欲是那样急切地,

想在身躯的边缘久别重逢。

泰戈尔认为人之间的爱应是绝对的,男女之爱即令不成为现实,但它不应以伤害和冲突终结。他晚年的长篇小说《最后的诗篇》就通过小说主人翁的恋爱结局表达了人类爱的和谐性。小说的主人翁是一位具有超现实主义思想的孟加拉知识分子。他爱上了一位具有细腻感触、仪态大方的姑娘。这位姑娘却预感不会成为他的终身爱恋者,但她看出这位男子不仅爱她,而且爱她永远不能仿效的无形偶像。于是姑娘就用许诺偶像的方式解放他,使他用偶像崇拜的方式留下永久的爱。姑娘在从他生活中消失时,写了如下的一首诗:

你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你倘若用地狱的尘土,

制作一座不朽的雕像,

你必须日夜为她祈祷。

在顶礼膜拜的游戏,

我每日微弱的抚触,

将不使你受到任何损害;

她祭品盘里的一朵花,

不会因渴求的浪头而受到损害……

我给你的一切,

你将永恒占有。

从我心灵深处,

奉献出我微薄的礼物,

充塞着每一怜悯时刻。

喔,我无可比拟的朋友!

啊!强盛着1

我给你的,就是你的施舍——

你如此把它接受,

我永远感激不尽。

告别了,唉,朋友,告别了!

这种爱情结局是人性爱的突破。爱情虽没有以实际的人生意识和合而成,但也没有相互伤害引发的悲剧而终,而是以富有人情味的偶像崇拜方式作结,造成一种无伤害的永恒的爱。这充分表达了泰戈尔希望人间永远有爱,而不存在恨。

泰戈尔的爱还表现为对祖国强烈的爱,他爱印度这块土地,热爱印度人民。他对印度人民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表现出强烈的愤慨。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噢,我不幸的国家,你将同那些一向受辱的人们,一起蒙受凌辱。他们站在你的面前,你却剥夺他们的人权,至终不给他们怀中的温暖。你将同他们一起,蒙受同样的凌辱。”这里的“你”指的是国家,国家成了殖民地,受英国人统治和欺凌,那么国家的人民自然同国家一起遭受凌辱。他为国家的自由解放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不息。他希望淳朴的人获得受尊重的权利,希望穷苦的人获得占有物质资料的权利,公民获得自治的权利,愚昧的人获得知识的权利,孩童获得自由发展的权利,妇女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