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5890300000001

第1章 生命的畅想曲

——读《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厉岩石

有一种最庸俗的生死观,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或者说,活着就是目的,就是一切。这种低级的人生信念,必然的结果是引导人们昏昏然、懵懵然地活着,苟且偷生地活着。更可怕的是,还会把人引向兽化,使一些人为了能活着而奉行狼的哲学,与同类血腥地争夺最后一根骨头,或奉行鲨鱼的哲学,以吞噬小鱼为生。然而,奉行这种生死观的人只是人群中的“一小撮”。自从距今百万年左右具有智慧生命的人“降生”后,就突破了“人就是活着,活着就是人”的观念。人们不断思考人怎么来,人怎么活,人到哪里去。换句话说,就是人有无前世,今世人活的价值是什么,人有无来世,来世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多数总是摆脱不了对前世、今世、来世问题的思考。

武文军先生的《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是在一个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里,以博大的视野,探讨和评价了人类社会中不同角色对生死的看法,以便引导人们在生死问题上树立科学的理念,从而把人们的生命意识和死亡境界引向最高点。

作者体察古今,贯通中西,博采众长,纵横捭阖,展示了各色各样的生死信仰、生死观点、生死理论和生死意识。有历史上伟大思想家的生死见解,有一代科学巨匠的生死信条,有革命元勋的生死价值观,有平凡百姓的生死信念,有不同宗教派别神学的生死观,有科学技术对生死的最新解析。这部著作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生存的价值、死亡的意蕴、生命的延续谱出了一部美好的畅想曲,为人们消除生死意识的冲突,弹奏了一部协奏曲。

《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是一部富有特色、学术根底深厚的著作。其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交叉学科的角度评价和介绍人类的生死信念。生死观和生死意识为人类的各阶层所具有,为人类的各科知识所研究。作者从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及社会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中来探讨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意义。特别是作者在自然科学的广泛领域,包括生物学、遗传学、生命科学在内的各个领域来探讨科学家对生与死的见解。

第二,通过广泛的取材展示人类生死观的复杂图景。世界60亿人中,有30亿人信奉各类不同的宗教。因而,宗教生死观的文献有成千上万。作者对世界性宗教关于生死的文献资料进行了重点分析。关于西方生死观,作者选择了古希腊各思想派别的资料;关于东方人的生死观,作者选择以日本人的生死意识和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生死价值观作为解剖的对象。在科学家群体中,作者选择用相对论的创建者爱因斯坦的生死观来说明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此外,作者还在宇宙学、生命科学以及克隆技术、梦的解释技术等领域分析人类的生死文献和生死资料。阅读本书犹如读一部人类的生死学说史或生死大演义。

第三,以多层次的分析对人类的生死观念进行探微寻幽。这部书不是一般的肤浅谈论人类的生死,而是从更深的层次上对生死问题进行了探微寻幽,显示了作者观察的深邃性和判断的准确性。例如,作品在探讨宇宙从哪里来、人与宇宙是什么关系等重大问题时,通过大爆炸宇宙学的主要证据——谱线红移、微波背景辐射、宇宙氢氧的丰度,说明生命与宇宙起源的一体性,使人们真正体味天人合一的哲学见解。并进一步说明没有宇宙的生成,人类的生命就无从谈起。作者在探讨人的生命从哪里来的重大问题时,从恩格斯关于“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物”,到现代细胞说、基因说、生命演化说都进行了考察,这就帮助人们从生命神秘主义中解放出来,启迪人们认识生命的本原和死亡的真谛。作者在评价形形色色的人类生死观时,没有举起批判的棍子去作武断的结论,而是用非常宽厚的胸怀同人类社会的各学派、各阶层进行生死观的对话和聊天。作者除了对邪教的生死观进行了深刻地鞭挞外,对其他各类生死观都采取了取舍的态度。例如,对耶稣的复活,作者既肯定了信徒有据的观点,又从历史的角度、科学的角度探讨耶稣复活的新问题。对雷锋为公为民生死观的永恒意义,作者作了深刻分析。同时,又指出雷锋时代与改革开放时代的背景差异,进而提出了如何在新时代下学习雷锋的新见解。总之,这部书是一部开放型的著作、包容性的著作。它破除了唯我独尊的思维方法,在生死观领域发扬了坚持真理、珍惜人类遗产、公平公正开展学术讨论的优良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