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必读
5882400000109

第109章 梁任公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1)

假使古代有字母则我文字结构之嬗变当如何?人类先有语言,然后有文字。声发于天籁人之所不学而能者也。以某声表某意,其所表者为一群之人所公喻而公认,于是乎成语言。言而著诸竹帛以广其用而永其传,于是乎有文字。字也者,声与言之符号而已。然符号之选择与应用,各族不同。有施设若干音符,规定其牉合运用之法,但求符之能悉传其音,而所含义,与所用之符不必相丽者,如印度欧洲诸民族所用字母,是也。亦有不施设一定之音符,同一音而表之之符(即写法。)有各种,即缘异符以表异义者,则中国文字也。此两法者,孰为精善?孰为便利?其间可以比较论列者甚多,非此短篇所能殚述。惟有一事首当明辨者,流俗之论,每谓中国文字属于衍形系统,而与印欧衍声之系统,划然殊途,此实谬见也!倘文字而不衍声,则所谓“孳乳寖多”者,末由成立,而文字之用,或几乎息矣!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是曰六书。自班孟坚许叔重以来,皆称为造字之本。象形,指事,会意,衍形之属也。形声,转注,假借,衍声之属也。《说文》万五百十六字,形声之字八千四百零七,象形指事会意之字,合计仅一千有奇,其间兼谐声者尚三之一,依声假借而蜕变其本义者亦三之一,然则中国之字,虽谓什之九属于声系焉可也。单字且然,其积字以成词者,更无论矣。

自来言六书者,每谓形声为易解,忽而不讲。有清一代,古韵之学大昌,于声音与文字之关系,渐知注重矣。然其研究集中之点,在收音而不在发音,重视叠韵而轻视双声,未为至诣也。刘成国《释名》每字皆诂以双声,《尔雅·诂训言》三篇,用双声为解者亦过半,其必有所受矣。吾尝略为探索,谓宜从音原以求字原,辄拟为两公例:

(一)凡形声之字,不惟其形有义,即其声亦有义。质言之,则凡形声字,什九皆兼会意也。

(二)凡转注假借字,其递嬗孳乳,皆用双声。试举最显之数音以为例:戋,小也,此以声函义者也。丝缕之小者为线;竹简之小者为笺;木简之小者为;农器及货币之小者为钱;价值之小者为贱;竹木散材之小者为栈;(见《说文》。)车之小者亦为栈;(见《周礼注》。)钟之小者亦为栈;(见《尔雅·释乐》。)酒器之小者为盏,为琖,为醆;水之少者为浅;水所扬之细沫为溅;小巧之言为;(见《盐铁论》及《越语注》。)物不坚密者为俴;(见《管子·参患篇》。)小饮为饯;轻踏为践;薄削为刬;伤毁所余之小部分为残;右为“戋声”之字十有七,而皆含有小意,《说文》皆以此为纯形声之字,例如“线”下云:“从纟,戋声;”以吾观之,则皆形声兼会意也。当云:“从纟,从戋,戋亦声。”旧说谓其形有义,其声无义,实乃大误。其声所表之义,盖较其形为尤重也。

更旁征他音:如“氐,本也,从氏下著一;一,地也,指事。”(《说文》文。)此字即根柢之“柢”之本字,示木根之在低处者也;后起加木旁则为柢;在人下者则为低;在屋宇下者则为底;石之础为砥;水低处为泜;土低处为坻;低阜为阺;生于低地之虫为蚳;车后为;属国之舍为邸;三岁之羊为羝;地神为祗;下视为;以肢体之末梢相距为抵;此皆形声兼会意字,当云‘从某,从氐,氐亦声’也。

“夌,从刄,从;,高也,会意。”(《说文》文。)夌之字,从以表其凸出,从刄以表其尖利;于是地之坟而阜者为陵;四隅有觚角者为棱;冰坼成锐角者为凌;果蓏之两尖者为菱;帛纹纤现若冰凌者为绫;(见《释名》。)此皆形声兼会意字,当云“从某从夌,夌亦声”也。

假使吾国如用字母,则其字体结构当何如?试以“戋”字为例:如凡“戋声”之字,皆用“Chien”之一符号以表之,而其偏旁则在其字之首一音母添附语尾,则前举之十七字者当如下写:

Chien戋

Chiens线

Chienj笺

Chieny

Chiens浅

Chiens溅

Chienp

Chiens钱

Chienp贱

Chienm栈

Chiensm盏

Chieny

Chieny

Chiene

Chients饯

Chiens践

Chiend刬

Chiend残

此种写法,吾国旧文之写法,孰为利便?此属别问题。要之此十七字者,同一语根,同一音符,而因以同得一极相类似之概念,则章章然也。以上三音母,吾不过偶举忆念所及者以为利,若能将全部说文之形声字,一一按其声系以求其义,或能于我文字起原得一大发明,未可知也?

又不必声之偏旁,同一写法者为然也,凡音同者,虽形不同而义往往同。如“地”字并不从氐,而含“底”“低”等义;“弟”字亦因其身材视兄低小而得名;“帝”字有上接下之义,故下视亦称“谛视”,“滴”字,“谪”字,“摘”字,皆以表由上而下之一种动作,从可知凡用“Dee”之一音符所表示者,总含有在下之义,或含由有上而下之意,无论其写法为氐,为低,为底,……为地,为弟,为帝,为滴,……而其为同一语原,即含有相同之意味,则历历可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