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一)
58800500000002

第2章 人民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本章学习重点

1.深刻理解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

2.深刻理解邓小平的人民群众观

3.深刻理解江泽民的人民群众观

4.深刻理解胡锦涛的人民群众观

5.掌握践行人民群众观的方法

6.了解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

7.深刻理解人民的社会管理主体地位

8.深刻理解人民的社会文化主体地位

9.学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法

10.理解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的意义

人民群众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我国发展的新思路来自人民的集思广益,改革的新突破来自人民的实践探索,开放的新格局来自人民群众的建设创造,各项工作的新举措来自人民群众的发明创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就在于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同心协力、同呼吸共命运。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某些公务员的人民群众观在渐渐淡化。有的严重脱离群众、伤害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因此,大力倡导人民群众观,强化党的根本宗旨教育,在现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群众观说到底是人生观的问题。从这点出发,我们各级公务员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抵制和克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的诱惑。

所谓人民群众观,就是对人民的地位、作用和所持态度的总的看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民群众观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民本思想。从殷周时期《尚书》的“民为邦本”,到《诗经》的“宜民宜人”;从先秦时期孔子的“仁政”、“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从汉唐时期贾谊的“民为政本”,到柳宗元的“吏为民役”;从明清时期张居正的“知人安民”,到乾隆的“以民为本”,这种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治国之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当代的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是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观,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浓缩、凝练和沉淀。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政党。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在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确立的一种崭新的人民群众观。

对于我们各级公务员来讲,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观,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定位,是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

那么,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主要内涵有哪些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人民群众观是我党宗旨的基本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确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毛泽东人民群众观的本质。早在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无论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看,还是从思想理论的角度看,“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都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群众观。而要实现这个宗旨,必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装着人民、想着人民。

在《党章》总纲和《党章》第一章,都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可见其重要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使然;二是党的性质所定;三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现代共产党人的时代使命决定,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巩固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保证。

作为公务员,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必须始终坚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我们党的最终理想是带领全体人民群众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现阶段的历史使命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公务员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之所以不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党代表人民的利益,依靠人民的力量,履行人民赋予的神圣责任,有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作为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实践证明,我们党的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是我们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忘记群众,脱离群众,我们党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水之鱼,最终也将一事无成。我们各级公务员要体现党的性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不能没有人民群众观。

(二)人民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必然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被恩格斯称作马克思一生中在理论上最伟大的两大贡献之一,它结束了唯心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就包括怎样看待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焦点就在于怎样认识不同的人的不同作用。换言之即谁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庶民百姓、人民群众,还是才子佳人、英雄豪杰?不同的回答分别形成了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是前者。它认为,任何时候人民群众都是社会居民中的大多数,其主体都是劳动人民。这就体现了“人民群众”在质和量上的规定性。历史唯物主义同时认为,任何时候人民群众都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其主要表现就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基于这些基本原理,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就不能不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自己的心中。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也从一开始就一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生命线,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历史证明,相信和依靠群众,顺应群众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正确领导的基础;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新世纪,如何正确认识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更好地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爱国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他们甘心情愿地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和世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这些都通过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及政策和各项工作来决定,通过党的执政作用来实现。而党的执政作用又是通过全体公务员和全体党员的作用来体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公务员要经得住执政的考验,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为民,为人民的利益努力工作。因此,提倡每一位公务员都要坚持人民群众观,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某位中央领导说过一样,要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一是靠理论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