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高原大作战
58797700000002

第2章 做好进藏准备

张国华决定:凡是逃兵一律不准去西藏,就地转退地方。

张国华说:“解放全西藏,把帝国主义势力赶出西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

毛泽东:部队在进军的同时,应担负修路、生产的任务;部队到达西藏后,仍由中央保障供应,不增加西藏的负担。

1.十八军出现逃兵

十八军全体指战员知道要进军西藏的任务之后,很多战士虽然表示服从命令,愿意为解放西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是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逃兵的现象,后来越来越严重。有时候,一个班就只剩下班长一个光杆司令了,这些情况也引起了张国华等人的注意。

从各部队汇报的情况来看,当听说军队要进军西藏,许多人感到很突然,特别是那些在胜利形势下准备进城享乐、脑子里早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战士们抵触情绪尤其很大。

一些战士埋怨西南局把最艰苦的任务交给十八军,甚至说什么这下可从天府之国打入地狱了。有一些人开始闹情绪睡大觉,小病跑医院,想调到地方工作,这说明他们害怕进军西藏。

军营里的病号一天比一天多了,病得卧床不起的士兵每天都有很多,到了开饭时间没有人来吃饭。连长、指导员急了,下命令叫司务长搞好伙食,就这样,伙食标准一下提高了。嫩白的豆腐、肥嘟嘟的猪肉一盆一盆地端出来,五菜一汤,看都没人看。

牢骚话充满了军营,连长喊不动排长,排长喊不动班长,班长喊不动士兵。有个连队的连长,为了做好思想开作,想杀猪改善伙食,从排里派4个公差来杀猪,从早上到下午公差硬是不来。

连长把那个排长找来,说:“你这个排长是怎么当的?叫你派几个公差,一天也派不来。”

排长说:“我叫不动他们。”

连长说:“当排长连个兵都叫不动,你还算什么排长,你这个排长干脆别给老子当了。”

排长说:“我正不想干哩,有本事你去叫来!”

连长说:“叫就叫,叫来了你给老子坐三天禁闭,是派的哪几个?”

排长便告诉了他。连长跑到排里,想把排长派的几个战士喊起床来出公差。几个战士用被子蒙住脑袋,理都不理。

连长急了,说老子枪毙你们。战士们一下翻身坐起来,齐声吼:“你枪毙谁?”

连长一看这阵势,愣了。说:“好好好,你们睡你们睡!”

连长只好带着几个排长亲自杀猪给战士们吃,边杀边说:“反了反了!”

有的战士把进藏称为“进葬”,说老子打日本、打老蒋没丢命,这下要“进葬”了,要把这条命丢进西藏,这一下算是完了,有的人一提到这“进葬”就呜呜直哭。

各连连长慌了,指导员也慌了,天天晚上不敢睡觉,轮流值班看着战士们。营长急了,团长急了,他们手中的兵一天比一天少,下一步要打仗,没有兵拿什么打。

那些领导时时都在往连里打电话,天天晚上要连里上报当天逃兵数。

张国华想不明白,十八军是一支打日军、打老蒋的光荣部队,即使是在挺进大别山那样艰苦、残酷的环境中,也没有出现逃兵现象,今天要去西藏完成更光荣的任务,却发生了逃兵事件,难道这支队伍变了?

张国华怒目而视,恨不得亲自去把逃兵抓回来:“去,把他们统统给我抓回来!”

军长的话就是命令,部队立即成立了“抓兵队”,四面出击,绑回来了许多逃兵。

这边把逃兵绑回来,那边的队伍里又出现了“逃兵”。十八军第五十二师一五四团副政委刘结挺写信给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提出“因身体不好,不愿进藏”。

张国华拿信的手开始发抖了,气得对着政委谭冠三不知是问还是答:“这刘结挺太坏了,想不到他这样坏!他为什么这样坏?我这一辈子不想再见到他!”

“不!”谭冠三也失去了当政委的沉稳,“他不去,就不能这样便宜他,把他捆来!捆也要把他捆到西藏!我到哪儿,就叫马把他驮到哪儿!”

张国华被政委嘴里的“捆”字一刺激,倒是把自己的思路激活了:进藏是件光荣的事儿,不能让这些人败坏了十八军的名声。于是,张国华决定:凡是逃兵一律不准去西藏,就地转退地方。

这一招还真见效。想当年,谁敢不把“荣誉”举过头顶!再说,“思想有问题的人”,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开小差的人急了,生怕被裁减,在自己的历史上留下污点,今后翻不过身来,纷纷打消了逃跑的念头。

这样一来,“写血书”的人纷至沓来,干部们只好倒过头来做那些留地方工作的人的思想工作。但张国华一言九鼎:逃兵一个都不要!之后,张国华决定要对十八军好好整顿一下,他要坚定大家的信心,不然的话,这样的部队有什么能力去解放西藏。

2.张国华整顿十八军

1950年1月10日,在张国华到职的第四天,接到中共中央西南局打来的电报,要他立即赶到重庆曾家岩西南局驻地。

在重庆,中共西南局书记邓小平以及刘伯承、贺龙传达了毛泽东关于“进军西藏宜早不宜于迟”的指示,决定由张国华率领第十八军执行解放西藏的伟大历史任务。

1月24日,中共中央批复决定组成以张国华为书记的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

张国华庄严宣誓:“坚决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让幸福之花开遍西藏!”

国华回到川南后,立即主持召开了军党委会,传达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刘、邓、贺首长关于解放西藏的指示。

他在分析国内外形势之后指出:“通过和平方式解放西藏是可能的;但从西藏当局和帝国主义扩张势力的态度看,军事较量的可能依然存在。”他又接着说,“实现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必须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因此我们要做两手准备。主要是做好西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向西藏同胞宣传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与和平解放的方针。如果西藏当权者拒绝谈判,派兵阻挠,不打不足以敲开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时,才施以必要的、有节制的打,以打促和。这就叫先礼后兵,兵后又礼。”

张国华还根据刘、邓、贺首长关于解放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指示精神,阐明了进军中的政策问题,部署了后勤补给工作。

军党委会决定,组成支援司令部,由张国华任司令员兼政委。会后,张国华立即着手进藏各项准备工作。

西南地区解放后,部队同志经过长期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战争生活,刚刚安定下来。听说要进藏,一些同志一时转不过弯来。尤其是转到地方工作的干部,包括少数负责干部,思想想不通。加之西藏是个少数民族地区,情况不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迅速转入执行解放西藏、保卫边防的任务给部队思想上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张国华感到肩头担子比任何时候都重。军党委和政治部决定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进行准备。

先在干部、党员及老战士中组织学习新华社元旦社论《完成胜利、巩固胜利》,使大家明确人民解放军在1950年要担负起“解放台湾、西藏、海南岛,完成统一全中国的大业”的重任。

十八军党委总结渡江以来的各项工作,评选功臣模范,在战士中进行诉苦教育,以提高大家思想认识。

1月26日,十八军党委在军部驻地乐山召开扩大会议,师以上党员干部24人、每团一个主官参加。会议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及西南局、西南军区首长关于进军西藏、经营西藏的决策、方针、政策和部署。经过三天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分析形势任务,研究布置了进军的有关工作。大家普遍表示愉快、积极地承担这一光荣任务,并对上级所做的种种支援工作感到满意。军党委书记张国华在会上宣布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的组成。决定工委暂时不组建办事机构,以军政治部代行工委机关职能。

2月1日,军党委发出《进军西藏工作指示》,要求各部立即“从政治动员、物质准备、组织整顿三方面着手”,作好进军的各项准备工作。受领进军西藏任务之初,全军机关部队思想波动较大。有的认为去西藏山高路远,天气寒冷,语言不通,生活艰苦。有的担心去了西藏,路途遥远,难以回乡,家庭困难,无法照顾;部分年龄大尚未成家的人担心婚姻问题难以解决等等。已经下到地方工作的个别干部,如一五四团副政委刘结挺等人则不愿归队。军党委针对各种思想反映,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这些思想问题虽非主流,但应引起各级党委特别重视,必须从正面讲清道理,引导干部战士树立全局观念,作到愉快接受进藏任务。军党委主要成员张国华、谭冠三、刘振国等分别到各部队,指导和亲自做思想动员工作。

1950年2月5日,张国华来到乐山竹根滩的五十二师师部驻地,在师的党员干部大会上,针对部队出现的情况,进行动员讲话。

在动员大会开始前,人们好奇地发现张国华旁边坐着一个小女孩。她叫楠楠,才3岁,是张国华的第一个孩子。1946年6月,张国华与樊近真结婚,33岁才得子,这个孩子自然是他的心头肉。

楠楠坐在那里显得很淘气,不停地动着,看见自己的爸爸还没有开始讲话,她突然站起来对大家说道:“叔叔,阿姨,我给你们唱支歌!”

刚刚说完,可爱的小女孩楠楠就欢快地唱起歌来,下面的人笑了,给她鼓掌,现场变得温馨起来。

张国华把孩子带进会场的目的,一方面是疼爱,另一方面也有“背女出征”的含义,他要以此来打动自己的队伍,希望可以给他们打打气。

看见大家都到齐之后,张国华把孩子交给警卫,站起来,用一种很诚恳的语气对大家平静地说道:

“过去我们能协同兄弟部队解放一个省会,消灭几万敌人,就兴高采烈,觉得很了不起。而这次进军西藏,是以我们十八军为主,不只是解放一个省会,而是解放全西藏,完成祖国大陆统一大业。西藏过去没有党的组织,现在由我们去那里建党,开创党的工作,这还不值得我们自豪吗?你把西藏看成是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从不嫌它荒凉,百余年来拼命往那里钻,现在美帝国主义又积极插足。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不如帝国主义热心?”

大家都沉默了,低着头不说话,他们心里很明白这些道理,他们都是十八军的一员,他们知道这支军队是不会服输的,对自己的临阵脱逃想法开始深深内疚。

看见大家的表情,张国华就趁机动情地说:“你们把西藏看成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从不嫌它荒凉,长期以来拼命往那里钻。现在美帝国主义也在积极插手。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不如帝国主义热心?”

“一省不保,四省不安,如果西藏真被帝国主义分割出去,我们的西南边疆后退到金沙江,恐怕我们在四川也坐不安稳吧!”

其实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大家担心的是家庭、婚姻,大家打了一辈子仗,原以为可以好好地享受生活了,没想到又让他们进藏,真的难以接受。他们也想有一个安稳的生活,找一个能过日子的老婆啊!

不过张国华话题突然一转,把问题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关于个人老婆的问题,有句老话,叫做‘自古美人爱英雄’,我们去完成解放西藏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大家都是英雄。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精神愉快地进藏,找个老婆是不成问题的。”

“不管是农村或城市的姑娘都会爱你们的。有人提出能不能和藏族姑娘结婚呢?大家都知道,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先后与西藏王松赞干布和赤德祖赞结了婚。”

“现在我们到了西藏,也可以同西藏姑娘结婚,而且藏族姑娘都非常勤劳和善良,也很漂亮。至于结婚条件,过去,由于战争环境的限制,应当严一点。”

“一两年后,我们国家实行薪金制,条件就会放宽,就可以允许干部带家属;战士婚姻问题,随着义务兵役制,也就很好解决。”

张国华说到这里,会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的情绪都被带动起来了,觉得军长的话很有道理,许多愁眉苦脸的人也笑了起来,那笑大概是一种解脱。

张国华停顿下来,又慷慨激昂地说:“必须看到,我们这次进军西藏不同于红军长征,那时我们是作战略转移,蒋介石派兵在前面堵截,后面追击,天上飞机跟着轰炸。而这次有全国人民支持,还有苏联人民的支援和帮助,这比长征时的条件好上千百倍。”

“进军西藏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优越,我们的装备和供应将是建军以来从来没有过的。”

“我知道还有一些老一点的同志不想去西藏,认为胸前已经有了两三枚光荣纪念章了,就想躺在光荣上面睡大觉,不想再前进了,这是不对的。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所有的人思想都要通,要高高兴兴地去西藏!”

大会开得很成功,一位老干部在日记里写下了当时人们的心态,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原来有的人听说部队要进军西藏,还觉得这个消息可能是假的,一到会场看到“挺进祖国边疆──西藏动员大会”的横标,就明白了。

听过张军长的报告后,大家迅速激起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光荣感、责任感和革命部队长期形成的那种革命英雄主义的自豪感,一起把那些惶惶不安的心情和私心杂念都赶跑了。

大家立即高兴起来,好像进军西藏的官兵成了世界上最幸福、最被人羡慕和最受人尊敬的人了。

十八军政治委员谭冠三也在第五十三师2月上旬召开的党委扩大会上,阐述了进军西藏的重大意义和准备工作,并对与会的人讲:“我们进军西藏,不拍帝国主义不高兴”。

与此同时,十八军五十二师政治委员刘振国在军直属队活动分子大会上作动员报告,号召大家要明确思想界线,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放下个人利益,愉快接受进军任务,坚决将革命进行到底,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

十八军第五十四师正在执行剿匪任务,师党委只对连以上干部传达了军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各单位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后,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思想动员工作。

首先学习《人民日报》发表的《新年献词》,弄清解放西藏、统一祖国大陆的重大意义,以提高认识。然后发动群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通过解放西藏与家庭问题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讨论,弄清只有革命彻底胜利,家庭问题才能永远解决。“革命不彻底,土地不改革,无房无地,也没有人同自己结婚。”

在对待困难问题上,既肯定进军西藏会有许多困难,又看到克服困难的条件比起红军长征时要好得多。有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只要坚定信心,群策群力,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

2月19日,刘伯承题词:

精细研究藏族同胞物质的思想的具体生活情况,切实执行共同纲领民族政策。

贺龙后又题词:

发扬革命英雄主义,为巩固西南国防而奋斗!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学习和思想动员,十八军全体指战员们纷纷写决心书,个人和单位举行挑战应战,掀起立功竞赛活动,很快出现了人人争取进军西藏,各个单位落实进军准备的热潮。

在进行思想动员的同时,针对当时各部队干部都有缺额现状,十八军党委要求各师于部队到达甘孜前全部配齐,并从第五十二师调出科、团干部20人到军直、五十三师、五十四师工作。同时,将已下到川南地方工作的干部收回部队。通过一系列工作,就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组织调整工作,从组织上为部队进藏作了必要准备。

在物资准备方面,在西南局、西南军区关于进藏部队“前方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的保障原则下,进军部队所需的主副食品、被装、武器弹药、通信、工兵装备以及骡马等,均陆续补充到位,改善了进军部队的衣食住行和武器装备等条件,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进军西藏其实是一场后勤补给的战斗,因此,十八军在上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又掀起了规模空前的群众性后勤补给运动。

3.张国华失去女儿

张国华的动员大会起到了积极效果,使全军的激情被带动起来了,大家争着要去西藏。于是邓小平就愉快地给十八军将士题了字:

接受与完成党给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军人无上的光荣!

题完词后,邓小平用一种坚定的微笑看着张国华,并把写好的字交给他。张国华双手接过,立定又大声对邓小平说道:“请首长放心,十八军将尽全力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

邓小平和蔼地笑着,让张国华坐下来,对他说:“十八军入藏部队要以3万人为限,你还有什么意见吗,一切不健全之人员应清理下来交川南接管,非战斗组织必须减少,或根本不要,那样会增加部队负担的。”

邓小平停顿下,继续对张国华说:“有些组织比如文工团,可以在打开局面之后再去,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吃饭人数。还有,听说你们要给每个师配个军乐队,我看不必。”

张国华觉得不妥,连忙站起来,对邓小平恳求地说:“政委,我还是希望保留这两支队伍。”

邓小平不解地说:“根据现有的材料,你们每一个战士的背负量将要达40到60斤。光军械科所需的部分皮件,即达4万余斤,需要200多匹牲口驮运,这怎么行!再加上那些吹吹打打的,运输困难太大,这是到高原去解放西藏,而不是解放南京,你回去再考虑考虑吧!”

快要走的时候,邓小平又问张国华:“你对西藏了解得怎样?”

知道要进军西藏,张国华已经看了大量关于西藏的资料,也对一些藏人进行了拜访,不过却对邓小平笑着说:“印象深的还是唐僧西天取经,过火焰山、通天河……”

邓小平笑了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必须立即成立一个政策研究室,要调查西藏的情况。同时各级都要动员起来学会几句藏话,以便应酬宣传。要沟通和藏民的语言,便于接近他们,了解他们,便于开展工作。不懂藏话,到了西藏我们就像一个傻子一样,还怎么去解放西藏,到时候会吃亏的。”

张国华回到军部,按照邓小平的指示,就召集其他人开会,讨论成立政策研究室。这个时候他的秘书打来电话说:“军长,楠楠病了。高烧不退,你还是来看一看吧!”

张国华当时惊了一下,要知道楠楠可是他的心头肉,他问秘书说:“什么病?”

秘书在电话里颤抖地回答:“可能是肺炎。现在又咳又喘,情况十分严重。她嘴里不停地叫爸爸,她很想见到你!”

张国华心头一热:“我正在开会,还去不了。你代我安慰她两句,我开完会后就马上过去。”

张国华挂上电话,在电话机面前停顿了下,可以看到他满面的愧疚之情,但他马上就走进了人声嘈杂的会议室,继续开会讨论。

关于要不要文工团的问题,张国华当过文工团的政委,很清楚这支队伍在战争中的作用,所以坚持军乐队可以不要,但文工团减不得,更不能没有。

张国华就把自己保留文工团的理由发电报给刘、邓、贺三位首长。他们来电报表示同意他的要求,保留十八军的文工团以及各师的文工队。

之后,张国华就和大家又研究其他事项。这个时候警卫员慌慌张张来找张国华,说楠楠情况不好,让他马上去医院一趟,说楠楠的情况很严重。

张国华当时就发怒了,对警卫大声说道:“3万多人要进藏,百事都要有个谱,在这动辄千军万马之际,我这个军长能离开吗!”警卫员无奈,只好一个人又回医院了。

会议的间隙,张国华就马上驱车到了医院,然而那个时候,他可爱的女儿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见到爸爸!张国华立在女儿的床前流下了男儿的眼泪,他觉得自己欠女儿的太多太多了。

但张国华强忍着悲痛,咽下痛苦的泪水,又往回赶。他还能说什么呢,只好把这作为进藏的第一个牺牲,他只好用疯狂的工作来忘却自己的伤痛。现在他最大的寄托就是指望自己的部队能够振作起来,完成进军西藏的任务!

4.空前的物资准备

西藏属于高原地区,地理条件很差,而且道路走起来十分艰难,更谈不上有宽阔的马路了。

鉴于西藏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以,保障进藏部队所需的物资供应,就成了进藏准备最重要的任务,而能否胜利挺进西藏,也取决于后勤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西南局把后勤保障作为了工作重点。

1950年2月8日,西南局召开了一个后勤保障方面的会议,邓小平在大会上这样说道:“进军西藏,主要困难是交通问题。”

贺龙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道:“运输问题,要比用兵困难好多倍。地是冰冻的,雪很厚,卡车很难进去,好的卡车一小时只能走五公里。修路须有特别工具,路比崖还坚硬,路修不起来,运输就很难解决。”

为了把后勤保障工作做好,西南局、西南军区按邓小平、贺龙指示精神,坚决表示:“进藏部队无论需要什么,只要办得到的,就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西南局所确定的补给供应原则,鼓足了十八军战士的勇气和信心,也让他们下定了决心,表示一定要完成进军西藏的任务,给祖国和国家一个交代。

2月中旬,贺龙收到了朱德总司令的来信,朱德在信中就进军补给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购买本地牛羊肉为主食品,购酥油及青稞麦为副食品;购牛运粮,随军前进,粮完可吃牛肉;肉食不惯,可用野菜伴肉煮汤,再用茶,吃少量青稞,一月内可习惯;用现洋(银元)作伙食费;以丝绸、茶叶等,向藏民换取肉食、粮食;飞机、公路,不断运送,可壮士气等。

为了不把进藏的负担加到人民的头上,也为了更好地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4月1日,在解决进军部队的粮食补给问题上,毛泽东提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面进军,一面建设”的重要方针政策。

毛泽东指出:

部队在进军的同时,应担负修路、生产的任务;部队到达西藏后,仍由中央保障供应,不增加西藏的负担。

接到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后,西藏工委、十八军党委牢记在心中,这条指示成为了进藏部队后勤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成为后来在西藏长期的财经工作方针。这一重要方针也是进军西藏、经营西藏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藏族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把后勤保障的工作落实到实处,西南局、西南军区采取了积极的行动,进行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安排,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进藏物资补给运输的问题。

首先,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修路”,突击抢修雅安至甘孜600多公里路段。

在1950年初,通往西藏的公路,只有成都至雅安一代才可以通行。由雅安到泸定,国民党政府时期曾修筑过简易公路,但因年久失修,简易公路的路基、桥梁大都毁坏,不要说汽车,平常连托运的牛马也难以通过。

1950年4月初,西南军区工兵司令员谭善和指挥6个工兵团陆续投入雅(安)甘(孜)公路的施工。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设立了雅甘工程局,统筹修路勘察设计和经费、材料供应工作,并以3000民工参加修建。

经两个多月的努力,工兵团于6月5日将公路修至康定。原来预计7月通车甘孜,部队即可向前开进。但适逢夏季,阴雨连绵,二郎山段公路塌方,车辆行驶受阻。

6月下旬,十八军将在川西剿匪的第五十四师一六二团调至二郎山地段、第五十三师一五八团大部调至天全至两路口地段,担负公路维修和物资装卸工作。

7月下旬,暴雨连连,冲毁了飞仙关等8座大桥,使公路运输完全中断。支援司令部随即组织部队进行紧急抢修。在高山缺氧、气候寒冷、河水刺骨的条件下,部队登高山伐木运料,下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打桩架桥,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到7月底的时候,完成抢修8座大桥的任务。

在抢修大桥的时候,北路先遣部队第一五四团主力和军工兵营也参加由甘孜向道孚的修路任务。8月25日,雅安至甘孜公路通车。总计开挖土石方27万立方米,建桥梁195座、涵洞678道。军工、民工1.5万人参加施工,伤亡达到650余人。雅甘段公路的打通,为举行昌都战役解除了交通上的障碍,是昌都战役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在修路的同时,支援司令部着手建设甘孜后勤基地,政委胥光义亲自组织运输工作。在雅安至甘孜沿途设立兵站。三四月份,支援司令部以3个汽车团、3个辎重团(骡马、胶轮马车)分段进行运输。当时汽车仅有200辆,而且很多都破旧不堪。

6月底,西南军区增拨汽车850辆,其中有从苏联进口的新嘎斯车350辆,大大增强了进藏部队的运输力量。在雨季道路泥泞、二郎山等地区路基经常塌陷的情况下,汽车部队经过艰难的行走,完成了规定的运输任务。

7月中旬,大渡河桥还不能通行,汽车部队把汽车拆成几大部件,用橡皮舟托运到对岸,过河之后再组装起来。短短两个月内共分解、组装汽车300余辆,有力地保证了泸定至甘孜段的汽车运输。

分解汽车过河时,有两次运汽车的船脱出滑索冲入激流,汽车部件落入河中,班长陈瑞盘二话没说,就跳进奔腾的的大渡河里,用钢索拴住汽车部件,将其拖拉上岸。

8月下旬公路通车甘孜。为减少畜力运输,又以一个工兵团和一五四团两个营抢修甘孜至竹庆的马车路。

9月上旬,马车路初步建成,当即以3个马车连和259辆大车向前紧急运输物资,军、师负责人乘坐的吉普车也加入了抢运行列。辎重团的2380匹骡马和藏族群众的牦牛则担负竹庆至金沙江畔邓柯、德格的运输。

至8月底,从甘孜方向共向前运送物资1.1664万吨:计被服装具2515.5吨、食品(干粮)577.7吨、武器弹药418.43吨、汽车材料60.7吨、汽车油料7090吨、卫生材料116吨、通信器材84.5吨、工兵器材639.5吨,另有银元及人民币183箱以及其他物资162.42吨。

所运到的粮食,除入藏部队及支援部队食用外,各地兵站尚有一批存粮。共支出人民币7673亿元(旧币),内包括黄金三千两,银元26.11931万元。这些,为进行昌都战役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除了已通公路的地段用汽车、马车运输外,还组织了大批牦牛运输支援进军。军前指、先遣部队和支援司令部的主要领导,以很大精力对玉隆地区大头人夏克刀登、德格土司降央白姆、康南富商邦达多吉等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动员藏族上层人士参与支前,组织藏族民工进行牦牛运输。

张国华于6月底在康定宴请邦达多吉,9月与夏克刀登同行至甘孜,宣传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和民族宗教政策,协商动员组织牦牛运输等事宜。在昌都战役前后,刘振国除了抓战时政治工作外,还兼管运输支前工作,为解放西藏做着积极的努力。

1951年3月初,刘振国与夏克刀登商妥,在玉隆召开附近头人参加的运输会议,发动群众来完成运输任务,组织牦牛运输,以保证前方部队的补给需要。

为加强西康地区的支前工作,西南局指示西藏工委暂时兼管康区部分地方工作,决定张国华、谭冠三和王其梅为西康区党委委员。

西藏工委、十八军向折多山以西之甘孜、德格、邓柯、炉霍、道孚、雅江、巴塘等县派出军事代表,在各县建立运输支援委员会,开展支前工作。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在甘孜至邓柯、甘孜至德格、东俄洛至巴塘的三条运输线上,出现了10万头牦牛运输支援前线的空前盛况。

担负空中支援进藏任务的西南军区空运大队,突破高原空中“禁区”,在缓解了北路先遣部队的急需以后,接着又向邓柯、巴塘等地空投粮食、被服、银元等物资,总计达6200多公斤,缓解了前方部队的燃眉之急。

解决运输补给困难的最后一个办法,就是加大部队人员的携带物资的数量。进军的运输补给是按人头逐日计算的。规定战士除武器装备外,每人要携带10日的粮食,平均负重达35公斤;干部也要背负10至15公斤左右的粮食。各部队还要携带一定数量的银元,一般由干部分散背负,以备必要时采购食物救急之用。部队还购买了一批牦牛,组成牦牛队随军行动。

第五十二师在康北地区购买9000余头牦牛,组成5支牦牛运输队,随军驮运物资。师机关不少干部、文工队员都参加了赶牦牛的任务。时任师司令部指导员的田涛带着30名女同志组成康藏工作队,负责赶200头驮运粮物的牦牛,从甘孜到觉雍走了27天。

高原徒步行军对女同志来讲就很困难,年轻姑娘们赶着大群野性十足的牦牛走了那么长的路程,途中所受之艰辛,让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

两支先遣部队到达金沙江边后,为准备渡江,均自制船只。第一五四团在由乐山请来的造船工人指导下,在邓柯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建造出可载百人的大木船1只、二三十人的中等木船10只,载一个班的小船6只。

第一五七团在巴塘造大小木船23只,大、小牛皮船40只。军直侦察、工兵两营也在德格备足渡江所需的牛皮船。这些船只,基本上能保证部队渡江的需要。

9月上旬,军后勤部副部长扶廷修奉张国华军长指示,在竹庆开设后勤指挥所,在海子山、邓柯、德格等地设立兵站,担负部队渡江后的补给任务。南路在东俄洛、雅江、理塘、巴塘等地也设立了兵站。

9月下旬,当参战部队从四川向前开进期间,以阎秀峰为主任的川西行署支援委员会和以方升普为主任的西康省支援委员会,积极支援进藏部队,在沿途开设食宿站、柴草供应站,供应过往部队所需有关物资。

在中共中央和西南局、西南军鼎立支持下,十八军经过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在9月份完成了物资、粮食的运输和储备,为解放军挺进西藏以及后来发动昌都战役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