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ay
D日(D-day)是美军常用军事术语,和D日同样常用的另一个军语是H小时(H-hour)。这两个字母用来表示特定作战与行动的开始时间。这种表示有两个意义,第一是表示作战时间尚未确定,第二是表示行动计划高度保密(解放军常用的类似军语是基数:如两个基数炮弹、三个基数燃料。这里的基数可以是100发,也可以是500发,但具体是多少则由通讯各方事先约定,其好处是有利于保密)。
Dragunov狙击步枪
俄罗斯的AK系列步枪中的改良模式,把AK枪管加长,改护木等变成狙击枪。现在俄罗斯等不少东欧国家还在使用Dragunov。
该步枪射击移动目标时有明显效果,而且准确度高。它利用导气调节改变发射速度。这样可以提高射击的稳定性。一般用于中距离作战。
打击式扫雷器
打击式扫雷器是利用钢索或链杆把地雷击炸,从而达到开辟通路的目的。它扫雷宽度可达4米,扫雷速度1~2千米/小时。这种扫雷器的优点是旋转速度高,击炸地雷效果好;缺点是扫雷时,尘土飞扬,严重影响驾驶员视线。
与机械扫雷器相比,火箭爆破扫雷器开辟通路迅速,发射隐蔽,清除非耐爆地雷较彻底,因而得到广泛使用,成为各国的主要扫雷装置。火箭爆破扫雷器通常由火箭发动机、柔性直列装药、发射架、起爆引信和控制装置等组成,一般安装在车体后部。柔性直列装药由火箭拖带落入地雷场爆炸,利用爆轰波诱爆或炸毁地雷,开辟全通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沙俄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沙俄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沙俄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失去了生命,2000万人受伤。
“第四代核武器”的限制
第一代核武器是用铀或钚制造的原子弹。现在,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和技术已广为人知,无须进行核试验就可以研制成功,因此这种武器的扩散已成为当今的主要威胁。
第二代核武器是热核武器,即氢弹。经过50年的发展,这种武器的技术已经成熟,再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已不大可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目前能够被核大国所接受,从技术上讲,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第三代核武器是效应经过“剪裁”或增强的核弹。研制这类核武器需要进行核试验,因此受到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限制。
第四代核武器以原子武器和核武器的原理为基础,所用的关键研究设施是惯性约束聚变装置,因此它的发展不受全面禁止试验条约的限制。在军事上,由于这类武器不产生剩余核辐射,可作为“常规武器”使用。只有那些拥有第二代核武器,掌握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才有能力发展第四代核武器,其扩散将受到限制。第四代核武器的某些研究已经进行很长时间了,例如:干净的聚变弹、反物质弹、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的炸弹、原子和核的同质异能素武器等。
电子战
电子战又叫电子对抗,包括无线电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和其他光电技术装备对抗。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战场上电子侦察反侦察、干扰反干扰、对抗反对抗等电子作战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作战双方都在力图夺取电磁优势,以遏制、削弱乃至摧毁敌人的电子对抗能力,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电子战经历了由通信对抗到雷达对抗再到电子武器系统全面对抗几个发展阶段。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发展陆、海、空电子战装备和电子对抗能力,始终是各国争夺电磁优势的重点。近20年来,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军用电子设备正向小型化、性能好、价格低廉的方向发展,这给现代战争大量使用电子对抗装备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现代战争中,几乎每个作战单元都装备有电子设备和电子对抗设备。电子通信装备、电子探测装备,如警戒雷达、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机等;电子通信设备和通信干扰机;自动化指挥控制以及其他电子战设备,已经在现代战争中普遍使用。为了夺取电子战的主动权,很多国家还专门组建了电子战部队。
电子侦察装备以微电子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微型电子计算机在各种侦察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各种侦察设备与器材、加远红外遥感探测器、激光设备,已经大量装备部队,电子侦察技术发展到了光电侦察的新阶段。
电子战装备与电子技术
电子战装备按照不同的使用情况,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战场使用可分为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电子防御装备。其中的电子干扰装备又可以分为有源电子干扰和无源电子干扰、压制性电子干扰和欺骗性电子干扰,以及无线电通信干扰、无线电导航干扰、雷达干扰、无线电遥控、遥测干扰、红外干扰、激光干扰等装备。在具体战术应用上,又可以分为远距支援干扰、近距支援电子干扰、随行电子干扰和自卫电子干扰等装备。电子防御装备包括电子侦察、反电子干扰和对反辐射导弹的防御等,主要是为保障己方电子设备系统发挥效能而采用的措施和行动。
目前,电子战技术和电子战装备已由原来的单纯的干扰和压制等软杀伤作战方式,逐步发展成为“侦察与干扰、干扰与破坏”相结合的电子战手段。电子战战术也出现了“软杀伤”和“硬摧毁”相结合的作战样式。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百舌鸟”和以后在此基础上改进成功的“猎犬”、“标准”等反辐射导弹,都是在发现目标之后,立即自动寻找并对目标实行攻击的“软”、“硬”结合的电子战武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又研制一种高速反雷达导弹,主要用来对付制导雷达、炮瞄雷达和警戒雷达。电子系统已成为精确制导武器的“灵魂”。同时,电子对抗又成了对付精确制导武器的重要手段。
地对地战术导弹
地对地战术导弹是指从地面发射,攻击敌战役战术纵深内重要目标的导弹,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内,多采用惯性或复合制导,配以常规或核、化学弹头,这种导弹射程远,已成为许多国家陆军手中的“杀手锏”。
1944年德国军队首先使用了V-2式地对地战术导弹,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研制和装备这种导弹。迄今已发展到第三代,研制型号约50个,17个国家能自行研制。今后,各国将重点发展复合制导及提高命中精度、机动性、隐蔽性和突防能力。
地球物理武器
地球物理武器是指以地球物理场作为打击和消灭敌人的武器,它与现代战争中使用的常规武器(如飞机、大炮、原子弹和氢弹等)不同,是以通过干扰或改变存在我们周围的各种地球物理场(如电磁场、地震波场、重力场等),来达到瓦解和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一种非常规武器。包括堵塞、干扰和破坏敌方通讯;改变战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摧毁对方的飞机、军舰、潜艇、导弹、卫星;甚至诱发地震、洪水和干旱等。
地球物理武器始于20世纪初,是著名的特斯拉(Tesla)技术的延伸。特斯拉(N.Tesla)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发明了交流电,也是超距武器的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研究非线性(即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问题。早在1912年特斯拉就提出:“若把物体的振动和地球的谐振频率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几个星期内,就可以造成地动山摇、地面升降。”1935年,特斯拉在其实验室打了一个深井,并在井内下了钢套管。然后,他将井口堵塞好,并向井内输入不同频率的振动。奇妙的是,在特定的频率时,地面就会突然发生强烈的振动,并造成了周围房屋的倒塌。当时的一些杂志评论说:“特斯拉利用一次人工诱发的地震,几乎将纽约夷为了平地。”这就是著名的特斯拉实验。这种小输入强输出的超级传输效应称为“特斯拉效应”,是地球物理武器的关键。
地毯式轰炸
地毯式轰炸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一种战术轰炸方式,即每间隔50米投下1枚炸弹,对目标区进行大面积盲目轰炸,像耕地一样把目标区的整个土地翻个身,希望能一个不剩地将敌人全部消灭。
首先地毯式轰炸可以大面积地杀伤对方。其次,持续不断的爆炸声对涣散敌方的军心,威慑敌军,更是一帖灵丹妙药。再次,大量过时的炸弹如果堆在仓库里,需要付出高额的保管费,倒不如扔到敌方的阵地上去。正因为如此,地毯式轰炸这种看似陈旧的战术仍是现代战争中的一张王牌,只要有能力打这张牌,战争的双方都会不惜一试的。
氘化锂
氘化锂为白色固体,由熔融金属6Li和氘气反应生成,是可以运输贮存的稳定化合物。遇水分解生成氘气和6LiOH,是氢弹装料的主要部分,也可做受控核聚变装置的装料。6Li在热中子辐照下发生6Li(n,α)3H(T)反应,反应截面高达942b。产生的氘可与氚发生聚变反应D+T→4He+n+17.62MeV。反应点火温度4 107K,是各聚变反应中点火温度最低的。用做氢弹装料时,1千克6LiD爆炸力与50000吨三硝基甲苯相当。
袋靶
袋靶由靶架、拖绳、旋转接头、保护套、靶体等组成。靶架安装在轰M5飞机弹舱内,用于存放钢索绞盘,投放袋靶。拖绳用来连接靶袋与靶架,一共有两种,一种是直径4.2毫米,长1200米的航空钢丝绳;另一种是直径5.1毫米,长1000米的航空钢丝绳。作为靶体的袋靶,长12米,直径0.9米,其材料为白色厚型帆布,有密布加强带,形成0.12米×0.12米的方格,靶底有一排气孔,以减小气动阻力,并增加袋靶的稳定性。
袋靶由轰M5飞机拖带,当飞机到达预定的高度和速度时,飞行员按动开舱按钮投靶。在重力作用下被卷好的袋靶即向下落,气动阻力使袋靶展开并充气,使支架上的绞盘释放全部钢绳。轰M5飞机带着袋靶飞到指定区域时,地面的高炮或两侧的飞机可对袋靶进行实弹射击。当袋靶上有10个以上直径达0.5米左右的破洞时,袋靶就不能使用了。打靶完毕后,飞行员按动投靶按钮,实施正常投靶。若在应急情况下,需要投掉袋靶,则飞行员操纵开关接通电路,切割锯工作,切断钢绳,投掉袋靶。
弹药
弹药一般分为推进药和爆炸药。推进药是一种低爆炸力的细粒物质,以受控制的速度燃烧,所产生的气体膨胀时的能量将弹头推出枪管。
现代化弹药一般使用无烟火药做推进药。无烟火药做成的推进药通常被挤压成不同的形状,有片状、方块状、圆柱状和十字状等形状。推进药颗粒的形状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推进药的燃烧速度和武器筒管内的压力大小,从而决定着射弹的速度。武器射弹的速度差别相当大,速度低的迫击炮弹每秒只有45米;而速度高的反坦克弹药可达每秒1200米,大多数军用步枪的弹头的速度则为每秒750~900米。
大多数推进药都设定燃烧速度,燃烧速度过快,就会产生过高的压力;一般设定为弹头沿枪管运动大约2/3的距离时燃烧完毕。
无烟火药可以是单基的,也可以是双基的。单基火药主要由硝化纤维素组成,用“棉花硝化法”制作。双基火药除有硝化纤维素以外,还有硝化甘油以及少量的稳定剂。
推进药一般装在弹壳内,由底火引燃。近年来,科学家们又发明了无壳弹药,只是停留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广泛应用,如德国里克尔和科赫有限公司研制的G-11型步枪,就是使用4.7毫米无壳弹药,弹壳通常由铜制作,也可以用钢和其他材料制作,在形状上与武器的内膛相匹配。
导弹是“导向性飞弹”的简称,是一种依靠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的可以指定攻击目标,甚至追踪目标动向的火箭或无人驾驶飞机式的武器,其任务是把炸药弹头或核弹头送到打击目标附近引爆,并摧毁目标。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
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是指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预定程序飞行,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这种导弹的整个弹道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主动段弹道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轨迹;被动段弹道是导弹从火箭发动机关机点到弹头爆炸点,按照在主动段终点获得的给定速度和弹道倾角作惯性飞行的轨迹。弹道导弹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按射程分为洲际、远程、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按使用推进剂分为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按结构分为单级和多级弹道导弹。
“毒刺”导弹
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就遭到过“毒刺”导弹的袭击,在一次战斗中就有3架米-24被击落。在整个阿富汗战争中,“毒刺”导弹一共发射了340枚,其中269枚命中目标,前苏军的飞机被击落多架,其中有一些很先进的飞机如:米格-23、苏-22、苏-25等战斗机。
“毒刺”导弹的有效射高为4.5千米,它的发射重量为13.1千克,弹速为2.2马赫。尽管“毒刺”导弹的战果辉煌,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导弹在发射时,射手只能以立姿发射,而不能在掩体内或用跪姿在树丛后面发射,这就十分容易暴露射手的位置。还有一个缺点是,射手在发射时,要使发射筒的角度在15°~65°之间,角度过低或过高都不行,否则就会发生掉弹事故。角度过高时,导弹发动机会吹起射手身后的石块和尘土,给射手造成伤害。
毒剂
毒剂又称化学毒剂、化学战剂、军用毒剂,是军事行动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它是化学武器的基础,对化学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起着决定作用。目前外军装备的毒剂主要有6类14种。
短波通信
短波通信是无线电通信的一种,在现代作战指挥中应用很广。短波通信靠天波和地波传播。地波通信稳定,但在传播过程中,电波能量不断被地面吸收,传输衰减大,通信距离比较近,一般只在数十千米以内。天波可利用电离层多次反射,通信距离可以很远。实际短波通信大多靠天波传播。
短程和近程无人侦察机
短程和近程无人侦察机都是作战半径不大的小型战术无人机。短程无人侦察机的作战半径在150~350千米范围,近程无人侦察机的作战半径通常为几十千米。它主要用于战场侦察与监视,目标搜索与定位及战果评估等。
在世界无人侦察机中,这两种无人机占有相当比例,例如美国的“勇士”3000、“苍鹰”、“雌狐”、“密码”、R4E-40“天眼”、“天球”和FQM-15lA“短毛猎犬”;英国的“不死鸟”、“火鸟”、“大鸦”I和“大鸦”202;法国的“玛尔特”MKII和“狐理”;以色列的“侦察兵”和“先锋”;加拿大的CL-289和CL-227“哨兵”等。在这些无人机上可安装电视摄像机、前视红外装置、红外线扫描仪或激光测距/指示器等光电传感器。成本很低的小型无人机日益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