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5868500000045

第45章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198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国的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邓小平年初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提出开放的指导思想是放、不是收。根据邓小平的建议,我国进一步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从南到北连成一线,面向太平洋形成了一条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这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重大突破。

在刚刚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盛典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元大关;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8000亿斤大关,全国人均占有粮食800斤,第一次赶上世界平均水平。前些年令人担忧的能源生产大幅度增长。煤、电、油的产量都创历史新纪录。

我国根据邓小平同志“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和英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这是我国在洗雪民族耻辱、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征程上的重要突破,它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在科学、文化、体育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首次发射实验通信卫星成功,首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开展了向老山前线战士学习的活动;中国体育健儿进军洛杉矶,第一次全面参加世界奥运会便夺得15枚金牌,中国女排荣获“三连冠”。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这一胜利震惊了世界体坛,振奋了国威,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1984年是开拓的一年,创造的一年,突破的一年,因而是辉煌的一年。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格外重要。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是我们党的长期战略方针”,“在不断改善农民经济地位的同时,要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文明村、文明企业、五好家庭活动,增强农民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侵蚀的抵制能力,保证党的各项政策的实施和各项经济任务的完成”。2月6日,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发出《关于1984年“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各单位1984年要进一步搞好综合治理,普遍地、扎实地开展建设城乡各种文明单位的活动。各部门、各单位都应把建设文明单位作为1984年和以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内容,使之成为经常化、制度化的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城乡各地开展起来。

1984年2月25日,李先念在发表迎接1984年“全民文明礼貌月”的广播电视讲话时,希望大家以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优异成绩,迎接国庆35周年。并提出1984年“文明礼貌月”以创建文明单位为目标,使倡导优质服务,建立优良秩序,创造优美环境的活动更加普及和深入。4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希望各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领导有步骤地把建设文明村(镇)的活动开展起来。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国家经委《关于中原油田工农共建文明矿、文明村情况的调查报告》并发出通知,指出中原油田区开展工农共建文明矿、文明村的活动,为解决工农矛盾,密切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改进城市企业和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支援重点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通知要求一切有条件的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推广中原油田的经验。

1984年8月27日,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团体协同合作,认真整顿好体育场、剧场、游艺场等公共场所的秩序。1985年1月10日,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又提出,1985年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总要求是:抓紧抓实,提高质量,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着重抓好思想建设、道德风尚建设、法制建设的同时,全面抓好文化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环境建设。1986年2月,共青团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学习和运用日常文明礼貌用语10个字,即: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并将这项活动作为1986年“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的要求,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科学地总结和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议》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决议》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

1986年11月,全国总工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精神,号召1.2亿职工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以严格的劳动纪律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中国工人阶级的高度文明程度,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去影响整个社会。并提出,全国职工要以“热爱本职,忠于职守,为人民服务,对社会负责”作为共同的职业道德,并向各行各业职工提出了有各行各业特点的职业道德。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要根据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几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方针。中国共产党也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使这一时期在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不断探索出新路子,积累了一些可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