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穷养男孩 富养女孩
58569200000006

第6章 父母无法回避的现实

——正视男孩女孩的差异

男女并不真正的“平等”

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次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男女真的可以平等了吗?没有,肯定没有。

我们可以上溯至男尊女卑的古代封建社会,女人似乎就成为了社会的附庸,从小被裹了脚也说明她们并不需要从事劳动,要做的也只是一些缝缝洗洗。古代的女人不能念书,不能为官,不可以抛头露面,社会地位比不上男人。女人没有什么社会义务,也就没有多少社会地位。

现代的女人和过去相比起来,可以说是翻身了,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小脚形象,能上学了,也能工作了,也能当官了。男人能做的工作,女人也都能做了。

即便如此,男女就真的平等了吗?

莉莉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孩,她很想来到北京找一份写作的工作,可是爸爸坚决不同意,他不可以想象女孩要辞去一份收入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去冒险。爸爸苦口婆心地对莉莉讲:“现在的生活都已经很不错了,女孩还是要安分一点好。”

莉莉从小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可是爸爸却对她的这种上进精神并不在意。莉莉初中毕业的时候,爸爸没有要求莉莉上高中,可是莉莉考上了不错的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之后,莉莉又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接着,还继续念了研究生。其实爸爸对莉莉的要求很简单,只要生活过得简单快乐就可以了。

莉莉的爸爸就代表着一种传统的教育观,大多数人都认为:男孩子将来要去闯荡社会,要对他从小进行吃苦教育,而女孩子并不需要创业,所以没有必要让她从小去吃苦受累。

现在的社会打出了“男女平等”的大旗,认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在社会中承担同样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必要进行教育的区别对待。再加上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男人也很难承担一个家庭所需要的全部经济责任,女人也要出去工作、挣钱,承担一部分养家的责任。传统女性的角色被弱化,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女人就会对你降低要求,一切都趋于靠实力说话,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竞争。

如果让女人也过和男人一样的生活,毫无疑问女人会走得更艰辛。由于女人在生理、精力、体力等方面与男人有着太大的区别,对女性走入社会的一种排斥,是很客观的社会现象。

人们呼吁男女平等,因为社会上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我们无法逾越这些矛盾,对于性别角色的认识直到今天都没有普遍一致的定论。家长不如改变教育方法,让自己的孩子更适应目前的社会状况。

·教育点·

孩子需要性别角色教育

现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提倡性别角色教育,所谓的性别角色教育,就是要男孩女孩发挥自己的性别属性,将来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即便是讲男女平等,但也一定是要在尊重自然性别这样的前提下来谈平等。

可能家长会认为,只要生出来的是个男孩,将来就一定会长成一个男子汉。其实不然,有的男孩由于缺乏性别角色教育,即便是从生理上来讲是个健康的男孩,但是在他的内心,并不了解作为一个男子汉,自己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如果家长不注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一味娇宠的宝贝女儿很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势,相反,一些男孩由于受到了过多的保护,反而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的性格,甚至给人的感觉有点“娘娘腔”。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的是:不论你的孩子是男孩或是女孩,都应该在引导他们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同时学习异性的优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为什么说“男女有别”

有一位老师从作文本中发现了男孩和女孩的差别:

记述一场暴雨:男孩会主要描述雨中那些熄火的车辆所引发的交通堵塞,并且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认为下水管道设计的并不合理。而女孩对暴雨的猛烈和道路的泥泞进行了描写,并且阐发了自己的感情,对于那些由于交通堵塞而产生焦急情绪的人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记述高速公路:男孩着重写了车子在高速公路上的运行速度,描写了两起交通事故,并且呼吁人们要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女孩则着重描述了高速公路的宽阔,道路两旁的绿化以及在车里看VCD的舒适。

记述海洋馆:男孩主要描述了海洋馆里鱼的种类繁多,鱼的奇形怪状,鱼的体形之大,描述了影像馆里身临其境的刺激。女孩则主要描述海洋馆里鱼的体形之美、表演之可爱,描述了影像馆里演示的弱肉强食的可怕。

记述城市:男孩主要描述了城市的单行道、红绿灯,对市中心的办公大楼很感兴趣。女孩则描述了耸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流、灿烂的灯火。

通过男孩与女孩所描述的内容,可以看出来男孩的思维与女孩有很大的不同,男孩的思维更多的是理性思考,而女孩更多的是感性思维。

其实,男孩与女孩的差别远不止这些。他们各有所长,在思维和行为上的差异都很明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男孩与女孩的这种差距,关于这个话题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是各种研究都证实了,男孩与女孩生理上的不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加拿大曾有一位名叫艾伦的教授,分析出很多男孩与女孩的不同:

1.大脑结构不同

诸多研究表明,大脑结构的差异是造成男女行为有别的基本原因。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神经纤维束是沟通大脑的“桥梁”,左右大脑半球连接的神经纤维束愈多,人就越能言善道,女孩的神经纤维束就比男孩要大很多。女孩一般比男孩更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

2.体形差异明显

男孩子的体形一般比女孩的略大,男婴出生时的重量平均比女婴重百分之十。一般人的印象都是男孩比女孩壮,其实在他们降生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同。

3.活动能力不同

有人曾经统计过,妈妈生产男婴产生的阵痛比女婴长80分钟,较长的阵痛使分娩时更加疼痛。从这一点可以证实男婴的活动能力比女婴要强,长大之后的男孩会表现得比女孩更加活泼。

4.荷尔蒙值不同

在婴儿时期,男婴的男性荷尔蒙要比女性高。所以男婴常显得精力充沛,比女婴要好动。

5.对触觉感受不同

相比于男婴,女婴对触觉的感受会更加敏感,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女孩比男孩需要更多的关照和爱抚。

6.同情心理不同

同情心是写在X染色体上的,女孩的同情心比男孩的要更丰富一些。她们喜欢玩布娃娃,并且会用心来感受一个有生命的娃娃。而男孩的同情心总是与具体的事情相联系,并通过具体的解决方案表现出来的。

·教育点·

培养新好男孩7大绝招

1.让男孩尽情释放自己的感情

有时候,男孩会表现出胆小、羞涩,但是家长不要嘲笑他,可以给他大胆发泄的空间。

2.多和男孩讨论事情

男孩的天性决定了不擅长语言交流,父母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男孩参与讨论,这会帮助他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

3.给予男孩亲吻和拥抱

家长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女孩的专利,不要害怕这会让男孩变得“娘娘腔”。家长所给予的亲吻和拥抱,会在无形中把浓浓的爱传递给男孩,让他感觉到受重视。

4.让男孩自己选择玩具

如果男孩喜欢玩那些抱在手里的玩具,其实很好,这样可以培养斯文安静的气质。家长千万不要强迫男孩玩什么,随他自己好了。对于男孩的喜好,家长不要控制。

5.对男孩表达真实的情感

男孩喜欢淘气,经常会不见踪影,家长找不到孩子的时候心里会很着急,甚至会很恐惧。见到男孩之后往往免不了会大声呵斥他。实际上,如果家长对男孩表达最真实的情感效果会更好,告诉男孩如果看不到他的话,你的内心会很恐惧。

6.给男孩制定规则

每当把男孩带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家长要先给男孩讲明这里的规则是什么,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让男孩熟悉环境,避免产生不安全感,再有就是不会淘气的出圈而惹出事端。

7.让男孩热爱学习

进入学校的男孩难免都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冷淡的态度,家长要多和孩子在一起读书,让他对读书产生期望的心理。

培养新好女孩8大绝招

(1)让爸爸负担一部分照顾女儿的工作,让女儿多和爸爸接触,让女儿看到爸爸在足球场上的飒爽英姿,让女儿在心中种下爸爸潇洒的影子。

(2)观察女儿对哪一种玩具感兴趣,如果是家里没有的,就要考虑给她买一个,让她收获意外的惊喜。

(3)如果女孩不喜欢体能的游戏,可能是因为她胆小。家长不要强迫她,也可以拉着她的手,让她感觉到安全,再去尝试做一下。

(4)固定抽出一段时间多来陪陪女孩,一起做游戏,可以给她编小辫子,甚至可以让女儿来给你做个造型。

(5)鼓励女孩在幼儿园或是在学校结交更多的玩伴,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这样对于提高她的社交能力大有好处。

(6)如果女孩喜欢玩足球,喜欢玩玩具枪,父母一定要抱以赞赏,并鼓励她玩这些玩具。毕竟,有个性的女孩才会有魅力嘛。

(7)女孩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所以家长要多多培养女孩的自信心。不管她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要表扬她。

(8)社会在变,好女孩的标准也在变。现代女孩子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一定要三从四德、笑不露齿,最重要的是鼓励女孩具有自尊、自爱、坚强的品质。

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

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被性别化了。在医院的婴儿室里,我们可以看到女婴的床上贴着粉红色的小标签,男婴的床上贴着蓝色的小标签,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区分性别。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已经将孩子安放在符合他性别的世界中。家长给小女孩穿上色彩柔美的衣服,戴上漂亮的饰品;而男孩的服装,无论从样式还是色彩都非常简单,并且毫无装饰。

不仅如此,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玩具的时候,也是根据他们的性别来进行挑选,父母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给男孩的玩具则是电动车。

当家长在不自觉地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在接受性别的暗示,并且已经开始有性别认同的观念。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婴儿在1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建立起性别的归属感了。婴儿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表现出感兴趣,并试图与这些人接触。当婴儿长到20个月以后,他们就已经完全接受了周围人给他们的性别信息,小女孩喜欢漂亮的裙子,小男孩喜欢好玩的玩具。

人之所以有性别的差别,原因在于染色体以及荷尔蒙等方面的差别。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孩子,他在最开始是如何认同自己的性别的呢?孩子的性别认同是否是因为自己体内的基因和荷尔蒙在起作用呢?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跟踪了105名婴儿的成长,这些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人们无法从外部的生殖器来判断他们的性别,但是一年之后如何呢?这些婴儿完全可以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按照父母的养育方式确定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常识,如果把一个男孩用女孩的方式来养育,他们长大之后就会有很多女性的行为。同样,如果把女孩当作男孩来养育,那她们长大之后就有很多行为看起来很像男孩。

毫无疑问,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孩子是男是女,他们起初并不了解,而这种性别的认同意识是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由大人灌输的。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心理性别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时代的不同,社会对性别的态度也会产生变迁,以至于家长需要以不同的教养方式来养育子女,以期被社会所接纳。社会早就为男孩和女孩规定好了,他们所要在社会扮演的角色从一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当小男孩在玩布娃娃的时候,就会认为是将来没出息的晦气兆头。

·教育点·

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父母能够影响他的一生。而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的质量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和失败。要想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好的教育方式,需要家长做些什么呢?

1.家长要读懂自己的孩子

有的人把孩子形容为一本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实际上非常丰富,可惜很多家长并不留心去了解,也不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的教育就是缺乏互动。家长首先做到了尊重孩子,才会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尊敬和认可。因此,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应该养成平等协商或谈判的风气,凡事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一下,再难以逾越的鸿沟都可以顺利地抹平。

2.要尊重孩子,并且允许孩子犯错

心理教育学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有在自尊自愿的状态下,才能够释放出自身的潜能。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才能逐渐培养起珍惜自己权利的意识。

相信每个孩子最初的心扉都是向父母敞开的,但往往是因为不耐心的父母口无遮拦地抱怨甚至责骂,使孩子向父母关紧了诉说心意的门,他们情愿与自己的小伙伴去诉说,也再不愿意向父母透露一个字。可怜的父母虽然是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却始终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

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往往都会有些后悔甚至是自责,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以宽容抚平孩子内心的不安,并适时进行教育,相信孩子一定能够将父母的教诲牢记在心。父母不要奢望自己的孩子不犯错,因为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恰好就是我们要教他的时候,这是实行教育的黄金时刻,聪明的父母一定会抓住这最好的教育时机。可惜的是有些父母并不懂得这个道理,看到孩子犯错误了,顿时火冒三丈,失去了冷静,只顾得生气忘记了教育。父母这样的态度,也可能使孩子因为恐慌而做出撒谎、抗拒,甚至是出走的举动,将问题复杂化,甚至会演化为一场悲剧。

3.对孩子的行为要表现出宽容和鼓励

宽容对孩子的感动胜过惩罚的教育,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会促进他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继而对自己更有信心。

无条件地爱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没有挖掘出来的巨大的潜能,做父母的一定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喜悦。

教育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制定不同的教育原则。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女孩所遭遇的就业性别歧视

也许有人会说,在现代的社会中,性别已经不再能够说明什么了。在工作的地方,只有业绩才能够决定身份、职位、薪水。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现在,很多传播媒介都开始热烈地讨论越演越烈的职业现象,那就是性别歧视。

有调查表明,在我国目前正式取得专业职称的新闻工作者中,男女新闻从业人员的数量极为不平衡,男性的数量明显高于女性。在我国的广播电视部门当中,女性新闻工作者占的比重仅为37%。

接着,研究人员从国内的几所重点大学的新闻系了解到,从新闻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女生与男生的录取比例为3:1,而且在校期间,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活动能力,基本上都是女生强于男生。

尽管如此,当这些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男生却比女生更容易找工作。最终,男生的就业满意度普遍都高于女生。

在毕业后的求职道路上,女生往往比男生走得更艰辛。尽管女生并不比男生差,但是她们要比男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根据调查,80%的女生曾表示自己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34.4%的女生曾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在各类招聘广告上,“限男生”这样的字眼实在是屡见不鲜。

而用人单位一般不会用性别不适合来作为拒绝招收女生的理由,一般他们会说:男生的逻辑思维比女生要强一些,所以研发之类的工作更倾向于招聘男生,而女生比较细心,更适合做后勤之类的工作。

实际上,这些用人单位考虑更多的是成本的问题,女性将来一旦结婚生子之后,会在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雇佣女性,成本就会相对地增加。

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公平原则的面前,只看能力,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假象:

第一,到目前为止,男性仍然是占据主要的社会资源,使得职业的各个环节都带上了性别歧视的色彩。

第二,“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观念使人们相信女性在能力上天生不如男性。

第三,生育和哺养的重大任务,还有繁重的家务劳动,这些占用了女性的大量时间,让女性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业务上的学习,从而削弱女性的竞争力。

第四,根据调查显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女性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还远远低于男性。性别不平等是客观的存在。作为女孩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现她们和男孩有很多明显的差异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之中。然而,差异并不能判断优劣。正视这些差异并加以引导,才会让女孩生活得更好。

·教育点·

最后的结果由女孩决定

许多父母出于对女孩的爱,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帮她做好决定,尤其对相对羸弱的女孩来说,父母认为那是一种爱。

其实不然,爱默生曾说:“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把孩子看成是一个自立的人,使其能自行决定自己的行动,并且实行自己的决定。

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充分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性。

谢军是享誉世界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曾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很多人羡慕她的辉煌成就,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因为父母给了她自主的机会。

1982年,12岁的谢军小学即将毕业,但她却面临了两难境地:是升重点中学还是学棋,在这个分岔口谢军举棋不定。

小学6年中,谢军曾有7个学期被评为三好生,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谁见谁要,学校当然要保送她上重点中学。

但是,国际象棋的黑白格同样牵引着谢军和她的一家人。在这个节骨眼,母亲的一席话给了谢军莫大的勇气,让年纪小小的她学会了自主,学会了对自己负责。

母亲叫来了谢军,用商量的语气说:“谢军,抬起头来,看着母亲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

这是母亲对女儿选择道路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女儿将来命运的提问。

家庭是民主的,对孩子采取了审慎的商量的办法,充分尊重女儿的意见和选择。

谢军目光坚毅、严肃地看着母亲的眼睛,坚定地说出七个字:“我还是喜欢学棋。”

听到女儿的话后,母亲同意了她的选择,同时又严肃地说:“很好,不过你要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做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负起一个棋手应有的责任。”

也许,一个12岁的女孩很难懂得和理解这段话,但却一定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正是母亲的这段话,使谢军受益一辈子。假如当初没有这段话,或者是父母包办决定女儿的前途,都不会有今天的谢军,也不会有中国这位国际象棋“皇后”。

孩子虽然还小,但总有一天她要走向社会。现在不培养她自我判断、自主决定的能力,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完满解决,一旦孩子离开父母,没有人为她做这一切,而她自己又没有这种能力怎么办?她那时该去依靠谁呢?

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启发作用呢?作为父母又应该从中悟出些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像故事中的谢军的母亲一样,孩子的事情让她自己决定,父母自己只提出参考意见,即不要让孩子一味地跟从父母的决定,应让孩子用自己的意志取舍或选择事物,令其有自我决定的机会,并在决定事物的过程中,培养出肩负责任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另外,独立性与自律性,也可从中培养。

几乎没有几个父母是有意识地损伤孩子的自信心,或损伤她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不幸的是这种无意识的伤害俯首皆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要有意识避免过分保护,给孩子机会让她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如何作决定。当然,在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时,也应注意:

1.不要给女孩太多的选择

比如妈妈问她:“你想穿什么颜色的毛衣?”女孩可能会提出家中没有的东西,若父母不能顺从时,反而会使女孩对父母失去信任。正确的问法应该是“你想穿这件绿毛衣,还是那件红毛衣?”

2.不能让女孩选择有害、不安全的事

很多时候,女孩对危险并不是心中有数。例如,冬天一定要穿棉衣,这没有选择余地,必须执行,但可给些其他的选择:“这棉衣由爸爸给你穿?还是妈妈帮你穿?”而不能说:“要不要穿棉衣?”

3.当女孩作决定时,不要让她感觉有很大压力

如果孩子的决定不太合理、不恰当,大人可给些提醒。如果孩子作决定后,遇到挫折,产生了失败感,父母也要给予帮助。孩子作决定的机会不可太多,以免给她太大压力。

4.运用大人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女孩做一些决定

这是大人与小孩共同做出的决定,是帮助孩子作决定的好方式。如“要下雨了,在图书馆里避雨比操场上好些”,这是大人进入孩子的选择中去。在判断正确与错误的选择时可说:“我们已答应某某去展览馆,不遵守诺言是错误的。”应该让孩子知道作决定就是要其负责任。

让女孩知道,只要尽力而为做出比较合适的决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十全十美。但如果强调可以随意作决定,可犯错误,孩子就会随随便便地作决定。该让她知道作决定的后果,从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判断能力。

如果孩子坚持穿裙子去操场玩,结果不小心弄破了皮肤,你不应说,“瞧,我叫你穿裤子你不穿,弄破皮肤了吧”,而应说,“你想一想,如果我们下次再来操场玩,我们怎么保护好自己呢”。

随着孩子长大,经验增多,作决定的能力与技巧会渐渐提高。这时,父母要舍得对女孩放手。让女孩学着自己去生活,让她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找到自我。并且在她有困难的情况下要她依靠自己的才干与能力解决。多给女孩思考的机会,培养女孩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父女关系中,父亲应该鼓励女儿进行独立的思考。研究表明:那些在成长中经过父亲培养独立思想的女孩往往在工作中做得更好,并且成长为充满自信的女人。

男孩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1993年的一天,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前总经理方宏,从五楼办公室跳楼身亡,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看上去和平时一样谈笑风生。外界一致认为他是死于抑郁症。

2004年11月,均瑶集团前董事长王均瑶因为患肠癌,在肺部感染后病情突然恶化,最终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8岁。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是导致患癌症的重要因素。

2005年,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因为劳累过度,消化道突然出血,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9岁。陈逸飞有10年左右的肝硬化史,但拼命工作加剧了病情恶化。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天都会产生5000个职业病患者。来自卫生部的报告显示:中国的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二十三,远远超出世界平均自杀率十万分之十三,已经成为世界上排在前列的高自杀率国家。

中国目前有至少20%的上班族认为自己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当今的生存压力大。在构成生存压力的来源中,主要分为社会、生理、心理三个方面。职业方面的压力来自收入、升迁、同事关系等;生活压力来自投资还贷、养育子女等方面。由于所要关注的内容太多,职场人士大多表示身心疲惫。

社会学家指出:男性中正在出现一种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危机,那就是难以挑起的生活重担。我们正在面临着一个转型的社会,我们从未遇到过的社会压力和激烈竞争扑面而来,这些都将不可避免地降临在男孩的肩上。家长应该如何教他们正确的看待和面对,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竞争就一直存在。人为了生存要和别的物种竞争食物,要和大自然竞争主动权,和生命竞争时间,更可悲的是,为了利益还要和同类竞争等等。进入了现今文明的社会,竞争在所难免,而且愈演愈烈。融入社会,就是参与竞争的开始,不管是否做好了竞争的准备,都要在走运的时候做好倒霉的准备。只有培养男孩的竞争意识,让他明白竞争是生命中的常态,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不会被别人打败。竞争,无疑是家长给男孩在生存教育中打的一剂强心针。

在男孩衣食无忧的年纪,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如何保证他的心灵不会因为竞争的压力而产生诸如嫉妒、抱怨一类的负面情绪?这些都需要父母来示范给孩子看。

作为家长,可能很多时候出于爱子之心,而忽视了鼓励男孩去竞争,忽视培养他的竞争意识。很多男孩会用“我不行”之类的话来避免参与竞争,作为家长不可以对此听之任之,而是应该对男孩多加鼓励。

竞争固然会让人处于紧张的状态中,但正是这种紧张激发了一个人的潜能。孩子害怕竞争是很自然的事情,家长也不要强迫他去参加自己不想参加的比赛竞赛等活动,而是要尽量让他觉得参与到其中会很有趣,让他明白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是多么的有意义。

·教育点·

从小培养男孩的竞争意识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大苹果!”

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同时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

家长也可以通过分苹果这样的小事,给孩子灌输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让孩子在成长的每个脚步凭着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让孩子明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想赢得人生的成功,从小就应该学会凡事做到最好。我们不必期待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起孩子的成功心态,由此从小家长就该加强培养意识。

合格的男孩女孩什么样

透过社会文化,我们将男性和女性视为不同的族群而分别对其有所规范或期待。既然存在这种差异,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在社会上得到最大认可,发挥出最大才能,那么就只能认清这种观念差异的事实,根据社会的期待来教育子女。因此,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便是:根据男女天生的不同特征,进行与其特征相适应的教育,即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

有的家长认为,娇女儿从小就要过那种悠哉悠哉的生活,弹钢琴、看画展、吃穿得精致、日用奢华,把她当成小公主来伺候,这样长大的女孩自然就会变得拥有高品位、高审美和高贵的气质。然后就是挖空心思地满足女儿的各种要求。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让女孩感到安稳、宁静,通过正确的教育让女儿变得乖巧快乐,变得优雅温柔,陶冶女孩的性情和培养她高尚的品格,才是父母教育女孩的目标所在。

一位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母亲,非常看重女儿的品格与气质的培养。她为女儿编织各种适合她体型的衣服,严格要求女儿保持爱卫生、有节制的习惯,每个月都陪女儿去图书馆。母亲从来不在女儿面前表现出窘迫、邋遢的样子,对待爷爷奶奶非常耐心,家里也收拾得非常妥帖。在母亲的调教下,女儿甜美可爱的天性得到保护,成为她天然的气质,让人怜爱。

而对于男孩,家长又片面地以为就是要让他尽量地多吃苦,不管条件如何都要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其实,家长需要对男孩的性格、职业、人生规划等方面进行投资。不仅需要狠下心来让男孩自己去体验,还要有把握尺度的智慧。而很多家长只看到了前者,忽视了后者。

在日本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日本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无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既无水源又无淡水的可怕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独立生存。一位孩子从荒岛归来后,感慨地对老师说:“我以前以为我们享受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都是本来就有的,荒岛的历险才使我明白,人生来两手空空,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过去老师讲劳动光荣,我们感到很空洞,如今才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含意。”

说到现代和富有,日本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但是日本人重视孩子的性格教育,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困难,这一点值得我们静下心来仔细体会。男孩们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独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应对人生的能力和本事。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培养男孩这样一种适应一切压力的能力,让他变得积极进取、有主见、有雄心、理智、自我依靠,只有掌握了这一点,男孩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才能让他身边的人和他一起享有幸福。

·教育点·

把握好“双性化教育”

社会对男孩女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针对男孩女孩要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长会感叹:正是,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因此,孩子们从小就被鼓励朝自己的性别方向发展,渐渐地这种鼓励变成强制,女孩得不到变形金刚,而男孩也别想有洋娃娃。如果男孩哭,大人会说:“只有女孩子才哭泣,男子汉有泪不轻弹。”属于孩子的物品常常也被贴上性别标签:女孩子得到的常常是芭比娃娃、绒毛玩具、厨房用具、珠宝和漂亮打扮的服装;而给男孩子的则是轿车、卡车、球类和运动器械。

在起初的18个月里,男孩和女孩具有同一水平的侵犯行为,但是到了2~3岁的时候,女孩的行为就比男孩少侵犯性。男孩和女孩似乎都知道侵犯对于男孩的行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而对于女孩来说是不可以接受的。他们甚至给颜色也划分了性别:粉红和紫色的绒毛玩具被认为是女孩的,黑色和棕色材料的玩具被认为是男孩的。

在这种教育氛围中,孩子们把世界分为男人和女人。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些性别定式。这是一种性别单一化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过于强调性别,讲求性别身份及性别气质的认同,反而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也曾对两千余名少年儿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少了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也难以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等科的成绩均较好,而且往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喜爱。

心理学领域对于男女双性化气质进行了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气质更可取,具有双性化气质的男人和女人更受人喜欢、更能够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应对压力时更灵活,极端的女子气、男孩气在社会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创造力需要敏感——这是女性特质,而同时又需要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又是男性特质。

现代社会,男性气概加上相应的女性气质,才能真正适应主流文化。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势,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双性化”发展重在保留本性固有特征的基础上,糅合异性优秀特征的发展。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适时进行双性化教育,提供孩子与自己自然交流的机会,使男孩从中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女孩则培养了勇气、自立精神及刚强的心理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既能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性别,又能善于吸收异性的优点。

当然,“双性化教育”绝不是让孩子混淆性别角色的教育,一定不能走极端,切忌过了头。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要是女孩学过了头,就会变成“假小子”——这就有悖于“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