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靠自己去成功
5836400000012

第12章 写给儿子:坚持就会有进步(3)

一种人节俭持家,连张擦过嘴的卫生纸都舍不得扔,要再拿去擦桌子;锅铲的把子都已脱落,还要包上废布将就使用。一种人则看来有些浪费——东西过时,立刻换新;报纸隔日,立即抛弃;厨房一尘不染,锅碗非常简单却永远光亮如新。

依照过去的理论,当然是前面那户俭朴的人家,能够有较佳的生活。但事实却是后者不仅生活质量好得多,经济也显然比前者强。而据我观察的结果,是因为后者不但在生活上有现代理念,在理财上也有较新的方法,使他们在孳息、投资上都获得不错的利润。渐渐这两种家庭走入了不同的社会层次,新者愈新,旧者愈旧,距离愈拉愈远。

同样,农业时代,靠招牌、信用的老店,如果依旧维持过去那种堆货的方法、昏暗的灯光、缓慢的速度和一成不变的样式,可能也将被新式的经营所取代。

因为过去百货杂陈,表示店里东西多,今天看来却显得乱而缺乏管理;过去一边跟顾客磕牙,一边慢慢包装算账,表示优雅而有人情味,如今却显示效率差;过去一成不变,表示老字号货真价实,现在看却是不求改进。当环境不断变迁,凡是不跟着适应的就将落伍而被淘汰。

现在回到正题,过去读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能成功,在今天这个时代,却可能因为无法适应周遭的环境,即使以第一名毕业,也难有杰出的成就。

如果现代经营的理论是以促进消费来刺激生产,过去是以节约消费来积蓄财富。那么过去设法少让子女参加活动及打工,以集中精神念书的态度,是不是也应该改为多让子女在外发展,从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冲力,对知识更深切地求取,也对未来产生更大的憧憬呢?

过去常是父母为子女计划未来,现在是否应该让子女到相当的年龄之后,就自己计划未来,父母只担任参谋的角色呢?

从那个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以环境激发潜力,将时间做最有效分配,以积极态度投入社会,而不是“被动”走向社会的新典范。

他穿最讲究的服饰,用名牌的相机,开流线型的跑车,做九个家教,在高中修大学的课程,且参加许多活动。他以服饰、车子满足了年轻人的虚荣,以做家教来付每月五百多块的分期付款及保险费,又以车子载着自己参加活动、担任家教,争取了许多时间,且能够掌握每一分钟,在学业上有最佳的成绩,并用他的成绩,征得信任而获得家教,不正是以促进消费来刺激生产吗?

过去我一直使用大部分中国家长的方法,推着你向前走,今天突然对自己的模式产生怀疑。站在上一个时代,与瞬息万变的未来之间,我有了许多彷徨。

如果我把这问题交给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一种生活模式呢?

走向独立

记得第一次听我老爸提起这个人时,我觉得他真的蛮厉害的,可说是“小游学生”的一个典范。很多家长把小孩送出去,都是希望他们之后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开朗、独立、时髦,而且人生目标明确。

“小游学生”有很多种,念研究所时,我认识一个台湾同学,节省到在极冷的冬天也不开暖气。但走到波士顿的精品街,总是可以看到不少其他的亚裔“游学生”,开着跑车、穿着名牌。这其实没什么不好,但是现在在台湾一天到晚听说有人出去“游学”,花了一大笔钱,回来却一无是处,而且因为在外面成天跟华人混,连英文也没学好。

所以我觉得“小游学生”在外面的造化,朋友扮演了很重要的因素。是可以彼此帮助,还是只会帮助彼此偷懒,经常是“游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比,才有进步!

过去你只要在一乡跑得最快,就被人们称为“飞毛腿”……但是后来有了全国运动大会,进而参加了奥运会。直到这时候,许多中国人才发现,原来自己在武侠小说里崇拜的“草上飞”和“浪里白条”,到了世界级的竞技场,只能勉勉强强地殿后。

当乔安娜打电话来的时候,我顺便问了一句:“她的功课比你好,还是比你差?”而在你答“比我好一点点”之后,我有些惊讶地继续问:“你已经是平均九十六点多,她居然还要更好?”

这时你似乎有些不太高兴地说:“这又怎么样?我们同年级还有一个叫阿曼达的女生,平均九十九呢!人漂亮,参加的活动又多,而且还交男朋友!”最后你气呼呼地扭头而去,还撂了一句英文:“Why always compare me with other people? To each his own!”(为什么总是拿我跟别人比?我是我,人家是人家!)

多年来,几乎每次当我将你跟别人比较时,你都会有这样不愉快的回应,而在我与其他家长聊天中,也知道他们的孩子同样不喜欢比,也都曾抱怨自己的父母喜欢比。

不错!美国是一个大的国家,三百六十七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任你驰骋。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你确实可以不必处处跟人比,而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

但是,你更要知道,当你想往高峰爬的时候,也便有来自三百六十七万平方英里土地的精英与你竞争,这也就是你能获得纽约市演讲比赛冠军,到了纽约州却败下来的原因;再想想,就算你能在全州得到冠军,到了全国大赛又还有得胜的把握吗?

其实我们从出生就面对了这个竞争的世界,我们一方面该庆幸自己能生在20世纪科学昌明、生活富裕的时代,一方面也得知道,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爆炸时代的竞争。

何止科技、知识的竞争,连体育也是如此,想想四十年前的体育纪录,再看看今天的最高成就,当时世界的金牌得主,只怕今天都无法进入决赛,甚至不合参加的最低标准。

过去你只要在一乡跑得最快,就被人们称为“飞毛腿”,神气得不得了,因为那是交通不发达,越过一个山头,就换一种口音的时代。但是后来有了全国运动大会,进而参加了奥运会。直到这时候,许多中国人才发现,原来自己在武侠小说里崇拜的“草上飞”和“浪里白条”,到了世界级的竞技场,只能勉勉强强地殿后。

但是也就由于比,人们开始提升自己的标准,追求更高的理想,从失败的痛苦、愤懑中激发力量,并学习别人的长处。今天华人在许多方面,不是已经凌驾西方了吗?

比,确实不是很愉快的经验。那不愉快,是因为打破了自己编织的“满足的梦”,也可以说是使自己面对了现实。有什么事情比你面对敌人,当面交手,来得更真实呢?

所以中文里有句俗语:“人比人,气死人!”周瑜更在屡次受挫于诸葛亮之后说:“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为什么老天又要生下诸葛亮呢?问题是,如此推下去,每个比赛的第二名,都愤愤地说:“如果得第一名的那个人没有来参加,我就是第一!”第三名的说:“如果得第一、第二的人不来,我就是第一!”

这世界还可能进步吗?所以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即使得了第一,也应该用相反的方式来想:只怕是有高手缺席,所以我能得冠军,他如果真来了,恐怕我就是第二!所以今后要更加努力,才能面对强敌,也才能保持既有的荣誉!

如此,这世界就能不断进步!

记住!不要认为不去跟别人比,就能减少面对敌人的机会,也就能比较快乐;因为你不去比,别人却要来跟你比,这个世界也总是把大家放在一起比!参加入学考试,当有人金榜题名时,就同时有人名落孙山;参加就业考试,当别人入选时,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甚至我们能来到这个世界,也是从亿万竞争对手间脱颖而出,才得以受孕成为我们的。

请问你,哪一样事情不是在比呢?我们整个生命的过程,都是比!不是你高,就是我低!

比,不是狭隘地排斥别人,而是积极地参与;是认知别人,肯定自己;是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孟子曾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就是由“比”,进而产生自我期许、积极努力的态度!

最后,我想问你,如果你不心存比的想法,为什么能记得那么清楚,乔安娜总平均分比你多了零点五分呢?

坦白说吧,你根本就在偷偷地比!

不愿当一只老鼠

我当初为什么一直很不满意老爸用分数来比较?其实不服气的是比较的“标准”。

在史蒂文森高中,大家都很会念书,考高分不难。记得当时全校的总平均分在九十分左右,在如此“评分膨胀”(grade inflation)之下,竞争往往只是小数点的差距。而如果只以成绩来排名,会忽略很多其他细节,像一个人的创意思考、对学校的贡献、做人的品性等。

美国人把盲目的竞争形容为“老鼠赛跑”(rat race)。在学校争分数,出社会争薪水,老了还要争子女,比谁的头衔高、房子大、小孩上什么名校……

我承认,“比”的确会进步,但也容易让人成为老鼠。老爸,对不起,我当年的态度那么差,但我只是想说:这不是奥运会的田径大赛,这是我们的人生,请不要以零点五分之差来做比较的基础!

没有赢!

一个海军陆战队的蛙人说:

“当你的左眼被打到时,右眼还得瞪得大大的,才能看清敌人,也才能有机会还手;如果右眼同时闭上,那么不但右眼也要挨拳,只怕命都难保!”

你参加纽约市的演讲比赛,没能进入决赛,我和你的母亲一起去地铁车站接你,不是为了安慰,而是为了鼓励!

记得你上车时,我问你的第一句话吗?

我问:“你是输了,还是没有赢?”

你当时不解地说:“这有什么分别?”

我没回答,只是再问你,下礼拜在史泰登岛(Staten Island)的另一场比赛,你还打算参加吗?

你十分坚决地说:“要!”

于是我说:“那么你今天是没有赢,而不是输了!”

一个输了的人,如果继续努力,打算赢回来,那么他今天的输,就不是真输,而是“没有赢”。相反地,如果他失去了再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输了!

小时候,我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面说:“英雄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击败。”当时只觉得那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却不太了解深层的意思。

后来我又读尼采的作品,其中有一句名言:“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我也不太懂,心想,已经受苦了,为什么还要被剥夺悲观的权利呢?

直到自己经过这几十年的奋斗争战,不断地跌倒,再爬起来,才渐渐体会那两段话的道理:

英雄的肉体可以被毁灭,但是精神和斗志不能被击败;受苦的人,因为要克服困境,所以不但不能悲观,而且要比别人更积极!

据说徒步穿过沙漠,唯一可能的办法,是等待夜晚,以最快的速度走到有荫庇的下一站;中途不论多么疲劳,也不能倒下,否则第二天烈日升起,加上沙土炙人的辐射,只有死路一条。

在冰天雪地中历险的人,也都知道,凡是在中途说“我撑不下去了,让我躺下来喘口气”的同伴,必然很快就会死亡,因为当他不再走、不再动时,他的体温迅速降低,跟着就被冻死。

记得陈光霖伯伯吗?他曾经自己请愿到金门当蛙人,是个浑身是胆、充满斗志的人。他说过一段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话:

“当你的左眼被打到时,右眼还得瞪得大大的,才能看清敌人,也才能有机会还手;如果右眼同时闭上,那么不但右眼也要挨拳,只怕命都难保!”

可不是吗?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不但要有跌倒之后再爬起来的毅力,拾起武器再战斗的勇气,而且从被击败的那一刻,就要开始下一波的奋斗,甚至不允许自己倒下,不准许自己悲观。那么,我们就不是彻底输,只是暂时“没有赢”了!

输赢摆两旁

台湾有个收视率非常高的歌唱比赛节目,两位实力相当的参赛者的PK大赛真是精彩。最让我讶异的是,美国也有很多类似的节目,当中的参赛者往往彼此钩心斗角,但台湾的节目却没有这样的情形,参赛者间的感情反而如同好朋友,每当有人被淘汰时,总是会哭成一团。这或许是文化的不同,也让我觉得台湾人真是善良而具包容力。

当大家为了荣誉而竞争时,其实根本没有输赢,就算没赢,也不代表输。这让我想起当年参加演讲比赛,总有些选手非常自傲,这时,其他参赛者就更想和他单挑,这是竞争时很容易产生的心态。不服输的态度对于某些人来说,会在一对一的竞争时产生;但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大型比赛更能激发潜能。最理想的境界是:大家都能学习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以高尚的态度进行良性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