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运握图——杨坚
5824700000007

第7章 入宫辅政

在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发生的一件事,促使杨坚加快了夺权的步伐。

这年五月的一天,都城长安,云密风紧。后宫气氛更是异常紧张,预示着一场政治格斗即将爆发。这一天,周宣帝宇文赟突然对性格柔婉的杨皇后大发雷霆,甚至逼令自杀。“我一定诛灭你的全家”,宇文赟发疯似的叫嚣。由于杨皇后之母独孤氏诣阁求情,叩头流血,才勉强给予赦免。杨坚听后,不禁打了个寒噤。

第二天,杨坚被宣帝召入宫中。周宣帝宇文赟吩咐左右,如果杨坚脸色和平常不一样,立刻捕杀。早有思想准备的杨坚,神情自若,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宇文赟没有机会下手。

周宣帝宇文赟对待杨坚,先是重用,如今变得猜疑,甚至想除掉他,原因何在?其一,杨坚自周宣帝即位以来,权势日重,位高震主;其二,周宣帝放荡不羁,喜怒无常,杨坚曾经劝谏。诸后争宠,他和杨皇后不和,必然迁怒于杨坚。

杨坚回府,已是内衣全湿。他清醒地预感到将有大祸临头,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杨坚的夺权计划全面展开。一方面,寻机外放,另一方面在内廷网罗心腹。

五月初五日,由于郑译的暗中帮助,周宣帝下令将杨坚外放扬州总管,准备征调各路兵马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会师,约期讨伐南陈,杨坚因此手握部分兵权,待机而动。但因杨坚“暴有足疾”,没有立即离京。就在他短暂的逗留期间,周宣帝遇疾。与此同时,杨坚网罗了皇帝身边的机要人员,除郑译外,还有刘昉、柳裘、韦谟和皇甫绩等人。

郑译,字正义,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祖、父显贵。他的从祖父郑文亮娶西魏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宇文泰夫人元后的妹妹,因没有孩子,公主收郑译为养子。有了这么一层特殊的关系,郑译入仕平步青云。在周武帝时,初任给事中士、左侍上士,不离武帝左右。武帝亲政后,迁御正下大夫,太子宫尹。与刘昉同侍失德太子宇文赟。郑译与杨坚有同学旧谊,又素知杨坚为人不凡,故倾心相结。

刘昉,博陵(今河北安平)人。他的父亲刘孟良曾任北魏大司农。北魏分裂后,投西魏,被宇文泰任命为东梁州刺史。刘昉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宇文赟。此人“性轻狡,有奸数”,和“奸回肆毒”的宇文赟可谓“君臣际合”。还在宇文赟为储君之时,俩人一同干了很多坏事。刘昉是个典型的专事钻营的小人。

柳裘,字茂和,河东解(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在南梁供职,后入周任麟趾学士、太子侍读、天官府都上士等职。在宇文赟继位后,官拜仪同三司、御使大夫。

韦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仕周内史大夫。

皇甫绩,字功明,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3岁而孤,山外祖父韦孝宽抚养。少时不学无术,稍长,有些醒悟,自言自语说:“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励己,何以成立?”从此发愤苦读。周武帝即帝位前,引为侍读,以宫尹中士侍皇太子宇文赟。

郑译、刘昉、柳裘、皇甫绩4人的共同特点是:侍太子宇文赟,对其人品有深刻的了解,也预感到周宣帝宇文赟的统治不会长久。他们见异思迁,共同选择了身为外戚、地高位隆的杨坚。杨坚也想利用这些人夺权,这样双方一拍即合。

五月十一日,宇文赟觉得身体不适,知道自己病得不轻,急召刘昉、颜之仪入宫,打算嘱托后事。当二人急匆匆赶到皇帝病榻前,宇文赟喉咙已哑,不能口授遗嘱。刘昉借故脱身去找杨坚,正在府上候着的杨坚带族侄杨惠(后改名杨雄)入宫,与刘昉、郑译、柳裘、韦谟、皇甫绩等人商议对策。大家拥杨坚人总朝政。刘昉说:“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柳裘也劝说:“时不可再,机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计。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更迁延,恐贻后悔。”

杨坚等人密谋的同时,不附杨坚的颜之仪另有打算,他正与宫廷宦官密引大将军宇文仲辅政。

杨坚果断地抓过朝中大权,不等颜之仪策划成功就先杀掉了宇文仲,软禁颜之仪于后宫,御医由杨坚监管。当晚,宇文赟死去,死因不言自明。

这是杨坚精心策划的宫廷政变。杨坚夺权取得了初步胜利。

杨坚秘不发丧。以周宣帝的名义假传圣旨,办妥两件事:一是宣布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控制京城禁卫军;二是借口千金公主远嫁突厥,征召在藩的5位亲王进京。这5位亲王是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膝王宇文迪。防止他们在外起兵。

在所有见到周宣帝最后一面的大臣中,只有颜之仪不是杨坚的心腹。此人是北周平江陵后来到长安的,以战俘身份出任麟趾学士,可见他确有才学。颜之仪的文学天才得以施展,就是自梁入周之时。宇文邕建储宫,任命颜之仪为太子侍读,成为宇文赟的老师。曾从皇太子宇文赟西讨吐谷浑,“以累谏获赏”,拜小宫尹。宇文赟即位后,颜之仪任御正中大夫,仍“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足见他的刚直。宇文赟死后,刘昉、郑译等引杨坚辅少主,颜之仪知道不是周宣帝的旨意,不肯在遗诏上签字,并厉声质问刘昉:“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宇文招)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宁死不签字,刘昉只好代签。杨坚又向颜之仪索要玉玺,颜之仪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杨坚大怒,命拉出去斩杀,又由于考虑其名望,出为西疆郡守,实际上是发配边陲。

一切就绪,于五月二十三日正式发布周宣帝宇文赟死亡的消息。是年,周静帝只有8岁,遂以杨坚为假黄铖,左大丞相,总揽朝政。又任命汉王宇文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秦王宇文执为上柱国,以掩人耳目。

杨坚大权在手。

宇文阐居住的皇宫称正阳宫,就是原来的太子宫。是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宇文赟皇位禅给宇文阐时改名的。宇文赟称天元皇帝,其居所称天台。正阳宫和天台建制相同,设纳言、御正、左右宫伯。周宣帝宇文赟死后,宇文阐正式登极,入居天台。正阳宫遂更名为丞相府,成了杨坚的办公地点,大政皆由此出。

丞相府一时成为满朝文武关注的中心。

杨坚任命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李德林为府属,高颎为相府司录,司武上士卢贲负责保卫工作。

杨坚以刘昉有定策之功,拜上大将军,封黄国公;郑译兼领天宫都府司会,总六府事,封沛国公。杨坚对2人赏赐巨万,出入以甲士相从。出入杨坚卧内,言无不从。朝野倾属,称为黄、沛。时人语之曰:“刘昉牵前,郑译推后。”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北齐任城王高湝任定州刺史时,重其才而召入州馆,朝夕同游。之后便在北齐朝中为官。周武灭北齐,把李德林迎入长安,授内史上士,迁御正下大夫。杨坚辅政后,派族侄、邗国公杨惠入主丞相府,李德林非常高兴,表示“以死奉公(指杨坚)”,于是杨坚任命李德林为丞相府属。

高颎,字昭玄,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其父背齐归周,杨坚岳父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17岁时被北周齐王宇文宪引为记室,入仕途。周武帝即位后,历任内史上士,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杨坚辅政后,组建丞相府,便引他入府,任司录。高颎坚决表示:“颎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高颎和李德林都成了杨坚的心腹。

杨坚结识范阳(今河北涞水)人卢贲是在平齐战争中,杨坚位至大司马,卢贲被任命为司武上士,掌禁卫军。在宣布了周宣帝的死讯,组建丞相府的时候,满朝文武面对骤变的政局惊慌困惑、人心浮动。杨坚召集文武百官,说道:“想发财的人、想做官的人,跟我来吧!”大家交头接耳,有的愿往,有的不愿意,议论纷纷。此时,卢贲率禁卫军赶到,气氛凝重,百官没有人敢反对了,都随杨坚出宫城东门崇阳门,前往正阳宫。来到宫门口,宫门卫士拒绝杨坚进入,卢贲上前解释政府改组的情况,卫士仍不让开。卢贲急了,怒目而视,厉声呵责,卫士只得撤离。杨坚遂入正阳宫。

局势稍稳,杨坚不容宇文赞。

宇文赞是宇文赟一母所生的胞弟。年少无知庸庸碌碌,贪财好色。虽在周宣帝死后委以右丞相,也不过是一个“外示尊崇,实无综理”的虚职,仍住皇宫院内,常和小娃娃宇文阐同坐御帐之中。杨坚先施一计,让宇文赞体面地搬出了皇宫。

杨坚派刘昉挑选美艳的舞女,呈献给宇文赞。宇文赞非常高兴,把刘昉视为知己,往来甚密。一来二去,刘昉便趁机对宇文赞说,大王是先帝(指宇文赟)的弟弟,天下人都敬重您,宇文阐年幼,怎么能承担江山社稷。如今,先帝刚刚辞世,人心不稳。我觉得,大王不妨先回王府,等到事情安定,再进宫做天子,这才是万全之策。宇文赞信以为真,遂搬出了皇宫。当年七月,加授杨坚都督内外诸军事。九月底,取消了左、右丞相官职,由杨坚出任大丞相。右丞相宇文赞栽了一个大跟头。

起初密谋夺权时,郑译、刘昉私自商议,由杨坚任大冢宰,郑译任大司马,刘昉任小冢宰。杨坚与李德林谋,李德林说:“即宣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于是杨坚另建丞相府,由李德林、高颎来牵制郑译和刘昉。刘、郑因此忌恨李德林,对杨坚不满,丞相府内部出现了小小的裂痕。

刘昉自恃有功,颇有骄色。他性粗疏,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丞相府事物,多所遗漏,杨坚甚为不满,于是以高颎代替他为丞相府司马。是后日渐疏忌。郑译性轻险,不亲职务,而赃货狼藉,也被杨坚疏忌。这时,李德林进授丞相府从事内郎。此后,丞相府的政事主要由李德林、高颎处理。

后来,刘昉和郑译的结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