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运握图——杨坚
5824700000030

第30章 隋文帝对货币与度量衡有何改革

秦始皇横扫六国,第一次完成了货币与度量衡的统一,汉武帝再接再厉,对货币与度量衡进行了第二次改革,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至东汉后,神州大地哗然大变,四分五裂,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使得政权迭立,群雄并起,结果各地的货币与度量衡极为混乱,严重阻碍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对此,隋文帝又进行了一番改革。

关于隋建国之初的货币与度量衡混乱情况,史书记载说前朝北周、北齐货币有四等,重量不一,民间私钱,种类繁多,皆无所依。比如关东地区所流通的常平钱,关中地区所施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币种,不仅在形制、轻重上极不统一,而且劣质钱币数量很多。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则是分裂使得各自为政的王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便依照国内的经济情况制定自己的货币与度量衡的规制,同时也便于本国国民的使用。当然,这种情况在分裂的南北朝时期,的确对经济起到了保护和促进作用。但对于天下一统,追求太平盛世的隋文帝来说,却是难以容忍的,这不仅有碍于隋朝的经济发展,更不利于他实现自己心目中的政治蓝图,于是隋朝的货币与度量衡改革便开始了。

据史载,改革首先是从货币开始的。文帝即位后,便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诏令重铸五铢钱,每1000重4斤2两,并下令悉禁古钱及私钱,又“禁行恶钱”,“自是钱币始一,民间便之”。所谓五铢钱,即是说每枚铜钱重五铢,这种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日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这里的“肉”指钱币的周边,而“好”指钱币的方孔。“肉”与“好”的正反面有凸出的圆郭和方郭以防磨损毁坏,同时上边铸有“五”、“铢”字样,表示这枚钱的实际重量。这种新的币种经过印铸出炉后,文帝审阅认为可用,乃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颁诏令“四面诸关,各付百钱为样,从关外来,勘样相似,然后得过。样不同者,即坏以为铜入官。”事隔两年后,文帝下令“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后,铸钱的规模更大了,当时在扬州设5炉,鄂州(今武昌)设5炉,铸出了大量的五铢钱流通于市。至此,隋朝的货币经过改制后便告统一了。

与此同时,统一度量衡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着。度量衡与货币的情况基本一样,亦是各种形制、规格通行于市,混乱不堪。为此文帝下令统一度量衡制,并在度、量、衡三个方面分别给予了规定。对此《隋书·律历上》记载道:“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开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文帝诏令颁布后,当时的冀州刺史赵煲便制作了一个样品,即铜斗铁尺,在民间进行了试运行,结果普遍得到百姓好评,称甚便利。文帝闻知后非常高兴,史称“闻而嘉焉,颁告天下,以为常法”,即是说将赵煲发明的这种度量衡器具作为了隋朝统一的标准度量器具,这样,度量衡也得到了统一。

隋文帝即位后在统一钱币和度量衡方面所作的工作,不仅适应了中国南北统一后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的需要,而且对后世货币与度量衡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盛唐的此种制度,亦多沿袭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