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
5800900000013

第13章 亮化标题,先声夺人 (1)

一 标题技巧点拨

我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从一个人的眼睛中能看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殊不知,作文也有“眼睛”,从它的眼睛中能透露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它的眼睛便是——标题。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赢得更多的青睐,将会产生使人一见钟情的奇特效果。

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鲜活、巧妙的题目能为文章增色,让读者产生非读不可的感觉。要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不可不重视拟题。尤其是在应试作文当中,如果大家写的是同样的文章,标题便是辨别作者写作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同是写苏东坡,“此人只应天上有”这个标题明显就比“一代才子苏东坡”要妙得多。

标题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这里,为大家介绍几种标题创新的技巧。

1 设置悬念

所谓设置悬念,指的是在标题中或以相反相成的词语组合,构成意义的极大反差;或用一个语意不明确的句子,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或表明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引导读者去追寻;或以反问的语气向读者提出疑问……

总之,标题中只写出所记人物而事迹不详;标题中只露某事端倪而成败利钝未卜,这样就能制造悬念,使读者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

2.巧用修辞

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设问等修辞手法加工标题,可以收到新颖含蓄的独特效果。如《信念是飞翔的翅膀》、《生活不妨喝点苦酒》、《幸运是汗水的红利》、《交友,让我欢喜让我忧》、《岂能因“财”施教》、《怎一个“慢”字了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答案在风中飘扬》、《乌鸦啊,你在何方》、《阳光很活泼吗》、《记忆王国唐僧行凶,南海仙境观音难解》、《我闻到了阳光》等。

3.融入古韵

古诗文、成语熟语,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套用得当,往往能增加作文的文化意蕴,为文章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文章灵动活泼的内在因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但要注意,无论是引用还是化用,最基本的是要符合题旨,而最高的境界则是用得巧妙,不留斧痕,使文体内涵与文章内容浑然天成。

4.意象组合

我们所说的意象是指我们描写时所选择的对象,或者带有浓郁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而意象组合则是指将能够突出文章中心或题旨的两三个意象用分隔号连缀组合在一起,充当文章标题。比如《诗人·明月·黄花》、《江南·明月·蝶舞》、《那山·那人》等。这种标题的好处是简洁、明快、富有跳跃性、充满张力。

5.数字入题

采用数字拟题,具有直观、醒目、寓意深、吸引人等特点。如《八·十八·二十八》、《1+1=?》、《联想1+1》等,这些标题都造成一定的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很好地展示了作者的创意。

6.标点亮眼

用符号这种无声的语言拟写标题,读来清新活泼、形象生动,能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助人为乐+悄悄走开=?》形象地反映了某些人自私的心理;而《“三个和尚”新传之一:变,变,变!》则具有较强的动态,人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三 创意满分作文大讲堂

1.设置悬念

我于咖啡中看见

福建某考生

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题记

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天际下,于滚烫的开水中我闻得一阵卡布奇诺的香气。我爱极了咖啡,这又苦又甜滋味的品尝,恍若一段长远的人生旅途。

故人对我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话语在我的轻轻搅拌中传入耳中。

自出生以来,犹如这一壶白开水,单纯无味。渐渐的,冲泡于这咖啡色的粉末中,变得有滋有味,在慢慢的品尝中,我们学习生活。而一路走到今天,我们都不容易。叶芝说,这世上眼泪太多,你不会懂得。这个倔强爱着一个女权主义者,无疾而终的人,像极了我们对未来固执的单恋,在袅袅香气中,我们反思昨天,期待明天。

务实的生活,在于一个有价值的人生,要有像咖啡般细细碾碎的每一个颗粒般的经历,在涅槃中灼烧溶解,偶尔细细品尝,然后冷暖自知。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都有比我们臆想中伟大得多或者悲哀得多的事情发生,关于爱或者恨。自汶川大地震以来,我的心一直沉浸在低谷,生与死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这样的苦痛,有如凹凸有致的碑铭镌刻在生命线上,让你抿着嘴、皱起眉头,这样苦味的咖啡,唯有自知。

史铁生说,孩子,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哭泣与劫后余生的庆幸夹杂着,融于这咖啡中。你看,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总是让我们失望;生命却又是慷慨的,总在我们失望后给予我们拯救。

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有尊严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我凝视着白瓷杯中的咖啡,又想起那位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妮亚·伍尔芙。她的灵魂有着深刻的思想与错乱。我恍惚看见在春光明媚的苏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旁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我的嘴角轻轻扬起,这个天才一生传奇,终在疾病中死去。她说,生抑或死,在她品完咖啡的苦与甜之后,剩下的也不过是一只空杯子,这一生,死后也带不走任何东西。

在这片狭小的天地,我经历的,不过是寻常的人生;看见的,不过是平凡的世界。其实,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故事上演,只是有爱,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这咖啡的苦与甜是综合的品味,咽一口,自己体会。

生命中一瞬间的爱,竟赚取了我们的一生,对庞大的悲哀甘之如饴。是苦是甜,能品尝这一世,终无悔!

天空中不知什么时候飞起了风筝,寂寞的鸟儿围着它盘旋,我伸出手遮挡夕阳刺人眼睛的光线,仿若明暗相间的幻象。想起这一路跌跌撞撞,眼泪忍不住灼热地流淌下来。仰头喝下最后一口咖啡,生活的余香留于齿间。

伍尔芙微笑着说,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创意点评】

本文标题设置悬念,它本身是个语意不完整的句子,于咖啡中看见了什么呢?通观全文,我们开始明白作者匠心独运。这是因为:文章“看”咖啡,借咖啡之苦将思维发散开去,引发对人生、岁月的深沉思考;由看咖啡,想到史铁生、伍尔芙、汶川大地震,想到生与死,最后感悟到“爱,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厚重之美,溢于言表。

2.巧用修辞

风,可以穿越荆棘

四川某考生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凡·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都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关于风的故事太多。

在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

【创意点评】

标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式,艺术地诠释了文题,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一统全篇。考生用“生命如风”一喻到底,赋予了“风”生命的原动,荆棘则为人生途中的挫折。可见,作者是想借“风”来表达志向。同时,文中引用四个人物,或引其观点,或引其语言,或引其事迹,使“风”的伟力表现到了极致,“穿越荆棘”完美地成了必然,“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就此得到完美阐释。

3.融入古韵

何处散发弄扁舟

某考生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

我心灵上厚重的积灰仿佛一扫而空,心中有了单纯与明朗的诗意。我抬头高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然而,巨幅广告牌上闪烁的霓虹灯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期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动,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敲碎了我的思绪。我环顾四周,同学某甲正沉浸在MP3重金属摇滚中,某乙陶醉于《一帘幽梦》,某丙……

我突然感到一种失落,好像心灵深处被人掏空了一块。于漪老师曾说:“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灵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焦灼躁动,无法宁静。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诗意的美好会成为纤细的火柴微火,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得连灰烬都不剩下。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可是,今天迅猛发达的信息时代,文学天空中的明月却并不皎洁。审视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我们心中的宁静便注定要被打破。有多少人知道茨威格?有多少人能够体味到赵万里“静水流深”的意境?不敢说,我真的不敢说。毋庸置疑,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今天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快餐文化,更有所谓“哈韩哈日”之风侵袭。快餐文化、商品化文化符合了当前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符合了争分夺秒一族的审美需求,也契合了青少年充满好奇与梦幻、极易为新鲜事物所打动的心理特征,这才得以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这样的文化生活,充满了刺激、激情与快感。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汉语真正质朴感人的诗意之美与人文关怀,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也愈走愈远。它所造成的绝非仅是几句诗的遗忘,更是心灵诗意与真正深刻隽永的人文天堂的破灭,是许多单纯美好情感的流离失所。与之对立的,是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观点的滋生和所谓大众文化的蔓延,实则是缺少文学涵养的低俗和对通俗文化的无端膜拜。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自然无法回到天真无邪的古代,采薇而食,种菊悠然,如古人般寄情于诗意的山水之中。今天的我们在物质上得到了许多,在新兴文化中游历,而文学真正的精神家园日渐狭窄。

当我浅吟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我的残缺的诗意天堂中,何处有我悠然散发的扁舟?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想起余光中的诗,但愿我们的文化生活少一份狂热的躁动,多一份诗意的静气。

【创意点评】

本文标题别有诗意,它用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一个“何处”的发问,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今流行文化的疑惑、不解与忧思,对传统文化缺失的痛心与关注。文章浑然天成,思想深刻,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