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语录
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坏国,丧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
《曾文正公全集》“七”书札 卷三十三 复郭筠仙中丞
“谷园解读”
培根说,猜忌之心犹如蝙蝠,它总在黑暗中起飞。猜忌确实有这种阴郁的色调。
因猜忌而败国的,如宋高宗赵构杀岳飞、明崇祯皇帝杀袁崇焕,都是妇孺皆知的。因猜忌而致婚姻家庭破裂的,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里妻子怀疑丈夫外遇,进而做出很多过激的事来,最后发现丈夫的清白时,双方却已身心俱疲。
《列子》中有个“疑邻盗斧”的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家小子给偷的,于是看他走路的样子,看他的表情,听他说话,怎么看怎么像小偷。几天后,这人重新找到了斧头,再看那邻家小子,则怎么看都不像小偷的样子了。人一旦有猜忌的念头,那么看到的、听到的所有信息,便都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判断。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问题。
同样是关于猜忌、怀疑,《韩非子》里也有一个邻居之间的故事:一人家的墙被大雨冲倒了,儿子提醒他要及时修好,不然会被人趁机偷东西,邻居也来提醒这一点。到了晚上,果然被偷了。于是这人便称赞儿子聪明有见识,但怀疑邻居就是那个贼。
还有一个成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意思是,在瓜地里,不要弯下身子去提鞋,在李子树下,不要扬起手来扶正帽子。因为那样容易被怀疑偷瓜摘李。怎样尽量地避免被猜忌是一门大学问。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被皇帝猜忌是会丧身的,很多聪明的大臣便做得非常智慧。比如,萧何当年为刘邦做大后方的保障,所有的粮草、财物皆由他来打理,可以说是攥着刘邦的生命线。萧何一面做好工作,一面刻意地买宅子置地、讨小老婆之类地过着腐败的生活,做出一副贪图享受、胸无大志的样子,从而避免了刘邦对他的猜忌。
曾国藩领导湘军攻克武汉,重创太平天国时,咸丰帝便私下对人讲“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天国后,为了消弭这种猜忌,曾国藩立即裁撤湘军,同时公开刊行家书:大家都看看我平时是怎么想的,怎么跟家里人讲的吧!以此明忠君之心,塞弄臣之口。
一个巴掌拍不响,猜忌的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用人者应当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量,另一方也要注意不要有引人怀疑的言行。
信任是基础,沟通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