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圣贤经
57459900000006

第6章

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

语意:人人都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每个人都讨厌直言不讳的话。

语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

语意:遭遇穷困,也不忧愁;不被任用,也不怨恨。

简释:厄穷:厄境。悯:忧愁。遗佚:被遗弃,不被重用。

语出(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

恶不可顺,美不可逆。

语意:邪恶有害的话,不能顺从;对行动有益的良言,不能拒绝和违背。

语出(三国·蜀)诸葛亮《便家十六策·纳言第四》。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语意:最大的罪恶莫过于诋毁别人的善行,最好的恩德莫过于替人洗刷冤屈。

语出(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

语意:最恶毒的事情莫过于没有羞耻之心,最大的罪过莫过于多言生事。

语出(清)金缨《格言联璧》。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语意: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议论别人的不是。

语出(清)金缨《格言联璧》。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语意:不说难听的话伤害别人,那就不会有难听的话伤害自己。

语出《礼记·祭义》。

恩不论多寡,怨不在浅深。

语意:恩情不分多少,怨恨不在深浅。

语出(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

语意:以恩义和品德相结交的朋友,可称为知己;彼此推心置腹的朋友,可称为知心。

语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语意:祸害往往从恩宠发生,所以一个人在得意之时要及时回头,以免乐极生悲;有时候成功往往来自失败和挫折,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能放弃,否则功亏一篑。

语出(明)洪应明《菜根谭》。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语意:对别人施加恩惠最忌讳先加后减,而树立威严则忌讳先松后紧。

语出(清)金缨《格言联璧》。

恩赏明则贤者劝,刑罚当则奸人消。

语意:恩赏分明就会使贤能的人受到激励,刑罚得当就会使奸恶之徒消失。

语出(元)脱脱《辽史》。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语意:儿子不会嫌弃自己的母亲丑,狗不会嫌弃家境贫困的主人。比喻人不可忘本。

语出(元)《杀狗记》。

儿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不知教子一经,只要黄金满室。

语意:有志气的好男儿不需父亲的事业,也能自己创造一番作为;儿子若是为人不正、没有能力,即使是积累万贯家财也是徒劳,因为迟早会被败毁;然而现在的许多人不懂得教导子女多读诗书、多明白事理,反而只要求他们贪图利益,这实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语出(明)吕坤《续小儿语》。

儿孙胜于我,要钱做甚么;儿孙不如我,要钱做甚么。

语意:如果儿孙胜过自己,那么还要钱干什么,他们自己能够挣到;如果儿孙不如我,那么还要钱干什么,留给他们也守不住。

语出(清)周希陶《重订增广贤文》。

而今痴梦才呼醒,急享茅底快乐窝。

语意:到现在,才算从对功名富贵的痴迷中转醒,在自己的茅屋底下安贫乐道。

语出(清)石成金《传家宝·通天乐·莫愁诗》。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

语意:耳朵不要去听别人的错误,眼睛不要去看别人的短处,嘴巴不要去说别人的过失。

语出(北宋)林逋《省心录》。

耳目口鼻,位置不正,尚来指视之纠弹;意志心知,穿引多端,可无隐微之谴责?

语意:人的眼耳鼻口,如果位置长得不端正,尚且会招来别人的议论和指责;人的心思,如果曲折多端,怎么会没有暗地里的谴责?

简释:纠弹:本为纠察弹劾官吏的过失,此为批评议论。穿引多端:指心思曲折多变,深不可测。

语出(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耳目宽同天地窄,争务短则日月长。

语意:一个人如果耳朵和眼睛用得多了,自然就会感觉自己所处的天地很狭窄。一个人如果是减少了自己追逐名利的俗务,那么自然会感觉到时间变得悠长而闲适。

语出(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语意: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意思是指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只有亲身调查才能拥有正确的判断。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耳闻之不如目见,目见之不如足践。

语意: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亲自实践的。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耳有所闻,不学而不如聋;目有所见,不学而不如盲。

语意:耳朵能够听到,如果不学习就不如聋子;眼睛能够看到,如果不学习就不如瞎子。

语出(唐)马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