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生意
57457700000008

第8章 包可容人,宽可载物

第一节 能包容多少,才能拥有多少

包容的实质是认可差异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西方人对尊重个体与尊重自由的呐喊。而在东方,讲究的是包容,是海纳百川,是泽被万物,是接受彼此的差异化,求同存异,是和谐共处,因此这一文化之源流几千年不断绝。

在喜马拉雅山中有一种共命鸟。这种鸟只有一个身子,却有两个头。有一天,其中一个头在吃鲜果,另一个头则想饮清泉,由于清泉离美果的距离较远,而吃鲜果的头又不肯退让,于是想喝清水的头十分愤怒,一气之下便说:“好吧,你吃鲜果却不让我喝清水,那么我就吃有毒的果子。”结果两个头同归于尽。

还有一条蛇,它的头部和尾部都想走在前面,互相争执不下,于是尾巴说:“头,你总在前面,这样不对,有时候应该让我走在前面。”

头回答说:“我总是走在前面,那是按照早有的规定做的,怎么能让你走在前面?”

两者争执不下,尾巴看到头走在前面,就生了气,卷在树上,不让头往前走,它看到头放松的机会,立即离开树木走到前面,最后掉进火坑被烧死了。

无论是两头鸟还是那条头尾相争的蛇,因为不知道求同存异的这个道理,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受到伤害的终究还是自己。如果那只鸟的一个头能够先让另一只喝到水,再过去吃鲜果,那自己也不是没有什么损失吗?只是哪个先哪个后的问题。人有时候实际上和这两只鸟一样,不愿意让自己的利益受到一点点的损失,别人的一点要求也不能满足,所以到头来自己也是一无所获。

这世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众多的差异,生活背景、生活方式、个性、价值观等的差异,让我们的相处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难,无所谓希望或者失望、信任或者背叛,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真诚相对,而不必强求一致。

我们要逐渐学会求同存异,保留相同的利益要求,与人相处也要照顾别人的利益,在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之间求中间值,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都得到实现。

如果我们不懂得求同存异,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在面临差异与分歧的时候相互争斗,最终使双方都受到巨大的伤害。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与他人相处。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往往是我们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始,也是求同存异的前提条件,并且在共同点的基础之上相互尊重对方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与对方进行合作,并且最终取得双赢的局面。

气量大,福气就大

生活在社会群体中,难免矛盾重重,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矛盾当中不能自拔。想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祥和,就必须先学会如何化解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学会放大自己的气量。

气量越大,福气就越大。拥有大气量的人必是豁达之人,豁达的人,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故能拥有大福气。

生活中,我们虽然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但熙熙攘攘中难免有碰撞。只要彼此能相互忍让,遇事多一份冷静,少一点暴躁;多一点豁达,少一点狭隘,就能使矛盾“冰消雪融”,就能让人生更加幸福快乐。

东汉末年,东吴老臣张昭就是一个气量狭隘的人,自己非但过得很不快乐,而且还因此未能拜相。

有一次,孙权大宴群臣,让诸葛恪给大家敬酒。诸葛恪就给大臣们一一敬酒,斟到张昭面前时,张昭已经醉了,就推辞不肯喝。诸葛恪仍劝他再喝一杯,张昭不高兴地说:“这哪里是尊敬老人!”孙权故意给诸葛恪出难题,说:“看你能不能让张公理屈辞穷把酒饮下,不然这杯酒你就得喝了。”

于是,诸葛恪对张昭说:“过去师尚父九十岁,还能披坚执锐,领兵作战,不言自己已老。现在,带兵打仗,请您在后,而喝酒吃饭,请您在前,这怎么能说是不敬老呢?”张昭无话可说,只能把酒喝了下去,但是从此就记恨上了诸葛恪。

还有一次,张昭又和诸葛恪在孙权的大殿上议事,忽然一群鸟飞到大殿里。这些鸟的头部是白色的,孙权不知道这是什么鸟,就问诸葛恪:“你知道这鸟叫什么名字吗?”诸葛恪见多识广,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白头翁。”本来很普通的一次问答,但是张昭气量太小,总是疑神疑鬼,他觉得自己年纪最大,又是一头白发,就以为诸葛恪是在借机取笑自己,就对孙权说:“陛下,诸葛恪在骗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叫白头翁的鸟。如果真有白头翁,那是不是应该有白头母呢?”

诸葛恪听了哭笑不得,立刻反驳道:“照老将军的意思,这个世界上有鹦母这种鸟,那就一定有鹦父了,请问老将军什么时候能够打上几只来给我们开开眼?”张昭顿时无言以对。

张昭小肚鸡肠的气量非但得罪了诸葛恪,还得罪了东吴大将甘宁。甘宁自降东吴以后,急于立功,于是请求征黄祖、取刘表,并自请任先锋。孙权觉得可行,准备实施。张昭却不同意,甘宁很不高兴,反唇相讥,对张昭很是不敬,后来孙权出面为二人解了围,但明显地站到了甘宁一边。后来,孙权果然令甘宁为先锋征黄祖,并大获全胜,甘宁的地位上去了,张昭自然心里十分不舒服。

像张昭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他们气量狭小,最终自作自受,自讨吃苦。

一点小事也会记恨,为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而气上许久,这样气量狭小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人缘,更不会成就什么大业。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恕。”

气量大不是怯懦,不是无视别人的伤害,也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为了给对方一个机会,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既然如此,那么就多一些宽恕吧,因为宽恕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一只河蚌安逸地住在河里,它无忧无虑与世无争。一天,一粒沙子闯进了它的身体。沙子在河蚌的肉体里蠕动,因摩擦造成的疼痛,让河蚌撕心裂肺、肝胆欲碎。赶不走又吐不出沙子,河蚌只有用自己分泌的“心血”去宽恕沙子。天长日久沙子被宽恕成了一颗珍珠,疼痛没有了。宽恕痛苦的结果使河蚌拥有了昂贵的身价。

生活像一杯放在桌上很久的水,每天都有灰尘落到里面,但是它依然澄清透明,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了杯子底。如果猛烈摇晃水杯,就会使整杯水混浊一片。但是如果你让它慢慢地、静静地沉淀下来,用心去宽恕,这样水就不会被污染,反而更加纯净。当我们的气量足够大时,我们的心灵也将变得纯净。

生活中需要气量,大气量才有大福气,而狭隘的心胸只能带来黑暗的阴霾。哲人们曾这样说:没有对小溪的宽恕,就没有大海的浩瀚无垠;没有对风雨的宽恕,就没有潇洒的长空雄鹰!

生活中需要气量,唯有大气量方可蓄能纳才。别人给你套的枷锁,却能让你在寂寞中蛰伏而生成所未有的壮举;而你的狭隘刻薄,则是一把锋利的刀,最终会割伤自己。

生活中,气量大的人总是以宽广的胸襟去看待他人;气量大的人,总是能在繁杂的生活中感到轻松和闲逸;气量大的人,总能把黯淡的日子点缀得风和日丽、五彩缤纷;气量大的人,总是对生命中的点滴事情心存感激……

不以己心定善恶

我们在对任何一个事物作出判断或者得出结论前,都应该先抛开个人的喜好,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对事物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所作出的判断或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正如在善恶的分辨上,人也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以一己之私评判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以个人利害评善恶就是狭隘的门户之见。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而猜测到它的存在。”真理往往细弱如丝,混杂在一堆假象里,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会阻碍我们去敲响真理的门,对不了解的事,对尚未为人所知的领域作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之所以需要事先对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分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事情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的。

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客房里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第二晚,两人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那头奶牛死了。

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如此贫穷,却还是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古代人藏于此的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你看上去的那样。”

小天使为什么抱怨呢?因为他是以两家对待他的态度为评判标准的,他断定的善恶恰好与事实相反。

可见,真理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被我们掌握的。很多事情正如上述的故事一样,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善恶亦是如此,就像我们在看电视、电影时,总要说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硬要像开辩论会一样弄个正方反方的。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住在大山里的禅师,与他讨论关于美德的问题。

这时候,一个强盗也找到了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你,请你为我澄清心灵。”

禅师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禅师说:“我曾经做过的坏事肯定比你做的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只要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也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禅师回答:“我都不敢去想那些我以前做过的没人性的事。”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便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了禅师一眼,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还在这里自称为禅师,还在这里骗人呢!”

于是他起身,一脸轻松地下山去了。

年轻人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等到那个强盗离去以后,他满脸疑惑地向禅师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了解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过生。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你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中看到他已对你失去信任了吗?”

禅师说道:“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让他弃恶从善更好的呢?”

年轻人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什么叫作美德了!”

这时,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

大山里的这位禅师是智慧的,他对强盗没有关于道德的说教,也没有润物细无声的劝诫,而是让强盗认识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犯了罪,即使没有罪行,心里也有罪行,差别仅仅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距离。

对强盗来说,他认识到自己罪孽深重,而后因着禅师的点化,从罪的污秽泥淖中拔将出来,如释重负。

禅师确实是一个高人,他假造自己的恶,做了一件大大的善事。从善的有利意义来看,有利就是善,这是超越个人利害,来评判善恶的关键所在。

胸怀决定人生格局

器量,是一种不需投资便能得到的精神高级滋补品,是一种保持身心健康、具有永久疗效的维生素,是一种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清醒剂,是一种使人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定力。器量,鄙视的是斤斤计较、蝇营狗苟和鼠目寸光的行为,崇尚的是磊落坦荡、无私无畏和志存高远的品格;失去的是不平、烦恼和怨恨,得到的是友情、快乐和幸福;抛弃的是狭隘、偏激、小气和毫无意义的你争我斗,得来的是宽广、博大、舒畅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孟子第一次见梁惠王的儿子襄王时,“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远远地看他没有君主的样子,近处观察发现他没有一点谦虚之德,也没有一点恐惧戒慎之心,可见其器量之狭小。因此,国学大师南怀瑾感慨道:“一个越是有德的人,当他的地位越高,临事时就越是恐惧,越加小心谨慎……不但一国君主应该戒慎恐惧,就是一个平民,平日处世也应该如此,否则的话,稍稍有一点收获,就志得意满。赚了一千元,就高兴得一夜睡不着,这就叫作‘器小易盈’,有如一个小酒杯,加一点水就满溢出来了,像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大作为的。”

古人立身修德,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之境界。目光短浅、骄傲自大之辈绝不会成就大事。

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载有一则故事:陈胜称王以后,从前和他一起当雇工的一个穷朋友听说了,便来找他。这个人敲着宫门嚷道:“我要见陈胜!”守宫门的卫士要绑他,他一再解释,才没被绑,但卫士始终不肯给他通报。后来陈胜出来了,这位穷朋友挡着路直呼陈胜的名字。陈胜无奈让他上车一同回宫。从此以后,这人时常出入宫殿,还情不自禁地说了他过去和陈胜在一起时的旧情。于是有人对陈胜说:“这个人愚昧无知,专说些不得体的话,有损您的尊严。”陈胜听后,没有经过再三思虑,就把这人杀了。此后陈胜的老朋友都自动离去,没有人敢再接近他了。

陈胜是杰出的农民领袖,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他的失败有多重原因,但他自身的原因却不容忽视,这等器量怎能让人与之为伍,为他打天下?他又怎能令天下百姓心向往之,甘心为其子民呢?历史的确意味深长:器量小,不容人,熟人和故交也离你而去,孤家寡人难成大业;器量大,能容人,可化敌为友,纳天下英才而用之,事业岂有不兴旺的道理!

清太祖努尔哈赤从一个部落首领起家,经过数十年的南征北战,终于把“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的女真部落统一在了一起,建立了一个能够与关内明朝相抗衡的政权。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攻必取、战必胜,除了女真人英勇善战外,与他广大的胸怀是分不开的。

1584年,努尔哈赤遭遇了一次行刺,一名刺客企图行刺努尔哈赤,被努尔哈赤发觉后,努尔哈赤并没有惊动该刺客,而是偷偷地离开房间,潜伏在刺客的身边,趁刺客不注意,努尔哈赤挥刀一击,用刀背将刺客拍倒。侍卫立刻闻声赶到,见此情形,挥刀要斩刺客。努尔哈赤却制止了侍卫,而是对着刺客大声喝问:“大胆毛贼,你是来偷牛的吗!”刺客一听,顺势回答是来偷牛。侍卫在一旁着急地说:“他说谎,他说谎,他是一个刺客!让我杀了他吧!”努尔哈赤却依然非常冷静,若无其事地说:“放了吧,只不过是个偷牛贼而已。”于是,就放走了刺客。

没过多久,又有一个刺客潜入努尔哈赤的住所企图行刺,结果又被努尔哈赤捉住。努尔哈赤仍像上次一样,将其释放。

这两件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却产生了轰动性的效果。很多人都认为努尔哈赤有气度,因此愿意投奔他,一时间,努尔哈赤手下积聚了许多人才。

努尔哈赤不但对行刺失败的刺客很大度,即使是面对伤害过自己的敌人,他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胸怀。

在翁科洛城战役中,努尔哈赤率兵攻打翁科洛城,战斗很激烈。翁科洛城有个叫鄂尔果尼的勇士看到了当时正在城下指挥的努尔哈赤,藏在暗处向努尔哈赤施放冷箭。努尔哈赤没有提防,躲闪不及,被箭射伤,他拔出带血的箭,继续指挥战斗。这时,又有一个叫罗科的守城战士借烟雾的掩护,潜到努尔哈赤近处,一箭射中其脖颈,虽然未中要害,但是这只箭簇带着倒钩,努尔哈赤伸手拔出箭的时候顿时血流如注,连血带肉都被拔了出来。努尔哈赤当时就昏了过去,手下人只好停止攻城。随军军医急忙为努尔哈赤治伤,努尔哈赤箭伤好后再次攻城。

最后,努尔哈赤次终于攻下翁科洛城,而偷袭他的鄂尔果尼和罗科也被生擒。努尔哈赤的手下众将群情激奋,都嚷嚷着要将二人处以极刑。

努尔哈赤却对众人说,说:“两敌交锋,不就是为你死我活吗?他们二人为了自己的主公而想要射死我,若是我能够收复他们,他们以后也会为了我去射杀我的敌人。这两位勇士,即使是在战场上被弓箭射死我都觉得很可惜,我怎么能够因为他们射伤我就杀死他们呢?”说罢,便亲自为二人松绑,并好言安慰,鄂尔果尼和罗科被努尔哈赤的诚心感动,当即表示愿意归顺努尔哈赤,并为其效力。努尔哈赤授二人为牛录额真,统辖三百名壮士。后来,鄂尔果尼和罗科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努尔哈赤,鞍前马后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比陈胜,努尔哈赤的气度要大得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努尔哈赤能够取得比陈胜更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的人生格局,往往是和他的胸怀成正比的,胸怀越大,就能够容下越多的人、越多的事,也就能够造就越大的成功。

包容批评,批评是奋进的鞭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是进步良方,当面对批评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不要以为是有谁在刻意刁难我们或者说是在跟我们过不去,不管他们本来的动机如何,从客观上,批评都可以促进我们的进步,而那些始终生活在赞扬当中、听不到批评的人,表面上春风得意,其实正在一步步走向深渊。

所以,懂得宽恕批评的人,才能够取得进步。

经过商鞅变法,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经是当时的强国了。公元前295年,昭襄王准备攻打魏国,在国内调兵遣将,准备粮草,进行战争总动员。虽然秦国国内对这场战争能否胜利有着不同的声音,但是昭襄王一意孤行,决定要打魏国,其他人也阻止不了,只好随他去打。

就在即将誓师出发的时候,昭襄王突然收到一封信,也不知是谁送上来的,信中的内容是这样的:“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魏国,我私下里认为大王的这个计划是有问题的,魏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咽喉要地,是所有诸侯的中心地带,北接燕赵,南连荆楚,东有强齐,西有韩国,是最不好下手的地方。大王您见过打蛇吗?长长的一条蛇,打它的尾,它的头就回转来救;打它的头,它的尾就卷起来救;如果打它的腰,则头、尾都来相救。现在的魏国,就是居于天下腰身的部位,您去打它,就是在告诉各诸侯国,秦国要截断他们的脊背,这使东边各诸侯国首尾不能相顾。而魏国明知打不过您,一定会去广泛联络,那时,对付您的就不只是一个弱小的魏国了,您将会由此而引来大的忧患。”

信中接着说:“我替大王考虑,您不如先拿楚国作为突破口。楚国地处偏远的南方,您在扬言进攻魏国之时,突然迅速转而攻楚,攻其不备,兵法上称赞这种做法。加之楚国离东方各国较远,诸侯要救也来不及。况且楚国兵力较弱,容易对付,把握较大,秦国亦可因此扩张土地,增强兵力。大王您没听说过商汤讨伐夏桀的事吗?商汤在讨伐桀以前,先对弱小的密须国用兵,以此来训练自己的兵力。灭了密须国以后,汤就征服了桀。大王您为什么不可以学学商汤,先吃软的,再吃硬的,打有把握的仗呢?”昭襄王越看越兴奋,喜不自禁。

看完信,昭襄王激动不已,连声说:“多谢先生赐教,多谢先生赐教!”赶忙问侍臣:“此信从何而来?”这封信是从宫门外递进来的,侍臣们其实也不知道。所以只能跟昭襄王无可奉告了。

于是,昭襄王赶紧下令,停止出师魏国,挥戈南下,直逼楚国。

这一封无名信,之所以能调动强秦百万兵,就在于它言明得失利害关系。但更重要的在于秦王能够宽恕批评,虚怀若谷,从大局出发,接受了劝告。

可见,一个人想要奋进,就一定要有宽恕批评的胸怀,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减少错误的概率。

其实,大可不必把批评当作洪水猛兽,很多时候,批评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你能够得到批评,至少说明还有人重视你。

从前,有一个品德高尚的修行者,有一天,他吃过午饭,就起身到林间散步,陶冶一下性情。他偶然走到一个莲花池畔,看池中的莲花开得十分好看。修行人于是动了心,想到:“这么漂亮的莲花,如果能够摘一朵放在家里,那样的感觉肯定会很好!”于是,他俯下身来,在池边选摘了一枝。正当他转身想离开的时候,忽听耳边一个飘渺而又严厉的声音说:“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偷采我的莲花!”

修行人被吓了一大跳,但他的四周什么人都没有,他猜想应该是神灵的声音,便对着天空发问:“你是谁?为什么不许我采摘这里的莲花?”

那个声音立刻回答他说:“我是这一片的土地神,这池里的莲花都是由我精心照料的,岂容你随便采摘?枉你是一个修行人,竟然心起贪念,偷采我的莲花,难道你自己不觉得羞愧吗?”

修行人瞬间醒悟,心里立刻充满了羞愧,于是大声地对着天空说:“土地神,我一时鬼迷心窍,动了占有的私欲,谢谢你的提醒,我以后一定会克制住自己的占有欲,不再贪取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正在修行人自我检讨的时候,水池边又过来了一个人,修行人还没反应过来,那人就跳进莲花池,三下五除二就把池里的莲花摘了个精光,原本漂亮的莲池被践踏得不成样子,池水变得污浊不堪,连池底的污泥也翻了起来。一边采摘,那人一边还自言自语地说:“这里的莲花真漂亮!我要采到镇上去卖一笔钱,再去买点酒,大醉一场,哈哈哈!”然后,他捧着一大束莲花,大笑着扬长而去。

修行人看得目瞪口呆,他一直在期待着土地神能出来制止、斥责或处罚这个摘莲花的人,但是土地神却一直没有动静。看着那人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中充满了疑惑,转回身来愤愤不平地对着虚空责问道:“土地神你说话理太偏!我刚才只不过虔诚地采了一朵莲花,就被你劈头盖脸地斥责了一通。而刚刚那个人采光了所有的莲花,毁了整个莲池,你却一言不发,敢情你也是个欺软怕硬的主儿!”

这个时候,土地神的声音又出现了:“不是你理解的这样的。因为你本来是个修行人,就像一匹洁白的布匹,沾上一点点的污痕就很明显,所以我才来提醒你,赶快除去污浊,回复纯净的本性。而那个人是个无药可救的酒鬼,已经沦陷日久,就像一块抹布,再脏、再黑也无所谓,我即便有心帮忙也起不到作用,所以只能任他沉沦下去,这才保持沉默。你不要因为受到我的指责就心生愤恨,应该为此感到欢喜,因为你有缺点还能被人看见,看见了还愿意来纠正你、教导你,这表示你还是一个可以教导好的人!”

的确,活在别人掌声中的人,虽然看上去十分光鲜,但他们都是经不起考验的人,因为从来没有任何人跟他们提出过他们的不足。而经常接受批评的人,却总是能够得到鞭策,在批评的鞭策中逐步完善自己。所以批评不是坏事,我们应感谢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因为它可以使我们不断地成熟和上进。

包容失败,笑对人生

人活一生,总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失败,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生活的常胜将军,但是,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有些人能够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但是,有些人却无法包容自己的失败,在失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王佳莫名其妙地收到了一封邮件——她被毫无理由地解雇了,老板要她下午结算工资,然后就走人。王佳感到十分地郁闷,中午,她连吃午饭的胃口都没有,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黯然神伤。突然,她发现一个小孩一直站在她旁边看着她,她感觉心里很烦:“小屁孩儿,看什么看!”

“这条长椅刚刚刷过油漆,我想看看你站起来的时候背是什么样子。”小家伙说。

王佳听后一愣,笑了。她忽然明白:如同这双天真浪漫的眼睛想看到我背后的油漆一样,我那些精明世故的同事也怀着强烈的兴趣想要偷窥到我的颓败、落魄和失意。因此,我绝不能在丢失了工作的同时,也丢失自己的笑容、风度和尊严。

如此一想,她想通了,她决定舍弃这暂时的挫折,用平常心去面对生活。

于是,那天下午,当她再一次出现在公司里的时候,那些送别她的同事看到的是一张与平日一样美丽的面容。

世人皆向往成功,然而在成功的道路上却蕴藏着许多失败。有的人会因为失败而沉沦,因为他们逃避失败。有的人会因失败而奋进,因为他们敢于正视失败,这也是成熟者应有的做法。

失败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尽量避免失败,尤其是战略性的大失败,但永远不失败是不可能的。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的失败作为支撑。我们赞美成功,我们更应当赞美失败。我们应当正视失败,接受失败,从失败中振作起来,让自己成熟起来,去争取成功的早日到来。

美国黑人女性的杰出代表、好莱坞当时最红的女明星之一哈莉·贝瑞集美丽、智慧和坚忍于一身。从17岁开始,就接连不断地荣获令人羡慕的殊荣与奖励。

2001年3月,在洛杉矶的柯达剧院,哈莉·贝瑞凭借在电影《怪物午宴》中的精彩表现而获得了第七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影后,翻开了奥斯卡颁奖历史上的崭新一页。奥斯卡终于被黑人演员的成就所征服,一扇向黑人女演员关闭了七十四年之久的奖励大门终于敞开了。

但是,即使是身为影后的哈莉·贝瑞,也有被命运开玩笑的一天,将她从人生的巅峰抛进了人生的谷底。在第25届金酸莓“最差”奖颁奖仪式上,她主演的《猫女》被评为“最差影片”,她也被评为“最差女主角”。在“金酸莓奖”历史上,从来没有当红的“获奖者”亲手去领过奖,但是,哈莉·贝瑞还是走上了领奖台,用曾经接受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杯的那双手,接过了金酸莓“最差女主角”的奖杯。

设立于1981年的金酸莓电影奖跟奥斯卡正好相反,该奖专门评选“最差”影片、“最差”导演和“最差”演员等奖项,并且举行颁奖仪式,颁发奖杯。对于这个带有恶作剧意味的颁奖,好莱坞的明星大腕们从不正眼相看,也从来没有一个当红的女明星参加过这个颁奖仪式,更没有一个当红的女明星有勇气亲手接过授予自己的“最差女主角”奖杯。

哈莉·贝瑞却包容了这一切,她难能可贵地认为,在人生旅途的地平线上,成功与失败同样都是崭新的开始。

在她发表的获奖感言中,她说:“我的上帝!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来到这里,赢得‘最差’奖,这不是我曾经立志要实现的理想。但我仍然要感谢你们,我会将你们给我的批评当作一笔最珍贵的财富。”同时,她还补充说,“请相信,我不会停下来,我今后会带给大家更精彩的表演。”

哈莉·贝瑞的感言赢得了人们给了她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事后,哈莉·贝瑞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怕丢丑前来领奖的原因时说:“我认为,作为一个演员,不能只听他人的溢美之词,而拒绝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指责。既然我能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并接过小金人,那么我也就应该有勇气去拿金酸莓的奖杯。至于这个奖杯,我要将它放在我的厨房里,我每天都会面对它。它很有分量,就算全世界的赞扬和恭维像飓风一样袭来,只要看它一眼,我就不会被吹到云彩上面去。在许多人都赞扬和恭维的时候,批评和指责的声音是最珍贵的,因为它使人清醒,让人不会头脑发热到找不到自己,所以我一直将批评和指责当作最珍贵的财富。”

当有人请她留言签名的时候,她写下了小时候妈妈千叮咛万嘱咐的一句话:“如果不能包容失败,就不能迎接成功。”

第二节 以德报怨,化恩怨为真情

别让仇恨的种子遗传

在武侠小说里,作者常常会将主人公的仇恨设定为延续前一辈的恩怨,可能是只有这样的矛盾才能激化人物的性格,让情节更加吸引人。可是,我们也常常会在这些武侠剧中看到,主人公因为背负着前一辈的仇恨,生活得十分辛苦,有时候应该与之做朋友的人,因为报仇的使命却错过;为了坚守复仇的秘密,他所作出的牺牲太多太多……

仇恨是带有毁灭性的情感,如果一直背负着,其中的痛苦将不堪设想。可是,很多人就是喜欢这样,将上一辈的仇恨留给后人,希望代代相传,将对方置于万劫不复之中。其实,如果这样做,虽然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寄托,将仇恨的种子延续下去,但是会加重后辈的负担,甚至剥夺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

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地死去,所以画家一直铭记着父亲的仇恨。大臣的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

从此以后,大臣的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出一个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日渐相异。这使他苦恼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酷似。他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被这没有边缘的仇恨给毁了!”

这是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一篇名为《画家的报复》的作品。这种仇恨的种子一旦被“遗传”、“继承”,就会演变为可怕的破坏力。我们在心中怀恨、心存报复的同时,我们的身心也同样被这恶毒所折磨。

一个心中常想报复的人,其实自己活得也并不快乐。因为他的精力几乎全用在想怎样报复上了,而且就算成功他也会有种失落与悔恨交织的情感。

光想着报复别人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即使是为此牺牲了太多的欢乐时光,他也不会在意。可是当有一天,他想报复的人已经不在了,或者以后没有力气再去跟别人计较的时候,他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付出得太多太多了。怀有仇恨的人也许对他人的伤害还不足百分之一,可是他们却在用自我惩罚的方式加上了那百分之九十九。

所以,对待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不要一直怨恨,给予一点宽容,我们就能透过乌云看到阳光。更加不要将自己的仇恨“遗传”给后辈,让自己的下一代人为了仇恨奔波,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

大度为怀,不活在报复的噩梦里

哲人说,没有宽容就没有友谊,没有善待就没有朋友。宽容和理解是一种力量,是朋友之间的桥梁和阳光。

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矛盾和困难,物价上涨、住房拥挤、人际关系紧张,还有这个“难”,那个“难”,真让人有点儿喘不过气来。诅咒、谩骂、生闷气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疲惫的身躯又增加了几分新的负担。

在我们的生活中,恩将仇报的人是屡见不鲜的;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人却很少见。但只有能够做到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豁达大度,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

1944年冬天,经过惨烈的莫斯科保卫战,苏联红军俘虏了将近两万名德国战俘,这些战俘将排成纵队走过莫斯科的大街。

莫斯科的大街上早就已经挤满了人。这些人大部分是妇女,或者是在战争中失去了父亲,或者是失去丈夫,或者是失去了兄弟,或者是失去儿子,总之,她们全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妇女们怀着满腔仇恨,朝着大队俘虏即将走来的方向望着,为了防止这些人做出过激的举动,苏军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

当俘虏们出现在大街上的时候,妇女们难以抑制心中激愤的情绪,把一双双的手攥成了愤怒的拳头,士兵和警察们都紧张地阻挡着她们,生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一位穿着一双战争年代破旧的长筒军靴的上了年纪的妇女,挤到队伍前面,恳求一个警察让她走近俘虏的队伍。在得到警察的允许之后,她到了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布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两条腿勉强支撑得住的俘虏的衣袋里。于是,整个气氛改变了,妇女们从四面八方一齐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各种东西塞给这些战俘。

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叶夫图申科写了这样两句话:“这些人已经不是敌人了,这些人已经是人了。”这两句话十分关键地道出了人类面对世界时所能表现出的最伟大的善良和最伟大的生命关怀。当这些人手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们是敌人;可当他们解除了武装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是跟所有别的人,跟“我们”一样,是具有共同人性的人。

苏联老百姓可以在大街上把敌人转化为人,给予友爱和关怀,把惩罚化为温暖,把伤害变成祥和,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是的,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生活本来就是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生活中,看不惯的很多,理解不了的也很多,失望的也很多。但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愤世嫉俗不会改变事态的发展,不会使关系缓和。

我们要学会让自己保持一种恬淡、安静的心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整日为一些闲言碎语、磕磕碰碰的事情郁闷、恼火、生气,总去找人诉说,与对方辩解,甚至总想变本加厉地去报复,将会贻误自己的事业,失去更多美好的东西。

要想在这个社会中活得舒心、自在一些,就必须收敛自己的锋芒,用微笑和幽默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和矛盾,抛开好胜和计较的狭窄心胸,对于世事和人都多一些豁达大度,我们才能笑对人生。

若得身心悦,去除仇恨心

人与人之间的你来我往中,免不了会有摩擦和误会,心不存愤恨恶念,语不带尖酸刻薄,不伤害、诽谤他人,而是坚守善美的心念、清净的语言,可为自己的心地栽种一株株慈悲的草、宽容的花,一朝人生的大原野就能绿意遍满,白云游天,驰骋其间就是“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潇洒自在。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包容地看待他人,就能让自己活得更自在、更轻松。别忘了,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因别人的恶意诽谤或其他打击而深受伤害,这些伤痛一直在我们的心底,从来没有被治愈过,我们可能至今还在怨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其实,怨恨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东西,它像一个不断长大的肿瘤,使我们失去欢笑,损害我们的健康。怨恨,更多地伤害怨恨者自己。而这怨恨,只有用包容才能化解。

包容是心与心的交融,无声胜有声;包容是仁人的虔诚,是智者的宁静。正因为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渺无垠。

一个周五的早晨,格兰的礼品店依旧开业很早。格兰静静地坐在柜台后边,欣赏着礼品店里各式各样的礼品和鲜花。

忽然,礼品店的门被推开了,走进来一位年轻人。他的脸色显得很阴沉,眼睛浏览着礼品店里的礼品和鲜花,最终将视线固定在一个精致的水晶乌龟上面。“先生,请问您想买这件礼品吗?”格兰亲切地问。可是,年轻人的眼光依旧很冰冷。“这件礼品多少钱?”年轻人问一句。“50元。”格兰回答道。年轻人听格兰说完后,伸手掏出50元钱甩在柜台上。格兰很奇怪,自从礼品店开业以来,她还从没遇到这样豪爽、慷慨的买主呢。

“先生,您想将这个礼品送给谁呢?”格兰试探地问了一句。

“送给我的新娘,我们明天就要结婚了。”年轻人依旧面色冰冷地回答着。

格兰心里咯噔一下:什么,要送一只乌龟给自己的新娘,那岂不是要给自己的婚姻安上一颗定时炸弹?格兰深深地想了一会儿,对年轻人说:“先生,这件礼品一定要好好包装一下,才会给你的新娘带来更大的惊喜。可是今天这里没有包装盒了,请你明天再来取好吗?我一定会利用今天晚上为您赶制一个新的、漂亮的礼品盒……”

“谢谢你!”年轻人说完转身走了。

第二天清晨,年轻人早早地来到了礼品店,取走了格兰为他赶制的精致的礼品盒。年轻人匆匆地来到了结婚礼堂——新郎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快步跑到新娘跟前,双手将精致的礼品盒捧给新娘。之后,转身迅速地跑回了自己的家中,焦急地等待着新娘愤怒与责怪的电话。在等待中,他的泪水扑簌簌地流了下来,有些后悔自己不该这样做。

傍晚,婚礼刚刚结束的新娘便给他打来了电话:“谢谢你,谢谢你送我对水晶天鹅,谢谢你终于能明白一切,能原谅我了……”电话的一边新娘高兴而感激地说着。年轻人万分疑惑,什么也没说,便挂断了电话。但他似乎又明白了什么,迅速地跑到了格兰的礼品店。推开门,他惊奇地发现,在礼品店的橱窗里依旧静静地躺着那只精致的水晶乌龟!

一切都已经明白了,年轻人静静地望着眼前的格兰,而格兰依旧静静地坐在柜台后边,冲着年轻人轻轻地微笑了一下。年轻人冰冷的面孔终于在这一瞬间变成一种感激与尊敬:“谢谢你,谢谢你,你让我又找回了我自己。”

包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格兰只是将水晶乌龟这样一颗定时炸弹似的礼品换成了一对代表幸福和快乐的天鹅,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改变了一个人冰冷的内心世界。而年轻人也因此宽恕了自己,重新获得新生的勇气,去迎接他人生中的另一个幸福时刻。

包容,意味着你有良好的心理。包容,对人对己,都可成为一种无需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包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只要世人能多一点包容,少一些计较,有一颗坦荡的心,无论做任何事,都会感到愉快而宁静。

报复仇恨,不如化解仇恨

有一天,小沙弥在寺庙的后山被蛇咬伤了。

处理了伤口之后,小沙弥心中愤恨,找到一根长长的竹竿,要上山去打蛇。小沙弥的师傅见状,过来问道:“你的伤口还疼吗?”小沙弥说不疼了。

“既然不疼了,为什么你还要跟蛇过不去?”·

“因为它咬了我,我要报仇!”

“它咬疼了你,你就去找它报仇,那你踩疼了它,它也要报仇,活该你被咬。你们双方因恨结怨,可你是人,你该早些放下心头的仇恨。”

小沙弥一脸的不服:“我虽然是人,但我不是圣人,怎么可能有仇不报呢。”

师傅微微笑道:“我不是让你不去仇恨,而是让你想办法去化解仇恨。”

小沙弥摸摸脑袋,不解地说:“化解仇恨?怎么样才算化解呢?那我不拿棍子去打蛇就算化解了吧?”

师傅摇摇头,说:“说对了一半,所谓化解仇恨,不仅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善于化解对方的仇恨。”

小沙弥怔住了,呆呆地望着师父。

师傅说:“世人对待仇恨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报仇,等于在心里搁了一个土块;第二种是忘仇,等于把土块弄碎,在上面种了花;第三种是和解,解开对方的心结,等于是摘下花朵赠给对方。能做到第三种,才算是真正的化解仇恨。”

小沙弥点点头。

不久,北坡草地上出现了一条高于地面的窄窄的石板路,那是小沙弥修建的,之后这里再也没有发生过蛇伤人的事情。

报复仇恨,不如化解仇恨。如果我们经常以报复的心态去对待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那我们就会永远生活在复仇的阴影下。如果仅仅是包容仇恨,也只能让仇恨深埋在心里,说不定仇恨什么时候就会重新发芽,而且,很多时候也会助长仇人的气焰。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想办法跟仇人达成和解,既要化解自己心中的仇恨,又要化解对方心中的仇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没有仇恨。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

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侵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仇恨是人性中的劣根,它隐藏在人心的深处,一旦触及便会迅速地膨胀,控制人的思想。根除它的关键是不要记仇,忘记它,如果不能则最好远离它。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埋有仇恨的火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人性美好的甘泉去浇灭那些忽闪忽隐的火星,切不能任仇恨的地狱之火肆虐,并将自己无情焚毁。

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能够不计前嫌,给其以帮助与关怀,才是为人之大德。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富翁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富翁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三个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做了最高尚的事情,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中,富翁要三个人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大儿子得意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二儿子自信地说:“当我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去,从湖里把他救了起来,并留给他一笔钱。”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在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地害我,我差点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但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了。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有意义的经历。”富翁听完三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说道:“诚实、见义勇为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财产都是老三的了。”

宽容是一笔巨额的财富,是至善人性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人性之花历经沧桑之后依然盛开的那份通透与恬然。

活在仇恨里的人是愚蠢的。你在憎恨别人时,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希望别人遭到不幸、惩罚,却又往往不能如愿,失望、莫名的烦躁之后,你便失去了往日那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情绪,从而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在憎恨别人时,由于疏远别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在言语上贬低别人,在行动上敌视别人,结果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以致树敌为仇。宽容地帮助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才不失为人生大智慧,以德化怨,春风化雨,是成熟人性臻至化境的象征,宽容的人生收获的必是满城桃李。

得饶人处且饶人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少一个仇人少一堵墙。以德报怨,化怨恨为友爱,减少对立者,广交天下友,将有助于我们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和氛围,以开辟通向成功事业的宽阔人生之路,使我们活得轻松愉快,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当你面对一个敌人的时候,你所面临的将不只是一个敌人,你所感受到的威胁将十倍百倍于他实际上给你的威胁。而当你用友情感动了一个敌人,使他成为你的朋友的时候,你所得到的也将不只是一个朋友,你所感受到的快乐也将十倍百倍于他实际给你的快乐。在由两个势不两立的敌人一变而为互相谅解的朋友之后,不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而且可以互通有无,共同成就事业。

唐代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原本在节度使史思顺手下当差,但二人长期不和,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史思顺外调,郭子仪因才华出众而被任命为节度使,李光弼担心郭子仪公报私仇,欲带兵逃走,但又有点犹豫不决。当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时,唐玄宗命郭子仪领兵讨伐。身为大将,此时正是报效国家的时刻,李光弼找到郭子仪说:“我们虽共事一君,但形同仇敌,如今你大权在握,我是死是活,你看着办吧!但恳请放过我的妻儿。”

营帐里的气氛顿时凝固起来,众多将领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形下,如果郭子仪感情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但郭子仪毕竟有大将风度,他握住李光弼的手,眼含热泪地说:“国难当头,皇上不理朝政,作为臣子,我们怎能以私人恩怨为重,而置国家安危存亡于不顾呢?”说完倒地便拜。

李光弼被郭子仪的诚心所感动,他在战斗中积极出谋划策,打败了叛军。郭子仪推荐李光弼当上了节度使。后来,李光弼的权力也日益增大,与郭子仪同居将相之职,二人之间没有半点猜忌之心。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它不仅因为郭子仪虚怀能容、宽广能恕,更因为诚心感动人而获得双赢。就像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一样,郭子仪与李光弼的友谊也成了千古佳话。

不计前嫌、克己让人、以德报怨,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采用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如果没有与人为善的愿望,没有博大的胸怀、豁达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现代社会中,倡导竞争机制,这就使得许多人互为竞争对手。如果和这些人只是偶然相处倒也罢了,问题是有时你会被迫长时间和他们交往、相处和共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与这些对手相处的确需要一些艺术。

20世纪初,美国有一个年轻商人兼政治活动家叫皮亚,他对知名的大企业家汉拿非常不满意,甚至接连两次拒绝与他见面。

那时,汉拿即将做某政党的政治领袖。但是在年轻的皮亚看来,汉拿只不过是个“坏蛋”,一个地方上的“党魁”罢了。他每次看见报上对汉拿的称颂,没有一次不摇头痛骂。

后来汉拿的朋友对他说:“你最好还是和皮亚好好谈一次,消释彼此的意见。”于是,在一个拥挤的旅馆客房里,汉拿被引到一个沉静的穿灰外套的青年面前,那人坐在椅中并没有主动问候进来的人。

待友人介绍“这位就是皮亚先生……”之后,汉拿对皮亚说了很多话。

出乎皮亚意料的是,汉拿对皮亚的事情了如指掌,他谈了许多关于他父亲担任法官的事情、关于他伯父的事情以及关于他自己对于政治纲领的意见。汉拿说:“哦,你是从奥马哈来的吗?你的令尊不是法官吗……”年轻的皮亚不免吃惊了。汉拿又说:“哦,有一次你父亲曾帮助我的朋友在煤油生意上挽回了一大笔损失呢……”说到这里,汉拿突然冒出一句感慨,“有许多法官知识渊博、思维敏捷,他们的能力远远胜于普通的企业家。”接着又说,“你有一位伯父在哈斯顿吗?让我想一想……现在你能对我说说,你对于那些政治纲领还有什么意见?”

此时,皮亚已完全改变了对汉拿的看法,他像面对一个自己熟悉的朋友一样,与他侃侃而谈,气氛轻松和谐。就这样,汉拿以他宽广的胸怀和平易近人的态度结交了一个新的忠诚的朋友。

从此以后,皮亚最大的兴趣,就是与这个他曾经非常憎恨的汉拿做朋友,并且忠心耿耿地为他服务。

那些处世水平高的人,很善于与难相处的各种人结交朋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声誉,博得心胸宽广的美名;更重要的是,他积累了别人难以得到的人脉资源,为自己事业的发展开拓了无限宽广的道路。

宽容比仇恨更具威慑力

唐朝名将李靖、名臣魏徵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李靖早年的时候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于是亲自北上洛阳想向隋炀帝检举揭发,不料在太原被李渊抓住。李渊想要杀掉李靖,李世民却坚决反对,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几次带领军队远征突厥和吐谷浑,平定了大唐西域,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徵曾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多次鼓动李建成发动政变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徵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初期的繁荣立下了重大的功劳。

可以说,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创立盛唐的繁荣局面,和他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李世民的以德报怨,换来了一大批当世奇才的忠诚,在这些人才的辅佐下,开创了“贞观之治”。

对于敌人,打击报复固然快意,但是却只能为自己埋下更多的怨恨,树立更多的敌人;而如果能够以德报怨,非但给敌人以平等的待遇,而且还不计前嫌地予以重用,则能够感化敌人,为己所用,同时更能够树立自己的威望,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拥戴。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一生可以算是一个传奇,人们对她的为人一向褒贬不一,但她惜才、爱才,对于有能力辅佐她的人,她不惜以德报怨,感化自己的敌人,为己所用,这一点却是没有人有异议的。

唐代著名诗人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因反对武则天而被斩首,他的孙女上官婉儿与母则为宫婢。上官婉儿14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上官婉儿则被武则天赦免。

上官婉儿从小就有诗才,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很看重她的才华,又让她以室内剪彩花为题,即兴作出一首五律来,上官婉儿当场就写了一首:“密叶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装作不解,只是问上官婉儿:“我杀了你祖父,也杀了你父亲,你把我当仇人吗?”上官婉儿平静地回答说:“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

面对上官婉儿愤怒而傲慢的态度,武则天却十分豁达地夸她答得好,接着,武则天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期望上官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当然,上官婉儿与武则天是有不共戴天之仇,她不但没有效忠武则天,却参与了政变。大理寺卿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而武则天则却赦免了上官婉儿,她说:“据其罪行,上官婉儿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又环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所以,武则天只判处了上官婉儿“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刻字,而且武则天法外施恩,没有刻字,只是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上官婉儿留在自己身边。面对大臣的质疑,武则天说的是:“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道德感化天下呢?”

最后,武则天确实把上官婉儿感化了。上官婉儿也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博大胸怀、用人艺术和治国天才,她的敬佩、尊重和爱戴渐渐取代了积怨和误解,最终成了武则天最得力的心腹人物,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

复仇顶只能从肉体上打击对方,结果只能加深仇恨,但是宽容可以从精神上感化对方,让他愧疚,让他感恩戴德,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从这个角度看,宽容比仇恨更具有威慑力。

清乾隆年间,金川叛乱,清军主将纳亲,战败乞和,为了让自己能够逃脱处分,他恩将仇报,想要将救他出战火的兆惠灭口。兆惠逃回北京告御状,被暂时囚禁在狱神庙,转监顺天府。顺天府的狱卒胡富国对其百般凌辱,将其打得多次晕死。兆惠狱中起血誓,他日得志,如果不诛杀胡富国,他就誓不为人。

后来乾隆再平金川,起用傅恒为主将,兆惠、海兰察为副将,兆惠终于有了翻身的一天。

但是,为了试验兆惠的心胸,乾隆皇帝故意将其仇人胡富国调入兆惠军中,让兆惠统辖。兆惠不明乾隆深意,以为圣赐良机,是为了让他报仇,于是大喜过望。纪晓岚深知乾隆的用心,以李广当年小心眼杀城门吏的故事点拨兆惠。但是兆惠被仇恨迷住了心窍,尚未醒悟,以为李广快意恩仇,正是血性汉子所为。直到后来,傅恒再以言语点拨,说:“君若只做冲杀疆场的汉子,杀他后快,诚为美事。若欲得圣上深思,做一个统帅全国之兵的大元帅,尚须多学韩信胸怀。”兆惠醒悟。翌日升帐,对着部将说:“我在顺天府狱中,曾受人奇耻大辱,立誓必报,今日皇上将此人赐我,我欲报仇。”胡富国自知必死,众军也知兆惠所受之辱,均以为胡富国再难有生路。

于是,兆惠把胡富国喊出队列,重重打了他一拳,说:“已报了打我晕死的仇。”又吐了他一口唾沫,说:“已报了辱我的仇。”众人不料此事竟如此了结,均大感意外,也为兆惠的宽容感动,都愿意为他效死力。军中厮杀的汉子,一拳一痰,根本算不得什么。胡富国从此效忠兆惠,官到二品参将。兆惠更成了乾隆朝仅次于傅恒的一代名将。

可见,宽容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仇恨,如果兆惠杀了胡富国,他所能得到的只是一时的快意恩仇,但是,他的宽恕却让他得到了许多复仇所得不到的东西。男儿欲成大事,要学的不是如何受辱,而是宽恕那些让你受辱的事,并从受辱中奋起。

试想,如果当时蔺相如选择了针尖对麦芒地对抗,那么很有可能是将相两伤,最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国渔翁得利。即使蔺相如不选择明理对抗,用其他方法解决与廉颇的争斗,最终也只能化解明争,解不了暗斗。只有宽容,才能从心底里征服廉颇,实现真正的“将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