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实践版
57456400000006

第6章 “懒”妈妈未必不是好妈妈

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妈妈应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想使孩子成功地走入门外的世界,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他的自立与自信。改变妈妈替孩子做所有的事的习惯,便能达到这一目的。

做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

有个上小学四年级的独生女,习惯于睡懒觉。每天早晨,她妈妈几次催她起床,她总是不情愿地说:“我再睡会儿。”如果真迟到了,她就会抱怨妈妈没把她叫起来,害得她受老师批评。妈妈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她告诉女儿:“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早晨开始,该几点起床你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着不起,你就赖吧,肯定没人叫你,一切责任自己负!”女儿不以为然,结果,第二天早晨,闹钟响了,她还在床上赖着,父母都没有管她,那天女儿上学迟到了。妈妈知道:孩子跟父母撒娇,在老师、同学那里还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岂敢总迟到?果然,第三天早晨,闹钟一响,女儿腾地跳下床来。从那时起至今,五六年过去了,女儿早晨起床上学再也不用大人叫了。有时候,父母还在睡觉,女儿早已经骑车上学去了。

每天早上如何让孩子起床,相信这是大多数妈妈的烦恼。大多数孩子都有赖床的毛病,妈妈总是一次次地催促孩子起床上学,她们或者温柔叫唤,或者直接掀开孩子的被子,逼迫他们起床刷牙。孩子总是满腹牢骚,他们讨厌妈妈打扰他们的睡眠、破坏他们的美梦,因此经常妈妈越催促,孩子越不愿意起床。妈妈也许会抱怨孩子怎么那么懒呢?其实不是孩子懒,而是妈妈太勤快,剥夺了孩子的体验。

孩子有闹钟以后,他自己决定起床的时间,自己为自己的迟到负责,有了属于自己的体验,他自然会自觉地遵守规则。所以,与其妈妈逼迫孩子起床,不如让闹钟自动提醒孩子,一旦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每个孩子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体验,学会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从上述事例中这个独生女的变化可以看出,孩子的潜力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妈妈的包办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譬如,孩子的学习也是他们自己的事,靠自己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复习和预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本领。大人陪读、陪写甚至帮写、帮计算,都是在帮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培养懒孩子。

因为惰性是人天性的一部分,如果妈妈过于勤快,把孩子的事情都一并包揽,等于就是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等于是助长了孩子惰性的发展,妈妈的好心反而做了坏事,这是极其不明智的。而很多妈妈都会被母爱冲昏了头,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勤快过头的妈妈,养出“懒”孩子。所以,妈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界,要做一个称职的“懒”妈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身懒心不懒”。怎样才能做到“身懒心不懒”的称职“懒”妈妈呢?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和孩子划清“界限”。妈妈要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妈妈的事,同时通过谈话、讲故事、做表率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让孩子懂得劳动是光荣的,依赖大人是没有出息的,从而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其次,妈妈要创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妈妈不要插手帮孩子做事,另外,妈妈还可以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帮大人扫地,到邻居家借东西,下楼买日用品等,不让孩子因为负担过重而讨厌做事;当孩子做得好时,可以给予适当奖励,让孩子体会到做事情的满足感,以鼓励他再接再厉。

再次,妈妈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和耐心。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就自作主张帮孩子做事;没有人是天生就会做事的,所以要给孩子进步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要多表扬、多鼓励,少埋怨、少指责,循循善诱,才能促进孩子的进步。

最后,妈妈要制定严格的要求,并持之以恒地严格遵守。只有先制定好规则,孩子才有做事情的方向和准则。而一旦有了要求,就一定得严格遵守,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自觉性。孩子自理能力和自觉性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所以,妈妈应长期坚持对孩子的引导和要求。

为了孩子自立,藏起一半爱

一个孩子生下来,需要阳光、空气、食物、水——更需要妈妈的爱和关怀,而过多的爱往往会变成溺爱,给孩子造成伤害。正如花儿的生长离不开水的滋养,而如果水分过多,花儿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话花儿甚至会被淹死。所以,爱是一种养料,太少不行,太多也不行,恰到好处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时候,妈妈需要藏起一半爱。

藏起一半爱,要求妈妈在孩子成长道路上,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体验。适度放手让孩子去行动,他就能发挥自己的能量和创造力,这才是真正的爱。

作家毕淑敏曾经做过许多年医生,但是为了爱孩子,有一次,在儿子感冒发烧的时候,她狠了狠心,让儿子自己去医院看病。她在《教你生病》一文中,记述了当时的经过: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我说。

“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他大吃一惊。

“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打电话找你。”“假如……你最终找不到我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自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爸爸呢?”“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1分钟是1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到医院去看病?”虽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明。“正是。”我咬咬牙,生怕自己会改变注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在思考。

“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叫你化验你就到化验室去,先划价,后交费。等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不要叫到你的名字没听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我内心里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我后悔、责怪自己,忍耐着时间慢悠悠地向前滑动。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立刻开了门,倚在门上。“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真是件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爱分很多种,孩子们需要的无疑是心灵的共鸣和满足。文中的儿子并不会因为妈妈的“残忍”而认为妈妈不爱自己,相反,这种为了锻炼孩子而采取的特殊方法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孩子自然能理解妈妈的一番苦心,并能在妈妈伟大的爱中更健康地成长。

对于妈妈来说,藏起一半爱比给孩子尽量多的爱困难很多。其实妈妈给孩子爱,也是满足自我需求的一种方式,当妈妈能够爱孩子的时候,她是幸福的,而要她藏起一半爱,即是让她克制自我需求的满足,她是不愿意的,但为了孩子的未来,称职的妈妈都会选择有所收敛,因为孩子需要妈妈给他空间来磨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所以,为了孩子自立,妈妈请藏起一半爱。但是,藏起一半爱并不是减少一半爱,而是将爱融化在对孩子的培养中,融化在孩子一点点更自立更自觉更坚强的过程中。

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莉莉的出生给爸爸妈妈带来了无限欢喜,爸爸妈妈都是高干子弟,而且晚婚晚育,接近40才生了莉莉,所以,他们对莉莉千般宠爱、万般呵护。妈妈四处向专家咨询,给莉莉精心制定了营养的3餐;对每一件给莉莉买的衣服或是玩具都细心检查,生怕质量不过关影响孩子的健康;莉莉上的是最好的双语幼儿园,从3岁就被送进画室学画画;为了莉莉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学画,妈妈不让她做任何家务活,甚至连莉莉的鞋带都是妈妈帮忙系,书包也是妈妈帮忙背。总之,妈妈帮莉莉安排好了生活学习的一切,莉莉只要照着走就行,但是,娇生惯养的莉莉并没有比其他孩子出色很多,在学校时总是有些畏畏缩缩,体育课上要跳高,她被吓得大哭;老师让她起来回答问题,她总是害羞得说不出话;同学们下课打扫卫生,她总是支支吾吾不知所措,家里的娇小姐就这样在学校慢慢地逊色下来,也慢慢和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是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极为平常的现象,妈妈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据某省的一份调查表明,孩子每周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极少,18.72%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47.78%的学生只参加1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服、做饭;54.75%的学生上下学时需要家长接送;41.19%的家长是把洗脚水端到孩子面前的。

于是,生活能力低下,缺乏正常的与人交往、克服困难的能力,成为了时下许多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共性问题。而这一切,就归咎于妈妈长期包办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不肯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久而久之,孩子就养出了依赖妈妈的习惯,缺乏自立能力,也缺乏自我意识。

孩子一旦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有大脑而不需要用,有手脚而不需要动,主观能动性就会丧失,养成懒惰、好逸恶劳的性格,并习惯了接受照顾,而不会照顾别人,不会为别人着想,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人,一旦进入社会,肯定不会受到欢迎。

因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更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温室里成长的花朵即使再娇美,遇到社会的风浪终究会被摧残,而只有能屈能伸的坚毅杂草,才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培养孩子的才能重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更为重要。而孩子的生活能力,就是在他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妈妈,让孩子自己感受生活吧!不要代劳孩子安排他的生活,他的人生终究要自己负责。

为了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照顾过头的妈妈们不妨做做“懒”妈妈,对待孩子时,记得以下几个“不要”:不要替孩子做一切家务活,剥夺他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剥夺孩子做自己的权利;不要对孩子监护过度,剥夺孩子的自由;不要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折断他应对挫折的翅膀;不要逼迫孩子追求成绩或是功名,把世俗功利的思想植在他的心上;不要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消费要求,让他远离自制和节俭的美好品格;不要过早地给孩子准备资产,剥夺他自我创造的动力;不要替孩子解决一切困难,阻碍孩子坚强意志的生长壮大……

总之,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对妈妈来说,是一种解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恩赐!

成为孩子可有可无的人物

12岁的如如今年考上了重点中学,但这所学校是寄宿制的,如如在学校的表现让老师非常头痛,因为如如的生活自理能力实在太差了,一点动手能力也没有,还很胆小。如如不会自己洗餐盘,当其他同学洗完餐盘出去玩以后,她总是一个人在那里发愣,最后随便用水一冲就完事了,由于餐盘洗不干净,她吃坏了肚子;如如不会自己洗衣服,所以,她总是一件衣服穿很多天,脏了也不知道洗,总是堆积起来等周末妈妈来看她的时候让妈妈洗;如如甚至不会自己系鞋带,她的布鞋从来都不系鞋带,或者直接穿没有鞋带的鞋,有一次她鞋带滑落后,她没有系上,被绊倒了。

看着其他比如如还小的同学都能基本自理生活,班主任王老师很困惑:为什么如如的独立性这么差?王老师的这些困惑,在一天放学后得到了答案。周末放学的时候,妈妈来接如如了,只见如如开心地扑进了妈妈的怀里,说:“妈妈,要喝水。”妈妈赶紧拿出水杯,拧开盖子,如如伸过手准备拿杯子,妈妈忙说:“妈妈拿着,水有点烫。怕待会洒出来烫着你。”于是妈妈一手拿水杯,一手扶着如如的头,小心翼翼地让如如喝完了水。妈妈帮如如拿着她的包、衣物等准备走时,发现如如鞋子的粘扣散开了,如如还没弯腰,妈妈已经抱着一堆东西蹲下去帮如如扣好了鞋子。王老师终于知道,如如动手能力差,完全是妈妈的过度照顾惹的祸,她觉得需要和如如的妈妈好好沟通沟通了。

很多妈妈和如如的妈妈一样,为孩子打点一切,不少人成了“全职保姆”,孩子一离开妈妈就什么都不会。在妈妈过度的关爱下,不少孩子表现出了很多问题:孩子自信心普遍较差,很多人明明有能力干好一件事,但往往在做事前先否定自己,认为这件事以前都是妈妈做的,自己做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性;有些孩子养成懒散的习惯,整天只想着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大大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性;由于整天围着妈妈转,不少男孩在言谈举止上女性化倾向非常明显,缺少男孩应该有的阳刚气概,这对孩子今后的性格、心理有很远的影响。

上述问题的根源,就是妈妈对孩子的过度呵护。这些妈妈已不单单是妈妈的角色,还扮演着保姆和教师的角色,也可以把她们看做孩子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全职保姆”,她们在这些角色中的共同点就是呵护、包办,时间长了,孩子就成了一个被圈养的宠物,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妈妈有条件成为“全职妈妈”。一些妈妈之所以选择自己带孩子,除担心老人或保姆对孩子照顾、教育不好外,还想通过和孩子的长期接触培养和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这个出发点是对的。

但孩子3岁之后,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交际圈,需要跳出妈妈的陪同式呵护,否则不但易导致性格变异,而且会造成视野狭隘。此外,3岁之后正是孩子独立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如果妈妈再包办一切,就会使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慢慢丧失。

如果孩子没有从小逐渐形成自理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妈妈不能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一辈子,孩子的人生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才是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照顾。正如美国权威教育博士詹姆斯告诫母亲一样:“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说,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其实,孩子有很大潜力,就像植物一样能够自长,妈妈只需要给他们提供环境和条件。妈妈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不要让孩子完全依赖于你,而是引导他走独立的道路,那么,深藏在孩子内部的各种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明智的妈妈,不是那些孩子完全依赖的妈妈,而是那些孩子可有可无的人物。

过度的保护妨害了孩子的自立

贝贝今年7岁,她喜欢到小区公园里和小朋友玩,但是妈妈不放心她一个人去,总是跟在贝贝身后,谨防她受伤。贝贝想和小诗一起玩荡秋千,两人商量好互相给对方推秋千,可是妈妈不同意:“不行,你帮小诗推的话,会推不动而且容易被秋千撞到,小诗帮你推的话,你容易掉下来,还是妈妈来给你们俩推吧!”贝贝和小诗安静地坐在秋千上,让妈妈大力点把秋千推高些,但是妈妈不同意,她害怕孩子掉下来。

每一次玩荡秋千,都是妈妈帮贝贝轻轻推,但有一次妈妈没在家,贝贝一人来跟小朋友玩,大家都猜拳来决定输家推秋千,贝贝输的时候,她根本不会推秋千,不仅力气太小而且经常自己被秋千打到,而她赢的时候,坐在小朋友推的秋千上的她紧张得要命,她不习惯秋千飞得那么快那么高,她哭着喊:“妈妈,我害怕啊!”小朋友们都取笑她,那么大了还这么胆小,那么胆小还玩什么秋千啊!

有些家长,对孩子处处不放心,不放手。本来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妈妈也替他做了,这就剥夺了孩子自己的亲身体验,剥夺了孩子发展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的自立及自信心。

“关爱孩子”是每个妈妈的本能。不少妈妈对孩子百般呵护,她们都是“慈母”,为了孩子,自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金钱、面子、时间和个人利益,然而,这样的“慈母”很可能是残忍的母亲。

两位妈妈,乘假日带孩子出外游玩。两个孩子争着去放风筝,女孩用力一扯,风筝破了,男孩很生气,一巴掌就扫过去,女孩立刻哭了。这时,男孩的妈妈脸色一变,就像触电一样从座位上弹起来,女孩的妈妈连忙把她拉住。男孩的妈妈急得脱口而出:“你真残忍!”女孩的妈妈却笑着说:“你才残忍!”

到底谁“残忍”呢?男孩的妈妈说:“你眼看着孩子被打,哭了,身为母亲,不去呵护,还阻止我去干预,这不是很残忍吗?”

女孩的妈妈却说:“孩子争吵算什么?被打一下,也没受伤,为什么不让他们去自己解决呢?”

两位妈妈这时望向孩子,只见他们一同跑过来,说:“妈妈,风筝破了,你能把它做好吗?”

女孩的妈妈对“爱孩子”的理解是:提供机会让孩子学习与人相处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她以后能独立生活,所以要提供她面对困难、亲自解决难题的空间。相反,对孩子太多干预,替他安排一切,帮他解决一切难题,这样一来,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将来怎能做事?怎能生活呢?所以对于孩子,过度表达慈爱并非真爱,而是“残忍”。

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孩子们在一起,争争吵吵是家常便饭,但是他们很快就会自己解决。孩子们就在这种争争吵吵、哭哭笑笑的历练中不断成长,学会了处事和做人。

有些妈妈可能要质疑这个说法,认为:“这不是抛开孩子不管吗?在孩子有困难的时候,让他失去依靠,让他感到孤立无助,哪个妈妈忍心啊?”

这就是上面两位妈妈的争论:谁才是“真残忍”的问题了。为什么呢?让孩子在发生困难的时候,立刻感到“失去依靠”、“孤立无助”,不正是身为妈妈的你造成的吗?不培养孩子养成面对困难,独立思考解决困难的办法,他习惯了“依靠”,习惯了“被保护”,将来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妈妈这根“支柱”,立刻陷入“孤立无助”,没有了解决问题、自我保护的能力,你教他怎么办?这种不顾及孩子未来发展的“爱”,不就是“害”吗?

美国人给这类“真残忍”的妈妈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直升机妈妈”。因为这类妈妈就像坐在一架直升机上,一直在孩子的头上盘旋,只要看到孩子发生什么事,就立刻空降在他面前,替他解决一切困难。这些直升机妈妈怕孩子受累受苦,怕孩子吃亏上当,所以总是抢在第一时间来替他排忧解难。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当前是无忧无难了,以后长大了怎么办?台湾人给这类孩子也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草莓一族”。新鲜的草莓,嫣红可爱,但一磕碰就皮伤肉烂,惨不忍睹。

的确,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成为一种伤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这是一种规律。“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如果把磨难和体验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他包办,看上去是顺利了,是舒适了,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现在有一种现象,叫“30岁儿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相信所有的妈妈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一种成长状况,那您就切记:关爱不要太多,保护不能过度。

自觉自动既成就了孩子,又解脱了妈妈

菲菲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但是,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却非常粗心,她做作业的时候从来不检查,总是把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每次菲菲写完作业,就对着妈妈叫道:“妈妈,我写完了!”然后,把作业本、文具盒往桌子上一扔,就匆匆忙忙离开桌子,打开电视或者跑到外面去玩。接着,菲菲的妈妈就帮菲菲收拾书桌,把课本、文具等收拾到书包里,然后,再将菲菲的作业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用铅笔把错误的题目勾出来,再叫菲菲来改正。对于妈妈指出的错误,菲菲从来不问为什么,想一下就拿起笔来改,因此,她改过的题目经常还会出现错误。这时,菲菲就会不耐烦地嚷道:“妈妈,到底应该怎么做呀?”妈妈见菲菲不肯动脑筋,一边抱怨菲菲不自觉认真学习,一边只得把正确答案告诉她。

生活中有很多像菲菲一样的孩子,他们好像一个傀儡一样,不会独立检查作业,不会独立收拾自己的书包,也不会自己思考错题的改正方法,好像没有自己的思想一样。妈妈们会抱怨他们不自觉,但其实应该是孩子抱怨妈妈管太多。因为妈妈把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都代劳了,才养成孩子不自觉的习惯。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生理心理的各项功能都还没有发育成熟,他无法独立生存,需要依靠他人的照顾。但随着孩子身心发育的健全,他学会了爬行、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自己出门、学会了与人交往……孩子学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他能学会的还有更多,但是,在许多妈妈心里,孩子再大也是自己的孩子,她们已经习惯了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给孩子喂饭、帮孩子洗脸、帮孩子收拾书包、帮孩子做作业……基本上能帮的都帮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能学会自觉吗?他从未尝试过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的味道,怎么会平白无故地学会自觉呢?即使他一时兴起自觉做了某件事,但是习惯于依赖妈妈的他自然会觉得做事情很费劲,还不如让妈妈做好。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依赖妈妈,越来越懒散,而离自觉就越来越远。

实际上,不自觉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对于孩子的终身素质来说,独立性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不自觉的孩子完全依赖于妈妈,四体不勤,无法独立生活。所以,明智的妈妈应该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从生活的各方面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进行自觉主动的自主教育,逐渐养成孩子的自觉意识和习惯。

自觉主动的自主教育的内容是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发掘其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赫施密特指出:“自觉主动的自主教育实现的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合一,使教育的对象成为主体,由于自身掌握了主动权,个人将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如此,不仅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以极大的开发,而且使教育者得以身心的解脱。而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必须掌握以一驭万,能够真正诱发受教育者主动性的策略。”

然而,自主教育中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在自主教育的前期,妈妈是主要的教育者,到了后期,当孩子已经掌握了方法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孩子就发生了转变,从实质上变为了自主教育的自觉者,这时,他们会自觉主动地去求职学习,在某些时候,他们的独特见解和新的发现甚至会影响到妈妈,反过来使作为教育者的妈妈受到启发。

所以,激发和引导孩子自觉主动,妈妈不需要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培养出成功的孩子,就可以更轻松地成为成功的妈妈!

妈妈不帮忙,孩子才能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有的妈妈抱怨说,我家孩子就是太懒了,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动手。说这种话的妈妈,往往是什么都已经替孩子做好的。正是因为这些太勤劳的妈妈,才有了“太懒惰”的孩子们,不知道照顾自己,上大学了才第一次洗袜子、叠衣服,把小时候该流的眼泪,全流完了。妈妈不松手,孩子怎么独立呢?几米说:“大人一边嘲笑别人的孩子是温室的花朵,一边又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温室的花朵。”什么事情都帮着做完了,孩子还能做什么!

小蜗牛爬到妈妈身边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一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它的妈妈答道:“傻孩子,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但又爬不快,所以需要用这个壳来保护!”

小蜗牛不解地问:“那毛毛虫哥哥也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它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它的妈妈说:“因为毛毛虫哥哥能变成蝴蝶,到那时天空会保护它啊!”

小蜗牛还是忍不住问道:“可是蚯蚓弟弟也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它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它的妈妈耐心地答道:“这个啊,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它啊!”

小蜗牛听到这里哭了起来:“妈妈,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

它的妈妈笑着安慰它:“孩子,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来保护自己。”

孩子必须知道,不依赖别人,自己保护自己才是生存之道。当孩子不愿意靠自己的时候,不妨把小蜗牛的故事讲给他听,让他开始思考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他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年轻人以自己的努力和机智争取到了就业机会,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靠自己的拼搏走上了事业成功的道路。有多少孩子能够像这个年轻人一样,一直坚持到第五次呢?很多孩子都是受了一点气,就委屈地走了,在家里发一通脾气,弄得大人莫名其妙,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平常让孩子养成凡事依靠自己的习惯,自己收拾、打扫房间,摆好自己的衣服,吃完饭收拾和洗碗;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要开动脑筋、多思考,不要动不动就去问别人;妈妈工作忙的时候要学会做饭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当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不能再事事由妈妈出面解决。

让孩子独立做事情,并不会让孩子产生妈妈不爱他的想法。如果是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其实是愿意尝试的。如果他表现出为难的情绪,妈妈先不要代替他,而是多多鼓励他,让他尽快尝试第一件事情,那样他就能很顺利地独自做下一件事情了。不要再事无巨细地给孩子做事情,让他们自己动手吧,那样他们才能成长。

偶尔让孩子当一次家

让孩子当一次家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面对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孩子获得一定的能力和技巧,这也不仅是一次道德教育,也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

根据不久前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某个城市的高中生近6成起床不叠被子;5成从不倒垃圾,也不扫地;7成不洗碗,不洗衣服;9成从不洗菜做饭。还有部分高中生什么家务也不做,个别人连整理书包都还要妈妈代劳,更别说给她一次当家的机会。

针对孩子做不了家务,当不了家的情况。一些妈妈给出的理由是:他还只是个孩子,他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些事等他长大了再学做也不迟。

这些妈妈的一片“苦心”,使孩子们不仅不会做家务,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以为别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却不知道自己也有关心与帮助别人的一份责任。

独立生活能力差,是当前我国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大多归之于“独生子女”。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家庭也是独生子女,但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则与我国的妈妈很不相同。

孩子小时,正是孩子品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极具可塑性。孩子虽小,却也具有独立的人格,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妈妈应该适时教育,加以指导,让孩子在家里承担一定的责任。

有一个懂事善良的小孩子,名叫曼丽。在她5岁的时候父亲已经过世,陪伴着她的,只有穷困的母亲和一个2岁大的妹妹。

她很想能帮上母亲的忙,因为母亲挣的钱总是难以养家糊口。

一天,曼丽帮着一位先生找到了他丢失的笔记本,于是这位先生给了她10美元。

曼丽把钱放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她母亲一直教育她要诚实,绝不能拿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她把这10美元用来买了1个盒子、3把鞋刷和1盒鞋油,接着她来到街角,对每位鞋不太干净的人说:“先生,能让我给您的鞋擦擦油吗!”

她是那样的彬彬有礼,因此人们很快便都注意到了她,并且也十分乐意让她替鞋擦油。第一天她就挣了50美分。

当曼丽把钱交给母亲的时候,母亲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喃喃地说:“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曼丽。我以前不知道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来买面包,但是现在我相信我们能够过得更好了。”

从此以后,曼丽白天擦鞋,晚上到学校上课。她挣的钱已足以负担母亲和妹妹的生活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家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困,从小就经历了痛苦和磨难,因而较早地体味到生活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能否早日“当家”,其实并非只取决于家境,而是看他有没有经受过艰辛的经历。我国古人也指出:“妈妈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因此,对妈妈而言,只有立足于现在,适时地让孩子吃点苦,才能帮助孩子将来早当家。

在此,妈妈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辛苦与不易,在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时,周期性地让孩子当一天(或两三天)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妈妈可以找一个周末,让孩子为第二天的生活与活动安排做一个预算与计划,然后从第二天早上起床开始,就由孩子上岗指挥与组织一天的家务与游玩。妈妈则在孩子指挥下加以配合,需要多少钱,买什么菜,到哪里玩,坐什么车,走哪条路线,均由孩子来筹划。

妈妈要放手、信任,不要干预,即使孩子安排得不是最合适,也不要当即否定,而是等第二天再与他一起总结,先让他自己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补充。相信孩子对这样的活动定会兴致很高,也会十分用心和负责任,快乐与收获定会出乎你的意料。

孩子的前途不用你规划

对于孩子来说,最幸福的事情,不是妈妈为他的人生安排好一切,而是不在妈妈干涉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不是妈妈的私有财产,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做妈妈的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这样只能让孩子在痛苦中丧失自己。一个聪明的妈妈更不能让虚荣的心控制自己的言行,为了自己的名誉去教养孩子,甚至设计孩子的人生道路。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却常常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不屑一顾,甚至大泼冷水。她们总是勤奋过头,越俎代庖地替孩子决定他们的兴趣,他们的人生。这样的妈妈,常常压制了孩子的天赋和特长,使得孩子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都不尽如人意。而如果妈妈能够体谅孩子的心,让他全身心地去做,那么他一定能给家长带来巨大的惊喜。

有一位黄女士,现在她的两个儿女都在美国读博士后。在谈及成功教育子女的经验时,她说最大体会是:不要带着虚荣和功利的心去教育孩子,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替孩子规划前途,要多陪孩子做孩子喜欢的事情,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的发展。

她的女儿小时候喜欢天文,尤其对星座特别感兴趣,所以她常常半夜陪女儿看星星。对此许多父母不以为然,这么晚了还不睡觉,看什么星星!但是,她不管多困,多累,一定会亲自陪女儿出去,并耐心注视着星空给女儿讲解,有时和女儿谈一些日常琐事和人生哲理。她的女儿后来拿到高能物理博士,这其中就有她的一份功劳!

黄女士的儿子到美国念地球物理后,她想办法经常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虽然不在一起,但她希望依旧让儿子感觉到她的支持。每当黄女士发现报刊上有与地球物理相关的报道时,便剪下来,传真或者寄给孩子。

黄女士是一个令子女骄傲的妈妈,她用最朴实的行动支持着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为了教育成功而教育,那样被虚荣摧残的花朵,不会正常的开放,反而会过早地凋谢。不要为了自己的喜好,而强加给孩子一个也许他不喜欢的人生,这样被束缚的孩子,不会健康成长,反而会更易被摧毁。只有尊重孩子,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只要妈妈能去培养孩子的兴趣,陪他们做喜欢的事情,去发展他的兴趣,就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快乐的人生之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只是个空口号

从幼小时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切身的、简单的劳动,在生活中逐步养成爱劳动、爱整洁、有条理的生活习惯,对孩子一生会有良好的影响。另外,孩子在自我照顾时,总是通过视觉、触觉等各感官来感知事物,探索窍门,通过做能想出各种办法,大脑和身体都得到了锻炼,人就会变得聪明。所以,妈妈要重视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这是对孩子最有益的锻炼。

当然,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要视孩子的能力来定。不同年龄的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3岁幼儿会用汤匙自己吃饭,穿脱袜子,扣纽扣,把玩过的玩具放在固定的地方。4岁幼儿开始学刷牙,洗手洗脸,擦鼻涕,洗手帕,饭后擦嘴,自己穿脱衣、袜、鞋,系鞋带,搬小椅子,帮大人拿递小物件。5岁幼儿会用筷子吃饭,能够收拾自己的抽屉,折叠晒干的衣服,叠被子,在家里能完成大人给的临时任务,进了幼儿园学做值日生。6岁幼儿生活基本自理,很少需大人帮忙。他们为集体做事十分负责,乐意帮助大人做事。他们常以自己能独立地克服一定困难,把某件事做好而感到愉快和满足。妈妈要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来循序渐进地放大孩子自己做事的范围,既不要超过孩子的负荷,也不要小看孩子的实力,限制孩子的发展。

在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要看着孩子在穿衣服或鞋子,穿了半天没穿好,就冲到他面前,边数落边快手地帮孩子把鞋穿上,要知道孩子的动作都是慢的,因为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新的,大人看上去很简单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则不是,都要去学,反复练习才能做到。所以,请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当孩子做好自己事情的时候,妈妈应该给孩子以奖励,但不能是物质的,最好是行为上表示赞许,比如摸摸他的头、冲他笑一下,或者给他一个大拇指,这样就够了。孩子从你的表情、动作就可感知你的鼓励。

另外,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可以自由活动的小房间或者小角落,在这个属于孩子的空间里,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布置、设计,包括选择书桌、书柜、玩具、图书、装饰品及各种学习用品等。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养几盆花,养几条金鱼,等等。让孩子能够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小天地,让他觉得自己是自己的小主人。

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就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养成的,妈妈光是口头上对孩子灌输理念,是没有多大功效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可能只是被孩子当成一句歌谣或是口号,只有让孩子通过实践摸索,才能锻炼出他勤劳自立的好习惯!

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早早训练他们的生活技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天分,孩子越能独立做事,她的自信心就越强,而自信心是每个孩子走向成功最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从小事做起,从小开始,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