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
57455000000004

第4章 沉不住气,势必意气用事动真气

《大学》中有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有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我们的意志才会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我们的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我们才能安于处境,身心安泰;能够身心安泰,我们才能处世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我们便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心非静不能明,性非静不能养

古语云:“心非静不能明,性非静不能养,静字功夫大矣哉!”意思是:要认识自己,必须先静下心来,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只有这样,才能明白自己的心性和本质,才能顺着自己的心性,谋求发展。

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不能重新彩排。一个人很难把握住人生中的许多抉择,因而总是在今日和明朝之间犹豫徘徊。以静观动就是一个积累经验的好办法,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以理性的态度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把命运的主动权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

40岁那年,欧文由人事经理被提升为总经理。3年后,他自动“开除”自己,舍弃堂堂总经理的头衔,改任没有实权的顾问一职。

正值人生的巅峰阶段,欧文却奋勇地从急流中勇退,他的说法是:“我不是退休,而是转进。”

“总经理”3个字对多数人而言,代表着财富、地位,是身份的象征。然而,短短3年的总经理生涯,令欧文感触颇深的却是诸多的“无可奈何”与“不得而为”。这令欧文很郁闷,也迫使他静下心来,全面地打量自己。

欧文意识到:他的工作确实让自己生活得很光鲜,周围想讨好他的人更是不在少数。然而,这些除了让他每天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之外,没有给他带来丝毫快乐。这个想法,促使他决定辞职,“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我才能更轻松。”他从容地说。

辞职以后,他把应酬减到最低。不当总经理的欧文感觉时间突然多了起来,他把大半的精力用来写作,抒发自己在工作领域多年的体会与心得。

“人只有静下来,从容起来,才会发现自己可以走更好的路。”他笃定地说。

事实上,欧文在写作上很有天分,而且多年的职场生涯使他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来欧文成为某知名杂志的专栏作家,期间还完成了两本管理学著作,欧文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辉煌。

欧文并没有因眼前的成功而迷失自我,相反,他直面自己内心的渴望,准确地认清了自己,静下心来,发掘自己的潜力,找到了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可见,内心的平静是人生的珍宝,它和智慧一样珍贵。能够静心,才能够有健康、有成就。拥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比那些茫然无措的人更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体验生命的真谛。

小林大学毕业后,走上了艰辛的求职之路。他卖过旧书,打过零工,做过销售,曾经一度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什么工作更适合自己。一转眼,小林毕业已经3年了,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无奈之下,他打算考研,却又不知道该考什么专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区就业局举办的创业培训班。此后,他静下心来,打算利用自己的专长,办一家科技公司,专门从事软件开发。就这样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坚定这个方向不动摇。经过努力,现在小林的公司已经有20多名员工,已接了几十个订单。公司规模逐步扩大,事业蒸蒸日上。

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要达成人生的愿望,就要像小林一样沉得住气,静下心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优势,客观地设计未来,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静静地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对自身多一些关照和内省,这样有助于我们获得内心的宁静。常常静思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意识和思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因此离群索居。静思并没有时间和地点的要求,散步、购物时,你要做的也只是经常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为了什么,价值何在。这种静思可以让你跳出成堆的文件和应酬,摆脱繁忙的工作和名利的困扰,达到身心如一的境界。

行事自如,静界决定境界

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现代人的生活大都处于紧张与焦灼的状态,已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都渐渐浮躁起来,可是浮躁往往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因此,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

《史记殷本纪》中有一个武丁三年不言的故事。

据记载,“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武丁即位之后,思考复兴殷国大计,但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的方法,于是就决定三年不说话,让冢宰(又称太宰,官名)决定政事,自己走访民间,以观国情。武丁虽三年不语,但凭他的威望和在诸侯国的影响力,凭大家对武丁有勇有谋的了解,谁都不敢有越轨的行为。

武丁的三年不言,全部用来默以思道,观察人事,思考怎样平息王室之争;思考怎样任用贤能,把国家治理好;思考怎样使诸侯各国尽早归顺。三年后,武丁得以实施了他的治国方略。

静能生慧,武丁之所以能够完成自己的兴国大业,就是因为他能够守静。因此,才得以静观人事,运筹帷幄。“静”不仅是智慧之根,也是养身之本。只要我们能够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经常保持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随时涌现,同时也能够获得身心的平衡。

“静”,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要诀。一个人只有宁静,才能够把握机遇,获得成功。许海峰是我国第一枚射击金牌的获得者,他的成功就得益于“静”能力的发挥。

1984年7月27日,许海峰参加了第23届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慢射项目的预赛。他发挥得很好,以563环的好成绩名列榜首,成为自选手枪慢射项目金牌最有力的竞争者。但是他没有被暂时的领先冲昏头脑,而是认真总结了自己在比赛中的不足:刚开始打得太紧张,所以打到后面的时候,手上的力量不够了。和教练交流了对策以后,他才心满意足地回房睡觉。

7月29日是奥运会的第一天,许海峰参加的手枪慢射比赛将决出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刚开始,许海峰打得很轻松,打完第五组以后,他已经领先了。当他镇定自若地打最后一组的时候,赛场的气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来围在前奥运会自选手枪慢射项目冠军旁边的记者们觉得许海峰能够获得金牌,纷纷走到他的身后为他拍照。说话声、脚步声和按快门的声音严重影响了许海峰的正常发挥,工作人员多次制止他们,可是收效甚微。在嘈杂声中,许海峰竟然连打了两个8环。这下许海峰着急了,心想:“不管能不能拿到金牌,我一定要好好发挥,决不让这最后的3枪变成终生的遗憾。”于是,他放下枪,找了一个离记者较远的座位坐下来。他一边闭目养神,一边回想李培林教练给他定下来的“八字方针”:冷静、自主、调整、协调。他觉得自己刚才没发挥好,就是因为嘈杂的环境扰乱了他平静的心情,才直接导致了动作的协调性下降。

怎样才能让赛场恢复安静呢?许海峰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只见他走到靶位上,举起了枪,可是人们还没有听到枪响,他就把拿枪的手放下来了。第二次他举起枪又很快放下来,第三次、第四次还是这样。果然如他所料,大家都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整个赛场终于安静了。许海峰很快进入了最佳状态,连打3枪以后,现场记录显示:一个9环,两个10环。历经周折,许海峰终于以566环的成绩,成为手枪慢射项目的冠军。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奥运冠军、奥运金牌,这一“零”的突破被光荣地载入了史册。

从许海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比赛中参赛选手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术,敢于拼搏的精神,还需要内心的沉着冷静。冷静使人清醒,冷静使人聪慧,冷静使人理智。遇事冷静的人,时时刻刻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绝不会因为任务繁重而急于求成,更不会因为压力而浮躁不安。

冷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当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稳的心理状态,学会勇敢地面对,并且要在关键时刻显示出自己的胆略和勇气。浮躁之人无法发挥思考的力量,当然也无法有效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一个人只有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将智慧、灵感全部集中调动起来,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静能养生,静能通神,静能生慧,静能安心,要想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必须由静做起。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菜根谭》上也有“此身常放在闲处,此心常安在静中”的句子。面对滚滚红尘,竞争激烈,杂务缠身,人们常会觉得压力沉重,心境失衡。在繁忙紧张的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静下来,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个宁静的环境中,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忍受痛苦和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真正的忍耐不仅在脸上、口上,更在心上,它是自然就如此,根本不需要刻意忍耐,是不需要力气、分毫不勉强的忍耐。人要活着,必须以忍处世,不但要忍穷、忍苦、忍难、忍饥、忍冷、忍热、忍气,也要忍富、忍乐、忍利、忍誉。以忍为慧力,以忍为气力,以忍为动力,还要发挥忍的生命力。

有一支刚刚被制作完成的铅笔即将被放进盒子里送往文具店,铅笔的制造商把它拿到了一旁。制造商说,在我将你送到世界各地之前,有五件事情需要告知:

第一件,你一定能书写出世间最精彩的语句,描画出世间最美丽的图画,但你必须允许别人始终将你握在手中。

第二件,有时候,你必须承受被削尖的痛苦,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件,你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永远都不是你漂亮的外表,而是黑色的内芯。

第四件,你必须随时修正自己可能犯下的任何错误。

第五件,你必须在经过的每一段旅程中留下痕迹,不论发生什么,都必须继续写下去,直到你生命的最后一毫米。

铅笔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它用自己的生命勾勒着世人心中最精致的图画,书写着最温暖的文字,即使在生命渐渐消失的时候,还在创造着生命的美丽。但是,它所迈出的每一步,却都踩在锋利的刀刃上,它一生都在忍受着无穷的痛苦。

充实的生命,幸福的人生,需要能够忍受寂寞,忍受他人的恶意羞辱,忍受生活的磨炼,在忍耐中坚强,在坚强中成长。

山里有座寺庙,庙里有尊铜铸的大佛和一口大钟。每天大钟都要承受几百次撞击,发出哀鸣,而大佛每天都会坐在那里,接受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

一天深夜里,大钟向大佛提出抗议说:“你我都是铜铸的,你却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向你献花供果、烧香奉茶,甚至对你顶礼膜拜。但每当有人拜你之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听后思索了一会儿,微微一笑,然后安慰大钟说:“大钟啊,你也不必艳羡我,你知道吗?当初我被工匠制造时,日夜忍受他们一棒一棒的捶打,一刀一刀的雕琢,历经刀山火海的痛楚……千锤百炼才铸成我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经历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坐在这里,接受鲜花供养和人类的礼拜!”

大钟听后,若有所思。

忍受艰苦的雕琢和捶打之后,大佛才成其为大佛,相比之下,钟受到的那点捶打之苦又算什么呢?忍耐与痛苦总是相随相伴,而这样的经历,却总是能够将人导向幸福的彼岸。

在西方学者的眼里:“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好处。”而在中国古人的心中也有同样的含义,例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如此一说,忍耐似乎成了人们必修的业绩和取得成就的必需品。

忍是修行必需的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不可回避的路程。“忍”是佛家的智慧,也是儒家学说的结晶之一,孔子所讲的“克己复礼”就是“忍”的一种。其实,人生的种种都需要忍耐,事业失败、感情受挫、学习艰苦、人际维持、家庭管理,如果你不能忍受这些,你将很难成功。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忍耐和坚持,因为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

也许你不比别人聪明,也许你有某种缺陷,但你却不一定不如别人成功,只要你多一分坚持,多一分忍耐,就能够渡过难关,成就他人所不能。山洞的开凿、桥梁的建筑、铁道的铺设,没有一个不是靠着人性的坚忍而建成的。

通往成功的路通常都是艰难的,成功绝不是唾手可得的。生活中的苦涩,使人失望流泪;漫漫岁月的辛苦挣扎,催人衰老。人一生经历的机遇、打击、磨炼,都将化为百折不挠的意志,为事业的永恒做足心理准备。修行悟禅也好,成就人生也好,始终都要从困境里苦苦挣扎,最后臻至化境,而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颗能够忍受痛苦和孤独的心。忍,是人生的必修课。

从容是如何炼成的

南怀瑾先生曾提到过庄子有一个“心兵不动”的说法,他引用庄子的话,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作“心兵”,就是说平常的人们,意识中,随时都在“内战”。理性和情绪上随时都在斗争,自己和自己随时都在争讼、打官司。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按住“心兵”,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一个人若能按住“心兵”而不动,不仅可以取得内心的平静,而且还能无往而不胜。

铃木大拙是日本著名的禅学思想家,他曾讲到这样一则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一个著名茶师,这个茶师跟随一个显赫的主人。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办事,想让茶师随行。

当时社会动乱,处处都有浪人、武士恃强凌弱。这个茶师因为不懂武艺,所以很害怕,对自己的主人说:“您看我又没有武艺,万一路上遇到武士怎么办?”

主人对茶师说:“那你就挎上一把剑,扮成武士的样子吧。”

茶师只好挎上剑,扮成武士的样子,跟着主人去了京城。

主人出去办事,茶师就一个人在外面闲逛。

不巧,迎面走来一个浪人,见到茶师,这个武士就向他挑衅:“你也是武士,那咱俩比比剑吧!”

茶师惶恐地回答道:“对不起,我不能和你比试。我不懂武功,只是个茶师。”

浪人见他不会武功,更加盛气凌人:“你不是一个武士而穿着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武士的尊严,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

茶师自觉无法躲过去,只好说:“你给我几小时,等我完成主人的任务,今天下午我们在池塘边见,到时再一决胜负。”

浪人答应了。

于是,这个茶师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直接来到大武师的面前,对他说:“求您教给我一种作为武士的最体面的死法吧!”

大武师十分吃惊地看着这名茶师说道:“来我这儿的所有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这是为什么?”

茶师就把和浪人比武的事情向大武师说了一遍,向大武师求教道:“我只会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求您教我一个办法,我只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大武师对茶师说:“那好吧,你就再为我泡一次茶,然后我再告诉你方法。”

茶师觉得很伤心,他抱着必死的决心,给大武师泡茶。这是他在世界上最后一次泡茶了,因此,他做得很用心。他慢慢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大武师。

大武师紧紧地盯着他泡茶的整个过程,他品了一口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

茶师惊奇地问:“为什么,您要教给我什么吗?”

大武师说:“我不用教你,你只要记住怎样泡茶,就怎样对付那个浪人就行了。”

茶师听后,就去赴约了。浪人早已经在那儿等他,一见到茶师,就立刻拔出剑来说:“你既然来了,我们就开始吧!”

茶师一言不发。他想着大武师的话,如何以泡茶的心面对这个浪人。

只见他微笑地看着对方,然后从容地把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地放在旁边;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绑带,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然后把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

对面的浪人越看越紧张,越看越恍惚,因为他猜不出对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对方的眼神和笑容让他越来越心虚。等到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把剑挥向了半空,然后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办了。

这时浪人忽然“扑通”给他跪下了,说:“求您饶命,您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武功最高的人。”

茶师并不懂武功,也未出一招一式,就让浪人弃械投降。究竟茶师是胜在何处呢?其实,茶师胜在心灵的勇敢,胜在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内心平和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如果遇到棘手的事情,我们能够像茶师一样,保持内心的平静,自然就可以无所畏惧,无往不胜。相反,如果一味地浮躁慌乱,就只能像那个浪人一样不战而败。

从容是如何炼成的?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过,从容,是建立在对未来有预期,对所有的结果和逻辑很清楚的基础上的。你只要对内心、对事物的规律有把握,就能变得很从容。要做到对未来、未知的掌握,除了有必要的知识面跟眼光外,还必须有坚韧不拔的志向。我们要沉住气,用喜悦、和平、宁静之心来代替贪婪、恐惧、傲慢之心,这样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一颗宁静从容的心。否则,就等于是败给了自己。

常怀平常心,生活就对了

“心平常,自非凡”,生活和工作当中,很多人并不是被自己的能力打败,而是败给自己无法掌控的情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现实工作中,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与强烈的成功欲望的双重压力下,许多人往往会出现焦虑、急躁、慌乱、失落、颓废、茫然、百无聊赖等困扰工作的情绪,如果这些情绪一齐发作,常常会让人丧失对自身定位的能力,使人变得无所适从,从而严重地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使自己的工作效能大打折扣,生活也因此变得混乱不堪。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生活中,只要能够远离浮躁,沉住气,常怀一颗平常心,就能够超越自己,成为一名工作高效、生活幸福的人。

有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慧海禅师答道:“有!”

“那是什么?”这个人问道。

慧海禅师回答:“饿了我就吃饭,累了我就睡觉。”

“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这个人不能理解。

慧海禅师说:“他们吃饭、睡觉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睡觉。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什么也不想,所以饭吃得香,觉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总是在权衡各种利害得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这样,只有将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一个人能明心见性,抛开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能达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的境界,从而进入平常的世界。

所谓平常之心,就是不能只想成功而拒绝失败、害怕失败,要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了,不骄傲自满,不狂妄自大;失败了,也应该平静地接受。失败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失败的生活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没有常胜将军,任何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应该平静地接受生活给予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竞争等也越来越多,摆正心态是时下最重要的心理课题,应该说,这时候拥有一颗平常心是必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心态就是战斗力,越是艰难越要沉得住气,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冠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保持平常心。在工作中更是这样,只有保持平常心,我们才能保证自己高效率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张薇大学毕业后求职受挫,最后终于在一家小公司里谋得一份业务员的工作。尽管这份工作与她名牌大学的学历不符,但她并不计较,因为她懂得: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到零,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忍耐,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才会取得事业的发展。面对刁钻的同事和无理取闹的客户,她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在学习,我要坚持。她咬紧牙关,忍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总结经验、积攒力量。两年后,她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坚忍的态度和坚韧的品格,成为该公司的业务经理。

生活中,这种不计较得失、不苛求回报的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成功或失败,必须保持一种健康平常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并不是放弃进取之心、成功之心,而是通过平常之心,使进取之心、成功之心得到升华。保持平常心,实质是让外在的世界和内心保持一种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悲、欢、离、合皆能内敛,人会少一些焦虑、少一些浮躁,多一分安适、多一分恬静。心似一泓碧水,清澈明亮,继而胸襟为之开阔。而这才是真实而快乐的人生。

想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要培养自己顺其自然的心态。要让自己的心情彻底放松下来,要沉得住气,不要让欲望牵着你到处奔跑。让脚步随着心态走,让浮躁的心安顿下来,你就会体会到海阔天空。事实上,面对生活,你拥有何种心态,直接关系到你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多一分平常心,生活中就会多一分从容和洒脱。

品味生活中的“禅境”

生活与工作中,人们总是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心情起伏很大。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洒脱的境界。只有沉得住气,静下心来,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让世俗功利蒙蔽你的心灵,淡然面对得失,坦然接受成败,才能超脱物我,得到生命的真谛。

刘星宇大学毕业后,在父亲开的清洁公司干活。父亲用一桶清洗液和一把钢丝刷,头顶烈日,为儿子上了重要的一课:每一件工作都好比是你的签名,你的工作质量实际上等于你的名字,只要脚踏实地,以一颗虔诚的心对待你的工作,迟早会出人头地。他按照父亲的教导,用钢刷蘸着清洗液把砖头洗得干干净净。

后来,刘星宇在西南食品超市由包装工升为存货管理员,整天干着装卸、摆放这些细小麻烦的工作,但他始终一丝不苟、乐此不疲。有朋友屡次劝他:“别把青春耗费在这种没出息的事情上!”他却不以为然,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工作信条:工作无大小,干好当下每件事。朋友认为他是个大傻瓜,一辈子也干不出什么名堂来,他却为自己能干好这件谁都不愿干的工作而自豪不已。他相信父亲的话:“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以一颗虔诚的心认真地做好每件事,上帝一定会眷顾你的。”

果不其然,数年后刘星宇脱颖而出,成为拥有8家商店、一年总营业收入达几千万的大老板。而当初劝他的朋友们大都默默无闻。

如果所有人都能像上面案例中的刘星宇那样,沉得住气,在每一天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努力,将每时每刻都当成是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那么所有的烦恼、痛苦、困难和压力等都将成为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最好动力。

有一天,奕尚禅师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聆听。等钟声一停,他忍不住召唤侍者,并询问:“刚才打钟的是谁?”

侍者回答:“是一个新来参学的和尚。”

于是奕尚禅师就让侍者把那个和尚叫来,并问:“你今天早上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打钟呢?”

和尚不知道禅师为什么问他,于是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啊,只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说:“不见得吧?你在打钟的时候,心里一定在想着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真心诚意的人才会打出的声音啊。”

和尚想了又想,然后说:“禅师,其实我也没有刻意想着什么。我尚未出家参学之前,一位师父就告诉我,打钟的时候应该想到钟就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敬佛,用一颗禅心去打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说:“往后处理事务时,不要忘记持有今天早上打钟时的禅心。”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小和尚在将来一定可以修成正果,因为他有一颗虔诚的佛心。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我们都要固守一颗虔诚的心。虔诚的心是对正念的把握,是对信念的秉持。纤尘不染,杂念俱无,集念于一处,力量就是最大的。

每个人都希望能在事业、生活上有所成就,但如果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理想和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秉持一种平和冲淡的虔诚之心,沉得住气,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努力探索生命的意义,才能够生活得安心、幸福,品味到生活的“禅境”。

慢慢来,别总是马不停蹄地赶路

当今社会,速度已经深入人心了。“快”成了大家默认的办事境界,看机器上一件件飞一般传递着的产品,听办公室一族打电话时那种无人能及的语速……休闲的概念已日渐模糊。大家似乎都变成了在“快咒”控制下的小人儿,似乎连腾出点时间来松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了。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规则约束着我们;有形的、无形的鞭子驱赶着我们,我们马不停蹄地追求事业、爱情、地位、财富,似乎自己慢一拍,就会被这个世界抛弃。

“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离我们而去。”英国歌手约翰列侬的话无疑成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写照。与此同时,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是: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好像一直在马不停蹄地赶路,却也在马不停蹄地错过。

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太急于追求结果了。人生最重要的是过程,只盯着目标和目的,自然会忽略过程当中的美景。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这一天,小和尚被派下山去买菜油。出发之前,主管厨房事务的大师兄交给他一个大碗,严肃地叮嘱他说:“你一定要小心,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小和尚买完油,在上山回庙的路上,他想到大师兄严肃的表情及郑重的告诫,越想越紧张,于是小心翼翼地捧着装满油的碗,丝毫不敢松懈。然而天不遂人愿,快到庙门口的时候,他在上台阶的时候一不留神,洒掉了三分之一的油。

小和尚懊恼至极,自然也挨了大师兄一顿数落。正当他暗自失落的时候,了解真相的师父过来对他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路上,多看看沿途的风景,回来要把美景描述给我听。”

小和尚很听话,又下山去买油。回来的路上,小和尚听从师父的建议,观察起沿途的风景,他越看越高兴,因为他此前都不知道,山路上的风景是如此美丽:层峦叠嶂的山峰,山下是绿绿葱葱的稻田,忙碌的农夫,玩耍的小孩子,还有鸟语花香,轻风拂面……在美景的陪伴中,小和尚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大师兄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损失。

师父的建议充满了智慧,他让小和尚的心态放松,静下心来,找到了工作中失落的美丽。忙碌并快乐着,结果办事的效率反而更高。这就像登山,爬得快的虽然很快就可以登上顶峰,却也错过了沿途美丽的风景。

小和尚的故事也启示我们:工作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千万不要忽略了其他乐趣。人生本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不必对所有的事情都抱有强烈的目的性,人的一生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只要我们有一个平和之心,就不会错过沿途风景,就不会错过藏在角落里的机会。而因为忙碌而忽略了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太执着于某一点的得失,又如何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又怎能把控周围给予你的机会呢?

古语云: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快节奏的生活下,需要我们沉住气,慢慢赶路,才能享受生活、享受美丽。

“慢”,是生活和工作之间的一个美丽的平衡点;“慢”,是一种有条不紊、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慢下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诱惑,也许你会损失金钱,但丰富了生命。生活好像一盏灯,把脚步放慢一些,灯就被点着了,点亮的灯会照亮生活中原本十分平凡的瞬间。而那些太过实际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见生活中最精彩动人的细节。慢下来,细心欣赏一朵花的盛开,沉醉于一阵微风掠过,细品人生百味,咀嚼生活点滴,何其简约和透彻!

也许你会问,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哪儿有资本慢下来啊?其实不然,“慢生活”并非让你放弃自我、无所事事,它与物质的富有程度也没有多大关系,慢生活中的“慢”更多的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每一天都是当“慢人”的好时候,只要你运用得当,做个有品位、有资本的“慢人”绝不是什么难事。

放下欲望和杂念,生命必然充实稳健

做到了宠辱不惊,方能心态平和、心如止水;做到了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风云。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对事对物,对功名利禄,若失之不忧,得之不喜,则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很多时候,客观事物的改变只是由于自身心境的变迁,“心中有快乐,所见皆快乐”,若以宁静而无杂念的心去看世界,虽然它并没有变样,你却能享受到那份平淡中的永恒。这时你再回头站在局外看短短几十年的人生,会发现它不过只是宇宙的一次呼吸而已,那些凡尘琐事真如过眼云烟般不值一提,有如此豁达的心境为伴,看问题便高人一筹,生活中也会因此而少很多口舌之争、劳神之苦。

一个青年苦于现实生活的郁闷、惆怅,情绪非常低落,于是便到庙里走一走。到了寺院,他见寺庙里香客不断,檀香馥郁。再看香客们的脸,一张张都写满坦然、从容和镇定,他有些迷惑:莫非佛门真乃净地,果真能净化众生的心灵?流连寺院中,他见一位在枯树下潜心打坐的佛门老者,那入迷之态使他停下脚步。走近细看,老者那面露慈祥却心纳天下的表情强烈地震撼了他——原来一个人能超然物外地活着是多么美好!

他悄然坐在了老者身边,请求老者开示。他向老者谈了他心中的苦痛,然后问:“为什么现代人之间钩心斗角、纷争不已?”老者拈须而笑,铿锵而悠长地说:“我送你一句佛语吧。”老者一字一顿说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青年幡然醒悟!听佛门一偈语,胜读十年书啊。

爱出者,才能爱返;福往者,方能福来。如果芸芸众生都能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世界就成了人间净土,又何来那么多的失意、忧烦和痛苦。

诚然,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心境不同,看物与景的感觉就会不同,焦躁疑虑的人看到的是毫无生命光泽的枯草,志定心安的人方可见云卷云舒。“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便是这样的道理。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若淡泊名利等身外之物,便可以真正明确自己的志向,若心无旁骛地投入某项你所钟爱的事业中,便可以实现远大的目标。为世俗名利所困扰,就算成功了,得到的也只是物质丰裕的快感,缺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的那派悠然。按照诸葛亮所说的,我们若喜欢一件事物,沉下心来好好地投入,研究它、发展它,把功名等泛泛之事都抛之脑后,终有一天,你收获的除了兴趣,还有成功。

拉尔夫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登山家,他曾经在没有携带氧气设备的情况下,成功地征服了多座高峰,这其中还包括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其实,许多登山高手都以不带氧气瓶而能登上乔戈里峰为第一目标。但是,几乎所有的登山好手来到海拔6500米处,就无法继续前进了,因为这里的空气变得非常稀薄,几乎令人感到窒息。因此,对登山者来说,想靠自己的体力和意志,独立征服8611米的乔戈里峰峰顶,确实是一项极为严峻的考验。

拉尔夫却突破障碍做到了,他在事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出了这一段历险的过程。拉尔夫说,在突破海拔6500米的登山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心里各种翻腾的欲念。在攀爬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让人松懈意志,转而渴望呼吸氧气,慢慢地让人失去冲劲与动力,而“缺氧”的念头也会开始产生,最终让人放弃征服的意志,不得不接受失败。

拉尔夫说:“想要登上峰顶,首先,你必须学会清除杂念,脑子里杂念愈少,你的需氧量就愈少;你的欲念愈多,你对氧气的需求便会愈多。所以,在空气极度稀薄的情况下,想要登上顶峰,你就必须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

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保持身心安定、清净、祥和。身心清净,没有欲望和杂念的干扰,能量的消耗就会降到最低限度。这就是拉尔夫成功的秘密。

可见淡泊、宁静并非陶渊明式的消极避世,反之,这是一种积极的进取,只是前进的途径不一样而已,就像中国的太极功夫,它最大的特点是以静制动、积柔成刚,就是把柔韧的力量积攒到一定的强度,再用此击败对方。而这里说的是,你在行路的过程中,不急功近利,心态平和,以超然的心境生活,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安然前进。

淡泊是一种心态、一种胸怀,宁静是一种境界、一种品格。大凡真正淡泊宁静之人,皆能摒弃个人得失,能做到此点实属不易,但若是有远大的理想又乐于奉献的人,有宁静与淡泊一路相伴,他的生命必然充实稳健。

沉潜是为了更好地腾飞

《庄子》开篇的《逍遥游》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说深海里有条鱼,突然一变,变成天上会飞的大鹏鸟。鲲化鹏这个故事含意丰富,包含了两个方面——“沉潜”与“飞动”。潜伏在深海里的鱼,突然一变,变成了远走高飞的大鹏鸟。

《逍遥游》一开始便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的某个时刻,或是一个人年轻之时,或是修道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是倒霉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必须“沉潜”在深水里,动都不要动。只有修行到相当的程度,摇身一变,便能升华高飞了。相反,一个人若不懂得沉潜蓄势,那么他的人生很难有真正的成就。

一位年轻的画家,在他刚出道时,3年没有卖出去一幅画,这让他很苦恼。于是,他去请教一位世界闻名的老画家,他想知道为什么自己整整3年居然连一幅画都卖不出去。那位老画家微微一笑,问他每画一幅画大概用多长时间。他说一般是一两天吧,最多不过3天。那老画家于是对他说,年轻人,那你换种方式试试吧,你用3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我保证你的画一两天就可以卖出去,最多不会超过3天。

故事中青年的经历不免让人惋惜,可是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重复着和这位青年同样的错误。其实,做人处世,沉潜的日子相当于长长的助跑线,能够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曾云: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其实,这其中便蕴含着鲲鹏沉潜高飞之道。

放眼古今中外,有很多沉潜蓄势、厚积薄发的故事。很多人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披荆斩棘,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用道家的智慧来解释,就是人要先学会沉潜,才能最终腾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是深谙此道的人。

元末农民战争风起云涌,在几路起义军和较大的诸侯割据势力中,除四川明玉珍、浙东方国珍外,其余的领袖皆已称王、称帝。最早的徐寿辉,在彭茔玉等人的拥立下,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称帝,国号天完。张士诚于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刘福通因韩山童被害,韩林儿下落不明之故,起兵数年未立“天子”,至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四川明玉珍闻讯,也自立为陇蜀王,一时间,九州大地,“王”、“帝”俯拾皆是。

此时只有朱元璋依然十分冷静,他明白要想最终夺得天下,目前掩藏锋芒,暂时沉潜,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坚定地采纳了“缓称王”的建议。朱元璋成为一路起义军的领袖,始终不为“王”、“帝”所动,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才称为吴王。至于称帝,那已是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事情了。此时,天下局势已明朗,也就是说,朱元璋即便不称帝,也已经是事实上的“帝”了。

与其他各路起义军迫不及待地称王的做法相比较,朱元璋的“缓称王”之战略不可谓不高明。“缓称王”的根本目的,乃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独立反元的政治色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元朝对自己的关注程度,避免或大大减少了过早与元军主力和强劲诸侯军队决战的可能。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更有利于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从而求得稳步发展了。以暂时的沉潜换取最终的成功,这正是朱元璋的过人之处。

所以,做人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根据外界形势的变化,灵活地保存实力,关键时刻再出手以赢得胜利。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朱元璋,暂时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

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困难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时机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精疲力竭。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

人生需要慢慢积淀,当时机成熟,风力充足,有了一定的能力才智作为本钱,定能一飞冲天。一个人想要最终获得一个圆满、成功、幸福的人生,就需要一个成功势能积累的过程。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静下心来日积月累地积蓄力量,才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从最低处获得成功。

目标明确才能少走弯路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见身边的人在抱怨,抱怨前途的迷茫与无助,每一天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生活中找不到一点欢乐。他们之所以感到烦恼和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在人生的汪洋中四处飘荡。空虚、无聊、恐惧等种种悲观情绪占据着他们的心灵,因而他们总是难以寻找到欢乐的港湾停靠。

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们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犹如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疑惑地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这其实很简单!你们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弟子们于是卷起裤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形。

禅师问弟子:“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是呀,我们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

禅师笑道:“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们插秧时也跟着水牛移动,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果然秧都插得很直。

不要只看着脚下,不要只看眼前的拥有,而是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固定的目标,如此才能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少走弯路。

而当一个人为自己制定了目标,确定了自己下一步的方向,他就会全心全意地为目标而奋斗,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胡思乱想在实践目标中遇到的困难,也没有空闲去领会别人的闲言冷语,他尽情享受着奋斗的喜悦与欢乐,最终也会收获成功和自信。

其实,取得成就的人和其他庸庸碌碌的人比起来,机会是一样多的。但是,在100个人当中,往往只有一两个人清楚自己一生要的是什么,他们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可以随时掌握住自己前行的方向,所以他们能够获得成功。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目标的力量,给自己一个期望,建立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只有如此,才能在目标助推下,消除迷惘,泅渡心的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