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学
57454000000007

第7章 看透钱的本质,就了解了金融的真谛——每天读点货币知识

第二篇 基础篇:走近金融的世界

货币的起源:谁人不识孔方兄

在太平洋某些岛屿和若干非洲民族中,以一种贝壳——“加马里”货币来购物,600个“加马里”可换一整匹棉花。再如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居民普遍养狗,所以就以狗牙作货币,一颗狗牙大约可买100个椰子,而娶一位新娘,必须给她几百颗狗牙作礼金!

在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中的雅浦岛,这里的居民使用石头货币。这里每一枚货币叫作“一分”,但这样的一“分”,绝不可以携带在身上。因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的圆形石头,中心还有一个圆窟。照当地人的规定,“分”的体积和直径越大,价值就越高。因此有的价值高的“分”的直径达到5米。这种货币是用石灰岩的矿物——文石刻成的,但雅浦岛上没有文石,当地人要远航到几百里外的帕拉乌岛把大石打下,装在木筏上运回。单是海上那惊险百出的航程,就要历时几个星期。

巨大的石头货币,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不怕盗窃,不怕火烧水浸,经久耐磨,缺点是不易搬运,携带不得。所以用这种货币去购物时,必须要把货主带到石头货币旁边察看成色,然后讲价。

由于搬运艰难,人们卖掉货物换来的石头货币,只好打上印戳,让它留在原地,作为自己的一笔“不动产”。

为什么狗牙和石头也能成为货币?货币为什么能买到任何东西?要解开货币的有关疑问,就必须了解货币是怎么来的。

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为两极,一极是特殊商品——货币,另一极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以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而货币则以价值的体化物或尺度出现,普通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之后,相互之间才可以比较。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

美国著名的金融学家米什金在其著作《货币金融学》中提到,任何履行货币功能的物品必须是被普遍接受的——每个人都愿意用它来支付商品和服务。一种对任何人而言都具有价值的物品是最有可能成为货币的。于是,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商品货币发展到后期,人们自然地选择金银等贵金属作为支付货币。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人们开始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货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称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方便得多。货币上面通常印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人们将其称为铜贝。随着冶炼技术的发达,铜不再是稀贵的金属,人们开始用更加难以获得的金和银作为铸造货币的金属材料。此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金银都是被普遍使用的货币。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金银货币更加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在金融学中,由贵金属或其他有价值的商品构成的货币统称为商品货币。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商品货币都发挥了交易媒介的功能。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商品货币还是被淘汰了,原因在于金属货币太重了,使用不方便,并且流通困难,很难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因此,纸币也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出现了一种“交子”,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初年,成都一带商业十分发达,通货紧张,而当时铸造的铁钱却流通不畅。于是当地16家富户开始私下印制一种可以取代钱币、用楮树皮造的券,后来被称作“交子”。当地政府最初想取缔这种“新货币”,但是这种“新货币”在经济流通中作用却十分明显,于是决定改用官方印制。但是“交子”的诞生地却一直没人发现。

后据历史考证,“交子”最早在成都万佛寺内印制。《成都金融志》中说:“北宋益州的‘交子铺’实为四川历史上最早的货币金融机构,而益州的交子务则是最早由国家批准设立的纸币发行机构。”“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已经不用金元宝或银锭、铜板买东西了,而是用一些“纸”。这些“纸”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它却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换来任何你想要的东西,甚至连黄金也可以交换,这似乎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在商品货币时代,金属货币使用久了,就会出现磨损,变得不足值。人们就意识到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货币进行流通,于是就出现了纸币。纸币在货币金融学中最初的定义为发挥交易媒介功能的纸片。最初,纸币附有可以兑现金属货币的作用,但是最后演变为不兑现纸币。不兑现纸币是不能兑换成黄金或者白银的,但它却拥有同样的购买力,因为它的购买力源于政府的权威和信誉。只要政府宣布它为法定偿还货币,那么在支付债务时,人们都必须接受它,而不能再把它转化为金属货币后再支付。这样一来,纸币比金属货币轻得多,流通方便,加上不需要耗费昂贵的原材料,于是很快就被人们接受了。

事实上,接受纸币也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只有人们对货币发行当局有充分的信任,并且印刷技术发展到足以使伪造极为困难的高级阶段时,纸币方可被接受为交易媒介。

纸币出现的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由此建立的法定货币体制彻底摆脱了黄金和白银对货币总量的制约,这使得当局对货币的控制更加有弹性,更加灵活。如果这样,政府可以无限制地增加货币供应来获得政府收益。当然,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逐渐被引导到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上。凯恩斯对此曾说:“用(通货膨胀)这个办法,政府可以秘密地和难以察觉地没收人民的财富,一百万人中也很难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种偷窃行为。”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以不兑现纸币为基础的法定货币体制之上的。

其实严格来说,纸币并不是货币,因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纸币由于没有价值,不是商品,所以也就不是货币。在现代金融学中,纸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今天我们使用的人民币或者美元等都是由国家信用作为保障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而纸币本身没有和金属货币同样的内在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比国家确定的货币价值小得多,它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货币价值的符号。因为它可以执行货币的部分功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部分国家的纸币还可以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如美元、欧元、人民币等)。纸币的发行量由国家决定,但国家不能决定纸币的实际价值。

货币演进:“以物易物”到纸币做“媒”

你知道我们交换用的货币是怎么演化过来的吗?关于货币的演化,让我们先来听听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讲述的关于上一节中的雅浦群岛的故事吧。

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中有个雅浦群岛,岛上不出产金属,人们使用打制成圆形的石头作为交换媒介,岛民们把这种当货币使用的圆石叫作“费”。

刚开始时由于小岛上居民们的需求量不大,大家都以各自的出产互相交换所需物品,公平买卖。随着岛屿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商品流通规模随之增加。现有的“费”数量明显不够,岛上居民需要更多的“费”来衡量交易物品的价值。由于采集、打磨石头是一件很费工夫的事情,于是雅浦群岛出现了类似“铸币厂”的地方。

随着岛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费”的使用已经极大地制约了商品流通。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岛上发行一种可以代表“费”的纸币。为了便于计算,纸币的面额一般为100费、50费、20费、10费、5费、2费、1费、0.5费、0.2费、0.1费等。这样一来,商品流通效率提高,各地物产、贸易量增加,岛上居民收入提高,就业率也保持稳定增长。

这就是货币的形象产生过程。货币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等数次转变。货币的“祖先”脱胎于一般的商品。某些一般的商品由于其特殊的性能,适合用作交易媒介,于是就摇身一变成了商品家族的新贵——货币。比如贝壳,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它曾经是叱咤风云的“钱”。除了贝壳,还有龟壳、布帛、可可豆、鲸鱼牙,甚至玉米等,都曾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时代充当过货币。后来,取代实物货币的是金属,比如金、银、铜、铁等,它们都曾长时间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在金属货币之后诞生了纸币,也就是所谓的信用货币。

货币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在人类早期历史上,“贝壳”因为其不易获得,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贝壳”因此成为最原始的货币之一。今天的汉字如“赚”“赔”“财”等,都有“贝”字旁,就是当初贝壳作为货币流通的印迹。

2.金属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称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称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3.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4.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货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为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目前世界上共有两百多种货币,流通于世界190多个独立国家和其他地区。作为各国货币主币的纸币,精美、多侧面地反映了该国历史文化的横断面,沟通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交往。目前世界上比较重要的纸币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等。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我们对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也已经不感到陌生了,但新的货币形式还将不断出现。货币如同魔术师的神秘魔术,它神奇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调动着人们的欲望,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用一种看不见的强大力量牵引着人们的行为。我们要正确认识货币,更要正确使用货币。

货币本质:从贝壳到信用卡,什么才是货币

货币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在一般人看来,所谓货币,无非就是可以拿来买东西的人民币、美元或英镑等。以上所说的货币,其实是指“钱”,即流通中的现金或通货。不过在金融学或经济学里,这样定义货币是不准确的,货币的范围要比这个大得多。在今天,支票、信用卡、银行卡都可以作为我们购物时的支付工具。实际上,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无论是商品、劳务还是金融产品的交易,用现金支付的只占极小的比重。

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很多人将货币等同于财富。一个人很富有,我们会说他很有钱;一个人囊中羞涩、生活拮据时,我们会说他没什么钱。这里的钱就指财富,但财富的范围又要比货币宽泛得多。人们购买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和拥有的住宅、轿车等都归为财富之类,但它们不属于货币的范畴。

那么,金融学到底是如何定义货币的呢?通常经济学家将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可以充当交易媒介、价值尺度、价值贮藏、支付手段和安全流动的商品,都可以看作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既可以是黄金白银这样的有形物品,也可以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符号。只要它具有以上五个方面的功能,经济学家都称它为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能和所有的商品交换,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贝壳、金、银、铜等这些实物货币发展到纸币、银行券这些信用货币,现在市场上又出现了虚拟的电子货币,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储值卡、信用卡、电子支票、电子钱包等。

在现代社会中,金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早就渗透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一个人如果没有钱,那么他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如果有了钱,就可以得到物质享受。由于钱有这个作用,所以它就有了一种令人疯狂的魔力,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钱并不完全等于货币。按照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有人不禁要质疑上述论断:人民币、美元、欧元才是货币,肥皂、洗衣粉之类的商品也能说是货币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肥皂、洗衣粉当然不能算是货币,这是为什么呢?

货币的本质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货币是由国家或国家许可的机构发行的,是国家产生后的产物,在国家没有诞生前,货币也不可能产生。其二,货币的发行范围是在全国性的。其三,货币分配的对象是商品。

由货币的本质我们可以看出,货币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1)货币没有价值。它之所以能够交换到有价值的产品,是国家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数量并使普通民众无法伪造货币的方法来实现的。

(2)货币代表的是一种权力,即随时从社会商品总库存中兑现一定份额商品的权力。货币的效用是通过兑现到的商品的数量来决定的。

(3)货币不是商品。

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把金银等贵重金属商品看作是货币的主要形式,这是不对的。

首先,金银只是在19世纪以后才作为主要货币而存在了一段时间,在这之前,主要的货币形式是贝壳、贱金属铸币和纸币,这样,在货币至少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金银作为主要货币形式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

其次,货币的本质只是一种分配商品的权力,所以,贝壳、铸币、纸、金银等都只是权力的载体,就像货币穿的衣服。货币本来没有价值,但因为国家经常会超出商品交易的需要而发行货币,给商人、地主、手工业主、农民等民间群体造成损失,民间就和国家发生了矛盾。经过长期的斗争,民间力量强迫国家给货币穿上有价值的衣服,比如一定量的铜、铁,这就是铸币的来源。

但是国家仍然不会严格按照铸币币材的价值来发行货币,而是经常贬值发行,这种情况是史不绝书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民间公认把金银作为交换中介物,与货币并列流通,制约国家对货币的发行。金银是作为与货币并列的交换中介物而存在的,它的功能主要在于保值,通常会作为财富的贮藏手段而持有。除了一些大宗商品交易之外,社会上大部分的商品流通仍然是用货币来执行的。当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国家侵犯民间利益的情况大为改善,纸币很快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金银只是在国际贸易中才能充当交换中介物的重要角色。

(4)单位货币所能分配到的商品数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货币兑现总数量;二是商品总数量,两者之间是反比的关系。假如货币兑现总数量增加了一倍而商品总数量不变,则商品的平均价格就会增加一倍。假如货币兑现总数量不变而商品总数量减少了一倍,商品的平均价格也会增加一倍。但是,是不是说,假如货币兑现总数量不变而商品总数量增加一倍时,商品的平均价格会下降一倍呢?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因为当商品总数量超过相应的货币兑现总数量的时候,如果货币兑现总数量不增加,那么商品平均价格就会下降,这时候生产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减缓商品的供给以降低价格的下降幅度,降到一定程度后,商品的供给数量就会重新下降到与货币发行数量适应的程度。与此同时,因为国家对货币的供给相对充裕,一般也不会发生货币发行量不能满足商品交易需要的情况。反而是在通常情况下,国家总会超出商品交易的需要而过量发行货币。在封建社会,皇帝或国王过量发行货币可以用于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消费需求和战争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里,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冲销银行死帐等,也会过量发行货币。

(5)人们从获得货币、保存货币到兑现货币,总会保持一个或短或长的时间。其能够实行的基础是人们对社会商品供给具有连续性的预期。货币所能兑现到的商品数量不是取决于货币获得时社会的商品供需状况,而是取决于兑现时社会商品供需状况。由于社会兑现货币总数量和商品供应总数量是经常变动的,所以单位货币所能兑现到的商品数量,也就是货币的价值也是经常变动的。

货币的发明是人类社会组织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货币的发明,不但促进了产品交换、税收管理、产品分配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种在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之外的新型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并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诞生。

货币功能:货币为什么能买到世界上所有的商品

经济学家艾文只能做一件事:讲授经济学原理。物物交换的经济社会中,如果艾文想要获得食物,他就必须找到一个农场主,这个农场主必须既生产他所喜欢的食物,又想学习经济学。可以想象,这需要一定的运气和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引入货币,情况又如何呢?艾文可以为学生讲课,收取货币报酬。然后艾文可以找到任何农场主,用他收到的钱购买他所需要的食物。这样需求的双重巧合问题就可以避免了。艾文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用这些时间,他可以做他最擅长的事:教书。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货币大大降低了花费在交换物品和劳务上的时间,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它使人们可以专注于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同样也可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因此,货币就是买卖的桥梁,是商品流通的中介。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中,货币承担着交易媒介的功能。从远古时期的贝壳,到后来的金银铜,再到纸币,再到现在的电子货币,货币的每一次进步都使买卖变得更加便利。

想要了解货币具有哪些功能,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货币。

1.价值尺度

正如衡量长度的尺子本身有长度,称东西的砝码本身有重量一样,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充当价值尺度。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任何商品的价值,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例如,1辆自行车值200元人民币,只要贴上个标签就可以了。当人们在作这种价值估量的时候,只要在他的头脑中有多少钱的观念就行了。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虽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但是这种观念上的货币仍然要以实在的货币为基础。人们不能任意给商品定价,因为,在货币的价值同其他商品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现实基础就是生产两者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根据各种商品的价值大小,把它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价格。例如,1头牛价值2两黄金,在这里2两黄金就是1头牛的价格。

2.交换媒介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在这里,货币发挥了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它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则起媒介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它由商品变为货币(W—G)和由货币变为商品(G—W)两个过程组成。由于货币在商品流通中作为交换的媒介,它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和地方的限制,扩大了商品交换的品种、数量和地域范围,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由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使商品的买和卖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一个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之后,不一定马上就买;也打破了买和卖空间上的限制,一个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以后,可以就地购买其他商品,也可以在别的地方购买任何其他商品。

3.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商品流通的初期,有些人就把多余的产品换成货币保存起来,贮藏金银被看成是富裕的表现,这是一种朴素的货币贮藏形式。随着商品生产的连续进行,商品生产者要不断地买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他生产和出卖自己的商品要花费时间,并且能否卖掉也没有把握。这样,他为了能够不断地买进,就必须把前次出卖商品所得的货币贮藏起来,这是商品生产者的货币贮藏。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的权力日益增大,一切东西都可以用货币来买卖,货币交换扩展到一切领域。谁占有更多的货币,谁的权力就更大,贮藏货币的欲望也就变得更加强烈,这是一种社会权力的货币贮藏。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4.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因为商品交易最初是用现金支付的。但是,由于各种商品的生产时间不同,有的长些,有的短些,有的还带有季节性。同时,各种商品销售时间也是不同的,有些商品就地销售,销售时间短,有些商品需要远销外地,销售时间长。商品的让渡同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即出现赊购的现象。赊购以后到约定的日期清偿债务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开始是由商品的赊购、预付引起的,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在商品交换和信用事业发达的经济社会里,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交易方式。

在货币当作支付手段的条件下,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货币一方面可以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节省大量现金,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货币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赊买赊卖的情况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间都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其中有人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5.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和银,而且必须脱去铸币的地域性外衣,以金块、银块的形状出现。原来在各国国内发挥作用的铸币以及纸币等在世界市场上都失去作用。

在国内流通中,一般只能由一种货币商品充当价值尺度。在国际上,由于有的国家用金作为价值尺度,有的国家用银作为价值尺度,所以在世界市场上金和银可以同时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后来,在世界市场上,金取得了支配地位,主要由金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国际货币充当一般购买手段,一个国家直接以金、银向另一个国家购买商品。同时作为一般支付手段,国际货币用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如偿付国际债务、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产性支付等。国际货币还充当国际间财富转移的手段,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可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例如,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或由于其他原因把金银转移到外国去。在当代,世界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的差额。

货币制度: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货币也有货币的规矩——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货币制度由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1.货币制度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材料就是规定币材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形成不同的货币制度。比如,货币是用贝壳还是铜铁,是用金银还是纸张,但是哪种物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不是国家随心所欲指定的,而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在法律上加以肯定。目前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对货币材料不再做明确规定。

(2)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规定货币单位包括两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比如,过去铜钱的单位是“文”“贯”,金银的单位是“两”“斤”,人民币的单位是“元”。在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在信用货币尚未脱离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在黄金非货币化后,确定货币单位的值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币的汇率。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主要指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价格标准,辅币是主币的等分,是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是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辅币用贱金属并由国家垄断铸造;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和辅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政府指定机构。

(4)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无限法偿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有限法偿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金属货币制度下,一般而言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则是有限法偿。

(5)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主要分为金属货币的自由铸造与限制铸造、信用货币的分散发行与集中垄断发行。自由铸造指公民有权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在国家造币厂铸造铸币,一般而言主币可以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指只能由国家铸造,辅币为限制铸造。信用货币分散发行指各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发行,早期信用货币是分散发行,目前各国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指定机构。

(6)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作为发行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2.货币制度的演变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随着货币的演变,货币制度也在不停地演变,先后存在过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银本位制的本位货币是银;金本位制则以金为本位货币;金银复本位制的本位货币是金和银;纸币发行以这些金属货币为基础,可以自由兑换。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属货币本位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世界各地都确立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

(1)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中,银本位的历史要早于金本位。银本位制的运行原理类似于金本位制,主要不同点在于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一致。银本位分为银两本位与银币本位。

(2)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形式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①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其主要特点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流通中的辅币和价值符号(如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在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根据两国货币的黄金含量计算汇率,称为金平价。

②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它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在于:其一,金块本位制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但规定纸币或银行券的含金量,纸币或银行券可以兑换为黄金;其二,规定政府集中黄金储备,允许居民当持有本位币的含金量达到一定数额后兑换金块。

③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的相同处在于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流通银行券,没有铸币流通。但规定银行券可以换取外汇,不能兑换黄金。本国中央银行将黄金与外汇存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允许以外汇间接兑换黄金,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比率,从而稳定本币币值。

(3)复本位制。复本位制指一国同时规定金和银为本位币。在复本位制下金与银都如在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下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与熔化,自由输出输入。

复本位制从表面上看能够使本位货币金属有更充足的来源,使货币数量更好地满足商品生产与交换不断扩大的需要,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货币制度。“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金银两种金属中市场价值高于官方确定比价的不断被人们收藏时,金银两者中的“贵”金属最终会退出流通,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

(4)纸币本位制。纸币本位又称作信用本位制,由于从国家法律而论,纸币已经无须以金属货币作为发行准备。纸币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的是纸币和银行存款,并且通过调节货币数量影响经济活动。

纸币制度自实行之日起就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主张恢复金本位的人认为只有使货币能兑换为金,才能从物质基础上限制政府的草率行为,促使政府谨慎行事。赞同纸币本位制的人则认为,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以实现预订的经济目标,已经成为经济政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货币的时间价值:今日的1元未来价值多少

一个虔诚的教徒有一天遇见了上帝,就问:“上帝啊,对你而言,一百年意味着什么?”上帝回答说:“不过一瞬间而已。”教徒又问:“那100万元呢?”“不过1元钱而已。”于是教徒很高兴地说:“上帝呀,请给我100万元钱吧!”上帝给了他一个让人绝望的回答:“没问题,请等我一瞬间。”会心一笑后请认真思考一下,这个小幽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相同的1元钱在今天和将来的价值是否相同?

很多人都会说是的,但经济学家说:不同。为什么?回答是,因为人们具有时间偏好——人们在消费时总是抱着赶早不赶晚的态度,认为现期消费产生的效用要大于对同样商品的未来消费产生的效用。因此,即使相同的1元钱在今天和未来都能买到相同的商品,其价值却不相同——因为相同的商品在今天和未来所产生的效用是不相同的。正是人们的时间偏好使货币具有了时间价值。这也正是上面那个小幽默的寓意所在: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今天的1元钱到明年可能就不是1元钱了,通常今天1元钱的价值要多于明天的1元钱。

本杰明·弗兰克说:钱生钱,并且所生之钱会生出更多的钱。这就是货币时间价值的本质。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个概念认为,目前拥有的货币比未来收到的同样金额的货币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目前拥有的货币可以进行投资,在目前到未来这段时间里获得复利。即使没有通货膨胀的影响,只要存在投资机会,货币的现值就一定大于它的未来价值。专家给出的定义: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如果从投资者角度分析,投资就是将目前的消费推迟到将来,把这1元钱用于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投资是要求报酬的,这个报酬就是货币时间价值。当然也可以这样考虑,由于投资者消费时间向后推迟,货币的时间价值就可以理解为是对投资者牺牲当前消费的一种补偿。

投资可以获得收入、银行存款可以给储户带来利息,今天收到的1元钱比明天收到的1元钱更值钱。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如果您将现在的100元存入银行,存款利率假设为5%,那么一年后将可得到105元。这5元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或者说货币的时间价值是5%。

假设一年后,我们继续把所得的105元按同样的利率存入银行,则又过一年后,您将获得110.25元。第二年的利息比第一年多出0.25元,这是由第一年5元利息创造的利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利计算或者利滚利。以此方式年复一年地存款,则当初的100元将会不断地增加,年限够长的话,到时可能是当初的几倍,几十倍。通过科学计算,如果将100元存入银行连续50年,假设每年利率维持在5%,50年后您将有1146.74元!

在现实生活中,货币的时间价值有两种计算方式:单利和复利。

单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每一次都按照原先融资双方确认的本金计算利息,每次计算的利息并不转入下一次本金中。比如,A借B100元,双方商定年利率为5%,3年归还,按单利计算,则A3年后应收的利息为3×100×5%=15元。

在单利计算利息时,隐含着这样的假设:每次计算的利息并不自动转为本金,而是借款人代为保存或由贷款人取走,因而不产生利息。

复利是指每一次计算出利息后,即将利息重新加入本金,从而使下一次的利息计算在上一次的本利和的基础上进行,说白了也就是利滚利。上例中,如A与B商定双方按复利计算利息,那么A3年后应得的本利和计算如下:

第1年利息:100×5%=5;

转为本金后,第2年利息(100+5)×5%=5.25;

转为本金后,第3年利息(105+5.25)×5%=5.5125;

加上本金,第3年的本利和为105+5.25+5.5125=115.7625。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复利带来的巨大利润。事实上对于财富来说,复利是最大的奇迹。假设您将1元钱投资到股票市场,每次收到的红利都进行再投资,如果每年投资能获得15%的收益率,根据科学计算,1元钱连续投资100年后的收益将近120万元!

无论是从公司还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财务决策的制定主要是依据不同投资选择的收益。例如,如果今天你手中有1万美元想投资,你必须决定怎样运用这笔钱来取得最大的收益。如果你用这笔钱投资,在5年后可以获得1.5万美元的收益,或者是在8年后可获得2万美元的回报,你将如何选择?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决定这两项投资哪项给你带来的收益最大。

从另一方面来讲,早得到的1美元就比晚得到的1美元更有价值,这是因为1美元得到的越早,它就可以更快地进行投资获得收益。这意味着5年期投资比8年期投资更有价值吗?不一定,因为8年期的投资收益率通常高于5年期的投资。为了决定哪项投资更有价值,我们需要比较同一时点上两项投资的报酬率,也就是说,我们要比较所谓的等值货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重新估价来求得上面两项投资的现值和在未来不同时点的预期收益(5年后的1.5万美元和8年后的2万美元)。

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巨大效应正在于此,货币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后,会增加价值。换句话说,货币用于投资并经历一定时间后会增值,增值部分即为时间价值。今天的1元钱和一年后的1元钱的潜在经济价值是不相等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因为现在的1元钱在一年之后,可以超过1元钱。如果把这1元钱用于投资,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投资会有一个收益,而这个收益就是时间的价值。

时间就是金钱。货币的时间价值对个人理财很重要的启示是:理财要尽早规划,尽早行动,这样才能让您的财富不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