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放下,就是幸福
57451900000004

第4章 心灵载不动太多的身外之物

——放下名利,走得更远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平淡是一种幸福,平淡是一份温馨。但是,世俗中人很难甘于平淡,不是平淡不好,而是不愿舍弃那“名”和“利”。其实,名利是重石,它只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而不会给你幸福。放下名利,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在名利旋涡中寻回单纯的自己

有智慧的人,在短暂的人生里,视荣华富贵如同浮云、梦境,也如草上的露水。而愚痴者则是被权势名利所迷惑。

名利的旋涡容易让人迷失自己。

正如佛家所言,在无常的人生里,山河大地危脆,世间不断遭到破坏。佛陀要我们时时警惕,照顾好自己的心,不要与身外的名利、地位等纠缠不清,心若有贪念——贪名利、地位、权势,等等,这一生不仅不会快乐,还会过得很辛苦。凡夫就是时时在名利的旋涡里打转,才会由不得自己。

佛说人有20难,而富贵学道就是第二难。在其中,佛提到:凡夫易被名利牵,贡高只因权势显;谦和好礼心有爱,富贵学道也不难。

这句话告诉人们,在学佛路上,最重要的是调适身心,只要身心调好,世间就没有难以解决的困难。人生最大的烦恼是心中有贪欲,佛陀告诉我们,生命不长久,寿命一期期不断地轮转,我们容易在无常、短暂的生命中起惑造业,因业力、烦恼的牵缠,让人人心行颠倒迷失。知道富贵学道比较困难,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富贵的人容易迷失道心。世间有多少人,在尚未显达前非常努力,低声下气,认真地付出自己的能力,以争取他人信任。有朝一日,当他财、名、利共聚时,傲慢之心就随之而生,忘了当初困顿的生活,这是因权势名利牵缠着他的心。

很久以前,佛教创立后,很多的国王、大臣也皈依三宝,虽然他们处于富贵名利当中,但是经过佛法的洗练后,逐渐了解佛法的真理,进而成为一国仁王、仁臣。

不过,在佛法普及人心的同时,也有人燃起了利欲之心。譬如提婆达多,他原本是佛陀的弟子,在皈依出家后,看到佛陀受到很多人尊重敬仰,许多国王、大臣、长者都来皈投佛陀座下。佛陀能统理大众,提婆达多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于是就开始生起贡高之心。因为他本身的条件不仅是释迦种族,也是王子之一。他想:既然佛能得到天下人的尊重,难道我就不可以?于是,为了要超越佛陀,他开始追求利养。当时频婆娑罗王的太子阿阇世年轻气盛,也有着贡高我慢的心态,又受提婆达多的影响、唆使,两人意志相投,最后竟衍变成一个篡夺王位、杀父害母,另一个则是屡次要伤害佛陀、分散佛陀的僧团。可后来事与愿违,只得以失败告终。

所以说,人心一旦被名利牵制,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有智慧的人,在短暂的人生里,视荣华富贵如同浮云、梦境,也如草上的露水。而愚痴者总是被权势名利所迷惑。

孔子曾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家境极其贫困,但内心却快乐无比,这种精神连孔子都不禁赞叹、折服。而在现实中,能做到这点的人少之又少,不过唯其如此,这类人才更值得人们钦佩欣赏。

一对夫妻年轻时共同创业,到了中年终于小有成就,公司净资产达1000多万,而且发展势头良好,提起这对夫妻,商界的人都伸大拇指。然而就在他们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两人却隐退了,他们辞去了董事长、总经理的职务,将大部分股份卖给一个他们平时就很欣赏的企业家,将房子和车委托给好朋友照管,两个人潇洒地环游世界去了。消息传出后,大家都觉得太可惜了,一些亲戚朋友也不理解,讽刺他们说:“年龄这么大了,办事却像小孩一样,那么大的家业说丢就丢,放着好好的老总不做,偏要去环游世界!”

在一些人眼里,这对夫妻从此以后再也体验不到当老总的风光。可环游世界一直就是这对夫妻的理想,他们抛弃了虚名浮利得到了生活的真正乐趣,名利被他们看作是生命的修饰物,而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一个人如若有看淡名利的人生态度,那么面对生活,他也就更易于找到乐观的一面。如此方能在纷繁的世界里,在自己的心中,构筑一片宁静的田园。

真正的快乐与金钱或地位是没有直接联系的。人们的烦恼多半来自对名利的追逐。若身陷追逐名利的繁杂事务中,即使地位显赫,也没有快乐可言。

富与贵并不是永恒的,只有在名利的旋涡中寻回单纯的自己才是最明智的。

身无分文,也可以开心快乐

外在的财富都是过眼浮云,内在的财富才是永远的财富。

我们一向以为,浪漫只是有钱人的专利,他们可以用鲜花、烛光、音乐来营造出如梦如幻的多彩世界,却没有想到还有一种不需要金钱的投入就能营造出来的别致浪漫。作为一个清贫者,我们应调整好自己现在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不要以为只有有钱的人才能开心快乐,采取适当的方式,即使我们身无分文,也可以开心快乐。

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阳光刺眼,大街上没几个行人,晓芸独自从天桥上走过,看见一个小伙子在吃力地背着个姑娘上天桥,小伙子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像这样的事,平时晓芸见多了,所以她开始时并没有太在意。但是当她从他们身边走过的那一瞬间,她突然感到那男孩子的两腿抖得厉害,不像平时遇到的那种玩闹的恋人。于是晓芸走上前去帮忙搀扶,问男孩:“她生病了吧?是去医院吗?怎么不打车?”男孩只是低头不语。

来到天桥上,姑娘忽然大笑起来,男孩一边擦脸一边忙向晓芸道歉:“对不起,谢谢您,我们是在玩游戏。”

“什么?”晓芸尴尬中有些恼怒。

姑娘好久才停止住笑,上前解释道:“今天是我们结婚三周年纪念日,我们特意来逛街,本想买点东西庆祝,不过都太贵了,我们舍不得钱。于是想起以前上学时读过的一篇文章,文章里的主人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的结婚周年的。于是我们便照做了。

“我们没有钱,我不让他买什么礼物作纪念,可是他有的是力气,所以我才让他背我上天桥,一趟算一年,才背了一个来回,他就累成这样了。若是将来我们结婚30周年,40周年,我还让他背我那么多个来回,他还得背……”

姑娘一边心疼地为男孩拭着额头的汗珠,一边又笑了起来。

如果不是亲眼见证,晓芸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样贫穷的两个人,却能过得这么开心。

幸福从未明码标价,就像上述故事中的那对小夫妻,没有钱也可以获得幸福。所以,那些把财富作为追求幸福的资本的人是多么的愚蠢。耗尽一生的精力追求而来的物质财富并非能买来幸福,与其在临死之时带着遗憾而去,不如在有生之年把这些物质的财富转化为内心的珍宝。镌刻在棺木上的珍珠玛瑙远不如一句赞美的墓志铭更有意义。

一对青年男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甜蜜的爱情高潮过去之后,他们开始面对日益艰难的生计。妻子整天为缺少财富而忧郁不乐,他们需要很多很多的钱,1万,10万,最好有100万。有了钱才能买房子,买家具家电,才能吃好的、穿好的……可是他们的钱太少了,少得只够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支。她的丈夫却是个很乐观的人,丈夫不断寻找机会开导妻子。

有一天,他们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朋友说,他的病是累出来的,常常为了挣钱不吃饭不睡觉。回到家里,丈夫就问妻子:“下次如果给你钱,但同时让你跟他一样躺在医院里,你要不要?”妻子想了想,说:“不要。”

过了几天,他们去郊外散步。他们经过的路边有一幢漂亮的别墅,从别墅里走出来一对白发苍苍的老者。丈夫又问妻子:“假如现在就让你住上这样的别墅,同时变得跟他们一样老,你愿意不愿意?”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愿意呢。”

他们所在的城市破获了一起重大团伙抢劫案,这个团伙的主犯抢劫现钞超过100万,被法院判处死刑。罪犯押赴刑场的那一天,丈夫对妻子说:“假如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去死,你干不干?”妻子生气了:“你胡说什么呀?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丈夫笑了:“这就对了。你看,我们原来是这么富有:我们拥有生命,拥有青春和健康,这些财富已经超过了100万,我们还有靠劳动创造财富的双手,你还愁什么呢?”妻子把丈夫的话细细地咀嚼品味了一番,也变得快乐起来。

所以,即使你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也不必悲伤,幸福与否从来都不是靠物质财富来衡量的。如果你拥有足够的财富,那么请你珍惜你的财富,布施给需要它的人,即使是给没有鞋穿的人买一双鞋,你就帮助他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幸福。

一个认清了生命本质的人从不会热衷于囤积财富,囤积对他来说并无意义,囤积财富的人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已。这样的人知道外在的财富都是过眼浮云,内在的财富才是永远的财富。精神与物质二者孰重孰轻,是追求万贯家财还是寻求内心的宁静,只有参透人生的人才能给出适当的答案。

淡泊名利,克己制欲

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人生在世,无论贵贱贫富、逆顺穷达,都少不了要与名利打交道。对待名利,人们有着不同的态度,有的人追名逐利,有的人淡泊名利。放眼古今,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是淡泊名利的代表者。他们都实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目标,他们对个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上。

居里夫人是著名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903年12月,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奖金大量地捐赠给需要的人。

居里夫人如此严谨而富有责任心的作风,这种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的精神,实在是让人佩服。俗话说:“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只有学会淡泊名利,人才会更加高尚。

《红楼梦》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那些贪腐者们追求的其实不外乎身体的舒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这些奢侈腐化的追求,到头来终究只是一场空。

有一个人,潦倒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

那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晚上没有合眼。他家地上已经到处都是金币了,就算这一辈子什么也不做,这些钱也足够他花的了。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他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

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还是等钱再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这样直到他虚弱得连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了。最后他死在了钱袋的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穷人因为不知足而死,到死也成不了富人,可见不懂得克制欲望是多么可怕。

常言道:淡泊名利,克己制欲。何为“淡泊”?是朱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行坚定”的随和,还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抑或郑板桥“难得糊涂”的豁达?古往今来,这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凡是真正“淡泊”的人,方能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视名利如粪土,心态平和,操守清廉。俗话说:“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人降临世界的时候,手是合拢的,似乎在说:“世界是我的。”人离开世界时手是张开的,仿佛在说:“瞧哪,我什么都没有带走。”人一死,双脚一蹬,生命便终止了,身前的种种,人又能带走哪一样呢?名和利都只是暂时的,看开了这一点,生活也便轻松了。

只有卸下身上的重负,才能看到生活真正的本质。从古至今上演了太多为名利而亡的故事,名利不是人们活着的终极目标,还有更有价值的追求。其实,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我们要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这样才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淡名寡欲,安贫乐道

不看重那些闲名、虚名,淡看一切的名利,才是一种智慧。

一位著名的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赶来送别。

大家到齐后发现禅师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禅师此时望着满院的僧众和来客,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禅师说完,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也没有人懂禅师到底是什么意思。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问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小和尚的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去埋怨的目光。旁边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还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连鼎鼎大名的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还当什么和尚,这时院子里闹哄哄的。

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道:“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闭目合十,就此离去。此时小和尚已经热泪盈眶,他心中暗暗庆幸能为师父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其他小和尚立刻围了起来,众僧纷纷责问:“真是岂有此理!连咱们的老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众僧追问道:“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有多少人为了这样的闲名而终其一生,世上能做到舍弃名利、除去闲名的人又有几个呢?

其实,人生关心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令人挂念的事就是自己的名誉、地位如何。老禅师明白名利的危害性,所以淡看名利,去除闲名。在现在的社会里,很少有人不重视自己的地位和名声,诸如在亲人中的地位、在家庭里的地位、在朋友中的地位、在公司里的地位,等等,总要求得到一个合乎自己身份的地位。

世人贪名逐利,你欺我骗,斤斤计较成败得失,人生本来就不易,人们何必看得那么重?如果人把生命都耗费在虚有的名利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除去闲名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看淡名利,做到无争、无价、安宁、幸福。要知道,那些闲名只不过是人生的泡沫与尘灰,我们又何必抵死相争呢?

以药王美称载入史册的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少年时代,酷爱文学,立志写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可后来突然发生的一场天灾人祸,使他改变了志向。

这一年,华原一带大旱,井水干涸,庄稼枯死,接着又瘟疫流行,许多村庄成了“无人乡”。孙思邈也染上了疫症,幸亏一位云游郎中路过此处,用几剂良药救了他的性命。这件事引起了孙思邈的深思。他想,在猖獗的瘟疫面前,自己的满腹诗书一点用也没有;连两榜进士出身的华原县县令也逃之夭夭,把十几万黎民百姓丢给了张着血盆大口的瘟神。相比之下,那云游郎中就显得高尚多了。于是,他决心抛却功名,做一个为天下黎民百姓赐药治病的好医生。

可时过不久,朝廷突然传下圣旨,急宣孙思邈进京,授官国子监博士。

一些乡亲暗暗替孙思邈高兴,说他进京当了大官,有了功名利禄,就能享一辈子富贵荣华了。

谁知孙思邈根本不把所谓的功名、厚禄看在眼里。他向钦差施了一礼,辞谢道:“请钦差大人回复圣上,思邈不才,且弃文习医多时,不能应诏赴京……”

钦差笑着劝说道:“圣上知你能诗善赋,特命下官前来诏请。请不要过谦,马上随下官进京吧!”

孙思邈还是再三推辞。钦差变了脸,怒喝道:“不必多说。限你三日内进京面君,违了期限,以欺君论罪。”说罢,催马而去。

当天晚上,孙思邈辗转反侧,冥思苦想:三天之后我若还不赴京,朝廷必定不肯罢休。看来,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只有远走高飞、浪迹天涯了。就这样,孙思邈毅然告辞慈母,离开了故乡。

虚名者,有名无实,或果其名而不果其实之谓也。孙思邈深谙所谓闲名之无用,恪守为天下黎民百姓赐药治病的志向实在令人钦佩!

与世俗之人“讨名”、“买名”相反,真正的名人却是“逃名”、“除名”的,他们视虚名为粪土,并且对此弃之如敝屣。

我们只有心静下来,不要总是奢望过多的繁华与名利,懂得安守,懂得安贫乐道,以淡名寡欲的思想,真正做到除去自己的闲名,以一颗自然、平常之心来对待我们的任何处境,快乐、自在才会常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

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

对待名利过度,最重要的就是“超脱”。

“名利”这个东西,一般人都是持有一种向往的态度,如果说一点都不渴望那是不现实的。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对待名利。如果陷在名利的围城里不能自拔,追求名利过度,利欲熏心,最终只能将自己的心神精力全部耗费殆尽在所谓的“名”与“利”上,将自己原本纯净、安然、幸福、快乐的内心变成一片没有生机、黑暗阴森的坟墓。

慧忠禅师曾经对众弟子说:“青藤攀附树枝,爬上了寒松顶;白云疏淡洁白,出没于天空之中。世间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忙碌。”世间的人在忙些什么呢?其实不外乎是名和利。万物清闲,人又何必为了争名夺利而使自己不得清闲呢?摆脱名利等外物的束缚,才能体会“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惬意。

人生本来就不易,如果把生命都耗费在那些虚有的名利上,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对于生命而言,名利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不争名夺利也是名士良臣普遍的心态。

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十九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到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晋国继承王位,介子推为了国家的复兴,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去争功,不愿居功邀赏。有的大臣鼓动介子推去找晋文公争功要官,介子推回答说:“我宁愿终生当平民,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于是,介子推一直躲在家里侍奉老母亲。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写了一首《龙蛇歌》贴在晋都宫门。晋文公醒悟过来,十分悔恨,命令全国上下一起寻找介子推。后来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晋文公立即带领众大臣来到绵山,派人登山寻找。绵山雄伟高大、崖陡洞幽、沟壑纵横、深谷野岭,树林又茂密,兵士大臣四处寻找呼喊,也不见介子推的踪影。这时有的大臣献计说:“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出山来。”

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便下令士兵将谷内的干草树木点燃,时值清明节期间,春季绵山风很大,火越烧越旺,从小山谷烧到另一大山谷,后蔓延到深山镇宅沟一带。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出来。晋文公又派人再次登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山崖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仔细看,只见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在名利面前,介子推既不去争功,也不愿居功邀赏,其境界着实令人钦佩。

古人云:“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大意是,不追求官爵的人,不因为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荣辱面前一样达观,他也就无所谓忧愁。所以,古时圣贤一向主张“至誉无誉”。也就是说,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同样,最大的名利就是忘记名利,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并做到这一点。

对待名利得失,有的人执着不放,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执着不放者,为名利得失所困扰,终日不得解脱,陷于名利的囹圄;泰然处之者,心怀天下,则放松自如,心境豁达。

当我们跳出个人名利的泥沼,登高望远,便会发觉自身的渺小,那些功名利禄在这时看来,便没那么重要了,这时的心境也会豁然开朗起来。所谓心怀天下的人,自然不会为名利所困扰。当然,也有人是览物而喜、览物而悲,或是对身边平凡的快乐视而不见、漫不经心,以致让它从自己的身边悄悄溜走却毫不知觉,而自己却对那遥不可及的非凡快乐梦寐以求,其结果只是平添烦恼而无所获。所以,对待名利,最重要的就是“超脱”。

人生在世要想不被名利所败,不为名利所害,就要勇于超脱,懂得超脱名利,超脱自己的内心,这样才不会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人生也才得以超脱自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进一步,容易;退一步,难。大多数人能成功,却不能全身而退;少数人看透功名实质,重视过程,淡看结果,终能功成身退。

《道德经》中提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业既成,引身退去,天道使然。花开果生,果结花谢,自然之道。老子对人生的洞察真正体现了一种智者的深邃,他只一眼便窥透了深层的人性内核。人莫不爱财慕富,贪恋权势,但凡能够及时抽身引退,总能一生圆满。真正做到功成身退,才算是掌握了生命的平衡之道。

功成身退并非指一定要隐居山林,归隐田园。功成身退其实是一种对待功名的态度,即使有了大功劳也不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为谁雄,只会引来无妄之灾。

数千年来,中国历史一直上演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政治的险恶,入世与出世,一直是仁人志士艰难的抉择,痛苦无奈。青史上许多留名之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功”与“身”的平衡点。

让我们从一位历史人物身上看看他对功成身退的绝佳演绎吧:

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石琚考中进士,任邢台县令。当时官场腐败,贪污成风,邢台守吏更是贪婪恶暴,强夺民财。在此环境之下,石琚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不仅不贪不占,还多次告诫别人不要贪取不义之财。他常对人说:“君子求财,取之有道,怎么能利令智昏,干下不仁不义之事呢?人们都知钱财的妙处,却不闻不问不义之财所带来的隐患,这是许多人最后遭祸的根源啊。”

有人对石琚的劝告一笑置之,还嘲笑他说:“世事如此,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吗?你的这些高论说来动听,实际上却全无用处,你何苦自守清贫、不识时务呢?要知无财才是大祸,你身在祸中,尚且不知,岂不遭人耻笑?切不可再言此事了。”石琚又气又怒,他当面对邢台守吏又规劝说:“一个人到了见利不见害的地步,他就要大祸临头了。你敛财无度,不计利害,你自以为计,在我看来却是愚蠢至极。回头是岸,我实不忍见到你东窗事发的那一天。”邢台守吏拒不认错,私下竟反咬一口,向朝廷上书诬陷他贪赃枉法。结果,邢台守吏终因贪污受到严惩,其他违法官吏也一一治罪,石琚因清廉无私,虽多受诬陷却平安无事。

石琚官职屡屡升迁,有人便私下向他讨教升官的秘诀,石琚总是一笑说:“我不想升迁,凡事凭良心无私,这个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他们不屑做罢了。”来讨教的人不信此说,认为石琚是在敷衍自己,心怀怨气,石琚见此又是一笑道:“人们过分相信智慧之说,却轻视不用智慧的功效,这就是所谓的偏见吧。”

金世宗时,世宗任命石琚为参知政事,万不想石琚却百般推辞。金世宗十分惊异,私下对他说:“如此高位,人人朝思暮想,你却不思谢恩,这是何故?”石琚以才德不堪作答,金世宗仍不改初衷。石琚的亲朋好友力劝石琚,他们惶急道:“这是天下的喜事,只有傻瓜才会避之再三。你一生聪明过人,怎会这样愚钝呢?万一惹恼了皇上,我们家族都要受到牵连,天下人更会笑你不识好歹。”石琚面对责难,一言不发。他见众亲友喋喋不休,最后长叹说:“俗话说,身不由己,看来我是不能坚持己见了。”

石琚无奈之下接受了朝廷的任命,私下却对妻子忧虑地说:“树大招风,位高多难,我是担心无妄之灾啊。”他的妻子不以为然,说道:“你不贪不占、正义无私,皇上又宠信于你,你还怕什么呢?”石琚苦笑道:“身处高位,便是众矢之的,无端被害者比比皆是,岂是有罪与无罪那么简单?再说皇上的宠信也是多变的,看不透这一点,就是不智啊。”

石琚在任太子少师之时,曾奏请皇上让太子熟悉政事,嫉恨他的人便就此事攻击他别有用心,想借此赢取太子的恩宠。金世宗听来十分生气,后细心观察,才认定石琚不是这样的人。金世宗把别人诬陷他的话对石琚说了,石琚所受的震撼十分强烈,他趁此坚辞太子少师之位,再不敢轻易进言。

大定十八年(1178年),石琚升任右丞相,位极人臣,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石琚表面上虚与委蛇,私下却决心辞官归居。他开导不解的家人故旧说:“我一生勤勉,所幸得此高位,这都是皇上的恩典,心愿已足。人生在世,祸在当止不止,贪心恋栈。”他一次又一次地上书辞官,金世宗见挽留不住,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世人对此事议论纷纷,金世宗却感叹说:“石琚大智若愚,这样的大才天下再无二人了,凡夫俗子怎知他的心意呢?”

石琚可谓深谙进退之道,能进能退,把握得极其有度,所以才能在官场混迹多年而屹然不倒。

提及石琚,不由让人联想到李斯,当初他贵为秦相时,“持而盈,揣而锐”,最后却以悲剧收场。临刑之时,李斯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他临死才幡然醒悟,渴望重新返璞归真,在平淡生活中找寻幸福,但悔之晚矣。

进一步,容易;退一步,难。大多数人能成功,却不能全身而退;少数人看透功名实质,重视过程,淡看结果,终能功成身退。

懂得淡泊,让内心宁静

看淡名利,不被其诱惑,反而会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浮生一梦,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过客,当他离去的时候,身后的名声也随即迅速落入忘川。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这样说:“每个人生存的时间都是短暂的,他在地上居住的那个角落是狭小的,最长久的名声死后也是短暂的,甚至这名声也只是被可怜的一代代后人所持续,这些人也将很快死去,他们甚至于不知道自己,更不必说早已死去的人了。”

在现实生活中存活的芸芸众生们,整日为了功名利禄杀红了眼睛,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了纸醉金迷的无尽欲望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他们忘记了生命的意义,忘记了这种殚精竭虑的劳碌奔波的本质目的。人活一世,草活一秋,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活得洒脱一些呢?正如唐伯虎《桃花庵歌》中所写的: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你得驱驰我得闲。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唯有淡泊才能走远,唯有淡泊才能自由,唯有淡泊才能明志,也唯有淡泊,才能让内心得以宁静。

古时的隐士荣启期,穷得九十岁还没有一条腰带,用野麻搓一条绳子系腰,但他从容潇洒地弹琴。孔子的学生原宪的衣服补丁摞补丁,脚上的鞋也是前后都是窟窿,可他仍然悠闲地唱歌。古希腊哲学家拉尔修,笑容一直挂在脸上,他完全没有什么享受的欲望,当他看见一个小孩在河边用双手捧水喝,喝得甜滋滋的样子,他干脆把自己仅有的一个饭碗也扔掉了。

不去掉欲望就不会知足,一个过于贪婪的人永不会满足,他将时时处在渴求和痛苦之中。一个人需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虽然我们渴望成功,渴望能在有生之年画出优美的轨迹,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快乐生活,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功。这种成功,不必努力苛求轰轰烈烈,不一定要有那种揭天地之奥秘、救万民于水火的豪情,只是一份平平淡淡的追求,这就足矣。

生活,并不是只有功和利。尽管人必须去奔波赚钱才可以生存,尽管生活中有许多无奈和烦恼。然而,只要我们拥有一份淡泊之心,量力而行,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能做到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样来去不觉。生活,便会变得轻松得多。

有了这份平淡的处世心态,你就会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快乐地生活。

也许,你没有辉煌的业绩可以炫耀,没有大把的钞票可以挥霍,但你拥有淡泊,这便是人生求之难得的幸福了。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一种真我,是英雄本色。追求淡泊者,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开满鲜花,永远芳香四溢;追求名利者,生活的道路上会遍布陷阱,只能在生命终结的一刹那体会到稍纵即逝的一丝快乐。

懂得淡泊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姿态。若能保持这种姿态,就能在名利的追逐中保持一种神宁气静的心态,在人生的大道上迈出自信与豪迈的步伐,让心灵回归到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丰富、自由、纯净,体味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忍对虚名,不受诱惑

追求名誉难免为虚名所累,误了一生。其实看开了,虚名不过是个累人的噱头而已。

《论语·公冶长》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令尹子文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名宰相,姓斗,名豰于菟。以上是孔子和弟子子张的对话。子张说:“老师,楚国人子文三次做宰相,又三次被罢免,但是他三起三落时没有任何的喜色,也没有任何的怒色。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像令尹子文这样的人的修养可以说非常之高,宠辱不惊且淡泊明志,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我们平常看到的情况多半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高兴的事谁能不喜形于色呢?但是这个楚国宰相却没有这样。后来他又几次下台了,一般人肯定是心灰意冷或者心有不甘,但是他依然故我,丝毫不见怒色、忧色。这就是人生的修养。富贵名利当然人人都想要,但是得之受惊,或者失之若惊就谈不上什么高境界。

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得失竞争的世界里,儒家的名利观对我们来说很有借鉴意义。许多人因为参不透名利,结果在复杂的人事变动中患得患失,宠辱皆惊。结果自己不开心,对于现实状况也于事无补,反而让自己陷入名利沼泽,被虚名累坏己身,真是得不偿失。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而因为好名,所以也就有了沽名钓誉的人。

有一个书生因为像晋人车胤那样借萤火夜读,在乡里出了名,乡里的人都十分敬仰他的所作所为。一天早晨,有一人去拜访他,想向他求教。可是这位书生的家人告诉拜访者,说书生不在家,已经出门了。来拜访的人十分不解地问:“哪里有夜里借萤火读书,学一个通宵,而清晨大好的时光不读书却去干别的杂事的道理?”家人如实地回答说:“没有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捕萤,所以一大早出去了,到黄昏的时候就会回来的。”

这个故事读来令人啼笑皆非,车胤夜读是真用功、真求知,而这个虚伪的书生竟在大好的天光下出门捕萤,黄昏再回来装模作样地表演一番,完全是本末倒置,“名”是有了,但时间一长难免会露出马脚。靠一时的投机哗众取宠,这样的“名”往往很短暂,如过眼云烟,很快会被世人遗忘。那时,这位“名人”便也不再风光了。

追求名誉难免为虚名所累,误了一生。其实看开了,虚名不过是个累人的噱头而已,可惜的是太多人被它牵制、累坏。

虚名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的满足感,所以争虚名的事常有发生。虚名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争夺虚名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历史上多少悲剧出于争名夺誉,人们只看到了虚名表面的好处,却不知道在虚名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难,为了承受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暗中钩心斗角,明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为仇,兄弟自相残杀,虚名之累,有什么好处?

应对虚名,我们要力求不受它的诱惑,不使自己背上虚名这种沉重的思想包袱。“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这个道理。一有名气,争得了这份荣誉,必然要受到一些非难和妒忌,于是就要作好承受外界压力的心理准备。有时由于这种虚名的获得,使人缺乏冷静的心态,忘乎所以,而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一切都是虚的,若不作进一步的努力,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说虚名害人,不可追逐,而应尽全力忍对虚名的羡慕之心。

虚名是人心灵上的大包袱,让人没有一刻轻松,让人失去自我,让人失掉别人的尊重与承认,更危险的是贪慕虚名可能会为对手制造机会,到时受到的伤害有多惨重,是无可估量的。

高功厚名,华丽转身

高功厚名之后,华丽地转身意味着更高、更有意义的人生新起点。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过的一句孔子的话。孔子认为一个君子最大的毛病就是担忧自己死了以后默默无闻,没有人能再记得他。这是一个大问题,几乎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这样的想法。没有人喜欢一生都很平凡,没有人不想要别人记住自己,但是要想留名青史也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灿烂历史,500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有多少个生命来过这个世界上呢?不计其数。但是在这条岁月的星河上,我们能看到的闪亮星星并没有多少。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就有几百个,王公大臣更是多如牛毛,可惜的是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痕迹的人是少之又少。“求名当求万世名”,这个说法不假。但时间像大浪淘沙能把所有的人与事带走,能留名的真的寥若晨星。

煤,从不披上华丽的外衣,称它黑子,它毫不介意;赞它乌金,也不沾沾自喜。为了把光和热贡献给人类,心甘情愿地化为灰烬、尘泥。正如郑板桥词云:“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多风雨几晴和/愁风愁雨愁不尽/总是南柯。”然而我们都好名,人类的虚荣心让我们以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是与众不同的,其实人与人之间还真的差不了多少。就算你在世的时候是万众瞩目的明星或其他大人物,可是死后却未必有人还买你的账。

其实在高功厚名之后,华丽地转身意味着更高、更有意义的人生新起点。

1975年,比尔·盖茨与他的伙伴创立了微软公司。30多年里,盖茨驾驭着这个软件公司,用技术一步步地扩充着帝国版图,改变和影响着全球。如今,执掌微软31年的盖茨终于作出“归隐山林”的决定——他将逐步退出公司的日常管理,转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这对微软意味着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但对世界却意味着多了一个身价500亿美元的全职慈善家。

2006年6月15日,比尔·盖茨宣布,他将逐步移交其日常工作,以便将更多时间投入“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所从事的慈善事业。为确保平稳有序地过渡,盖茨表示此次的过渡期为两年,2008年7月之后,盖茨将放弃全部日常管理工作,只保留董事长一职。

盖茨当天发表声明说,淡出微软日常事务对他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他对慈善事业有着同样的热情,并且认为这也是一份十分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事业。

比尔·盖茨说过,他的全部财富将用于捐赠,而不是留给自己的3个孩子。“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好的方式来使用它。”

像比尔·盖茨一样,一个明智的人要清楚自己该处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为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功成名就时“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及时转身,去做自己更想要做的事,自己的人生才会更加完整,生命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恬然自得,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淡看名利如浮云,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大哲人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对名利的过度欲望会令人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中,甚至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古今中外,为了生命的自由、潇洒,不少智者都把名利视为尘土,完全不去在意和理会。

惠施在魏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恐慌,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不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魏国相位来吓我吗?”惠子十分羞愧。

一天,庄子正在濮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不慕名利,不恋权势,为自由而活,可谓洞悉幸福真谛的达人。

《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放眼古今中外,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想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我们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苦衷?其实大家都一样,希望能活出自我,能活出自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金钱,但那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要想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学会淡泊名利,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否则,太看重权力地位,让一生的快乐都毁在争权夺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当然,放弃名利并不是寻常人能做到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上的感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淡看名利如浮云,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达观进取,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