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负担,一身轻松
著名哲学家马塞尔曾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人在这世上都只是旅客,而不是归人,那又何必在意自己“有”什么呢?不如恢复简单的心灵,为生活做减法。我们会发现,在这场生命的旅程中,我们背负的行李越少,沿途的风景越美。
简化生活,让生命之舟轻扬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为了“兼得”而不作舍弃,这自然不是智者的行为。
弘一法师出家前的头一天晚上,与自己的学生话别。学生们对老师能割舍一切遁入空门既敬仰又觉得难以理解,一位学生问:“老师何所为而出家?”
法师淡淡答道:“无所为。”
学生进而问道:“忍抛骨肉乎?”
法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人世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世上人,无论学佛的还是不学佛的,都深知“放下”的重要性。可是真能做到的能有几人?如弘一法师这般能放下令人艳羡的社会地位与大好前途、离别妻子骨肉的,可谓少之又少。
“放下”二字,诸多禅味。我们生活在世界上,被诸多事情拖累,事业、爱情、金钱、子女、学业……这些东西看起来都那么重要,一个也不可放下。要知道,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终可能会为物所累,导致一无所有。只有懂得放弃的人,才能达到人生至高的境界。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当我们面临选择时,不得不学会放弃。而弘一法师正是为了更高的人生追求,毅然决然地放下了一切。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负重太多。”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他终于明白,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生命得到升华。但是如果不把它们放下,它们就会成为人生的包袱。人生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明朝诗人杨基在《闻蝉》中写道:“人情世故看烂熟,皎不如污恭胜傲。”其实,在此提及的“人情世故”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不是简单地圆滑处世,也不是假意地虚伪逢迎,更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地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其实我们的生命不必如此沉重。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为了“兼得”而不作舍弃,这自然不是智者的行为。
我们总是让生命承载太多的负荷,这个舍不得丢掉,那个舍不得丢掉,最终被压弯腰的是我们自己。简化生活,需要我们放下虚荣,放下太多的功利,放下金钱的压力,为我们自己的肩膀减减负。到最后,我们会发现生命原来可以不必太沉重。放下负担,简化生活,我们的生命之舟才能得以轻松前行。
剔除生命中无用的东西
人生的目的不是面面俱到,也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把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得心应手地去运用。如同宝剑一样,剑刃越薄越好,重量越轻越好。
生命中总有太多与人生活无关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人来说是无用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被这样的人和事所干扰,在歧路上越走越远,找不到回头的道路,最终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无用的却时时烦扰我们的事物从生命中清除出去,那我们就有足够的时间来跟随自己的心,思考整个宇宙,思考这永恒的时间,观察每一事物的瞬息万变。其实,生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天空。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不要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我们便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一个皇帝想要整修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
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由于皇帝不知道到底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于是就决定给他们机会作一个比试。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分别去整修对面而立的两座小寺庙。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漆),又要了很多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
他首先看了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看了一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亮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而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皇帝被这座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胜负了。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它,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它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做到面面俱到,也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把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得心应手地去运用。
现代人总感觉活得很累,身上背负的重担越来越多,原因就在于人们不懂得放弃,放弃那些生命中无用的东西。其实,不管外界如何纷纷扰扰,我们都应该让自己保持一片清静的天地,让心灵不必承受过多的所求和所欲。
我们只有学会放弃,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常怀空杯心态,心自会丰盈
空杯心态,其实就是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人才能够不断进步,走向新的成功。
有一年,哈佛校长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他去什么地方,他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
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躲在角落里抽烟,或和工友偷懒聊天,都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
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4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结账。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这3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新鲜而刺激。更重要的是,它使校长回到一种原始状态,如同儿童看到的世界,一切都充满乐趣。
这个“可怜的老头”,厌倦了在哈佛日复一日的校务工作和程式化交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抛开哈佛校长的光环,从零开始生活,从而也抛弃了以往心中所积攒的不少“垃圾”,让自己的内心真正“空杯”。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个人的发展遭遇某种瓶颈时,不妨以“空杯”的方式放弃从前,关上身后的那扇门,你会发现另一片美丽的花园,找到另一番工作的激情和生活的乐趣。
现代人往往背负了太多的东西,生活倦怠,激情丧失,似乎是永远也摆脱不了的话题。每过一段时间,每到一定阶段,当我们感到一种难以摆脱的压抑和烦躁时,可以向那位哈佛校长学习,适当地将现状“空杯”,换种方式前进,或许是种不错的选择。
选择将现状“空杯”,以一种归零、谦虚的心态重新开始,人生的境况或许就会大不相同。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第一次成功相对比较容易,第二次却不容易了,这是为什么呢?
国内某著名集团的老总曾经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往往一个企业的失败,是因为它曾经的成功,过去成功的理由是今天失败的原因。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周期性变化。中国有一句古话,叫风水轮流转,在经济学上讲就叫资产重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新再来。不“空杯”就不能进行新的资产重组,就无法持续发展。
在以前,我们可能有过很高的地位,可能拥有很多的财富,具有渊博的知识,但是当我们想要获得更大成功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空杯的心态。空杯心态能让我们快速成长,并能使我们学到更多的成功方法。
如果我们要喝一杯咖啡,就应该先把杯子里的茶倒掉,否则把咖啡加进去之后,茶也不是,咖啡也不是,成了四不像。人生亦是如此,要想让自己攀上更高的山峰,应一切从头再来,就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最低点,来容纳百川。倘若一个杯子装满了水,稍一晃动,水便会溢出来。一个人若心里装满了骄傲,便再也容纳不了新知识、新经验和别人的忠言了。长此以往,事业或者止步不前,或者受挫。故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也曾在《笔记》中感叹道:“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仰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的母亲。”
由此可见,保持一种空杯心态对于一个人长期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们主张产品零库存,同样主张成功零库存。只有把成功忘掉,才能面对新的挑战。”海尔的年销售额高达数百亿元,但张瑞敏从未有一丝飘飘然的感觉,相反,他却时时处处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要求大家面对成功始终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谨慎。
成功仅代表过去,如果一个人沉迷于以往成功的回忆,那他就再也不会进步。对于有远大志向的追求者来说,成功永远在下一次。保持空杯心态,才能不断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人们问球王贝利哪一个进球是最精彩、最漂亮的,他的回答永远是“下一个”。冰心说:“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一个人只有摆脱了历史的束缚,才能不断地向前迈进。
空杯心态,其实就是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人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走向新的成功。
常怀空杯心态,腾空自己,放下多余的负担,生命自能轻松自在。
轻轻放下,轻装前行
我们每个人都是背着背囊在人生路上行走,负担的东西少、走得快,就能尽早接触到生命的真意。
丰子恺在谈到弘一法师为何出家时作了如下分析: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座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认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层地走上去的……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
丰子恺认为,弘一法师为了探知人生的究竟、登上灵魂生活的第三层楼,把财产、子孙都当作身外物,轻轻放下,轻装前行,这是一种气魄,是凡夫俗子难以领会的情怀。
我们每个人都是背着背囊在人生路上行走,负担的东西少、走得快,就能尽早接触到生命的真意。遗憾的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自身无法摆脱的负累还不够,还要给自己增添莫名的烦忧。禅宗的一个公案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希迁禅师住在湖南,禅师有一次问一位新来参学的学僧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恭敬地回答:“从江西来。”
希迁禅师问:“那你见过马祖道一禅师吗?”
学僧回答:“见过。”
希迁禅师随意用手指着一堆木柴问道:“马祖道一禅师像一堆木柴吗?”
学僧无言以对。
因为在希迁禅师处无法契入,这位学僧就又回到江西见马祖道一禅师,讲述了他与希迁禅师的对话。马祖道一禅师听完后,安详地一笑,问学僧道:“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约有多重?”
“我没仔细量过。”学僧回答。
马祖道一禅师哈哈大笑:“你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学僧很惊讶,问:“为什么呢?”
马祖道一禅师说:“你从南岳那么远的地方背了一堆柴来,还不够有力气?”
仅仅一句话,这位学僧就当作一个莫大的烦恼执着地记在心中,从湖南一路记到江西,耿耿于怀不肯放下,难怪马祖道一禅师会说他“力气大”。我们的心有多大的空间能承载下这些无意义的东西?
天空广阔能盛下无数的飞鸟和云,海湖广阔能盛下无数的游鱼和水草,可人并没有天空开阔的视野,也没有大海广阔的胸襟,要想拥有足够轻松自由的空间,就得抛去琐碎的繁杂之物,比如无意义的烦恼、多余的忧愁、虚情假意的阿谀……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座花园,那么这些东西就是无用的杂草,我们要学会将这些杂草铲除。
放弃实权虚名,放弃人事纷争,放弃变了味的友谊,放弃失败的爱情,放弃破裂的婚姻,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放弃异化扭曲自己的职位,放弃没有意义的交际应酬,放弃坏的情绪,放弃偏见、恶习,放弃不必要的忙碌、压力……勇敢大胆地放下,不要像故事里的那位学僧,把“一捆重柴”背在身上不放手。如果不懂得放下,我们会比那位学僧更可悲,因为我们面对琐碎的生活,需要担起的木柴,比他要多得多。
放下生命中无用的东西,放下太多的负重,轻轻放下,才能更好地前行。
简单的生活,也能诠释幸福
简单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与哲学。简单的生活,也能诠释幸福。
浮世中许多人为追求舒适的物质享受、社会地位、显赫的名声等,把自己变得庸碌而烦乱;今日的新新人类追求时尚、流行,让自己被欲望所束缚,其中的内涵说穿了,也就是物质享受和对“上等人”社会地位的尊崇心理作祟。用心于此,人就会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忙碌起来——或拼命打工,或投机钻营,应酬、奔波、操心……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很难再有轻松地躺在家中床上读书的时间,也很难再有与三五朋友坐在一起“侃大山”的闲暇,甚至会忙得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生日,忙得没有时间陪父母叙叙家常……这些欲望让我们失去了简单的快乐,在复杂的社会中失去了自我。
一位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先生,在日记本上记下了这段文字:
“如果我可以从头再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再事事追求完美。我情愿多休息,随遇而安,处世糊涂一点,不对将要发生的事处心积虑地计算。可以的话,我会多去旅行,跋山涉水,危险的地方也不妨去一去。过去的日子,我实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太过清醒合理。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我会什么也不准备就上街,甚至连纸巾也不带一张。如果可以重来,我会赤足走在户外,甚至整夜不眠。还有,我会去游乐园多玩几圈木马,多看几次日出,和公园里的小朋友玩耍……只要人生可以从头开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这位老先生是个地地道道、彻头彻尾的商人,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他曾经倾尽全力、亲力亲为,弄得自己心力交瘁。但他总是能找到借口自我安慰:“商场如战场,我身不由己呀!”
直到临终老先生才彻底觉悟,生活不需要很多钱,简单生活、让自己快乐才是最珍贵的。
简单生活并非物质的匮乏,但一定是精神上的自在;简单生活也不是无所事事,但一定是心灵的单纯。回归内在的真实,才是真正的富足。
简单的生活是快乐的源头,为我们省去了许多汲汲于物外的烦恼,也为我们开阔了许多解放身心的空间。
简单生活并不是要我们放弃追求、放弃劳作,而是说要抓住生活、工作中的本质及重心,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掉世俗浮华的琐务。卡尔逊说:“简单生活不是自甘贫贱。你可以开一部昂贵的车子,但仍然可以使生活简化。一个基本的概念在于你想要改进你的生活品质。关键是诚实地面对自己,想想生命中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泰勒是纽约郊区的一位神父。那天,教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请过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
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会为他们骄傲。”
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泰勒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开始唱歌。40年来,他用苍凉的西部歌曲感染着他的听众,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他虽然不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豪,可他从不缺少充实于生活中的快乐。他过着简单的生活,有着一颗容易满足的心。
泰勒神父在之后的一次演讲中讲到了这件事,他总结道:“原来最有意义的活法很简单,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从中发掘到一颗容易满足的心灵。”
其实简单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与哲学。简单生活是简单主义者的生活选择,无论是田园隐居,还是返璞归真,抑或自愿选择清贫如洗。值得提醒的是:“自愿”简单只是途径而不是目的。首先是外部生活环境的简单化,当我们不需要为外在的生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时候,也就为内在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平静;其次是内在生活的调整和简单化,这时的我们可以更加深层地认识自我的本质。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身体被调整到最佳状态时,精神才有可能进入轻松状态;而当人的身体和精神进入佳境时,人的灵魂,也就是人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
现在有许多人倡导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他们试着离开汽车、电子产品、时尚圈子,看能不能活得快乐,这被称作“草根运动”。他们强调简化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抛弃物欲,而是要把人们分散于身外浮华物上的注意力移出适当比例,放在人自身上、精神上、心灵情感上,过一种平衡、和谐、从容的生活,一个真正有感知的人的生活。
也许今天我们所说的“简单”是带有后现代意味的,在时代的进步中,我们不需要再忍受清贫。由文化反思所带来的苦行僧式的生活追求并非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简单生活,肉体上的磨炼和精神上的充实一定是同方向的。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简单,指的是有快乐意义的生活,真诚、和谐、悠闲且幸福。一个清洁工和一个公司总裁同样可以选择过简单生活;一个隐居者和一个百万富翁同样可以简化生活,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一个8岁的孩子和一位耄耋老人如果都认同简单的做法,他们也同样可以更充分地吸取生活的营养,然后快乐终生。
学会给自己减负,摒弃复杂,过简单的生活,也能诠释幸福。
凡事看开,享受生活
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比一般人更能感觉到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幸福。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亲戚送了一盒上等绿茶,舍不得喝,放了很久,却没有想到保存不当,等拿出来喝时才发现受潮发霉了,只好万般不舍地扔掉。
朋友送了一件质地良好的风衣,却因为太喜爱而舍不得穿。等有一天想要拿出来穿时,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由亭亭玉立而变得臃肿,那件风衣自己竟然无法再穿上了。
朋友出差时送了一盒当地特产的糕点,舍不得吃,待下决心将它“消灭”掉时,却发现早已过了保质期。
同样,在我们或长或短的一生中,很多东西也是不能保存而必须尽量享受的。不能享受人生、享受生活的人,就一定没有快乐。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从前有个财主,他为自己地窖里珍藏的葡萄酒感到非常自豪——窖里保留着一坛只有他才知道的、某种重要场合才能喝的陈酒。
州府的总督登门拜访,财主提醒自己:“这坛酒不能仅仅为一个总督启封。”
地区主教来看他,他自忖道:“不,不能开启那坛酒。他不懂这种酒的价值,酒香也飘不进他的鼻孔。”
王子来访,和他共进晚餐。但他想:“区区一个王子喝这种酒过分奢侈了。”
甚至在他亲侄子结婚那天,他还对自己说:“不行,接待这种客人,不能拿出这坛酒。”
一年又一年过去,财主死了。
下葬那天,那坛陈酒和其他的酒坛一起被搬了出来,左邻右舍的农民把酒统统喝光了,谁也不知道这坛陈年老酒的久远历史。对他们来说,所有倒进酒杯里的仅是酒而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享受生活,没有必要像苦行僧似的,总是一味虐待自己。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比一般人更能感觉到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幸福。
著名的钢琴大师鲁宾斯坦有次给朋友一盒上等雪茄,朋友表示要好好珍藏这一特别的礼物。“不,不要这样,你一定要享用它们,这种雪茄如人生一样,都是不能保存的,你要尽量享受它们。没有爱和不能享受人生,就没有快乐。”钢琴大师对朋友说。
钢琴大师的话蕴涵着深奥的人生哲理,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读懂它,记住它,运用它。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下面这样的事情还是经常在我们身上发生。
玛丽家里有3个开水瓶,平时,只要哪个开水瓶里没有水了,玛丽总会及时去烧开水,把空着的水瓶注满。
这天,玛丽烧好水,刚注满两个空着的开水瓶,她的丈夫走过来,拿起其中一个就往茶杯里倒水。玛丽止住了他,指了指另一个瓶说:“先喝昨天烧的。”丈夫只好放下手里的开水瓶,提起那个瓶,往杯里一倒,水已不热。丈夫虽皱了皱眉,但他还是从容地喝了这杯凉开水。他知道,如果不喝,玛丽又会说,自己家烧的水,不能像公司里那样,隔夜的开水凉了就倒掉。
就这样,玛丽天天都要烧开水,但玛丽一家人天天都只能喝凉开水。
玛丽买了一箱梨。买回当天,玛丽清理出几个烂梨子。她把好梨装回箱子,把那几个烂梨子剜去烂掉的部分,洗净,然后动员全家人一起“消灭”了那几个烂梨子。
过了几天,玛丽打开箱子,发现又烂了几个梨子。她再次把烂梨子清理出来,剜去烂掉的部分洗净,再次动员全家一起突击吃烂梨子。
梨子仍在烂,玛丽依然动员全家吃掉烂梨。最终玛丽一家吃了一箱烂梨子。
玛丽家有了冰箱后,她上街买菜一次便买很多回来,把冰箱塞得满满的,这样可以吃上一些日子。
玛丽每次发现冰箱里面的菜不多了,便提上菜篮子,上街又狠狠地采购一批。回来时,除了菜篮子里装满了,还大包小包提着几个塑料袋。她每次都把冰箱里原来剩下的菜清出来,把刚买的新鲜菜放进去。玛丽是这样算计的:先前买的菜必须先吃,不然坏了可惜。
玛丽家冰箱里的菜总是在循环,新买的新鲜菜总是被玛丽放进冰箱里,玛丽家每日吃的都是在冰箱里储存了一段时间的菜。
玛丽的丈夫出差回来,给玛丽买了一套流行的套装裙。玛丽很高兴,她把衣裙试了一次后,便舍不得穿,将它挂进衣柜里,又穿起那些旧衣服。她觉得那些旧衣服都还没穿坏,搁在那儿不穿挺可惜的,新衣服可以存起来以后再穿。
玛丽的丈夫仍在不断地给玛丽买时兴的衣服,玛丽也很喜欢,可玛丽总是舍不得丢弃旧衣服。一天,玛丽从箱柜里取出自买回来只穿了一次的踏脚裤穿上,走在大街上,引来了不少人侧目,玛丽却一脸灿烂,为引来如此高的回头率而自我感觉良好。玛丽自己当然不知道,这种裤子早已过时,人们看她就像看见了一个怪物。
玛丽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改变喝凉开水、吃烂梨子、吃储存菜、穿过时衣服的习惯,她认为这是生活中的一种美德。
如果换个方式想一想,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舍弃一些东西,这不但不是浪费,还能获得更多的东西。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倡尽量享受生活,不是让你超前享受,更不是让你奢侈,而是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去享受。比如和家人一起看场电影,和朋友一起做一次短途旅行,和心爱的人一起享受一顿美食,等等。
总之,该享受的时候绝不吝啬,这样的日子才会过得有滋有味,这样的日子才是好日子。
只看自己拥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
只看自己拥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不要与别人比华丽的服装,而忽视了自己真正需要提升的东西。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日日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以为世间苦痛都与他们无缘。事实上,一旦走进明星、名人的生活,就会知道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有悲恸,茅屋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一个个都素面朝天,这就难怪男人们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人们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很在意的东西,较之别人,就会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才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比是英雄。这句话乍一听不好理解,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十分在理。所以,不要把我们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比较上,应该与自己的心灵赛跑。
那些总认为自己太差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其实做人不必对自己太苛求,我们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也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关键在于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有一个因为自己没有一双完整的、漂亮的鞋而苦恼的女孩,她为自己有破洞的鞋而闷闷不乐,忽然有一天看到了那个拄着拐杖要饭的男孩居然没有脚时,她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富有,又是多么的可悲。富有是因为她有一双脚,而可悲的却是因为她不懂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懂得欣赏自己的拥有。
我们要接受自己生活中所谓不完美的地方,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段,观察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从对方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收获最多的,其实还是自己。
只看自己拥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不要与别人比华丽的服装而忽视了自己真正需要提升的东西。静下心来,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真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或缺,放下心灵的负担,感激自己的富足,才能仔细品味我们已拥有的一切。
顺其自然,活得单纯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有的时候,在都市里生活久了,高节奏步调只会让我们对生活产生更多的不满,为什么自己至今毫无建树?为什么没有好的工作?为什么不能住上大房子?有歌词这样说:“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为什么人要这么的脆弱堕落,请你打开电视看看,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地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是啊,生活中,不可能凡事都那么顺利,所以珍惜眼前的一切,哪怕自己没有拥有过。
这个世界,总是处在因果循环中,有得必有失,有福必有祸,有生必有死。既然是这样,很多东西是无法去创造和左右的,比如说时间和生命,所以我们应该顺其自然,把握今天,因为今天就是生命——是唯一你能确知的生命。这样一来,少了忧虑,也恰好落得潇洒与清净。
人之所以总会不快乐,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抱怨,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人总是很想把更多的东西抓在手中,结果负担太重,活得气喘吁吁。有的人奔忙了一辈子,却没有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到头来不是在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世俗活着,这样的人生也未免太过悲哀。我们不能太苛求自己,偶尔给自己的心放个假,一杯茶,一本小说,一个阳台,轻松自然地享受片刻的宁静,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然而然,不求甚多,放下烦恼,拾起欢乐,活着就那么简单。
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一个人,上天给了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机会,那么,生命本身就应该有一种意义,而不应该让自己白来一场。我们虽然不能选择天生的形体、家庭、环境,等等,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奇迹。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几次都说,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个人的身体形貌都是独立的,各有独自的精神。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宠辱不惊,这是一种乐观豁达、顺其自然的态度,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凡事看得开一点,处变不惊,一时成败难以论英雄,好与坏都会过去,保持一个好心情是最重要的。所以,成功时切莫骄傲,失败时也不必气馁。平常心,自然处之。真正懂得这些的人,总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追求的永远不是什么繁华喧扰的生活,他们总能在平凡的现实中感受自然的一切,用慈悲的心去化解万物的不安定。
一日,长沙景岑禅师到山上去散步,回来的时候碰到了住持长老。住持问他:“你今天去了哪里?”景岑禅师:“我到山上去散步了。”住持追问:“去哪里了?”景岑禅师:“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景岑禅师拥有的是一颗纯净的心,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他都用自己简单而豁达的心去感知世界,用追求生命的平和去看待生命。
随着人慢慢地成长,人心会越来越复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种自然的生活态度,不要被外在的环境左右了自己的抉择,便会懂得生命纯真的欢乐。人生当中,许多时候,人并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抉择,所以你只需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随性生活便好。所谓的随性,并不是随便,而是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
其实生活通常都很简单,只是人们用自己的心让它变得扑朔迷离。不要复杂了自己的心,烦恼了,就想想那些天真烂漫的美好回忆——“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不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
人生来时双手空空,却要让其双拳紧握;而等到人死去时,却要让其双手摊开,偏不让其带走财富和名声……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会对许多东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简约,而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财富。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明白这一点,往往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自尊和虚荣不断膨胀,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谁买了一双名牌皮鞋,谁添置了一套高档音响,谁交了一位漂亮女友,这些都会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一番折腾下来,尽管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别人羡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两点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以外,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好。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都是爱慕虚荣的,不管自己究竟幸福不幸福,只要别人觉得你很幸福自己就满足,人往往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是常常被外在的事情所左右。别人的生活实际上与你无关,而你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别人比较的基础之上,或者建立在别人的眼光中那是不对的。幸福不是别人说出来的,而是自己感受到的,人活着不是为别人,更多的是为自己而活。
《左邻右舍》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男主人公的老婆看到邻居小马家卖了旧房子在闹市区买了新房,眼红了,也非要在闹市选房子,并且一定要和小马家住同一栋楼,而且一定要选比小马家房子大的那套。当邻居问起的时候,她就很自豪地说:“不大,100多平方米,只比304室小马家大那么一点!”把小马老婆气得不得了。
过了几天,小马的老婆开始逼小马和她一起减肥,说是减肥之后,他们家的房子实际面积一定不会比男主人公家的小,于是男主人公又开始担心自己的老婆知道后会不会让他们一起减肥……
这个故事看起来荒唐可笑,却时常在生活中发生。人将自己放在了一个不断与人比较的困境中,被自己生活之外的东西所左右,便会显得很可悲。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不仅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本就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活一次?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脱离总是建立在别人基础上的参照系?
当我们把追求外在的成功或者“过得比别人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会陷入物质欲望为我们设下的圈套。它像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而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脱不下来。我们只能疯狂地转动舞步,一刻也停不下来,尽管内心充满疲惫和厌倦,脸上还得挂出幸福的微笑。当我们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终于以一个优美的姿势为人生画上句号时,才发觉这一路的风光和掌声带来的竟然只有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
量力而行,画好自己的底线
量力而行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了解,是为了用最小的力量取得最大的成绩。
懂得知足的人往往会量力而行。即使前面有很多诱惑,但是他仍然能够不为所动,仔细斟酌自己一天至多能行多远。他深思熟虑之后才去安排行程,尤其是在一条从没走过的道路上,他会花费更多的心思去衡量:何处崎岖、何处坎坷、何处严寒、何处酷热,他都要弄得一清二楚。不管别人给他施加多少压力,或者前方有多少诱惑,他都不急不躁,沿着既定的路线缓缓而行。
蒋方初到广州时,曾为找工作奔波了好长一段时间,起初他见几个跑业务的同学业绩不俗,赚了不少钱,学中文专业的他便找了家公司做业务员,然而辛辛苦苦跑了几个月,不但没赚到钱,人还瘦了十几斤。同学们分析说:“你能力不比我们差,但你的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谈、沟通,不善交际,因此不太适合跑业务……”
后来蒋方见一位在工厂做生产管理的朋友薪水高、待遇好,便动了心,费尽心力谋到了一份生产主管的职位,可是没做多久他就因管理不善而引咎辞职了。之后,蒋方又做过公司的会计、餐厅经理等,最终出于各种原因都被迫离职跳槽。
最后,蒋方痛定思痛,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不再盲目追逐高薪或舒适的职位,而是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凭借自己的中文系本科学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应聘到一家杂志社做了文字编辑。这份工作相比以前的职位,虽然薪水不高,工作量也大,但蒋方做得非常开心,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几个月下来,他就以自己突出的能力和表现令领导刮目相看,非常器重。
回顾以往的工作历程,蒋方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一味地追逐高薪、舒适的工作,曾让我吃尽了苦头,走了不少弯路。事实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结合自身条件,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去选择相应的事来做。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就如同故事里的蒋方,很多人都是受到了生活的诱惑,总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获取更多,可是事实是我们还不具备那么多的力量。贪图诱惑,朝着更大的目标行进,只会加大我们的压力,让自己无所适从。
生活里,有人看到了巨大的利益,所以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路线,甚至急躁地想要直奔利益的终点,可是急于求成往往会事倍功半。还有一些人,他们整天都在为了未来的事情操心,可能几十年以后才会面对的难处,他们现在就开始忧心忡忡了。但是命运只肯按照现实的样子向我们展示生活,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们的急躁就提前向我们展开未来的画卷。所以,我们只能按照自己既定的生活之路,一步一步地为未来打开局面。不能急躁,要严格遵循自己的力量而行。
还有些人不知量力而行,认识不到自己的弱点,而总是在做一些超过自身能力所及的事情。
我们都不是天才,更不是能力挽狂澜的伟大人物,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可能只是普通的人,有许多事超过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当然不能做一个不自量力的傻瓜,因此凡事尽力而为的同时也要量力而行。在我们树立自己高远目标的同时,也要画好自己的底线。永远也别好高骛远,但也应避免鼠目寸光。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由于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拜访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在山谷里挑水。
他挑得不多,两只水桶都没有装满水。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看去,大师在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能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量力而行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了解,是为了用最小的力量取得最大的成绩。
也许我们平时会把某个目标定得很高,不过真正实行起来还是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其他原因勉强自己,否则多半会令自己后悔不已。在明知自己可能做不到的情况下还固执地前行,不是执着而是愚蠢。就像天才与傻瓜只有一线之隔一样,执着与愚蠢往往也只有一线之差。方向错了,明明早就该“弃暗投明”,你还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是固执的愚蠢,不是执着的坚定。
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
只有放下负担,保持自我,我们才能拥有真实的生命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天地之间,人类是最具欲望的动物,往往由于欲望的驱使,受他人的迷惑,沉沦于财、色、名、食、睡的贪欲之中,以及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风之中。因此,做人,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己拿主意,不能盲目地附和别人。
大梅禅师学了很多年禅,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没有悟道。有一天,他去请教马祖禅师:“佛是什么?”马祖禅师回答:“即心即佛。”大梅禅师恍然大悟。
开悟后,大梅离开了马祖禅师,下山弘扬佛法。当马祖禅师听说大梅开悟的时候,不太相信,心想:“以前他学了那么多年佛法都没开悟,怎么一下子就开悟了呢?且叫一个人去试他!”于是马祖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
这个人见到大梅禅师,就问道:“师兄,师父说了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
大梅回答:“即心即佛。”
这个人说:“师父现在已经不说‘即心即佛’了!”
大梅惊奇地道:“哦!那他现在说什么?”
那个人说:“师父现在经常说‘非心非佛’。”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这个老和尚,不是存心找人麻烦吗?我才不管他的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
这个人回去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马祖禅师,禅师激动地说:“梅子真的成熟了。”意思是说,大梅禅师真的是开悟了。
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做一个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被那些声色犬马、名利权位牵着鼻子走路。
其实,人都向往快乐无忧,期盼日日是好日,然而现代人的烦恼却与日俱增,压力和焦虑不断袭来。今天的社会已与古代社会有很大不同,然而就人的心理、情绪而言,古今仍有许多相通之处:喜欢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种精神负担使得人们放不下世俗的观念,劳心费力地争相追逐那些大家都追捧却对自己毫无意义的东西。
的确,现代人自投压力罗网的原因之一,就是放不下的事物太多了。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大串钥匙,未必富有,锁住了自己倒是真的。只有放下负担,保持自我,我们才能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
黄龙慧南禅师问身旁的侍者:“你相信吗?”
侍者急忙放下手中的《华严经》,不巧碰倒了桌上的茶水,茶水弄湿了衣衫也顾不得擦拭,忙着答道:“相信。”
“百千三昧,无量法门,合成一句话说给你听,你相信吗?”
侍者更不敢大意了:“能得师父教诲,岂敢不信?”
黄龙禅师点点头,伸手指着左边:“走到这儿来。”
侍者整整衣衫,起身,恭恭敬敬要走……
黄龙禅师忽然低声呵斥道:“随声逐色,有什么了结的时候?人云亦云,何时了了?出去!”说完,闭上眼睛。侍者不知所从,黯然低头走出方丈室。
在殿角,遇见值殿的师兄,忍不住诉苦。值殿师兄听了侍者如此这般的诉说,眼光一亮:“我懂了,师父是在考验你对佛法的体悟。百千经典、山河大地,都是佛法,你要有自己的取舍,才能解脱,处处无乖张。你看我的……”说完,拉着侍者走回方丈室,敲门、进入……
黄龙含笑望着两人,问值殿师兄:“百千三昧,无量法门,合成一句话说给你听,你相信吗?”
“怎敢不信!”
黄龙禅师笑着点点头,指着右边:“走到这里来。”
值殿师兄面带微笑,却稳站在原地未移动。黄龙摇摇头,手一拂:“你来亲近我,反而不听我的话,出去!”值殿师兄僵持原地,与侍者瞠目以对,无奈地离去。门一关,松林里的知了叫了起来,黄龙禅师悠悠笑了。
几天后,黄龙禅师慧南开示大众:“有一人,朝看华严,暮看般若,昼夜精勤,无有暂舍;有一人,不参禅,不论义,把个破席日里睡。此二人同到黄龙,一人有为,一人无为,且道:安下哪个得是?”
看没有人回答,黄龙禅师才点破:“满天佛法,救不了你黑暗的心灵;愚痴的执着,是你的暗狱。”
的确,做人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本色,不为外界的迷惑所动摇、所迷失,打开慧眼,一切迷惘均被撕开,山河大地也就廓然一清。而我们对于以往的愚疾、执着与荒唐,一定会哑然失笑。而又由于心灵的跃升和精神的解缚,生命会展现出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