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过低配的人生:你的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
57448700000003

第3章 要么出众,要么出局——做最好的自己,人生别留遗憾

你是独一无二的,要告诉世界“我很重要”

多年以来,个人总是被否定的那一个:面对集体,我不重要,为了集体的利益,我应该把自己个人的利益放在一边;面对他人,我不重要,为了他人能获得开心,只能牺牲我自己的开心;面对我自己,我也不重要,这个世界上,少了我就如同少了一只蚂蚁,没有分量的我,又有什么重要?但是,作为独一无二的“我”,真的不重要吗?不,绝不是这样,“我”很重要。

当我们对自己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灵一下子充盈了。是的,“我”很重要。

“我”是由无数日月星辰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这么一具完美无缺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世界付出了这么多才塑造了这么一个“我”,难道“我”不重要吗?

你所做的事,别人不一定做得来;而且,你之所以为你,必定是有一些相当特殊的地方——我们姑且称之为特质吧!而这些特质又是别人无法模仿的。

既然别人无法完全模仿你,也不一定做得来你能做得了的事,试想,他们怎么可能给你更好的意见?他们又怎能取代你的位置,来替你做些什么呢?所以,这时你不相信自己,又有谁可以相信?

况且,每个来到这个世上的人,都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恩宠,上帝造人时即已赋予了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都会以独特的方式来与他人互动,进而感动别人。要是你不相信的话,不妨想想:有谁的基因会和你完全相同?有谁的个性会和你丝毫不差?

由此,我们相信:你有权活在这世上,而你存在于这世上的目的,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不过,有时候别人(或者是整个大环境)会怀疑我们的价值,时间一长,连我们自己都会对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怀疑。请你千万千万不要让这类事情发生在你身上,否则你会一辈子都无法抬起头来。

记住!你有权利去相信自己很重要。

“我很重要。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生活就是这样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要发挥出对自己的信心。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对比人家的长处,却忽视了自己也有人所不及的地方。自卑是心灵的腐蚀剂,自信却是心灵的发电机。所以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不要让自卑的冰雪侵占心灵,而应燃烧自信的火炬,始终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这样才能调动生命的潜能,去创造无限美好。

也许我们的地位卑微,也许我们的身份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自己是否重要。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标准,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存在着,不可替代地存在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面对这么重要的自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自己呢!

张扬个性,“秀”出自己才有机会

古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只适合过去,如今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人无论才能如何出众,如果不善于表现,那他就得不到伯乐的青睐。所以人的才能需要自我表现,而且自我表现时必须主动、大胆。如果你自己不去主动地表现,或者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你的才能就永远不会被别人知道。

在电影《飘》中扮演女主角郝斯佳的费雯丽,在出演该片前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她之所以能够因此而一举成名,就是她大胆地抓住了自我表现的良好机遇。

当《飘》已经开拍时,女主角的人选还没有最后确定。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费雯丽,当即决定争取出演郝斯佳这一十分诱人的角色。

可是,此时的费雯丽还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名气。怎样才能让导演知道“我就是郝斯佳的最佳人选”呢?这个问题成为她思考解决的一大关键。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费雯丽决定毛遂自荐,方法是自我表现。一天晚上,刚拍完《飘》的外景,制片人大卫又愁眉不展了。突然,他看见一男一女走上楼梯,男的他认识,那女的是谁呢?只见她一手扶着男主角的扮演者,一手按住帽子,居然自己把自己扮演成了郝斯佳的形象。

大卫正在纳闷儿时,突然听见男主角大喊一声:“喂!请看郝斯佳!”大卫一下子惊住了:“天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就是活脱脱的郝斯佳吗?”

费雯丽被选中了。

毋庸置疑,你的表现得到认可之时,就是机遇来临之日。请你务必记住一点:知道和了解你才能的人越多,为你提供的机遇也就会越多。

当然,很多人或许不会像费雯丽那样仅靠一次表现就一举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有耐心和恒心,多表现自己几次。在一个人面前表现不行,就在更多的人面前表现;在一个地方表现无效,就在其他地方进行表现。当你表现多了,被发现、被赏识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汉代名士东方朔,诙谐多智。他刚入长安时,向汉武帝上书,竟用了三千片木椟,公车令派两个人去抬,才勉强能抬起来。汉武帝用了两个月才把它读完。这在当时也堪称是“吉尼斯世界之最”了。在奏章中,东方朔自许甚高,称:“臣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如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皇帝果然为此打动,但转念一想,又觉言过其实,始终未予重用。

东方朔并不死心,另辟蹊径。当时,与东方朔并列为郎的侍臣中,有不少是侏儒。东方朔就吓唬他们,说皇帝嫌他们没用,要全部把他们杀死。侏儒们吓坏了,诉于皇帝,皇帝便诏问东方朔为何要吓唬他们。东方朔说:“那些侏儒长得不过三尺,俸禄是一口袋米,二百四十个铜钱。我东方朔身长九尺有余,俸禄也是一口袋米,二百四十个铜钱。侏儒饱得要死,我却饿得要死。陛下要觉得我有用,请在待遇上有所差别;如果不想用我,可罢免我,那我也用不着在长安城要饭吃了。”皇帝听了大笑,因此让他待诏金马门(即古代宦署的大门),比以前亲近了许多。

有时候,沉默谦逊确实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制胜利器,但无论如何你也不要处处把它当作金科玉律来信奉。在种种竞争中,你要将沉默、踏实、肯干、谦逊的美德和善于“秀”自己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更好地让别人赏识你。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哲人们常把人生比作路,是路,就注定有崎岖不平。

1929年,美国芝加哥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教育界的大事。

几年前,一个年轻人半工半读地从耶鲁大学毕业。曾做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和卖成衣的售货员。现在,只经过了8年,他就被任命为全美国第四大名校——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就是罗勃·郝金斯。他只有30岁,真叫人难以置信。

人们对他的批评就像山崩落石一样一齐打在这位“神童”的头上,说他这样,说他那样——太年轻了,经验不够——说他的教育观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报纸也参加了攻击。

在罗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早上,我看见报上的社论攻击你的儿子,真把我吓坏了。”

“不错,”郝金斯的父亲回答说,“话说得很凶。可是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曾有一个美国人,被人骂作“伪君子”“骗子”“比谋杀犯好不了多少”……你猜是谁?一幅刊在报纸上的漫画把他画成伏在断头台上,一把大刀正要切下他的脑袋,街上的人群都在嘘他。他是谁?他就是乔治·华盛顿。

耶鲁大学的前校长德怀特曾说:“如果此人当选美国总统,我们的国家将会合法卖淫,行为可鄙,是非不分,不再敬天爱人。”听起来这似乎是在骂希特勒吧?可是他谩骂的对象竟是杰弗逊总统,就是撰写《独立宣言》、被赞美为“民主先驱”的杰弗逊总统。

可见,没有谁的路永远是一马平川的。为他人所左右而失去自己方向的人,他将无法抵达属于自己的幸福所在。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作家批评。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道:“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追问,煽起学生的激情,使他立刻灵感喷发,马上接续道:“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到达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小说一定摄魂勾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有人找作家,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则止,看来,你还没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绵延逶迤,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恐不是当作家的料。

很久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正确运用,作品一定脱颖而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凡事绝难有统一定论,谁的“意见”都可以参考,但永不可代替自己的“主见”,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你的热情、你的心灵,它将带你实现梦想。

遇事没有主见的人,就像墙头草,吹东风往东倒,吹西风往西倒,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自然与成功无缘。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保持特质才能赢得蓝天

有些人,在智商方面可能并没有什么超常的地方,但借助上帝之手,他们总有某个特质是超出常人的。这种时候,只有使这些能让自己成就大事的特质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有可能成长。

每个人在给自己定位或者确定方向的时候,总会受到外界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其中包括父母长辈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人就容易受外在事物的影响,不遵从自身特质的指引,走上一条受他人影响甚至由别人指定的道路。这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悲哀。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质。

这里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拉德斯·图夫特的一段话,他的成长经历在杰出人士这一群体中就很具有代表性。

当杰拉德斯·图夫特还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时,一位老师问他:“你长大之后想成为怎样的人?”他回答:“我想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人,想探索自然界所有的奥秘。”图夫特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因此想让他也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他没有听从。“因为我的父亲关注的事情是别人已经发明的东西,我很想有自己的发现,做出自己的发明。我想了解这个世界运作的道理。”正是有着这样的渴求,当其他孩子正在玩耍或者在电视机前荒废时光的时候,小小的图夫特就在灯前彻夜读书了。“我对于一知半解从来不满足,我想知道事物的所有真相。”他很认真地说。

图夫特告诫我们要保持自我。“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决定你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你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可以去做医生,但是一定要选择你的道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是人类能够取得各种各样成就的原因。所以没有必要来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如果你对科学感兴趣,你要尽量找一些好的老师,这点非常重要。

即使是这样,你也不一定就会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不能过于注重结果,你不要期望一定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如果你真正地投入到一个领域当中,倘若那不是你想要得到的,那么你也不能从中发现真正的乐趣。这话深刻地揭示了保持自己的特长,让自己前行的道路能够顺应自己固有的特质延伸,对于杰出人士的成长,可谓是至关重要。

德塞纳维尔,在别人眼里是干什么都不行的庸才。但是,他总觉得自己有点儿与众不同。有一天,他脑子里飘起一段曲调,他便将它大概哼了出来,并用录音机录了下来,请人写成乐谱,名为《阿德丽娜叙事曲》。阿德丽娜正是他的大女儿。曲子谱好后,他就在罗曼维尔市找了一个游艺场的钢琴演奏员为之录音。这个演奏员没啥名气,穷酸得很。德塞纳维尔给他取了个艺名,叫理查德·克莱德曼……这一演奏不要紧,在音乐界立即引起了轰动,唱片在全世界一下子卖了2600万张,德塞纳维尔轻而易举地发了财。他说:“我不会玩任何乐器,也不识乐谱,更不懂和声。不过我喜欢瞎哼哼,哼出些简单的、大众爱听的调儿。”

德塞纳维尔只作曲,不写歌,他的曲子已有数百首,并且流行全球。20年来,德塞纳维尔靠收取巨额版税,腰缠万贯。

成功人士都是这样,保持特质,最后他们终得到了一片蓝天。

自己的人生无须浪费在别人的标准中

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且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脱不下来。我们疯狂地转动舞步,一刻也停不下来,尽管内心充满疲惫和厌倦,脸上还得挂着幸福的微笑。当我们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终于以一个优美的姿势为人生画上句号时,才发觉这一路的风光和掌声,带来的竟然只是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

人生来时双手空空,却要让其双拳紧握;而等到人死去时,却要让其双手摊开,偏不让其带走财富和名声。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会将许多东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简约而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财富。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戴维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戴维斯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慢慢地,旧物件挨个儿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戴维斯穿着睡袍坐在帝王气十足的书房里,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戴维斯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则是被过多的物质和外在的成功胁迫着。很多情况下,我们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自尊和虚荣不断膨胀,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谁买了一双名牌皮鞋,谁添置了一套高档音响,谁交了一位漂亮女友,这些都会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一番折腾下来,尽管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了“别人”羡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两点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以外,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好。

男人爱车,女人爱别人说自己的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都是爱好虚荣的,不管自己究竟幸福不幸福,常常为了让别人觉得很幸福就很满足,人往往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是常常被外在的事情所左右,别人的生活实际上与你无关,不论别人幸福与否都与你无关,而你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别人比较的基础之上,或者建立在了别人的眼光中。幸福不是别人说出来的,而是自己感受到的,人活着不是为别人,更多的是为自己。

《左邻右舍》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男主人公的老婆看到邻居小马家卖了旧房子在闹市区买了新房,他的老婆就眼红了,非要也在闹市选房子,并且偏偏要和小马住同一栋楼,而且一定要选比小马家房子大的那套,当邻居问起的时候,她会很自豪地说:“不大,一百多平方米,只比304室小马家大那么一点!”气得小马老婆火冒三丈的。过了几天,小马的老婆开始逼小马和她一起减肥,说是减肥之后,他们家的房子实际面积一定不会比男主人公家的小,男主人公又开始担心自己的老婆知道后会不会让他们也一起减肥!

这个故事看起来虽然很好笑,但是却时常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人将自己生活放在了一个不断与人比较的困境中,被自己生活之外的东西所左右,岂不是很可悲?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本就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活一次?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脱离总是建立在别人基础上的参照系?如果我们把追求外在的成功或者“过得比别人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会陷入物质欲望为我们设下的圈套而不能自拔。

不要拿过去犯下的错误处罚自己

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欢抓住自己的错误不放:没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就一直怨恨自己不具慧眼;因为粗心而算错了数据,就一直抱怨自己没长大脑;做错了事情伤害到了别人,会为没有及时道歉而自责很久……

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谁都想让此生了无遗憾,谁都想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远正确,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可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有谴责自己的情绪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与改正的前奏曲,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谴责”,我们才会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稳。但是,如果你抓住后悔不放,或羞愧万分,一蹶不振;或自惭形秽,自暴自弃,那么你的这种做法就是愚人之举了。

卓根·朱达是哥本哈根大学的学生。有一年暑假,他去做导游,因为他总是乐于帮助游客,因此几个芝加哥来的游客就邀请他去华盛顿观光。

卓根抵达华盛顿以后就住进了“威乐饭店”,他在那里的账单已经预付过了。

当他准备就寝时,才发现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放在口袋里的皮夹不翼而飞。他立刻跑到柜台那里。

“我们会尽量想办法。”经理说。

第二天早上,仍然找不到。因为一时的粗心马虎,让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待在异国他乡,应该怎么办呢?他越想越是生气,越想越是懊恼,于是想到了很多办法来惩罚自己。

这样折腾了一夜之后,他突然对自己说:“不行,我不能再这样一直沉浸在悔恨当中了。我要好好看看华盛顿。说不定我以后没有机会再来了,但是现在仍有宝贵的一天待在这里。好在今天晚上还有飞机到芝加哥去,一定有时间解决护照和钱的问题。”

于是他立刻动身,徒步参观了白宫和国会山,并且参观了几个博物馆,还爬到了华盛顿纪念馆的顶端。

等他回到丹麦以后,这趟美国之旅最使他怀念的却是在华盛顿漫步的那一天——因为如果他一直抓住过去的错误不放,那么这宝贵的一天也会白白溜走。

放下过去的错误,向前看,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我们一生当中会犯很多错误,如果每一次都抓住错误不放,那么我们的人生恐怕只能在懊悔中度过。很多事情,既然已经没有办法挽回,就没有必要再去惋惜悔恨了。与其在痛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

把“我不可能”彻底埋葬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动物,叫作大黄蜂。曾经有许多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社会行为学家联合起来研究这种生物。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所有会飞的动物,必然是体态轻盈、翅膀十分宽大的,而大黄蜂这种生物的状况,却正好跟这个理论相反。大黄蜂的身躯十分笨重,而翅膀却出奇短小,依照生物学的理论来说,大黄蜂是绝对飞不起来的;而物理学家的论调则是,大黄蜂的身体与翅膀的比例,根据流体力学的观点,同样是绝对没有飞行的可能。简单地说,大黄蜂这种生物,是根本不可能飞得起来的。

可是,在大自然中,只要是正常的大黄蜂,却没有一只是不能飞行的,甚至它飞行的速度,也并不比其他飞行动物慢。这种现象,仿佛是大自然和科学家们开的一个很大的玩笑。最后,社会行为学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大黄蜂根本不懂“生物学”与“流体力学”。每一只大黄蜂在它成熟之后,就很清楚地知道,它一定要飞起来去觅食,否则必定会活活饿死!这正是大黄蜂之所以能够飞得那么好的奥秘。

由此可见,这世上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只要敢于拼搏,一切皆有可能。

谈到“不可能”这个词,我们来看一看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年轻时用的一个奇特的方法。

卡耐基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一名作家。要达到这个目的,他知道自己必须精于遣词造句,字典将是他的工具。但由于家里穷,接受的教育并不完整,因此“善意的朋友”就告诉他,说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实现的。

后来,卡耐基存钱买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这本字典里,而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字。他做了一件奇特的事,他找到“impossible(不可能)”这个词,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然后丢掉。于是他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后他把整个事业建立在这个前提上,那就是对一个要成长,而且超过别人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当然,并不是建议你从你的字典中把“不可能”这个字剪掉,而是建议你要从你的脑海中把这个观念铲除掉。谈话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态度中去掉它、抛弃它,不再为它提供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地抛开,而用光明灿烂的“可能”来代替它。

翻一翻你的人生词典,里面还有“不可能”吗?可能很多时候,在我们鼓起雄心壮志准备大干一场时,有人好心地告诉我们:“算了吧,你想的未免也太天真、太不可思议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接着我们也开始怀疑自己:“我的想法是不是太不符合实际了,那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假如回到500年前,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坐上一个银灰色的东西就可以飞上天;你拿出一个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够跟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说话;打开一个“方柜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你也同样会告诉他“不可能”。但是,今天飞机、手机、电视甚至宇宙飞船都已变成现实了。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奇迹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

纵观历史上成就伟业的人,往往并非那些幸运之神的宠儿,而是那些将“不可能”和“我做不到”这样的字眼儿从他们的字典以及脑海中连根拔去的人。富尔顿仅有一只简单的桨轮,但他发明了蒸汽轮船;在一家药店的阁楼上,迈克尔·法拉第只有一堆破破烂烂的瓶瓶罐罐,但他发现了电磁感应;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地下室中,惠特尼只有几件工具,但他发明了锯齿轧花机;豪·伊莱亚斯只有简陋的针与梭,但他发明了缝纫机;贫穷的贝尔教授用最简单的仪器进行实验,但他发明了电话。

美国著名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描述他心目中的优秀员工时说:“我们所急需的人才,不是那些有着多么高贵的血统或者多么高学历的人,而是那些有着钢铁般的坚定意志,勇于向工作中的‘不可能’挑战的人。”

这是多么掷地有声、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啊!

每一位在生活中,在职场上拼搏并希望获得成功的人,都应该把这句话铭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敢于向“不可能”发出挑战,一切皆有可能!

相信自己能飞翔,才能拥有翅膀

有一位诗人说得好:“使世界活跃的不是真理,而是信心!”信心是一种机动性的力量。不过这种力量不是普通的力量,而是一种在我们内心活跃着的力量。正如我们的身体是凭借食物所产生的热能构筑起来的一样,我们的生命之所以活跃、有意义、有用,并不是凭自己的力量,而是我们从另外一个来源获得了力量。

一位心理学者曾在一所著名的大学挑选了一些运动员做实验。他要这些运动员做一些别人无法做到的运动,还告诉他们,由于他们是国内最好的运动员,因此他们能够做到。

这些运动员分为两组,第一组到达体育馆后,虽然尽力去做,但还是做不到。第二组到达体育馆后,研究人员告诉他们,第一组已经失败了,并对他们说:“你们这一组与前一组不同,我们研制了一种新药,会使你们达到超人的水准。”结果,第二组运动员吃了药丸后,果然完成了那些困难练习。事后,研究人员才告诉他们,刚才吃的药丸,其实是没有任何药物成分的粉末做的。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做到,你就一定能做到。第二组运动员之所以能完成这些困难的练习,在于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所产生的效果。

信心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之一。只要一点点信心,就可以企及原本所不能完成的事。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自信,就每次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远远不是这么简单,总会有风险在里面。但是,自信的人至少是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是听任别人为自己做主(或者是强行为别人做主)。只要他表现良好,说出了自己的感觉,那她就会对自己有信心,提升自尊意识,鼓励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坦率和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