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无法改变世界时,改变自己
57442500000002

第2章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

第一节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敲门砖

拿破仑·希尔曾说:“你对了,整个世界就对了。”当你的工作或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思路,事情就会豁然开朗,因为,方法是完美解决问题的敲门砖,方法对了,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日本的火箭研制成功后,科学家选定A海岛做发射基地。经过长久的准备,进入可以实际发射的阶段时,A岛的居民却群起反对火箭在此发射。于是全体技术人员总动员,反复地与岛上居民谈判、沟通,以寻求他们的理解。可是,交涉却一直陷入泥淖状态,虽然最后终于说服了岛上的居民,可是前后却花费了3年的时间。

后来他们重新检讨这件事情时,发现火箭的发射基地并不是非A岛不可。当时只要把火箭运到别的地方,那么,3年前早就完成发射了。可是此前,却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当时他们太执着于如何说服岛民的问题上,所以才连“换个地方”这么简单而容易的方法都没有想到。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销售经理也经常对业务受挫的推销员说:“再多跑几家客户!”上司常对拼命工作的下属说:“再努力一些!”但是这些建议都有一个漏洞。就像有人曾经问一位高尔夫球高手:“我是不是要多做练习?”高尔夫球高手却回答道:“不,如果你不先把挥杆要领掌握好,再多的练习也没用。”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他是否勤奋和努力,更多时候是看他能不能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参加总统竞选时,竞选办公室为他制作了一本宣传册,在这本册子里有罗斯福总统的相片和一些竞选信息,而且要马上将这些宣传册印刷出来。可就在要分发这些宣传册的前两天,突然传来消息说这本宣传册中的一张图片的版权出现了问题,他们无权使用,这张照片归某家照相馆所有。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但如果这样分发下去,将意味着一笔巨大的版权索赔费用。

一般情况下的做法是派人去这家照相馆协调,以最低的价格买下这张照片的版权。可是竞选办公室并没有这样做,他们通知该照相馆:总统竞选办公室将在他们制作的宣传册中放一幅罗斯福总统的照片,贵照相馆的一幅照片也在备选之列。由于有好几家照相馆都在候选名单中,所以竞选办公室决定借此机会进行拍卖,出价最高的照相馆会得到这次机会。如果贵馆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收到信后的两天内将投标寄出,否则将丧失竞价的机会。

结果,很快竞选办公室就收到这家照相馆的竞标和支票。这本来是一个应向对方付费的问题,由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却变为对方付费的问题!

运用正确的方法,竞选办公室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把问题变成了机会。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深有体会地说:“方法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博克说:“有了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书海中采撷到斑斓多姿的贝壳。否则,就会像盲人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

这些话中所包含的道理并非仅仅指读书,生活中许多时候,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不仅需要良好的态度和精神,需要刻苦和勤奋,而且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发现问题才有解决之道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不管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是政治家还是外交家,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几乎都是善于思考、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或是善于在他人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而获得成功的人。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的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对于个人或是事物的发展和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发现问题的作用并不比解决问题逊色,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来得更重要。

解决问题是个人能力的综合,而发现问题更是个人水平的体现。无法创造性地使用知识,无法发现问题,那是毫无用处的,而且往往很容易让我们陷入问题所带来的困境。唯一让我们不陷入问题所带来的困境中的方法,就是主动寻找问题。成功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成功更需要我们有超越他人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电话之父”贝尔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贝尔原是语音学教授,一天他在家修理电器时偶然发现,当电流接通或截断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音。于是他想,是否能以电传送语音甚至发明一种装置?

这一设想一提出,立即遭到许多人的讥笑,说他不懂电学才会有如此奇怪的想法。贝尔的确一点也不懂电学,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千里迢迢前往华盛顿,向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电学专家约瑟夫·亨利请教。亨利对他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贝尔去学习电学知识。

亨利的肯定对贝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辞去了教授职务,一心扎入发明电话的试验中。他刻苦用功地学习着电学知识。两年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由贝尔试验成功。

为何电话不是由那些懂得电学知识的专家发明的,而是由一个语音学家发明的?只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使他比别人更快地找到了“市场的标靶”和可以奋斗的目标。而相关知识,即使一时不具备,也可以去学。

一个人具有某方面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真正要想获得成功,他还必须具备捕捉问题的能力。

当然,发现问题并不等于是解决了问题,我们也并不期许所有的问题被解决时,就是完善的、完美的。问题的解决有待社会的发展、个人能力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有了发现才能有所认识,提出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黄帝发现了“磁石”可指南的现象,因而设计了“指南车”,并用于战争;哥白尼发现了“地心说”的谬误而提出了“日心论”的科学假设;马克思发现了“资本的剩余价值”而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爱因斯坦12岁时就提出“假如我以光速追随一条光线的运动,那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问题最终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创造奇迹的关键,在于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需要发现的眼睛,问题需要发现的眼睛。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从不经意的发现开始,难题的解决也基于它本身的发现,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美丽的假设。但正是因为问题的发现,它才得到了关注和认识,才有了解决的可能。

第二节 方法对了,事情就成了

扔掉“可是”这个借口

拒绝“可是”,拒绝借口,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而后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因为任何“可是”、任何借口,其实都是懒人的托词,它只能慢慢地把你推向失败的旋涡,让你处于一种疲惫且不知前进的状态。而扔掉“可是”这个借口,你才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本来可以,可是……”

“我也不想这样,可是……”

“是我做的,可是这不全是我的错……”

“我本来以为……可是……”

行事不顺时,我们都喜欢以“可是”这个借口来推脱责任,却很少有敢于承担后果的勇气,很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这样不断地求助于“可是”,不断地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糟糕的事情不断发生,生活也就不断地出现恶性循环。须知,唯有扔掉“可是”这个借口,你才能跨出心灵的囚笼,取得意想不到的辉煌成果。

对于很多善于找借口的人来说,从一件事情上入手来尝试着丢掉借口,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去做好手边的事,也许结果会大不相同。

一次,美国著名教育家、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先生的夫人桃乐西·卡耐基女士,在她的训练学生记人名的一节课后,一位女学生跑来找她,这位女学生说:

“卡耐基太太,我希望你不要指望你能改进我对人名的记忆力,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事。”

“为什么办不到?”卡耐基夫人吃惊地问,“我相信你的记忆力会相当棒!”

“可是这是遗传的呀,”女学生回答她,“我们一家人的记忆力全都不好,我爸爸、我妈妈将它遗传给我。因此,你要知道,我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更出色的表现。”

卡耐基夫人说:“小姐,你的问题不是遗传,是懒惰。你觉得责怪你的家人比用心改进自己的记忆力容易。你不要把这个‘可是’当作你的借口,请坐下来,我证明给你看。”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卡耐基夫人专门耐心地训练这位小姐做简单的记忆练习,由于她专心练习,学习的效果很好。卡耐基夫人打破了那位小姐认为自己无法将记忆力训练得优于父母的想法。那位小姐就此学会了从自己本身找缺点,学会了自己改造自己,而不是找借口。

“可是”这个借口是人们回避困难、敷衍塞责的“挡箭牌”,是不肯自我负责的表现,是一种缺乏自尊的生活态度的反映。怎样才能不再找借口,并不是学会说“报告,没有借口”就足够了,而是要按照生活真实的法则去生活,重新寻回你与生俱来但又在成长过程中失去的自尊和责任感。

你改变不了天气,请不要说“可是”,因为你可以调整自己的着装;你改变不了风向,请不要说“可是”,因为你可以调整你的风帆;你改变不了他人,请不要说“可是”,因为你可以改变你自己。所以,面对困难,你可以调整内在的态度和信念,通过积极的行动,消除一切想要寻找借口的想法和心理,成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成为一个不抱怨、不推脱、不说“可是”、不为失败找借口的人。

扔掉“可是”这个借口,让你没有退路,没有选择,让你的心灵时刻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去拼搏、去奋斗,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有这样,你的潜能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成功也会在不远的地方向你招手!

成功的人不会寻找任何借口,他们会坚毅地完成每一项简单或复杂的任务。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应该确立目标,然后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目标,最终达到目标,取得成功。

拒绝说“办不到”

冲破人生难关的人一定是一个拒绝说“办不到”的人,在面对别人都不愿正视的问题或者困难时,他们勇于说“行”。他们会竭尽全力、想尽一切方法将问题解决,等待他们的也将是艰辛后的成果、付出后的收获。

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的困境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你勤奋、肯干、刻苦,就能像蜜蜂一样,采的花越多,酿的蜜也越多,你享受到的甜美也越多。如果你以“办不到”来搪塞,不知进取,不肯付出半点辛劳,遇点困难就退缩,那么你就永远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

失败者的借口通常是“我能力有限,我办不到”。他们将失败的理由归结为不被人垂青,好职位总是让他人捷足先登。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则绝不会找这样的借口,他们不等待机会,也不向亲友们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去创造机会。他们深知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他们拒绝说“办不到”。文杰就是这样一个人。

文杰在一家大型建筑公司任设计师,常常要跑工地、看现场,还要为不同的客户修改工程细节,异常辛苦,但她仍主动地做,毫无怨言。

虽然她是设计部唯一的女性,但她从不因此逃避强体力的工作。该爬楼梯就爬楼梯,该到野外就勇往直前,该去地下车库也是二话不说。她从不感到委屈,反而挺自豪,她经常说:“我的字典里没有‘办不到’这三个字。”

有一次,老板安排她为一名客户做一个可行性的设计方案,时间只有3天,这是一件很难做好的事情。接到任务后,文杰看完现场,就开始工作了。3天时间里,她都在一种异常兴奋的状态下度过。她食不知味,寝不安枕,满脑子都想着如何把这个方案弄好。她到处查资料,虚心向别人请教。3天后,她虽然眼睛布满了血丝,但还是准时把设计方案交给了老板,得到了老板的肯定。

后来,老板告诉她:“我知道给你的时间很紧,但我们必须尽快把设计方案做出来。如果当初你不主动去完成这个工作,我可能会把你辞掉。你表现得非常出色,我最欣赏你这种工作认真、积极的人。”

因做事积极主动、工作认真,现在文杰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老板不但提升了她,还将她的薪水涨了3倍。把“办不到”这三个字常常挂在嘴边,其实是在处处为自己寻找借口。事实上,世上之事,不怕办不到,只怕拿借口来取代方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勤奋、肯干,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而非一味地给自己找借口、推脱责任,你就会品尝到成果所带来的喜悦感。

很多人遇到困难不知道去努力解决,而只是想到找借口推卸责任,这样的人很难成为优秀的人。许多成功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奋。在这个世界上,勤奋的人面对问题善于主动找方法,勤奋的人拒绝借口说“办不到”,勤奋的人最易走向成功。

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之间河流的布鲁克林大桥是个地地道道的机械工程奇迹。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这座雄伟大桥的设计,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趁早放弃这个“天方夜谭”般的计划。

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确信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构思着建桥的方案,琢磨着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他们设法说服银行家投资该项目,之后,他们怀着不可遏止的激情和无比旺盛的精力组织工程队,开始建造他们梦想中的大桥。然而在大桥开工仅几个月后,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华盛顿的大脑严重受伤,无法讲话,也不能走路了。谁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然而,尽管华盛顿·罗布林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但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捷。

一天,他躺在病床上,忽然想出一种和别人进行交流的方式。他唯一能动的是一根手指,于是他就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和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整整13年,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发号施令,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建成。

“办不到”是许多人最容易寻找的借口,它体现出了一个人所具有的自卑感和怯懦性,这种缺乏自信的人能否做出出色的事情呢?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只要有这个借口存在,他永远不可能出色。”只要一个人拒绝说“办不到”,他就会显出与别人不同的工作精神和态度,从而成就出色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