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胸怀,独善其身
“淡泊”是一种品德修养,是为人质朴、超逸、恬淡,但不是没有进取心,不是逍遥于“世外桃源”,相反,正是为了追求远大目标而持有的涵养、修炼。“宁静”则是端庄,持重,安然,恬然。即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宁静是一种执着,无论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都要顶得住干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永远保持一份内心的执着与善良。
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一个烦躁的时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对现实,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把修身放在第一位的,不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个人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遇到不顺心的事不暴躁,而是心态平和、泰然处之,这是性静;一个人一生应该有目标和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义无反顾,摒弃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之心,不追求缥缈不定、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声色犬马等种种诱惑,无杂念邪念,不因自己的一念之差而饮恨终生,这是念静;在工作、生活中有时难免与人争论,这时要做到平心静气,以理服人。应该考虑如何用事实道理让别人心服口服,保持内心的平静,情绪稳定,设法寻找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这是意静;即使在极为愤怒的情况下发作,也能有理有利有节,及时让自己平静下来。行事不急躁、不毛躁、不鲁莽,摒弃急于求成,压住阵脚、稳扎稳打,努力思考并实施最佳策略而致胜,这是行静。
宁静和淡泊,是一对孪生姐妹,步入了宁静,便走进了淡泊。因为淡泊是以心灵的宁静作为人生的乐趣,并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享受。面对人生的变幻莫测,人类造就了一种最能体现理性特点的生活方式:淡泊。即远离名利的诱惑,视名利的花冠为囚禁了人的身心枷锁,故洁身自好以坚持心中的是非,以希冀达到一种最佳的生存状态。
让我们在淡泊宁静中感受人生的本义,聆听心灵从净化到升华的声音,在通往智慧的巅峰路途上阅尽人生无穷的春色吧。
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
《菜根谭》中,陈眉公辑录的《幽窗小记》中记录了明人洪应明的对联:“宠辱莫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今何有,谁钦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物质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我们主张人生应当宠辱不惊,并不是要人们从此处于麻木状态,放弃力争上游的锐意与拼劲,而是面对宠与辱都要静下心来,审视自己,不能遇辱一蹶不振,心如枯井,意志消退,惶惶不可终日;也不能得宠就桀骜不驯,咄咄逼人,甚至忘记了自己姓甚名谁。宠辱不惊,是一门生活艺术,更是一种处世智慧。
得人信宠时勿轻狂,莫忘“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受人侮辱时忌激愤,犹记“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如此清醒应对,便不难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凡是有所成就者无不具有“宠辱不惊”这种极可宝贵的品格。
19世纪中叶,美国实业家菲尔德率领他的船员和工程师们,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菲尔德因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一举而成为美国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术故障,刚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中断,顷刻之间,人们的赞辞颂语骤然变成愤怒的狂涛,纷纷指责菲尔德是“骗子”。面对如此悬殊的宠辱逆差,菲尔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经过6年努力,海底的电缆最终成功地架起了欧美大陆的信息之桥。宠也自然,辱也自在,一往无前,否极泰来,菲尔德之所以为菲尔德,基于此。
人生在世,有褒有贬,有毁有誉,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无足为奇。为君子者,无妨宠亦坦然,辱亦淡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
人生苦旅,等闲视之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岁月在漫不经心中静静流逝,生命在平平淡淡中慢慢老去。如今,人生的路程已走完了大半,至今人未悴,心已老,激情不再有,惰气长相随,到了不是结局的结局。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回首沧桑,不禁感叹:三十未立,四十犹惑,现在还碌碌无为,该顺应天命了。人生苦短,岁月无情,命运已定,万事皆休。应该收心敛性,淡定从容地去面对生活、看淡人生。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够看淡人生呢?当今社会,物质丰富,生活多彩,物欲横流,食色俱全,又如何能做到看淡人生?
其实,人生谁也看不淡。
看淡人生,只是安然满足者劳碌有得、家和事顺的慰藉;
看淡人生,只是坎坷失意者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无奈;
看淡人生,只是功成身退者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怅叹。
看淡人生,以一种平静恬淡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人生过半,当顺天命,不必对过去懊丧嗟叹,对未来斤斤计较。不必为未知的命运背上沉重的行囊,负重而行。
看淡人生,应是心理上的定位:人生过半,当明天理,山有高低,人有高下。命中若有自会有,命中若无莫强求;
看淡人生,应是心态上的调整:人生在世,当解天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看淡人生,应是心情上的纾解:人生如梦,当知天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看淡人生,应看淡功名利禄,看轻荣辱得失。富贵无意,荣辱不惊,厚德积福,逸心补劳。
看淡人生,应坚持自我,为自己而活。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坦荡磊落,不卑不亢。不趋炎附势,不摧眉折腰。
看淡人生,应知足常乐,坦然面对现实,从容应对艰难,淡定承受困苦,少一份失落,少一份困扰,多一份满足,多一份快乐。
看淡人生,是一种境界与豁然。涉世历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争,有所不争,有所求,有所不求。自身利益不轻丢,身外利益不强求。
看淡人生,是一种包容与释怀。持身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渡尽劫难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看淡人生,是一种责任与义务。人生过半,当知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应孝敬父母,夫妇互重,关爱子女,呵护家庭。
看淡人生,使心灵不再受世俗的羁绊,潇潇洒洒,淡淡定定,从从容容,快快乐乐。把紧锁的眉头舒展,让久违的笑声从心底传出。
人生如梦,看淡人生,才能对人生中的那些坎坷失望能等闲视之。
荣耀和痛苦只属于过去
我们应该学会忘记过去,无法忘记过去的人,常常会连今天也失去;沉迷于昨日的人,很可能也会错过了人生美丽的金秋、辉煌的未来。活在昨天里的人不愿意面对今天和各种变化,当今天发生新变化时,他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变得烦躁不安。
时光的流逝永不停息,我们应该学会忘记过去的成功,因为还有更多美好的事在等着我们。
我们无法抗拒生命的流逝,就像我们无法抗拒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因此,我们应学会忘记。不要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反复咀嚼,那样将得不偿失,百害无一利;一味地缅怀和沉醉其中,只能使我们意志薄弱。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我们错失时机以致一事无成,如此恶性循环,也必然使得我们的痛苦与日俱增。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内容五花八门,纷繁复杂。谁能奢望一览无余?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忘记。忘记过去的成败得失,以饱满的精神、愉快的心情、坦然的心境致力于今天的事业。社会日新月异地变化,对我们事业的要求必然也水涨船高,如果我们总是沾沾自喜于过去的劳苦功高,必然会成为时代潮流的被淘汰者。
学会忘记吧,忘记过去的辉煌,因为那已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去复返,已变成不值得炫耀的历史。“好汉不提当年勇”,一味地沉迷与自娱其中,只会导致我们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荒芜今天的学业或者事业,而人生路漫漫,更大的成绩等待我们去创造,更多的果实等待我们去撷取。
忘记昨天,是为了今天的振作。干大事业往往会为一时得失所羁绊,而成功人士都懂得应该怎样让昨天的惨败变作明日的凯旋。
忘记过去,让整个身心沉浸在悠闲无虑的宁静中,体味人生多姿多彩的缤纷。
忘记他人对你的伤害,忘记朋友对你的背叛,忘记你曾有过的被欺骗的愤怒、被羞辱的耻辱,你会觉得你已变得豁达宽容,你已能掌握你的生活,你会更加主动、有信心、充满力量地去开始全新的生活。
时刻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
人在太多的时候活的是一种心境,也就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应理清自己的思绪,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但要是真遇到了事情,能淡定自如、顺其自然就是一种很好的心态,也是一种很高的素质,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人生目标。
人在太多的时候,并不在乎事情的本身,任何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都能被淡忘,或被封尘在记忆的最深处,而真正走不出的总是自己的心。人要是能换位思考,学会逆向思维,往往事情就好办多了,苦思冥想的问题也就很容易想通了。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结果,真情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假意终究会失去耐心;伪装最终会被识破,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
人在太多的时候只注重事情的结果,而忽视整个过程的享受;其实过程远比结果更有魅力。会享受过程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享受人生的人,因往往你寄予的希望有多大,失望也就有多大。
人在太多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是反传统的,可真遇到事情了,不一定就比别人做得更好,临了也免不了还会笑话别人,可终究忘了要是站在传统里反传统,只能是站在原地。人生一世,贫与富、贵与贱、荣与辱、得与失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一个平衡的坐标,让自己不因得意而张扬,不因失意而沉沦,在面对生命的大喜大悲或者生死无常的时候,能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来对待一切,而那些人生中的名缰利锁和悲欢离合也自会纷纷落地成尘。正所谓真英雄自洒脱,真名士自风流。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所有的事情都来的很自然。有失败就会有成功,有完美就会有缺陷,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记忆里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鲜的事和物。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要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就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就要更加努力。
淡定不是平庸,而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你可以在平淡中感受着寻常的幸福——身边不会缺少好心人,父母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最大的支持,庆幸也还有那么几个知心好友……我们要在平凡的生活里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学会赞美,学会宽容,把信心的口袋装满,修复日见粗砺的灵魂,活得简单而有味道。
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
人生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也许,应该属于你的“名”,得到者非你;也许应该是你的“利”,拥有者非你。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真正体现人生价值的,不是一个人名利的多少,而是看你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你是否拥有足够的自信与坦诚。
虽然世人都知道名利只是身外之物,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躲过名利的陷阱,一生都在为名利所劳累,甚至为名利而生存。一个人如果不能淡泊名利,就无法保持心灵的纯真,终生犹如夸父追日般看着光芒四射的朝阳,却永远追寻不到,到头来只能得到疲累与无尽的挫折。其实静心观察这个物质世界,即使不去刻意追赶,阳光也仍旧会照耀在我们身上。
世界上最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对大多数人所汲汲追求的名声、富贵、或奢华都看得非常轻淡,也因此留下了无数的佳话。尽管是国际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却说,除了科学之外,没有哪一件事物可以使他过分喜爱,而且他也不过分讨厌哪一件事物。据说在一次旅行中,某艘船的船长为了优待爱因斯坦,特意让出全船最精美的房间等候他,爱因斯坦竟然严辞拒绝了。他表示自己与他人并无差异,所以不愿意接受这种特别优待。这种虚怀若谷、坦然率真的人品,成为许多人诚心敬佩的对象。
居里夫妇在发现镭之后,世界各地纷纷来信希望了解提炼的方法。居里先生平静地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中选择一种。一种是毫无保留地说明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提炼方法在内。”居里夫人做了一个赞成的手势说:“是,当然如此。”居里先生继续说:“第二个选择是我们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者自居,但是我们必须先取得提炼铀沥青矿技术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取得专利代表着他们能因此获得巨额的金钱、舒适的生活,还可以传给子女一大笔遗产。但是居里夫人听后却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这么做,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我们原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她轻而易举地放弃了这唾手可得的名利,如此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使人们都能感受到她不平凡的气度。她一生获得各种奖章16枚,各种荣誉头衔117个,自己却丝毫不以为意。有一天,她的一位女性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不禁大吃一惊,连忙问她:“居里夫人,那枚奖章是你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拿去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一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两位科学大师的非凡气度为拼命追求名利的世人留下了一面明亮的镜子。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纯真的心灵,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中尽了全力,他的成就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他理所当然可以得到应该得到的人世间的荣耀。所以,淡泊名利、无求而自得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
是非成败转头空
不要以成败论人生,一切由心而出的经历都是尊贵的,都是神圣的。
成功与失败客观地摆在世人面前,然而,人们都渴望成功、不愿失败。成与败都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而是取决于人们对生命之舟的驾驶能力,但只要成不骄、败不馁,一旦成功自欢喜,直面失败也风流。
成功是一种社会概念,事业的成功是属于个人的,也是属于社会的。希望成功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成功意味着辛勤的汗水结出了丰收的硕果;意味着奋力地登攀跨上了崭新的台阶;意味着艰辛的求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爱迪生语)。”当你满载着这些“天兵天将”出航,成功就在彼岸。
一个人为自己的事业取得进步与成功而高兴乃人之常情,也无可厚非,同时真诚地为别人的进步与成功而高兴则难能可贵。然而一个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气度、情操的人,总是以人类的进步为重,由衷地为别人获得进步与成功高兴,并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生命的另一种意义,便是为别人掌一盏灯。”为别人掌一盏灯,就会使人们像星星一样彼此照耀,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光明、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失败是一种带有怪异的麻辣味道的特殊食品。初次品尝,生性浮躁的人免不了大摇其头,大咋其舌,不堪卒食;气质沉稳者则会细细咀嚼,从中吸收有益的营养成分。
世界上没有人希望失败光顾自己,但失败却常常不可避免。它是组成生命不可或缺的环节,是生活乐章中并非多余的音符。没有失败的人生,就像没有盐的食物,是缺憾的、寡味的人生。
不愿失败是一种理想,正视失败是一种修养。面对失败时有的人站在高处看待它,冷静地总结教训,结果获得了力量和智慧;有的人陷入失败的泥沼不能自拔,因而丧失了勇气和信心。前者是暂时的失败,后者是彻底的失败。暂时的失败,失掉的仅是一次成功的机会,并没有失去成功本身;彻底的失败是在失去了成功本身的同时,连自己也失掉了。
的确,“失败”是个消极的字眼,连它的声音都是消极的。除了“死亡”之外,没有别的字眼比它更令人生畏,但是不可避免,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要或多或少地遇上它,那该如何去面对呢?其实只要有一个积极的思维和心态,然后有达到目标的坚定信念和毅力,这样,失败就不再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其实都是一样的,人生百年,白驹过隙,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不过是一场笑谈而已,无须太在意。
随高就低,遇事悠着点
有一种美叫随高就低。
这是一种由内心世界向外发散的信息,不依赖话语。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人生历练后的睿智,是对生活的感悟;是涵养,也是心智的结晶;更是我们穷其一生不懈的追求。理想不一定是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给我们心灵储备快乐的资源。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常常会忽略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的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
人生面对的永远是十字路口。比如经商要面对的只是成功与失败两条路,没有中庸之道;谈恋爱要面对结婚与分手……顺其自然方为悟道者所为,成功与失败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成功自然就有失败。人生在世,事事成功,事事顺利,自然是莫大的福分,但这恐怕连神仙也难保证。假如我们不幸遭遇了失败,也应该乐观地看到,作为一个健全的正常人,一生之中最起码也要在感情上失恋一次,在事业上失败一次,在选择上失误一次……才能成长,才有可能去赢得成功的垂爱。
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际遇,都会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好的可能,一个是坏的可能,在好的可能中藏匿着坏的可能,而坏的可能中又隐含着好的可能,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视角去对待它;如果用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那么坏的可能也会成为好的可能;如果用消极颓废、悲观沮丧的心态去看待,那么好的可能也会看成是坏的可能。
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常常会面临许多抉择,尤其是面对那些“未知”的抉择时,我们常常会因为“未知”而感到恐惧、感到担心、感到难以把握。因为,我们首要的便是不自觉地运用了那种消极颓废、悲观沮丧的心态,先入为主地去看待“未知”的一切。我们太害怕失败,我们太看重得失,我们把那未知的一切都看成了坏的可能,心中一旦有得失的牵绊、失败的担忧,便样样无所适从、事事瞻前顾后,结果反倒把许多好的可能都丧失了、错过了、荒废了。
所以跋涉的人们,把心态调整到“一切顺其自然”,勇敢坦然地面对人生吧!
天塌下来也要淡定
淡定的人会在世事的牵累、终日的忙碌中偷出空闲,滋养自己,用自己的淡然去呵护心灵,呈现出来的是阳光的笑容、端庄的气度、深厚的内涵。
淡定的人善待生命,沉稳而不缺少热情,淡然而不缺少善良。淡定的人,总能以微笑面对困难、面对环境,不为日常琐事而烦恼,不为生活的压力而焦虑,不为现代人儿女情长的善变而忧郁。失意时,用笔记录潮起潮落的心绪;挫折面前,告诫自己重新振作,适应新的处境;苦难面前,命令自己跨过颓唐,去拥抱新的一轮红日。
从容淡定的人总是笑看人生,虽然他们已不再年轻,也许岁月的印痕已刻上额头,也许病痛在折磨着他们,也许世态炎凉已把年轻时的梦打碎,但在人生路上,他们仍会以矫健的步伐勇往直前,把欢乐和笑声传递给他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因为他们可以不斤斤计较,可以不为繁琐困扰,可以不因窘境而沮丧,可以不被压力所逼迫……他们完全是超脱的,以至于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如轻风似流水,尽显个性本色。
淡定的人是水,在山涧小溪,他们是单纯清澈的水滴;在飞天瀑布,他们是奋不顾身的飞花碎玉;在浩瀚的大海,他们又如汹涌的波涛一次次朝礁石撞击。
淡定的人是画,一幅清新隽秀的山水画。无论外界风卷云涌、世事变迁,内心总是一派处事不惊、安详宁静的意境。
淡定的人生呈现出的是历尽沧桑却依然随遇而安的美丽。
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朋友见面,总会互诉衷肠,聊聊单位人际关系的复杂、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聊到伤心处,不免潸然泪下,眼里满是愤世嫉俗的悲凉,有些无奈,有些落空。
在大千世界里,面对人世间的纷纷扰扰,不争名、不夺利,能让自己独自拥有和享受一份平和,以“闲闲看过”的心态为人处世,无疑是一种幸福的能力。
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一路走来有得亦有失,面对得到和失去,是否也曾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缺少潇洒的气度?对于功名利禄,是否过于在乎、胆小谨慎,丢失了个性?
对于浮世繁华,因为太在乎、太计较,所以没了那份“闲闲”的兴致。
“闲闲看过”不是消极处世,在某种意义上,它只不过是一种用平和的心境、一颗平常心待人处世的生活方式。
因为闲适的心境,你不必再为调职晋级苦苦争斗,自知平日里已努力做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或许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或许也有错误与疏漏。总之,只要尽力了,评说之事虽在旁人,却从不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所累。
因为闲适的心境,你会暂时放下自己的处境,去维护一种公正,哪怕你所维护的是极少数人的观点与意见,也许会因此而使自己更为孤立无援,或者被人所睨视,但你执着地坚信着,公正最终是公正的。
因为闲适的心境,整日里可以看到你笑得通红的脸,看到你无忧无虑的神情,看到你专注于学识的眼神,看到你宽敞明亮的心胸。
因为闲适的心境,你从不羡慕虚荣;因为闲适的心境,你真诚地赞许别人的才能;因为闲适的心境,你从不掩饰你从农舍里走出;因为闲适的心境,你有很多的朋友,他们也许无权无钱,却可以在你困境的时候伸出援手;因为闲适的心境,你会为朋友的冤屈出证言,哪怕置自己于被误解被冤屈的境地;因为闲适的心境,你爱着每一个善良的人,不管是街头修鞋的大叔,还是报亭里那个下肢残疾的年轻人;因为闲适的心境,你恨着每一个邪恶的灵魂,不管与你的利益是否相干,哪怕他的财权可以把你淹没;因为闲适的心境,你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因为闲适的心境,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机会。
保持“闲闲看过”的心态,是处理好生活中各种琐事的前提,只有心境悠闲时,我们才能冷静地用一双慧眼去看事、看人、看物,才会将世间百态尽览眼底。陶渊明身着粗衣,却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刘禹锡身处陋室,也能心平气和地“调素琴,阅金经”。他们都曾仕途坎坷,遭遇沦陷,但因为有了“闲闲看过”的心态,才得聊以自慰,悠然自得,在山水天地间畅快游弋。
以淡泊的心境看待人生
做人要有几分淡泊的心态,否则欲望会让你痛苦不堪。
人生贵在淡泊,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都在向往或操守着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凭着淡泊,颜回成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典范;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了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匠。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眼前从不好高骛远。
拥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没有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趋本逐利时仍然保持恬静。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再显山露水;认识生命的无常,时刻保持一种既不留恋过去、又不期待未来的心态。淡泊人生,并非消极逃避,也非看破红尘,甘于沉沦。淡泊是一种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没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唐朝著名高僧慧宗禅师特别喜欢兰花,于是带着一群小和尚辛勤栽培。第二年春天,满山开满了兰花,小和尚们都高兴得合不拢嘴。不料一场暴风雨之后,满山的兰花被乱七八糟地打倒在稀泥里,花朵撒了一地。小和尚们看到后都忐忑不安地等待高僧的数落,哪知高僧却平心静气地说:“我栽花是为了寻找爱好和乐趣,而不是要得到愤怒和埋怨。”小和尚们顿时醍醐灌顶,不由得对高僧宽广的胸怀钦佩起来。
是啊,只要我们将那些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了兰心蕙质,我们的心境一定会盈满幸福与快乐、安详与宁静。
自嘲也是解脱
人际交往中,在人前蒙羞,处境尴尬时,用自嘲来对付窘境,不仅能很容易找到台阶,而且多会产生幽默的效果。所以自我解嘲,自己把自己胳肢几下,自己先笑起来,是一种很高明的脱身手段。
传说古代有个石学士,一次骑驴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会不知所措,可这位石学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的,还不摔成碎片?”一句妙语,说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自然这石学士也在笑声中免去了难堪。以此类推,一位胖子摔倒了,可说:“如果不是这一身肉托着,还不把骨头摔折了?”换成瘦子,又可说:“要不是重量轻,这一摔就成了肉饼了!”
所以应凡事乐观,即使身陷囹圄也要看到希望,而不是整天悲悲戚戚,愁眉不展,其宝贵的思维模式是“大不了就”,而不是斤斤计较,过分认真;多想自己的缺点和无能,经常自我嘲笑,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盲目逞能好胜。这就是豁达。
豁达往往意味着超脱,但又没发展到虚无,所以它仍是一种积极因素,是一种美好的人性的表现。
站在自己之外欣赏自己的创伤,就能产生一段时间的快乐。一位名叫海伍德·布洛思的人曾把40年的积蓄投资于股票市场,在1929年的危机中全部丧失。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反应并不是失声痛哭,也不是大喊大叫,而只是说:“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夜之间便丧失了,不能不说“去得快”,但真的“来得快”吗?不,我们知道那是他花了40年的积蓄。显然,他这是跳出了自己的灾难之外来嘲讽自己。
《启颜录》上有这样的故事:刘焯和他的堂侄刘炫都很有学问,因犯法而被捕,县吏不知道他们是大学问家,全给他们上了枷锁。刘焯说:“整天在枷(家)中坐着,就是回不了家。”刘炫说:“我也是,终日负(妇)枷(家)而坐,就是不见妇。”
比起布洛思来,他们的自嘲更见情趣,也更讲究技巧。不见家人和妻子的孤寂而凄凉的生活也似乎显得并不严重。和布洛思一样,他们嘲笑了自身的悲剧,实际上就是战胜了悲剧。
有一位矮个子学者的妻子嘲笑丈夫身材太短,这位学者笑眯眯地说:“我看还是矮点好,我如果不是一米五七,现在能够著作等身吗?如果不是我身短力小,我们的战斗你能场场取得胜利吗?如果不是我矮,你能很优越地说我太短吗?”话毕,全场叫绝。
当然,自嘲不是自我辱骂,不是出自己的丑,这里要把握分寸。
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
欲望的存在是合理的,试问,一个人如果对人世毫无欲望、看破红尘,活着还有何乐趣可言?然而,人虽然不能没有欲望,但不能放纵欲望。欲望只可浅尝,而不可沉溺。
范蠡离开越国,带着家人到了齐国,改名换姓,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
范蠡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经营有方,加之苦心不懈,没多久,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富甲一方。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深以为奇,便任他为相。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殊荣,范蠡的想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忧心地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了。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纵之念,凶险马上就会降临。”于是他退回了相印,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他乡,他的家人苦劝不止,又说:“有官不做,我们无话可说,可散尽家财就不可理喻了。这是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开口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若只取不施,为富不仁,钱财再多也无益,不如放弃!”
他把家财分给好友和乡亲,自带一些珍宝来到陶邑,隐居下来。
初到陶邑,范蠡自觉无比快乐。时间一长,他不甘清闲,又思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心有怨气地说:“人人思富,个个求财,你富不珍惜,认为钱财无用,今日何必再提此事?钱财有那么好赚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穷富之别,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钱财取之何难?”
范蠡在陶邑以经商为业,求取利润。范蠡的经商谋略也是超群的,他采用“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方法,买贱卖贵,有进有止,遵循“积贮之理”,没用多长时间就又积聚了巨万资财,成了当地首富,号称“陶朱公”。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周济贫困的乡党故旧,为此他表白说:“在我看来,经商是一种乐趣,在求取金钱上不该贪得无厌。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非守财者所能悟出。它让人受益无穷啊!”
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夕阳已落山。在生命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为自己的欲望所支配,一生忙碌,不可解脱。欲望如同火种,一个不懂得收敛欲望的人,会不断在火上加柴,放得越多,火势越大,最后大到无法控制,酿成火灾。面对欲望,做得最好的人不是清心寡欲的人,而是能很好地支配欲望却不被欲望支配的人。
名利背后大陷阱
人世间有一则不变的名言,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世人对待事物的原则,善于用物可以,但绝不可被物所用,以免在与现实外物的博弈中输得一塌糊涂。从古至今,又有几人能够摆脱利益、外物的束缚,用现实而不为现实所用呢?
庄子说:“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大意是,不追求官爵的人,不因为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荣辱面前一样达观,他也就无所谓忧愁。所以,庄子主张“至誉无誉”。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同样,最大的名利就是忘记名利。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把荣誉、名利等外物看得很淡、很轻,才能不被名利等外物所束缚,才能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陷阱。
一条小鱼问阅历丰富的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钩上的食物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呢?”“亲爱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小鱼一脸艳羡。“这可就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要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原则呢?”小鱼又问。“那原则其实你都已经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鲜美,价格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那么,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得到任何东西都得付出代价。钓钩是鱼垂涎鱼饵的代价。被名利所蛊惑的心,往往要付出跳下陷阱的代价。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道记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高僧回答:“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争名,一只夺利。”
人性丛林中伏设了不少名利的陷阱,有时候,一个人为了名利,往往不顾一切跳入陷阱,结果名利反而离他而去。
一个人面对名利的诱惑,仍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心,能不攀爬便放弃,这是一种智慧。能做到这一点时,他就能对客观的、外在的出身、家世、钱财、生死、容貌都看得很淡泊,就能够达到精神超然、洒脱的境界。
慧忠禅师曾经对众弟子说:“青藤攀附树枝,爬上了寒松顶;白云疏淡洁白,出没于天空之中。世间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忙碌。”世间的人在忙些什么呢?其实不外乎是名和利。万物清闲,人又何必为了争名夺利而使自己不得清闲呢?
不为虚名所累
古人有云:“声名,谤之媒也。”意思是说人们常常为声名所累,这个声名也即是人们常常说的虚名。虚名者,有名无实,或要其名而不要其实之谓也。然而,就是有很多的人对此贪恋不已。比如现在有些人,已经是财大气粗的老板、总裁,却偏要花钱买个教授、研究员的头衔。
其实,虚名非福而是祸。一些人为虚名滥上项目,动辄数亿、数十亿资金付诸东流;一些人为虚名投机钻营,损人利己。类似例子举不胜举。人们鄙视虚名,视虚名为国之敌、人之敌、己之敌,无论先贤今人,无一不告诫世人不要图虚名。
在中国学术史上鼎鼎有名的钱锺书先生的真才实学绝非浪得虚名,而且他对待虚名的态度较之其他排斥虚名的伟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现代青年来说,钱锺书无疑是一个谜一样神秘而富于魅力的人物。钱锺书的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贯通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风靡海内外。
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锺书”,简直把他看做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一些人不远万里,从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地来“朝圣”,然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锺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锺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他越是避客,便越是有人想见他。于是,他不是客客气气地辞谢,就是借故以病推托支开,甚至毫不客气地拒绝。记者们偶尔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直闯上门,他便立在门口,小谈片刻,时刻作出“送客”的姿态;或放进客人,又缄口不言,绝不谈自己,更不透露自己的生活、创作情况,常常弄得记者们狼狈不堪,空手而返,很难有什么收获。
煤,从不披上华丽的外衣,称它黑子,它毫不介意;赞它乌金,也不沾沾自喜。为了把光明和热能贡献给人类,心甘情愿地化为灰烬、尘泥。正如郑板桥先生词云:“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多风雨几晴和/愁风愁雨愁不尽/总是南柯。”一个人的一生太短暂了,而要去做的实事又那么多,何必为虚名左右,何必机关算尽为虚名而累呢?
名利中持宁静
在一列长途旅行车上坐着两位女士,由于旅途时间较长,她们便开始攀谈起来。说着说着,话题就转到了职业上来,其中一位女士非常自豪地告诉另一位比较沉默的女士,说自己是一名作家。
“我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全美国的人都知道我!”
“那你都写过一些什么书呢?”
“太多了,算起来大概有几十本了吧!”她自豪地回答道。
那位沉默的女士只是微微一笑,便不再说话了。
“那么,你呢?你的职业是什么?”她反问那位沉默的女士。
“我也是一名作家,但我只写过一本书。”沉默的女士很平静地回答道。
“是吗?才一本啊!什么书名呢?”她很不屑地问道。
“《飘》。”沉默的女士依旧平静地回答道。
不求名来名自扬,这才是真正的名士。不爱名利的,名利往往如影随形。原来,真正的名利是道德成就的附赠品。即使名利来时,得到之人也能独享一份自然与平静。
除去闲名
洞山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甚至连朝廷也派人急忙赶来。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呢?”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一片沉静。
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呢?”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和尚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和尚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被周围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啊?”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作为一名真正的学者或是得道的高僧,应该是外物不萦于怀、踏踏实实的。
安贫乐道
生活有时是一个圈,无论得到了多少,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后汉书·杨彪传》中谈到:“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孔子在几千年之前就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言外之意就是,在贫富与仁义不可兼得时,他是宁可受苦受穷也不愿意放弃仁义的。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图章》中也说过:“安贫乐道的精神之可贵更难于用三言两语向唯功利是图的人解释清楚的了。”能够安贫乐道,独守一份内心的清净,是一种境界。做人也能够如此的话,必将有所收获。
下面是一个渔夫与银行家的对话,隐含着深刻的哲理。
银行家在一个沿海小渔村碰到了刚刚靠岸的一艘小渔船,船上只有一个渔夫,却载着几条大的金枪鱼。银行家夸奖渔夫捕鱼的本领好,并且问他捕到这些鱼需要多长时间。
渔夫回答说:“要不了多长时间。”
银行家接着问:“那为什么不多干一会儿,多捕一些鱼呢?”
渔夫说:“这些鱼足够一家人吃的了。”
银行家又问道:“那你剩下的时间都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我睡个好觉,钓钓鱼,陪我的孩子玩耍,陪陪我的妻子玛丽亚,每天晚上我都会到村子里去,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我的生活非常充实。”
银行家说:“我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也许我可以帮助你。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捕鱼,挣钱买一艘更大的渔船,用大渔船挣来的钱再买更多的渔船,这样你就能拥有一支船队了。你不用再把自己打来的鱼卖给中间商,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商,或者自己做批发零售。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村子,到墨西哥城,然后到洛杉矶、到纽约,让公司的业务发展壮大。”
渔夫问道:“但是这要花多长时间呢?”
银行家回答:“大约15到20年吧。”
“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笑了笑说:“到时候你就可以申请上市,向公众出售公司的股份。你会成为富翁,拥有数百万财产。”
“数百万……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说:“你就可以退休了。你搬到海边的一个小镇上,可以一觉睡到下午,钓钓鱼,陪孩子们玩耍,陪陪妻子,每晚到镇上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
渔夫回答说:“难道这些不是我现在就已经在做的事吗?”银行家无言以对。
什么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是财富,权力,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在佛家看来,安于贫困生活,以学习和掌握圣人之道为乐,不要被现实与名利所扰,便会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便是一种成功。这与佛家的持戒之道是一脉相通的。明代施惠在《幽闺记·士女随迁》中说,“乐道安贫巨儒,嗟怨是何如,但孜孜有志效鸿鹄。”如果沉浸在世俗名利中不能自拔,一心追求欲望的满足,不如在宁静的海边享受简单的幸福。
人生如吃饭,要尝出味道
人生如吃饭,看似简单,却有着深远的寓意。
保罗去向一位老人请教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
老人告诉保罗:“人生其实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
保罗一时没有领会:“人生像吃饭这么简单?”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就这么简单,只不过用嘴吃饭人人都无师自通,用心吃饭则有一定难度,即使名师指点也未必有几个能学得会。
“聪明者为自己吃饭,愚昧者为别人吃饭;聪明者把吃饭当吃饭,愚昧者把吃饭当表演;聪明者吃饭既不点得太多,也不点得太少,他知道适可而止,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他能估计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则贪多求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点什么,什么菜怪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又忙着给人夹菜,自己却刚吃几口就放下了。
“他们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为了给别人做个‘吃相文雅’的姿态;聪明者付账时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结账时心惊肉跳,明明账单上的数字让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却还装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气概,俨然一副衣食父母的样子;聪明者只为吃饭而来,没有别的动机,他既不想讨好谁,也不会得罪谁;愚昧者却思虑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还想拉业务,他本来想获得众人的艳羡,最后却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别人的耻笑,就是引来别人的利用。吃饭本是一种享受,但是到了他这里,却成了一种酷刑。
“吃饭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谁也无法说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种模式算是成功,哪种模式算是失败,唯一能说明白的也许只有三点: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不要麻烦任何人为你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第二,要多照顾自己的情绪,少顾忌他人的眼色,太多地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员,实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标。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人生如吃饭,饭要自己吃才能尝出味道,生活也要自己感受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人生原本是一种享受,有的人却要处处虚伪,甚至于打肿脸充胖子。他们认为这才是品位,才是面子,才是交往,其实虚伪的表演很容易被看穿,随之而来的只能是被轻视。
游刃有余,宠辱得失皆从容
走出阴影,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不管过去的一切多么痛苦,多么顽固,都要把它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要让担忧、恐惧、焦虑和遗憾消耗你的精力。要主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从从容容才是真。
世间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亲人的离去,生意的失败,恋人的分手等都会让人痛不欲生;有时候人们也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例如爱情,老板的赏识,彩票中奖等等。
人生有很多事情在我们意料之外。当你正春风得意的时候却会突然发生让你痛不欲生的事情;当你正想着要好好努力挣钱的时候,突然之间意外之财从天而降,这些都会让你不知所措。或者大悲,或者大喜,人往往很难做到从容地面对意外,所以各种烦恼便接踵而至。
下雨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前跑,唯有一人不急不慢,在雨中踱步。旁边跑过的人十分不解:“你怎么还不快跑?”
此人缓缓答道:“急什么,前面不也在下雨吗?”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人们在风雨之中匆忙奔跑之时,那个淡然安定欣赏雨景的人,其实更懂得从容的生活智慧。在现代都市竞争的人性丛林中,从容淡定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大境界。别人都在杞人忧天,慌不择路时,只有达到此种境界的人,才能稳住阵脚,不慌不乱。
有的人在遇事的时候往往很难保持从容镇定,过于大喜或者大悲——得意的时候忘形,失意的时候过于自卑或悲伤。对于“得意忘形”,人们往往很容易理解,但是,人世间还存在一种情况——“失意忘形”。其意思也不难理解,就是说有的人本来很好,富贵得意,对任何事情都处理得很好,然而一旦失意,却连人也不愿意见,自卑、烦恼接踵而至,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一个人一旦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阅历,或者有了学问,自然心气就很高,就得意忘形了,所以人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还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富贵权高的时候,注意修养,自视高贵,一旦失去这些身外之物,就完全变了个人似的,自己都觉得自己矮了,没地位了,全然抛弃了之前的修养。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辜鸿铭先生说,一个人如果能受得了寂寞与平淡,才是真正的修养到家,得意不忘形,失意更不忘形。
铅华洗尽,美丽持久
很多时候,迫于世俗的种种压力,真实的自我往往裹着厚厚的外衣,让人无法看到真正的面目。在星云大师眼中,浓妆艳抹固然别有风韵,但素面朝天同样令人心怡。
某一天,真实和谎言一起到河边洗澡。真实细致地刷洗着自己身上的污垢,而谎言则匆匆忙忙地洗完澡独自上了岸。
它偷偷穿上了真实的衣服,悄悄地溜走了。当真实上岸之后,找不到自己的衣服,却也不愿意穿谎言的衣服,于是只好一丝不挂地走回去,一路寻找着谎言。
从此,人们错把穿着衣服的谎言当做真实,百般敬重,而真实则因为一直赤裸裸地而遭受了别人的白眼和不屑。
披着“真实”外衣的“谎言”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而这些人,也必然会为自己轻率的判断付出代价。因为真实与谎言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真实归于真实,谎言归于谎言”,正如佛教所说:“佛界的归于佛界,魔世的归于魔世。”
一个谎言需要一千个谎言来维持,不管多么周密的谎言,总有一天会在阳光的照射下被揭穿。而赤裸裸的真实,也总能够绽放出自己华美的光彩。
浓妆艳抹的风姿虽然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别人的目光,但洗尽铅华后的本色才更加持久。
浪漫和现实是一对相识已久的恋人。
一次,为了考察现实对自己的忠诚度,浪漫问:“你到底爱不爱我?”
“十二分地爱你!”现实回答。
“那假设我去世了,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我想不会。”
“如果我这就去了,你会怎样?”
“我会好好活着!”
浪漫心灰意冷,深感现实靠不住,一气之下和现实分开了,去远方寻觅真爱。
浪漫首先遇到了甜言,接着又碰见蜜语,相处一年半载后,均感不合心意。过烦了流浪的日子,浪漫通过比较,觉得现实还是多少出色一些,就又来到现实身边。
此时,现实已重病在床,奄奄一息。
浪漫痛心地问:“你要是去世了,我该怎么办呢?”
现实用最后一口气吐出一句话:“你要好好活着!”
浪漫猛然醒悟。
“现实”给出的答案虽然并不能让人动心,但我们却无法不为它的真实所震撼。真正的浪漫,源自爱,源自责任,甜言蜜语固然能让人得到一时的快乐,可是,它却不能成为终身的依靠。
爱情如是,世间万事哪一件不是如此呢?
人的生命很脆弱,从牙牙学语到撒手人寰,短暂的几十年我们从轻狂到沧桑,从迷恋刹那间流萤烟火的璀璨到回归淡定的沉静,从喜欢浓重的色彩斑斓到挚爱着黑与白的变奏,这是生命成熟的必经阶段,也是铅华洗尽之后骤然的觉悟。
就像我们总是为路边默默开放的野花而感动一样,它们不施粉黛,无人宠爱,只有大自然的风吹日晒,间或行人匆匆一瞥。它们一簇一簇地开放,平凡而美丽,无闻却伟大,不为惊叹的赞美,只为平凡的一生。美丽,在洗尽铅华之后,永恒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