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路决定出路
57439400000002

第2章 人生无处不套牢,思路决定出路

上篇 思路决定出路

面对自我的困惑

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那就是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认识到这一点容易,但要做到这一点,却非人人能及。

想拥有更大的权力,想到更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去,想做出比别人更大的成就……几乎所有人都有上进心,都有改善现状的欲望。但是,正确估价自己的人,完全有能力接受自己目前所处的现状和环境,这对于想成功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些缺点和性格是与生俱来并要带进坟墓的。只要看看那些伟大的成功者,你就能立即明白——他们都接受了自然的自我。

接受自己,对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非常重要。纪伯伦曾在其作品里讲了一个狐狸觅食的故事。狐狸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做午餐呢!”整个上午,它奔波着,寻找骆驼。但当正午的太阳照在它的头顶时,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狐狸之所以犯了两次相同的错误,与它选择“晨曦”和“正午的阳光”作为镜子有关。晨曦不负责任地拉长了它的身影,使它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万兽之王,并且力大无穷无所不能;而正午的阳光又让它对着自己缩小了的身影忍不住妄自菲薄。

大师笔下的这只狐狸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十分相似。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某种能力或者凭空承认无能。在这种情况下,千万别忘了上帝为我们准备了另外一块镜子,这块镜子就是“反躬自省”,这4个字可以照见落在心灵上的尘埃,提醒我们“时时勤拂拭”,使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

尼采曾经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充满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正确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充满自信地为之奋斗终生,才能此生无憾,即使不成功,也会无怨无悔。

思路突破:定位决定人生

一个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有一个通俗的名词——定位。在心目中你把自己定位成什么,你就是什么,因为定位能决定人生,定位能改变人生。

一个乞丐站在地铁出口处卖铅笔,一名商人路过,向乞丐杯子里投入几枚硬币,匆匆而去。过了一会儿,商人回来取铅笔,他说:“对不起,我忘了拿铅笔,因为你我毕竟都是商人。”几年后,商人参加一次高级酒会,遇见了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谢。这位先生说,他就是当初卖铅笔的乞丐。他生活的改变,得益于商人的那句话:你我都是商人。故事告诉我们:当你定位于乞丐,你就是乞丐;当你定位于商人,你就是商人。

定位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营销专家里斯和屈特于1969年提出的,当时他们的观点是,商品和品牌只有在潜在的消费者心中占有位置,企业经营才会成功。随后定位的外延扩大了,大至国家、企业,小至个人、项目等,均存在定位的问题,事关成败兴衰。

汽车大王福特自幼帮父亲在农场干活,12岁时,他就在头脑中构想如何用能够在路上行走的机器代替牲口和人力,而父亲和周围的人都要他在农场做助手。若他真的听从了父辈的安排,世间便少了一位伟大的工业家,但福特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机械师。于是他用1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人需要3年的机械师训练,随后又花2年多的时间研究蒸汽原理,试图实现他的目标,未获成功;后来他又投入到汽油机研究上来,每天都梦想制造一部汽车。他的创意被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赏识,邀请他到底特律公司担任工程师。经过10年努力,在29岁时,福特成功地制造了第一部汽车引擎。今天在美国,每个家庭都有一部以上的汽车,底特律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也是福特的财富之都。福特的成功,不能不归功于他定位的正确和不懈的努力。

反过来说,就算你给自己定位了,如果定的不切实际,或者没有一种健康的心态,也不会取得成功。

自我设限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立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他们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第一次跳蚤就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碰壁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高度总保持在罩顶以下。接下来,科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这使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跳跃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变成“爬蚤”,并非是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的受挫使它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在于,实际上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念头都没有了。玻璃罩已经罩在了它的潜意识里,罩在了它的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人生的最大障碍,如果想突破它,我们就必须不怕碰壁。这时我们就用得着“饥渴精神”了。如果那只跳蚤永远想着“外面有美味可以填饱肚子”,那它就永远都不会放弃跳跃,除非生命终结。

无独有偶。自然科学家法布尔也曾利用毛毛虫做过一次很不寻常的试验。这些毛毛虫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所以它们又叫游行毛毛虫。法布尔很小心地安排,使它们围着花瓶的边缘走成一个圆圈。花瓶的旁边则放了一些松针,这是毛毛虫喜欢的食物。毛毛虫开始绕着花瓶走,它们一圈又一圈地走,一连7天7夜,一直围着花瓶团团转。最后,终于因饥饿与筋疲力尽而死去。在不到6寸远的地方就有很丰富的食物,而它们却饥饿而死,因为它们把活动与成就弄混了。

许多人像毛毛虫一样,放弃主宰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按别人的意愿过日子,却不能够自主地生活。这种人最突出特点就是盲从,他们没有目标,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所以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

许多人犯了毛毛虫所犯的错误,结果只从丰富的生活中获得了很小的一部分。他们跟着大家绕圈子,根本不到别的地方去。他们遵循既定的方法与步骤,没有别的理由,因为“大家都那样做”和“大家都认为应该那样做”。其实,深究起来,这两个小实验的结果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寓意。常人的悲哀不在于他们不去努力,而在于他们总爱给自己设定许多条条框框,这种条框无意之间限制了他们的想象空间,以及创造的潜能和奋进的范围。看似一天到晚在忙碌,实际上自己已经套上了可怕的“金箍罩”,注定碌碌无为。

敢于打破自我设定的障碍,多一点超越,少一点盲从,世界会不一样。

思路突破:唤醒心中的巨人

任何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抱负,那就是在生命中做一些独特的、带有个人特征的事情,从而使自己免于平庸和世俗,并使自己远离毫无目标、无精打采的生活。最理想的抱负就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切实目标,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追求卓越。

所以说,真正需要唤醒的是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很多时候,某些我们极其敬仰的人给予我们的信任和鼓励,或者是当有些人对我们表示怀疑时另一些人却毫不犹豫地对我们的才能表示肯定,都可能激发起我们的雄心,并使我们在一瞬间看到无穷的机会。或许在当时我们并没有对此给予太多的关注,但是,它很可能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生活中,无数的人在阅读一本激励人心的书或一篇感人至深的励志美文时,突然感到灵光一闪,蓦地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自我。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书或文章,他们可能会永远对自身的真实能力懵懂无知。任何能够使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能够唤醒我们的全部潜能的东西都是无价之宝。

问题在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被唤醒过,或者是直到生命的晚年才真正认识自身的能力,但是为时已晚,再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了。因此,在我们年轻时就应当对自身的潜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唯其如此,我们才可能有效地发掘生命的潜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

大多数人在撒手人寰时,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潜能根本就没有被开发。他们只使用了自身能力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其他更珍贵的财富却白白地闲置在那儿,原封未动。

因此,最大化地开发一个人的潜能,已成为每个人一生要面对的重要命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让潜能淋漓尽致地开发出来呢?其实,潜能开发的途径有许多,但从成功学的角度而言,主要有4个方面,即“诱、逼、练、学”。

·“诱”就是引导

寻求更大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人生命意识中的根本需求。“这山望着那山高”、“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因此,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自我,有理性的自我,是绝不愿意停留在任何一种狭小的、有限的状态之中的,而是总想不断开拓以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生存的。这种炽热的、旺盛的发展需要,是渴望成功的表现,是潜能蓄势待发的前兆。只要对这种发展意识给予有益的暗示、引发、规划和培育,就能很好地激发并释放潜能。

·“逼”就是逼迫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求发展的需要,又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能够卧薪尝胆、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当头棒喝式的促动,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办法。人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被逼不是“无奈”,被逼是福。

要么你是被“看得起”委以重托,要么是有好运气,否则别人不会“逼”到你的头上来。

被逼,心态就会改变;被逼,就会有明确的目标;被逼,就会分清轻重缓急,抓紧时间;被逼,就会马上行动。不寻求突破,不创新,就休想跨过这道坎。于是潜能在一逼之下因迅速集聚而爆发,如同核聚变。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过去的自己更好;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更好。别人想不到的,我要想到;别人不敢想的,我敢想;别人不敢做的,我来做;别人认为做不到的,我一定要做到。潜能的力量是巨大的!

人的潜能也遵循着“马太效应”,越开发,越使用,就越多越强。

生命力是从压力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就是人的潜能,也就是竞争力。

·“练”就是练习

此处特指专家为开发人的潜能而专门设计的练习、题目、测验、训练,如脑筋急转弯、一分钟推理等,多做有益。另外还包括“潜意识理论与暗示技术”、“自我形象理论与观想技术”、“成功原则和光明技术”、“情商理论与放松入静技术”等。

·“学”就是学习

学习绝对是增加潜能基本储量及促使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知识丰富必然联想丰富,而智力水平则取决于神经元之间信息联接的广度和信息量。

心中的瓶颈

希拉斯·菲尔德先生退休的时候已经积攒了一大笔钱,然而他忽发奇想,想在大西洋的海底铺设一条连接欧洲和美国的电缆。随后,他就开始全身心地推动这项事业。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建造一条长约1600千米、从纽约到纽芬兰圣约翰的电报线路。纽芬兰长约640千米的电报线路要从人迹罕至的森林中穿过,所以,要完成这项工作不仅包括建一条电报线路,还包括建同样长的一条公路。此外,还包括穿越布雷顿角全岛共700千米长的线路,再加上铺设跨越圣劳伦斯海峡的电缆,整个工程十分浩大。

菲尔德使尽浑身解数,总算从英国政府那里得到了资助。然而,他的方案在议会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在上院仅以一票的优势获得多数通过。随后,菲尔德的铺设工作就开始了。电缆一头搁在停泊于塞巴斯托波尔港的英国旗舰“阿伽门农”号上,另一头放在美国海军新造的豪华护卫舰“尼亚加拉”号上,不过,就在电缆铺设到8千米的时候,它突然被卷到了机器里面,被弄断了。菲尔德不甘心,进行了第二次试验。在这次试验中,在铺到320千米长的时候,电流突然中断了,船上的人们在甲板上焦急地踱来踱去。就在菲尔德先生即将命令割断电缆,放弃这次试验时,电流突然又神奇地出现了,一如它神奇地消失一样。夜间,船以每小时约6.5千米的速度缓缓航行,电缆的铺设也以每小时约6.5千米的速度进行。这时,轮船突然发生了一次严重倾斜,制动器紧急制动,不巧又割断了电缆。

但菲尔德并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他又订购了1100千米的电缆,而且还聘请了一个专家,请他设计一台更好的机器,以完成这么长的铺设任务。后来,英美两国的科学家联手把机器赶制出来。最终,两艘军舰在大西洋上会合了,电缆也接上了头;随后,两艘船继续航行,一艘驶向爱尔兰,另一艘驶向纽芬兰,结果它们都把电线用完了。两船分开不到4.8千米,电缆又断开了;再次接上后,两船继续航行,到了相隔约13千米的时候,电流又没有了。就这样,电缆第三次接上后,铺了320千米,在距离“阿伽门农”号6米处又断开了,两艘船最后不得不返回爱尔兰海岸。

参与此事的很多人都泄了气,公众舆论也对此流露出怀疑态度,投资者也对这一项目丧失了信心,不愿再投资。这时候,如果不是菲尔德先生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是他天才的说服力,这一项目很可能就此放弃了。菲尔德继续为此日夜操劳,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绝不甘心失败。于是,第三次尝试又开始了,这次总算一切顺利,全部电缆铺设完毕,而没有任何中断,几条消息也通过这条漫长的海底电缆发送了出去,一切似乎就要大功告成了,但突然电流又中断了。

这时候,除了菲尔德和他的一两个朋友外,几乎没有人不感到绝望。但菲尔德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他最终又找到了投资人,开始了新的尝试。他们买来了质量更好的电缆,这次执行铺设任务的是“大东方”号,它缓缓驶向大洋,一路把电缆铺设下去。一切都很顺利,但最后在铺设横跨纽芬兰960千米电缆线路时,电缆突然又折断了,掉入了海底。他们打捞了几次,但都没有成功。于是,这项工作就耽搁了下来,而且一搁就是1年。

这一切困难都没有吓倒菲尔德。他又组建了一个新的公司,继续从事这项工作,而且制造出了一种性能远优于普通电缆的新型电缆。1866年7月13日,新的试验又开始了,并顺利接通、发出了第一份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报内容是:“7月27日。我们晚上9点到达目的地,一切顺利。感谢上帝!电缆都铺好了,运行完全正常。希拉斯·菲尔德。”不久以后,原先那条落入海底的电缆被打捞上来了,重新接上,一直连到纽芬兰。现在,这两条电缆线路仍在使用,而且再用几十年也不成问题。

思路突破:打破心中的瓶颈

几年前,举重项目之一的挺举项目中,有一种“500磅(约227千克)瓶颈”的说法,也就是说,以人的体力而言,500磅是很难超越的瓶颈,当时没有一个运动员能突破这个重量。一次,499磅的纪录保持者巴雷里比赛时所举的杠铃,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实际上超过了500磅。这个消息发布之后,世界上有6位举重高手也紧接着举起了一直未能突破的500磅杠铃。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

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

他说:“我一冲到起跳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跳不过去。”

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

他撑起竿又跳了一次,果然跃过了。

心,可以超越困难,可以突破阻挠;心,可以粉碎障碍,终会达成你的期望。

所谓瓶颈,其实只是心理作用。你的心中有瓶颈吗?

人的生活罗盘经常失灵,日复一日,有很多人在迷宫般的、无法预测也乏人指引的茫茫职场中失去了方向。他们不断触礁,可是别人却技高一筹地继续航行,安然应对每天的挑战,平安抵达成功的彼岸。为了维持正确的航线,为了不被沿路上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陷阱困住或吞噬,你需要一个可靠的内部导航系统。一具有用的罗盘,将为你陷入职场困境时指引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然而,可悲的是,太多的人从未抵达终点,因为他们借助失灵的罗盘来航行。这坏掉的罗盘可能是扭曲的是非感,或是蒙蔽的价值观,或是自私自利的意图,或是未能设定目标,或是无法分辨轻重缓急,简直不胜枚举。聪明人利用罗盘,可以获致恒久的成功。有智慧的卓越人士,选择可靠的路线,坚定地向前行进,可以渡过难关,安抵终点。

内心中的自毁倾向

你一定听过“自讨苦吃”、“自找麻烦”、“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孽,不可活”等诸如此类的话,这些描述的是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把自己逼往失败的境地。

仔细想想,每一个人都难免会犯以上的错误,只不过有程度严重与否的区别。无怪乎有句话说“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用各种方法“迫害”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多少都隐藏了一些自毁倾向,这种内在情绪的冲动常常会驱使一个人做出危及自己的事情。譬如,有人整天絮絮叨叨,看什么事都不顺眼,动不动就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好像所有的人都做了对不起他的事;还有的人,生活漫无目标,整日无所事事,只会嫉妒别人的成就,自怨自艾,认为什么好运都不会落在自己的头上;还有的人嗜酒如命、沉湎于药物,好财成性,饮食不知节制,消费成癖,纵情声色等,这些都称得上是自毁行为。

人们常常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别人,其实很多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很多麻烦都是自找的。每个人在先天性格上都有一些缺陷,只是你不愿承认失败是出于自己的缺点。这种“不愿当输家”的防卫心理可以理解,但如果你对自己的缺点浑然不觉或者不知反省,就真会有“一败涂地”的危险。

“生命的脚本可由演出者的主观意志加以改变”,杜柏林认为,每个人天生的性格固然会影响他的行为模式,但即使你的输家“脚本”是与生俱来的,你也可以决定不再依赖这种“脚本”过日子。问题是,你是否愿意正视你的缺陷,改变你的自毁行为,不再继续自讨苦吃。

想要不再与自己为敌,并且停止迫害自己,就要找出和解的方法。当然,你要努力去改掉多年的自毁习惯。当你一点一滴慢慢铲除这些障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不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而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思路突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还是有人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无论你们肮脏或是洁净,衣着齐整或是不齐整,你们都是无价之宝。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也就是说,完全属于你的内心所想!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是的,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除了自己,没有人能让你贬值。

凯特先生的一次经历更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凯特本来可以好好睡一个懒觉,但是一种强烈的罪恶感驱使他起身去教堂做礼拜。

凯特洗漱完毕,收拾整齐,匆匆忙忙赶往教堂。

礼拜刚刚开始,凯特在一个靠边的位子上悄悄坐下。牧师开始祈祷了,凯特刚要低头闭上眼睛,却看到邻座先生的鞋子轻轻碰了一下他的鞋子,凯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凯特想,邻座先生那边有足够的空间,为什么我们的鞋子要碰在一起呢?这让他感到不安,但邻座先生似乎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到。

祈祷开始了:“我们的父……”牧师刚开了头。凯特忍不住又想,这个人真不自觉,鞋子又脏又旧,鞋帮上还有一个破洞。

牧师继续祈祷着,凯特尽力想集中心思祷告,但思绪忍不住又回到了那双鞋子上。他扫了一眼地板上邻座先生的鞋子想,难道我们上教堂时不应该以最好的面貌出现吗?邻座的这位先生肯定不是这样认为的。

祷告结束了,人们唱起了赞美诗,邻座先生很自豪地高声歌唱,还情不自禁地高举双手。凯特想,主在天上肯定能听到他的声音。奉献时,凯特郑重地放进了自己的支票。邻座先生把手伸到口袋里,摸了半天才摸出了几个硬币,“叮啷啷”放进了盘子里。

牧师的祷告词深深地触动着凯特,邻座先生显然也同样被感动了,因为凯特看见泪水从他的脸上流了下来。

礼拜结束后,大家像平常一样欢迎新朋友,从而让他们感到温暖。凯特心里有一种想要认识邻座先生的冲动,他转过身子握住了邻座先生的手。

邻座先生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头发很乱,但凯特还是谢谢他来到教堂。邻座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咧开嘴笑着说:“我叫查理,很高兴认识你,我的朋友。”

查理擦擦眼睛继续说道:“我来这里已经有几个月了,你是第一个和我打招呼的人。我知道,我看起来与别人格格不入,但我总是尽量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这里。星期天一大早我就起来了,先是擦干净鞋子,打上油,然后走了很远的路,等我到这里的时候鞋子已经又脏又破了。”凯特忍不住一阵心酸,强咽下了眼泪。

查理接着又向凯特道歉说:“我坐得离你太近了。当你到这里时,我知道我应该先看你一眼,再问候你一句。但是我想,当我们的鞋子相碰时,也许我们就可以心灵相通了。”

凯特一时觉得再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就静了一会儿才说:“是的,你的鞋子触动了我的心。在一定程度上,你让我知道,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而不是外表。”

还有一半话凯特没有说出来,这位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凯特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那双又脏又旧的鞋子,是它们深深触动了他的灵魂。

邻座的老先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衣着寒酸而自怨自艾,或无端地贬低、毁灭自己,而是满怀着对上帝、对生活的感恩之情,热情地对待自己,以及认真地面对主给予他的所有恩赐——包括那双又破又烂的鞋子。事实证明,在贫贱与困境中保持着内心的昂扬和人格完整的人,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敬佩。“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没错,上面的两个故事诠释了这一点,并带给我们无声的震撼。

青蛙的处境

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那里有充足的水源。它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每天都在欢快地歌唱。

有一天,一只鸟儿飞到这里,便停下来在井边歇歇脚。青蛙主动打招呼说:“喂,你好,你从哪里来啊?”

鸟儿回答说:“我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而且还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所以感觉很劳累。”

青蛙很吃惊地问:“天空不就是那么大点吗?你怎么说是很遥远呢?”

鸟儿说:“你一生都在井里,看到的只是井口大的一片天空,怎么能够知道外面的世界呢?”

青蛙听完这番话后,惊讶地看着鸟儿,一脸茫然和失落的样子。

这是一个我们早已熟知的故事,或许你会感到好笑,但在现实生活中,仍可以见到许许多多的“井底之蛙”陶醉在自我的狭小领域中。这种自以为是的自足自得,只会导致眼光的短浅和心胸的狭隘。信息的落后和自我张狂会让自己和现实离得越来越远。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固步自封和过度的自我满足只会让你的世界越来越小,并时刻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走出“小我”,积极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在汹涌的时代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我们再讲一个有关于青蛙的故事。在19世纪末,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青蛙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在那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青蛙用尽全力,一下就跃出了那势必使它葬身的滚烫的油锅,跳到锅外的地面上,安全逃生。

半小时后,他们使用同样的锅,在锅里放满冷水,然后又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接着用炭火慢慢烘烤锅底。青蛙悠然地在水中享受“温暖”,等它感觉到承受不住水的温度,必须奋力逃命时,却发现为时已晚,欲跃无力。青蛙全身瘫痪,终于葬身在热锅里。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许多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浑浑噩噩中度日,害怕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更不愿增强自己的本领,去发挥自身的优势以适应变化。最终在安逸中消磨了所有的生命能量。

思路突破:更高的目标为生命增色

不少人会有这样的体验,虽然每天准时上班,每天按计划完成该做的事,但总觉得生活得呆板,缺乏活力。似乎该做的事都已经做了,生活中再也找不到还能去做选择和努力的地方。曾经就有这样一个人们一致公认的成功人士,竟爬上楼顶,从上面跳了下去。

问题出在哪里?从表面上看,他是因为反复循着同样的生活方式,没有新鲜的感受,没有新的创意,产生了厌倦和疲劳,身心感到耗竭。

再往更深的层次看,也许是目标定得不够高,成功后就再看不到更高的奋斗目标了;也许有着不切实际的预期。这样,无论他的学业、事业多么地成功,都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也许是认识不到自己工作的成就和价值;也许是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太窄,于是生活变得刻板,没有生气。

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是举世闻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和作家。他的多方面才能令人惊叹:他4次当选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他制订出《新闻传播法》;他发明了口琴、摇椅、路灯、避雷针、两块镜片的眼镜、颗粒肥料;他设计了富兰克林式的火炉和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他最先组织消防厅;他首先组织道路清扫部;他是政治漫画的创始人;他是出租文库的创始人;他是美国最早的警句家;他是美国第一流的新闻工作者,也是印刷工人;他创设了近代的邮信制度;他想出了广告用插图;他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他的自传是世界上所有自传中最受欢迎的自传之一,仅在英国和美国就重印了数百版,现在仍被广泛阅读……

诚然,像富兰克林这样敢于尝试,并在各方面都显示出卓越才能的人是少见的。可是,这也足以说明:只要愿意,人无所不能。作为普通人,虽然我们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有所建树,但如果我们敢于求新求变,试着涉足更广阔的领域,即使不能成名立万,也会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常常会使最有耐性的人也觉得忍无可忍,读到这里,你完全应该相信:你还可以做好很多事情。

人生无处不套牢

在股市猛地热了起来的时候,有个词的使用频率突然增高,这便是——套牢。许多人被股市赚钱的光环所诱惑而奋不顾身地跳了进去,谁知股价非但不涨反而直线下跌,这就是被套牢了。凡是玩股票的人,没有一个喜欢自己被套牢的。可是大凡玩股票的人,没有一个幸免于此。

股市真可谓是人生大课堂。收市之后,你如果将眼光放得远一点,会忽然发现,人生真是无处不套牢。生而为人,出生前就被子宫套牢了。后来,上学了被学校套牢,工作了被单位套牢,结婚了被家庭套牢,死了被骨灰盒套牢。

说起来,人总是有一点贱,有些套子是自己钻的。股票是自己要买的,婚是自己要结的,国是自己要出的,儿子是自己要生的。假如买不到股票,人是会抱怨的;假如生不出儿子,人是会沮丧的;假如出不了国,人是会恼火的。有朋友终于拿到了绿卡,却立即愁眉苦脸起来,说是原本穷学生一个,万事没有关系,而现在要以一个美国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车是什么档次的车,房子是什么档次的房子,衣服是什么衣服,工作是什么工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原来绿卡也是个圈套。这么一说,做人就难了。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东西还要犯愁,甚至更愁,人生真是很无奈。

仔细想想,人又不能没有一点东西将自己套牢。过于自由,心里就空落落的,魂不守舍,食不甘味,这种那种的孤独就要来咬人。人不是被这个套牢,就是被那个套牢,一套接着一套,彻底的孤鬼儿一个是不可想象的。有种说法是不错的:凡是活人必然是套中之人。

而人要套自己是最无可救药的。有一个人热爱炒股,小有进账。然而他总是拨起算盘算自己理论上应该赚多少,而实际上少赚了多少,这样算来算去反而更不快乐。友人劝他何苦和自己过不去,留得“生命”在,还怕没钱赚?他觉得这话是对的,但心里忍不住还是惦记那飞走的铜钱。唉!不知道是人套钱,还是钱套人,天下的傻瓜们啊!

思路突破:人生不应该有太多负荷

人生不应该有太多的牵累与负荷。现在拥有的,我们应该珍惜;已经失去的,也没必要再为之哭泣。抬头向前看,会有更美好的生活在等着你。只要还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人生就会一路充满阳光。

尤利乌斯是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个很不错的画家。他画快乐的世界,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快乐的人。不过没人买他的画,因此他想起来会有点伤感,但只是一会儿。

“玩玩足球彩票吧!”他的朋友们劝他,“只花2马克便可赢很多钱!”

于是尤利乌斯花2马克买了一张彩票,并真的中了彩!他赚了50万马克。

“你瞧!”他的朋友都对他说,“你多走运啊!现在你还经常画画吗?”

“我现在就只画支票上的数字!”尤利乌斯笑道。

尤利乌斯买了一幢别墅并对它进行了一番装饰。他很有品位,买了许多好东西:阿富汗地毯、维也纳橱柜、佛罗伦萨小桌、迈森瓷器,还有古老的威尼斯吊灯。

尤利乌斯很满足地坐下来,点燃一支香烟静静地享受他的幸福。突然,他感到好孤单,便想去看看朋友。如同在原来那个石头做的画室里一样,他把烟往地上一扔,然后就出去了。

燃烧着的香烟躺在地上,躺在华丽的阿富汗地毯上……一个小时以后,别墅变成一片火的海洋,它完全烧没了。

朋友们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都来安慰尤利乌斯。

“尤利乌斯,真是不幸呀!”他们说。

“怎么不幸了?”他问。

“损失呀!尤利乌斯,你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什么呀?不过是损失了2个马克。”

克服不了的“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据说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成为现实,他又感到一种畏惧,觉得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这种在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想取得成功,但成功以后,又总是伴随着一种心理迷茫。我们既自信,又自卑,我们既对杰出人物感到敬仰,又总是心怀一种敌意。我们敬佩最终取得成功的人,而对成功者,又怀有一种不安、焦虑、慌乱和嫉妒。我们既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性,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性。

说到底,“约拿情结”是一种内心深层次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往往会破坏一个人的正常能力。

恐惧使创新精神陷于麻木;恐惧毁灭自信,导致优柔寡断;恐惧使我们动摇,不敢做任何事情;恐惧还使我们怀疑和犹豫。恐惧是能力上的一个大漏洞,而事实上,有许多人把他们一半以上的宝贵精力浪费在毫无益处的恐惧和焦虑上面了。

恐惧虽然阻碍着人们力量的发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它并非不可战胜。只要人们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恐惧心理,那它就不会再成为我们的威胁。

思路突破:跨越恐惧的藩篱

勇敢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治疗恐惧的天然药物,勇敢和信心能够中和恐惧,如同在酸溶液里加一点碱,就可以破坏酸的腐蚀力一样。

对此,我们不妨多加了解一下。

有一个文艺作家对创作抱着极大的野心,期望自己成为大文豪。美梦未成真前,他说:“因为心存恐惧,我眼看一天过去了,一星期、一年也过去了,仍然不敢轻易下笔。”

另有一位作家说:“我很注意如何使我的心力有技巧、有效率地发挥。在没有一点灵感时,也要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动笔。不管写出的句子如何杂乱无章,只要手在动就好了,因为手到能带动心到,从而慢慢地将文思引出来。”

初学游泳的人,站在高高的水池边要往下跳时,都会心生恐惧。如果壮大胆子,勇敢地跳下去,恐惧感就会慢慢消失,反复练习后,恐惧心理就不复存在了。

倘若很神经质地怀着完美主义的想法,进步的速度会受到限制。如果一个人恐惧时总是这样想:“等到没有恐惧心理时再来跳水吧,我得先把害怕退缩的心态赶走才可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把精神全浪费在消除恐惧感上了。

这样做的人一定会失败,为什么呢?人类心生恐惧是自然现象,只有亲身行动才能将恐惧之心消除。不实际体验,只是坐待恐惧之心离你远去,自然是徒劳无功的事。

在不安、恐惧的心态下仍勇于作为,是克服神经紧张的处方,它能使人在行动之中,获得活泼与生气,渐渐忘却恐惧心理。只要不畏缩,有了初步行动,就能带动第二、第三次的出发,如此一来,心理与行动都会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

得过且过,一生无成

在古希腊,有两个同村的人,为了比高低,打赌看谁走得离家最远。于是,他们同时却不同道地骑着马出发了。

一个人走了13天之后,心想:“我还是停下来吧,因为我已经走了很远了。他肯定没有我走得远。”于是,他停了下来,休息了几天,调转马头返回家乡,重新开始他的农耕生活。

而另外一个人走了7年,却没回来,人们都以为这个傻瓜为了一场没有必要的打赌而丢了性命。

有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村里开来,村里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事。当队伍临近时,村里有人惊喜地叫道:“那不是克尔威逊吗?”消失了7年的克尔威逊已经成了军中统帅。

他下马后,向村里人致意,然后说:“鲁尔呢?我要谢谢他,因为那个打赌让我有了今天。”鲁尔羞愧地说:“祝贺你,好伙伴。我至今还是农夫!”

暂时满足的心态只能使你次人一等。生活中有多少人都是这样成为次人一等者的啊!

一个有生气、有计划、克服消极心态的人,一定会不辞任何劳苦,坚持不懈地向前迈进,他们从来不会想到“将就过”这样的话。有些人常常对他人说:“得过且过,过一把瘾吧!”“只要不饿肚子就行了!”“只要不被撤职就够了!”这种青年无异于承认自己没有生机。他们简直已经脱离了世人的生活,至于“克服消极心态”那更是想也不必想了。

打起精神来!它虽然未必能够使你立刻有所收获,或得到物质上的安慰,但它能够充实你的生活,使你获得无限的乐趣,这是千真万确的。

无论你做什么事,打不起精神来就不能克服消极心态。你必须全神贯注,竭尽所有的精力去做它,务必使你每天都有显著的克服消极心态的进步,因为我们每天从事的工作都可以训练和发展我们克服消极心态的能力。一个人如能打定如此坚决的主意,那他的收获一定不会仅够“填饱肚子”的。

那些克服消极心态而成就的大事,绝非仅欲“填饱肚子”以及做事“得过且过”的人所能完成的,只有那些意志坚决、不辞辛苦、十分热心的人才能完成这些事业。

思路突破:塑造一个最好的“我”

在美国西部,有个天然的大洞穴,它的美丽和壮观出乎人们的想象。但是这个大洞穴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因此它的美丽也等于不存在。有一天,一个牧童偶然发现洞穴的入口,从此,新墨西哥州的绿巴洞穴成为世界闻名的胜地。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有140亿个脑细胞,而一个人只利用了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部分。若与人的潜力相比,我们只处于半醒状态,还有许多未发现的“绿巴洞穴”。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诗中所说:

我,我要比我想象的更大、更美

在我的,在我的体内

我竟不知道包含这么多美丽

这么多动人之处……

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宇宙的精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光扬生命的本能。为“生命本能”效力的就是人体内的创造机能,它能创造人间的奇迹,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你。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心理蓝图”或一幅自画像,有人称它为“自我心像”。自我心像有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它的运作结果。如果你的心像想的是做最好的你,那么你就会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的自我。同时,还会经常听到“我做得很好,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信息,这样你注定会成为一个最好的你。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设想的那样,你怎样想象,怎样期待,就有怎样的人生。”美国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就是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机能的楷模。他12岁时由苏格兰移居美国,最初在一家纺织厂当工人,当时,他的目标是决心“做全工厂最出色的工人”。因为他经常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最后果真成为全工厂最优秀的工人。后来命运又安排他当邮递员,他想的是怎样“做全美最杰出的邮递员”。结果他的这一目标也实现了。他的一生总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塑造最佳的自己,他的座右铭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荒芜的花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罗曼太太是美国的一位贵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罗曼太太的花园里玩耍。

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蹲在池塘边垂钓;有人甚至在花园当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度过他们浪漫的盛夏之夜。罗曼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群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尽情地唱歌、跳舞、欢笑。她非常生气,就叫仆人在园门外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样做并不管用,那些人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罗曼太太只好让她的仆人前去阻拦,结果发生了争执,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后来罗曼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把园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那些贪玩的游客看了这块牌子后,对这座美丽的花园望而却步了。可是几年后,有人再到罗曼太太的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孤独、寂寞的罗曼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的园子里玩的快乐的游客。

篱笆墙是农家用来把房子四周的空地围起来的类似栅栏的东西,有的上面还有荆棘。篱笆墙的存在是向别人表示这是属于自己的“领地”,要进入必须征得自己的同意。罗曼太太用一块牌子为自己筑了一道特别的“篱笆墙”,随时防范别人的靠近。这道看不见的篱笆墙就是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顾名思义就是把自我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与外界断绝交流与接触。自我封闭的人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一样,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因此很容易陷入孤独与寂寞之中。自我封闭的人在情绪上的显著特点是情感淡漠,不能对别人给予的情感表达做出恰当的反应。在这些人脸上,很少看到笑容,总是一副冷冰冰、心事重重的样子。这无形之中就告诉周围的人:我很烦,请别靠近我!周围的人自然也就退避三舍,敬而远之。不难想象,一个自我封闭的人要获得巨大的成功该是多么的艰难!由此,自我封闭者要正视现实,要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他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益处。

思路突破:别让自己成为孤岛

合群就是与别人合得来。合群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具有既能够接受别人,同时也能被人接受的社会适应性特点。合群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封闭自己,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同时,合群的人往往是善解人意、热情友好的,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等)。因此,他们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较多的知心朋友。

但是,生活中也确实常有些人过于自我封闭,他们或自命清高,不善于交往;或过于自卑,缺乏积极从事交往活动的勇气,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孤僻内向,离群索居。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自我封闭的性格有碍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还会使人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退缩感和孤独感,从而也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改变自我封闭的性格呢?

·学会关心别人

如果你期望被人关心和喜爱,你首先得关心别人和喜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克服困难,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由于你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并增强你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人际交往中,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正确,你的行为就越自然,表现也越得体,结果也就越能获得别人的肯定,这种评价对于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障碍是十分有利的。

·学会一些交际技能

如果你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失败,那么由此而引起的消极情绪当然会影响你的合群性格。如果你能多学习一点交往的艺术,自然有助于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几种文体活动技能,如跳舞、打球之类,你会发现自己在许多场合都会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礼记》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人相处时,当然不应苛求别人,而应当采取随和的态度,但那是有限度的。因为随和不是放弃原则,迁就亦非予取予求。如果那样,根本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自然也就无法使自己合群了。

保持人格完整的最好办法,是在平素的待人接物中,把自己的处事原则明白地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别人就会知道你的作风,而不会勉为其难地要你做你不愿做的事,而你也不会因需要经常拒绝别人而影响彼此间的关系了。

·学会和别人交换意见

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肇始于相互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态度上的沟通。因此,经常找机会与别人谈谈话,聊聊天,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