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说话 会办事 会做人
57438800000007

第7章 因人施法:让别人都照你的意思办

把话说到对方的心窝里

日本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真田广之替已过世的父亲守灵。他的老家离东京很远,即使坐电车也要花3个钟头时间,而且那时的电车还不像现在这样每一小时发一班车,所以可以说交通很不方便。当时他心里想:外地的亲戚朋友是不可能前来凭吊的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整个晚上都没有任何一个亲属到来的情况下,一个女子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

“田中小姐,你怎么来了……”

当时真田简直感动得难以言表,因为她不过是他的一名同事而已,真难以想象她会在下班之后,搭乘电车赶到他的老家来。况且当时天色已经很晚,她又不太认得路,肯定是挨家挨户询问才找到他家的。“你经常来这里?”

“不,今天是第一次,我只是想来凭吊一番……”

“太谢谢你了,太谢谢你了!”

真田简直感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心想,她是个多么好的同事啊!这位同事的确拥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在公司里,不论男女都是这么认为的。她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只要是她说的话,大家都认为不会错,而且也愿意按照她说的去做。这同时也表示,她是个说服力极强的人。

经过那晚的谈话,真田明白了她之所以说服力极强的秘密。也就是她总是能以情动人,而说服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办事的秘诀就在于攻心。平时别人遇到什么麻烦,田中小姐总是会伸出援助之手,这令所有人都为之感动。先得了人心,别人自然会心甘情愿听她的话。

可能平时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助人为乐,但该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个关键信息,就是说服他人的核心点在于征服他人的内心,使对方在情感上有所共鸣。

文学家李密,曾在蜀汉时担任过尚书郎的官职,蜀汉灭亡后,居家不出。晋武帝知道他有才干,便下诏命他进朝为太子洗马,但李密拒绝了。为此,晋武帝大怒。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一封信给晋武帝。

“……我想圣明的晋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之人,都得到了朝廷的怜恤和照顾,何况我祖孙孤零困苦的情况特别严重。”

“我年轻的时候在蜀汉朝做官,任职郎中,本来就希望仕途显达,并不矜持名声节操。现在我是败亡之国的低贱俘虏,身份卑微的人,受到过分的提拔,宠幸的委命,已经非常优厚,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渴求呢?

“只是因为我祖母刘氏如西山落日,已经是气息短促,生命不长。我如没有祖母的抚育,就难以有今日。祖母如失去了我的奉养,也就无法多度余日。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实在不能抛开祖母离家远行。

“微臣李密今年44岁,祖母刘氏今年96岁。这样,我为陛下尽忠效力的日子还长,而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的日子短呀!故此我以这种乌鸦反哺的私衷,乞求陛下准允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恳请陛下怜恤我的一片愚诚,慨允我微小的志愿,使祖母刘氏可以侥幸保其晚年,我活着也将以生命奉献陛下,死后也要结草图报。臣内心怀着难以承受的惶恐,特地作此书,奏闻圣上。”

这就是流传百世的《陈情表》。将心比心,以情说理,李密在柔言细语中陈述自己的处境。武帝颇为感动,心头的怒火也自然平息了,他还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养其祖母。

杰克·凯维是加利福尼亚州一家电气公司的一位科长,他一向知人善任,并且每当推行一个计划时,总是不遗余力地率先做榜样,将最困难的工作承揽在自己的身上,等到一切都上了轨道之后,他才将工作交给下属,而自己退身幕后。虽然他这种处理事情的方法是很好的,但他太喜欢为他人做表率,所以常常让人觉得他似乎太骄傲了。

最近不知怎么回事,一向精神奕奕的凯维却显得无精打采。原来最近的经济极不景气,资金方面周转不灵,再加上预算又被削减,使得科里的运转差点停顿。这种情形若继续下去,后果一定不可收拾。于是他实施了一套新方案,并且鼓励职工:“好好干吧!成功之后一定不会亏待你们的。”但没想到眼看就要达到目标,结果还是功亏一篑,也难怪他会意志消沉了。平日对凯维就极为照顾的经理看了这些情形后,便对他说:“你最近看起来总是无精打采的,失败的挫折感我当然能够理解,但是我觉得你之所以会失败,乃是因为你只是一味地注意该如何实现目标,却忽略了人际关系这种软体的工程,如果你能多方考虑,并多为他人着想,这种问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经理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才是一个好的管理人员。我觉得你就是进取心太急切了,又总喜欢为职工做表率,而完全不考虑他们的立场,认为他们一定能如你所愿地完成工作,结果倒给了职工极大的心理压力。大概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大家都说你虽能干,但你的部属却很为难。每个人当然都知道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你实在大可不必再给他们施加压力。你好好休息几天,让精神恢复过来,至于工作方面,我会帮助你的。”

杰克·凯维的一段亲身经历让我们知道,必须站在别人的立场,将心比心才能真正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否则,再多的自信和能力也无法让别人服从你。会打棒球的人都知道,当我们要接球时,应顺着球势慢慢后退,这样的话球劲便会减弱。与此相似,我们在说服他人的时候,如果能将接棒球的那一套运用过来,相信说服会变得更容易。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意思是说,要说服人、打动人,必须动之以情,言语必须是诚心诚意的,发自内心,富有人情味和同情心,让人听后觉得你是真心为他好,是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而不是在应付他。相反,冰冷的态度、程式化的言辞,都会引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增加说服的难度。

林肯在当律师时曾碰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老妇人是独立战争时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月只靠抚恤金维持风烛残年。前不久出纳员非要她交纳一笔手续费才准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相当于抚恤金的一半,这分明是勒索。

林肯知道后怒不可遏,他安慰了老妇人,并答应帮助她打这个没有凭据的官司,因为出纳员是口头勒索。

开庭后,因原告证据不足,被告矢口否认,情况显然不妙。林肯发言时,上百双眼睛都盯着他。

林肯首先把听众引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他两眼闪着泪花,述说爱国战士是怎样揭竿而起,又是怎样忍饥挨饿地在冰天雪地里战斗。渐渐地,他的情绪激动了,言辞犹如挟枪带剑,锋芒直指那个企图勒索的出纳员。最后他以严正的设问,作出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结论:

“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可怜的遗孀还在我们面前,要求代她申诉。这位老人也曾是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快的生活。不过,她已牺牲了一切,变得贫穷无依,不得不向自由的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而这自由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发言至此,戛然而止。听众的心腑早被激动了:有的捶胸顿足,扑过去要撕扯被告;有的泪水涟涟,当场解囊捐款。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这就是感情的力量。唯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说服人,才能唤起民众、唤醒民心。

婆婆是家里的一把手,财政大权控于掌中,媳妇感到很不愉快。一天晚饭后,她诚恳地对婆婆说:“您老人家操管全家的生活真是辛苦。有些事,我们可以办的,您尽管吩咐。现在大家收入增加了,不愁吃穿,生活可以安排得更丰富些。家里的经济收支,您安排得很好,以后您可以让我们试试,如果您觉得不对的地方,也好帮我们改正。”

婆婆非常乐意地接受了媳妇的要求。家庭气氛一如既往,其乐融融。

这就是攻心的威力。说服不是一项硬件工程,它需要先让人心动,然后才能把人说动,一切从“心”出发吧!

用利益做说客

你是否会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做一点事呢?几乎所有脱离群体、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的座右铭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有人优先考虑他人所托之事时,就会传为美谈,而且备受众人称颂和尊重的原因了。因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对于我们这些平凡人来说,要我们自动自发地为别人做一点事是多么不容易啊!

是的,通常我们行动的目的都是“为自己”,而非“为别人”。如果能够充分理解这一点,那么想要说服他人就有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了。只要了解对方真正想追求的利益何在,进而满足他的欲望便可达到目的。

肿瘤患者放疗时,每周测一次血常规,有的患者拒绝检查,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意识到这种监测的目的是保护自己。

一次,护士小王走进4床房间,说:“王大嫂,该抽血了!”

患者拒绝说:“不抽,我太瘦了,没有血,我不抽了!”

小王耐心地解释:“抽血是因为要检查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例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等,血象太低了就不能继续做放疗,人会很难受,治疗也会中断!对身体也不好。”

患者更好奇地说:“降低了又会怎样?”

小王说:“降低了,医生就会用药物使它上升,仍然可以放疗!你看,别的病友都抽了!一点点血,对你不会有什么影响的。再说还可以补过来呀。”

患者被说服了:“好吧!”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在说服人或想拜托别人做事情时,不管怎样进攻或恳求对方,对方总是敷衍应付、漠不关心。这时你首先要用利益来唤起对方的关心,然后再说服诱导。在推销方面,推销员为了唤起顾客的注意,并达到80%的购买率,往往是先诱导、后说服。

在英国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时,以发明发电机而闻名的法拉第,为了能够得到政府的研究资助,他去拜访首相。

法拉第带着一个发电机的雏形,非常热心并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个划时代的发明。但首相的反应始终很冷淡,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事实上,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他只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要他看着这种周围缠着线圈的磁石模型,心里想着这将会带给后世产业结构的大转变,实在是太困难了。但是法拉第在说了下面这段话后,却使原本漠不关心的首相突然变得非常关心起来。他说道:“首相,这个机械将来如果能普及的话,必定能增加税收。”

显而易见,首相听了法拉第所说的话后,态度突然有了强烈的转变。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发动机,将来一定会获得相当大的利润,而利润增加必能使政府得到一笔很大的税收,而首相关心的就在于此。

在很多人眼里都把利益看成最首要的,那么以“利”服人是一大先决条件。但是,将这条最基本要件抛于脑后的却大有人在,他们没有满足对方最大的利益,一心一意只是想要满足自己的私欲。例如以下这个故事:

日本某酒厂的负责人成功研发了新水果酒,为求尽快让产品打进市场,于是他决定说服社长批准大量生产。

“社长,又有新的产品研发出来了。这次的产品是前所未有的新发明,绝对能畅销。连我都喜欢的东西,绝对有市场性。我敢拍胸脯保证。”

“什么新产品?”

“就是这个,用梨汁酿制的白兰地。”

“什么?梨汁酿的白兰地?!那种东西谁会喝?况且喝白兰地的人本来就少,更甭说用梨汁酿的白兰地……就是我也不会去喝。不行!”

“请您再评估评估,我认为很可行。用梨汁酿酒本来就不多见,再加上梨子有独特的果香,一定很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嗯,我觉得还是不行。”

“我认为绝对会畅销……请您再重新考虑一下。”

“你怎么这样唠叨?不行就是不行。”

“好歹也要试试看才知道好坏,这是好不容易才研发出来的呀!”

“够了,滚吧!”

最后,社长终于忍不住发火。这位负责人不仅没能说服社长,反而砸掉自己的名声。

这样的劝说不仅充分显露不顾他人立场的私心,还打算强迫他人赞同自己的意见。

碰到这种自私自利、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别人只会感觉:听他口气,根本是个主观、只会考虑自己的家伙,还想把个人意见强加于别人!如此一来,怎么可能赢得说服的机会呢?因此,无论如何,你都应该考虑以对方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劝说方式。

读到这里,你一定会想:不可能有那样的事,怎么会有人不为自己设想呢?世界上没有不替自己谋利的劝说。然而这是可能的。

该如何做呢?首先应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为何,再考虑自己的利益何在,然后将两者合并起来,找出双方共有的利益所在,最后再着手进行劝说。先不要急着说双方没有共同的利益,一定会有的。重要的是,不要放弃,直到找出为止。

不要忘记,凡是人都想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卡内基作为钢铁大王却对钢铁制造不甚了解,那么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关键就在于他知道如何统御众人。

他知道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在田野里抓到两只兔子,他很快就替它们筑好了窝,但发现没有食物,因此他想到了一个妙计——把邻居小孩找来,如果他们能为兔子找到食物,就以他们的名字来为兔子命名。

这个妙计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卡内基永远也忘不了这个经验。

当卡内基与乔治·波尔曼都在争取一笔汽车生意时,这位钢铁大王又想起了兔子给他的经验。

当时卡内基所经营的中央能运公司正在与波尔曼的公司竞争,他们都想争夺太平洋铁路的生意,但这种互相残杀对彼此的利益都有很大的损害。当卡内基在与波尔曼都要去纽约会见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董事长时,他们在尼加拉斯旅馆碰面,卡内基说:“波尔曼先生,我们不要再彼此玩弄对方了。”

波尔曼不悦地说:“我不懂你的意思。”

于是,卡内基就把心里的计划说出来,希望能兼顾二者的利益,他描述了合作的好处以及竞争的缺点。波尔曼半信半疑地听着,最后问道:“那么新公司要叫什么名字呢?”卡内基立刻答道:“当然是叫波尔曼汽车公司啦。”

波尔曼顿时展露了笑容,说道:“到我的房间来,我们好好讨论讨论这件事。”

我们都知道说服他人要攻其要害,而逐利就是每个人的通病。

一个人可能会同时具有想去相信人,却并不真正相信别人的两种心态。谨慎而顽固的人多持不信任人的态度,并以这种心态来左右自己的行为。他并不是没有相信人的意念,但他更具有希望人家能信任他的强烈意念。对于这种人,先为他设计一套理由:“你这么做,不但对你自己,对他人也是有帮助的。”以此来晓以大义将更有说服力,毕竟利益是多多益善的。

譬如,一位买卖宝石和毛皮的推销员对一个正在犹豫不决的主妇说:

“你用这些东西一定能使你更美,而你的先生也会更喜欢你。”

这句话的含意是说你这么做并非全是为了自己,同时也为了你先生。她必定极乐意买下。如果更进一步地说:

“即使你买了它,若想脱手也能高价卖出,这样对于你的家又何尝没有帮助?”

对方一听,必定会认为她买下这个东西并非为她一人,也是为了家等等。对于一个正在犹豫不决的主妇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对她说“不仅对你好,对整个家都好”等类的话语,必定很容易将货品推销出去。

这种方法并非只适用于商场。日本古代名人丰臣秀吉有一次想没收所有农民的刀枪铁器等,但遭到了农民们的激烈反对。由于他们受过太多的欺骗,对那些统治者也早已恨透了,此时若以强压手段必引起农民的反抗。于是他便灵机一动说:“这次我要将这些没收的武器用来制造寺庙用的器材、铁钉等,使民众得以供奉。并且为了国家、为了全民,更需要百姓专心于耕作上。”于是农民们便都心甘情愿地将武器交出了。

本来那些农民不肯交出武器,但经丰臣秀吉晓以大义,便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为的。然而,他们还是上了丰臣秀吉的圈套。

在被劝说者缺乏自信力的时候,为了将其导向你所设置的既定目标,必须突出这样的利与得,而这样的害与失最好就避而不谈,这是说服对方所采取的一种策略。

诱导对方多说“是”

有个日本小和尚聪明绝顶,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最擅长的说服方式就是诱导对方说“是”。这位小和尚叫一休。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没想到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来取龙目茶碗。

大家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拿什么去还呢?

一休道:“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吧!”

一休对将军说:“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对不对?”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又说道:“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接着说:“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一休和尚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也知道此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了,一休和尚和外鉴法师便这样安然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在说服过程中,可以先巧设陷阱,让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对方在不知不觉中会一步步坠入圈套。这时候你就牵住了他的“牛鼻子”,对方不得不跟着你走。

诱使对方说“是”的方法是,开头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对方说“不”。

一个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当你朝某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时,你就会倾向于一直考虑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旦沉醉于某些消极的想法之后,就一直难以自拔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懂得并运用这一原理。与人讨论某一问题时,不要一开始就将双方的分歧亮出来,而应先讨论一些你们具有共识的东西,让对方不断说“是”。渐渐的,你开始提出你们存在的分歧,这时对方也会习惯性地说“是”,一旦他发现之后,可能已经晚了,只好继续说下去。

使对方产生“是”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技巧,却为大多数人所忽略。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会在一开始就得到许多“是”的答复。这可以引导对方进入肯定的方向。就像撞球一样,原先你打的是一个方向,只要稍有偏差,等球碰回来的时候,就完全与你期待的方向相反了。也许有些人以为,在一开始便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不正好可以显示出自己重要而有主见吗?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使对方说“是”的技术很有用处。詹姆斯·艾伯森是格林尼治储蓄银行的一名出纳,他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挽回了一位差点失去的顾客。

“有个年轻人走进来要开个户头,”艾伯森先生说道,“我递给他几份表格让他填写,但他断然拒绝填写有些方面的资料。

“在我没有学习人际关系课程以前,我一定会告诉这个客户,假如他拒绝向银行提供一份完整的个人资料,我们是很难给他开户的。但今天早上,我突然想,最好不要谈及银行需要什么,而是谈及顾客需要什么。所以我决定一开始就先诱使他回答‘是,是的’。于是,我先同意他的观点,告诉他,那些他所拒绝回答的资料,其实并不是非写不可。

“‘但是,假定你碰到意外,是不是愿意银行把钱转给你所指定的亲人?’

“‘是的,当然愿意。’他回答。

“‘那么,你是不是认为应该把这位亲人的名字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届时可以依照你的意思处理,而不致出错或拖延?’

“‘是的。’他再度回答。

“年轻人的态度已经缓和下来,他知道这些资料并非仅为银行而留,而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所以,最后他不仅填下了所有资料,而且在我的建议下,他还开了一个信托账户,指定他母亲为法定受益人。当然,他也回答了所有与他母亲有关的资料。

“由于一开始就让他回答‘是,是的’,这样反而使他忘了原本存在的问题,而高高兴兴地去做我建议的所有事情。”

促使对方说“是”的方法很多,但目的都是要以最简单的方式使对方不说“不”。

当你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先讨论你不同意的事,要先强调,而且不停地强调你所同意的事。因为你们都在为同一结论而努力,所以你们的相异之处只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让对方在一开始就说“是,是的”。假如可能的话,最好让对方没有机会说“不”。

很多人先在内心制造出否定的情况,却又要求对方说“好”,表现肯定的态度,这样做是不可能让对方点头的。假如你要使对方说“好”,最好的方法是制造出他可以说“好”的气氛,然后慢慢诱导他,让他相信你的话,他就会像是被催眠般地说出“好”。

换句话说,你不要制造出他可以表示否定态度的机会,一定要创造出他会说“好”的肯定气氛出来。

当你向别人发问时,你可以连续不断地追问下去,而最后使对方不得不说“好”。这是制造肯定气氛最高明的技术,也是让对方点头的第一种妙方。

譬如当你看到某种东西,你先连续问对方五六次:“它的颜色很漂亮吧”,“它的手工很精细吧”,“它的造型很完美吧”,“它的……”让对方答出一连串的“是”之后,你再问他原先你想获得他肯定回答的问题,那他一定会说“是”。因为在此之前,他已被你催眠似的说“是”,很自然地,在回答你这关键问题时,他也会说“是”。

所以,要使对方回答“是”,问问题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的发问方式比较容易得到肯定的回答呢?当然是你的问题已经暗示了你所想要得到的答案,这就是使对方点头的第二种妙法。

譬如当你在说服别人购买你的商品时,不应该问顾客喜不喜欢、是否想买。你应该问他:“你一定喜欢,是吧?”“你一定很想买,是吧?”你必须用“这颜色很漂亮吧。”来代替“这颜色很漂亮吗?”因为,你问他:“颜色漂亮吗?”他可以回答:“不漂亮。”可是,你对他说:“颜色很漂亮吧。”他就不得不回答:“很漂亮。”

你一定在电影上看过那些老到的律师,在法庭为被告辩护时,是怎样一步一步诱导原告说出对被告最有利的情况。

第三种使对方点头或说出肯定答案的妙方是,当你向对方发问而他还没有回答之前,自己也要先点头。你一边发问一边点头,可以诱导他更快点头,因为你的行动和态度会诱导对方的行动和态度。所以只要善用此原理,就会更快地得到对方肯定的答案。

那么要如何才能诱导对方做出你所期待的行动和态度呢?关键在于你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软硬兼施,逼他“就范”

暴力与怀柔,二者分开来用,人人都可以将其发挥到极致,然而这样效果往往不好,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则会取得极佳的效果。

张嘉言驻守广州时,沿海一带设有总兵、参将、游击等官职。总兵、参将部下各有数千名士兵,每天的军粮都要平均分为两份。

参将的士兵每年汛期都要出海巡逻,而总兵所管辖的士兵都借口驻守海防,从来不远行。等到每过三五年要修船不出海时,参将部下的士兵只发给一半的军粮,如果没有船修而不出海,就要每天减去三分之一的军粮,以贮存起来待修船时再用。只有总兵的部下军粮一点也不减,当修船时另外再从民间筹集经费。这种做法已沿袭很久,彼此都视为理所当然。

不料,有一天,巡按将此事报告了军门,请求以后将总兵部下的军粮减少一些,留待以后准备修船时再用。恰巧,这位军门和总兵之间有矛盾,于是就仓促同意削减军粮。

总兵各部官兵听到消息后,立即哄然哗变。他们知道张嘉言在朝廷中很有威信,就径直围逼到张嘉言的大堂之下。

张嘉言神色安然自若,命令手下人传五六个知情者到场,说明事情真相。士兵们蜂拥而上,张嘉言当即将他们喝下堂去,说:

“人多嘴杂,一片吵闹声,我怎么能听清你们说些什么。”

士兵们这才退下。当时正下大雨,士兵们的衣服都淋湿了,张嘉言也不顾惜,只是叫这几个人将情况详细说明。这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都说过去从来没有扣减总兵官兵军粮的先例。

张嘉言说:“这件事我也听说了。你们全都不出海巡逻,这也难怪上司削减你们的军粮了。你们要想不减也可以,不过那对你们并没有什么好处。上司从今以后会让你们和参将的士兵一样每年轮换出海巡逻,你们难道能不去吗?如果去了,那么你们也会同他们一样,军粮会被减掉一半。你们费尽心机争取到的东西还是拿不到的,这些肯定要发给那些来替换你们的士兵。如果是这样,你们为什么不听从上司,将军粮稍微减少一点呢?而你们照样还可以做你们大将军的士兵。你们再认真考虑一下吧!”

这几个人低着头,一时无法对答,只是一个劲地说:“求老爷转告上司,多多宽大体恤。”

张嘉言问:“你们叫什么名字?”

他们都面面相觑不敢回答。

张嘉言顿时骂道:“你们不说姓名,如果上司问我‘谁禀告你的’,让我怎么回答?”

这几个人只好报了自己的姓名,张嘉言一一记下,然后对他们说:

“你们回去转告各位士兵,这件事我自有处置,劝他们不要闹了。否则,你们几个人的姓名都在我这儿,上司一定会将你们全部斩首。”

这几个人顿时吓得面容失色,连连点头称是,退了出去。

后来,总兵部下的士兵每日被扣军粮,士兵们竟然再也没有闹事的。张嘉言的这招恩威并施堪称经典。

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采用刚柔相济的劝诫之术,一方面能使别人体面地“退”,另一方面又坚持自己的原则,使自己的主张得到采纳,这种方法为许多事情的处理留有余地。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滑稽传》记载:战国时期,齐威王荒淫无度,不理国政,好为长夜之饮。上行下效,僚属们也全不干正事了,眼看国家就要灭亡。可是就在这种节骨眼上却没有谁敢去进谏,最后只好由“长不满四尺”的淳于髡出面了。但是淳于髡并没有气势汹汹、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提出规谏,而是先和他搭讪聊天。

他对齐威王说:“咱们齐国有一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屋顶上已经3年了,可是它既不飞,又不叫,大王您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齐威王虽然荒淫好酒,但是他本人却和夏桀、商纣一样的坏进骨子里去的人物有着巨大的不同,所以当听到淳于髡的隐语之后,他就被刺痛并醒悟了,于是很快回答说:“我知道。这只大鸟它不鸣则已,一鸣就要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即将冲天。你就等着看吧!”

说毕立即停歌罢舞,戒酒上朝,切实清理政务,严肃吏治,接见县令共72人,赏有功者1人,杀有罪者1人。随后领兵出征,打退要来侵犯齐国的各路诸侯,夺回被别国侵占去的所有国土,齐国很快又强盛起来。

淳于髡并没有以尖锐的语言来进行劝谏,而是避开话锋,柔语细说中又带有一丝强硬与责备,这样对方很容易主动接受建议。

软硬兼施的方法还可以以两种人合作逼人就范的形式来实施。

一位深受青年喜爱的作家的很多作品都被拍成电影,好多人都曾在影院看过经他的原著改编的影片,影院的观众席都挤满了,观众不时为故事的新颖奇妙鼓掌喝彩,就像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人为卓别林的表演忍俊不禁一样。影片是侦探片,而最吸引人的是影片中审讯犯人的绝妙技巧:警员声色俱厉地威胁、恐吓犯人,把他逼到山穷水尽的困境;这时又一位陪审的警员出场,他态度十分温和地对罪犯表示信任和理解。

首先罪犯由攻击型的警员来审问,以凌厉的攻势摧毁对方的意志,向他说明他的罪证确凿、他的同伙都招供了等等,把他逼到进退两难的边缘。接受了这样的审讯后,有的人会屈服,而顽固的罪犯则会死不认罪。

这种情况下,则派另一位温和型的警员审问他。警员完全站到罪犯的立场上,真心地安慰他、鼓励他“你的兄长都希望你得到宽大处理,希望你为他们考虑”等。对这种软招,罪犯往往会自惭形秽,坦白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

无论是在影片中还是现实生活中,使用这种技巧,罪犯十有八九会坦白认罪的。

这种手法是一种奇异的心理法则,又称“缓解交代法”。由温和型和攻击型的两个人合作,一方首先把对方逼到心理的死胡同里去,令他一筹莫展;这时另一个人出来指点给他一条逃避的暗道。这种情况下,对方会自然地奔向那条可以脱身的暗道了。

将计就计对着说

“请不要阅读第七章第七节的内容”,这是一个作家在他的著作扉页上的一句饶有趣味的话。后来这个作家做了一个调查,不由得笑了,因为他发现绝大部分的读者都是从第七章第七节开始读他的著作的,而这就是他写那句话的真正目的。

当别人告诉你“不准看”时,你却偏偏要看,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越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越大。所以如果能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倾向,就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有180度的大转弯。

某建筑公司的李工程师,有一次折服了一个刚愎自用的工头。这个工头常常坚持反对一切改进的计划。李工想换装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但他想到那个工头必定要反对的,所以他想了个办法。李工去找他,腋下挟着一个新式的指数表,手里拿着一些要征求他的意见的文件。当大家讨论这些文件的时候,李工把指数表从左腋下移动了好几次。工头终于先开口了:“你拿着什么东西?”李工漠然地说:“哦!这个吗?这不过是一个指数表。”工头说:“让我看一看。”李工说:“哦!你不能看!”并假装要走的样子,还说:“这是给别的部门用的,你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工头又说:“我很想看一看。”当他审视的时候,李工就随意但又非常详尽地把这东西的效用讲给他听。他终于喊起来说:“我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吗?它正是我想要的东西呢!”李工故意这样做,果然很巧妙地把工头说动了。

逆反心理并不是执拗的人才有,喜欢跟别人对着干也是大多数人的习惯,因为每个人都不愿乖乖服从于任何人。

某报曾登载过一篇以父子关系为主题的纪事文章《我家的教育法》,是说某社会名人的孩子在学校挨了顿骂后便非常怨恨他的老师,甚至想“给他一点颜色瞧瞧”,他父亲听了也附和道:

“既然如此,不妨就给他点颜色看。”但接着又说,“纵使你达到报复的目的,但你却因此而触犯了法律,还是得三思才是。”听父亲这样一说,儿子便取消了报复的念头。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某太太认为她丈夫极不像话,于是便和朋友说她要离婚。她满以为朋友会劝她打消离婚的念头,不料那位朋友却说:

“如此不像话的丈夫还是趁早和他离婚,免得将来受苦。”

这位太太听朋友这么一说,反倒认为:“其实,我丈夫也并非坏到这般地步。”而收回了离婚的念头。

如果有一个人站在高楼顶上欲跳楼自杀,而旁人也在拼命说些“不要跳”或“不要做傻事”之类的话,更是助长了他跳楼的意念;相反,若你说:“如果你真想跳的话,那就跳吧!”他必定会感到很泄气,想不到旁人竟不予阻止反而鼓励他跳下,这完全背离了他原先的期待。这种对于劝阻的期待,一旦为他人背离反而会失去原有的意念。

据说明朝时,四川的杨升庵才学出众,中过状元。因嘲讽过皇帝,所以皇帝要把他充军到很远的地方去。朝中的那些奸臣更是趁机要公报私仇,于是向皇帝说,把杨升庵充军海外或是玉门关外。

杨升庵想:充军还是离家乡近一些好。于是就对皇帝说:“皇上要把我充军,我也没话说。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任去国外三千里,不去云南碧鸡关。”

“为什么?”

“皇上不知,碧鸡关呀,蚊子有四两、跳蚤有半斤!切莫把我充军到碧鸡关呀!”

“唔……”

皇帝不再说话,心想:哼!你怕到碧鸡关,我偏要叫你去碧鸡关!杨升庵刚出皇宫,皇上马上下旨:杨升庵充军云南!

杨升庵利用“偏要对着干”的心理,粉碎了奸臣的打算,达到了自己要去云南的目的。

尤其是那些大人物,你对他们提出要求,他们总是会想:我为什么要听任你的摆布,我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因此,在说服这类人的时候,从反方向着手更容易成功。

小孩子天真、单纯,你说东,他偏往西,这是他们的天性,全人类中可能要数他们的逆反心理最强了。

某一有名的教育家,他对于不喜欢练小提琴的孩子尤其独具慧心。在教孩子们练琴时,经常碰到的难题就是儿童学琴意识低落,然而他却能使这些孩子们个个乐意接受他的指导。用逼迫的方式吗?不!因为这种办法只能收到一时之效,并不能持久。而他所使用的“特效药”就是这么一句话:“我想这件事你必定做不好,你还是放弃吧。因为你的技能比人家差,所以你才不想练习。”

你让他放弃,他偏要证明给你看。

只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便经常会体会到这一类情形。尤其小学生更是如此,很少有能够自动进取的,他们常以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达到他们偷懒的目的。对于这样的孩子,你若说:“难道你是不喜欢它吗?”这会毫无效用的,而要对他们说:“这样的事情对你来说是勉强了点,可能你没办法做得好,因为你的能力比别人差。”

只要这一句话,大多数孩子都会自发地行动起来。

沉默有时是最好的说服方式

大家都认为,既是说服,当然就得凭借好口才。其实,偶尔采取沉默战术同样可以达到说服的效果。沉默可以引起对方注意,使对方产生迫切想了解你的念头。以下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利用沉默成功说服的例子。

一家著名的电机制造厂召开管理员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关于人才培育的问题”。会议一开始,山崎董事就用他那特有的声音提出自己的意见。

“我们公司根本没有发挥人才培训的作用,整个培训体系形同虚设,虽然现在有新进职员的职前训练,但之后的在职进修却成效不明显。职员们只能靠自己摸索来熟悉工作,这很难与当今经济发展的速度衔接在一起,因而造成公司职员素质水平普遍低落、效益不高。所以我建议应该成立一个让职员进修的训练机构,不知大家看法如何?”

“你所说的问题的确存在,但说到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培训职员的机构,我们不是已经有OJT(On the job Training职员训练)了吗?据我了解,它也发挥了一定的功用,我认为这一点可以不用担心……”

“诚如社长所说,我们公司已经有OJT组织,但它是否发挥实际作用了呢?实际上,职员根本无法从中得到任何指导,只能跟着一些老职员学习那些已经过时的东西,这怎么能够将职员的业务水平迅速提升呢?而且我观察到许多职员往往越做越没有信心、越做越没干劲。所以,我认为OJT的功能不明显,所以还是坚持……”

“山崎,你一定要和我唱反调吗?好,我们暂时不谈这个话题,会议结束后我们再做一番调查。”

就这样,一个月后公司主管们重新召开关于人才培训的会议。这次社长首先发言。

“首先我要向山崎道歉,上次我错怪他了。他的提案中所陈述的问题确实存在。这个月我对公司的OJT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它竟然未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因此,今天召集大家开会是想讨论一下应该如何改变目前人才培育的方法,请大家尽量发表意见吧!”

社长的话一出口,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地提出建议。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次山崎董事却始终一言不发地坐在原位,安静地聆听着大家的意见,直到最后他都没说一句话。

会议结束以后,社长把山崎董事叫进社长办公室。“今天你怎么啦?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这个建议不是你上次开会时提出来的吗?”

“没错,是我先提出来的。不过上次开会我把该说的都说了,其实那无非是想引起社长您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罢了。现在目的已经达到,我又何必再说一次呢?还不如多听听大家的建议。”

“是吗?不错,在此之前我反对过你的提议,你却连一句辩解也没有。今天大家提出的各种建议都显得很空洞,没有实际的意义,反倒是你的沉默让我感到这个问题带来的压力。这样吧,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好了!从今天起由你全权负责公司的人才培训工作。请好好努力吧!”

在特定的环境中,缄默常常比论辩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什么也不说,对方的错误意见就找不到市场了。

不同的缄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咄咄逼人的缄默能使人不攻自破。有一个出生在有一定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的一件好玩具。晚饭前回来,他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我回来了!”缄默。“姐,我饿了。”缄默。“怎么了?”缄默。“我没做错事啊?”也是缄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不攻自破了:“妈、姐,我错了……”

平平淡淡的缄默能发人深省:有些人态度很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些偏颇,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平平淡淡地缄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说。如此,他回去后定然要好好想想: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会自己悟出真谛。

转移话题的缄默能使人乐而忘求: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缄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的热门话题并引人入胜,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且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义无反顾的缄默能使人就范:某领导有一次交代下属办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义无反顾地保持缄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如果滔滔不绝有时反而有理说不清。

有时候,在沉默的同时以另一种行动的方式来代替口头表达,说服的效果是妙上加妙的。

就拿领导来说,其行动对他的部下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领导要有身先士卒、上最前线的风范,以推动工作的开展。

建立起“西武王国”的堤康次郎曾经多次教育他的儿子——长大后成为日本西武铁路公司总裁的堤义明说:

“要让职员们跟随你,你必须要比别人多干3倍的工作。”

堤康次郎是以他的经验教育经营者应该具有的态度,这句话也同样适合于任何一位担任领导和主管工作的人。

想要别人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带头去做,否则不但说服起不了什么效果,部下也不会服从。“比别人多干3倍的工作”比使用任何语言更具说服力。

身体力行是说服部下的先决条件。

光说不干,指手画脚,是绝不可能充分说服部下开展工作的。俗语说得好:“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干一干。”自己率先实行的态度,比对部下讲大道理更具说服力。此种无言的说服是最好的说服。

把话说到点子上

谈话是一门艺术,尤其是领导干部找人谈话,要既能看出谈话者的水平,又能感觉得到谈话者的风格与个性。中国伟人邓小平作为一位杰出的领导人,其语言特点是一针见血,往往几句话就能切中要害,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他曾经和数不清的人谈过话,不少听过邓小平谈话的人虽然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他的谈话很有“小平特色”——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没有大话、空话。

淮海战役后,中原野战军在河南商丘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决定把中原野战军更名为第二野战军,同时成立了各个兵团。

会议闭幕的前一天,时任桐柏军区政治委员、桐柏区党委书记兼十纵政治委员的刘志坚接到通知:午后邓政委要找他谈话,内容面谈。

刘志坚准时赶到了邓小平的办公室,坐下后,小平同志便开门见山地说:“你不要回桐柏军区了,到四兵团去,和陈赓搭伙,他做司令员兼政委,你做副政委兼主任。”邓小平语气顿了顿,“你做政治工作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说到这里,他目光直视着刘志坚。

刘志坚刚说了两句怕自己不能胜任的话,邓小平就截住话头,说:“不要说了,没有什么问题就这样吧。”

刘志坚只能举手敬礼,告辞了。整个谈话不超过5分钟。

1975年,刘志坚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的政治委员。很快,邓小平把他叫去谈了一次话。这次谈话的特点是干脆利索、一言中的且指点迷津。

刘志坚赶到邓小平家时,看见张爱萍也在那里。邓小平先和张爱萍谈,刘志坚就坐在旁边。谈话内容不是很多,但重点十分突出。军委决定让张爱萍当好科技人员的后勤部长。“要让他们安心搞科研,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和张爱萍谈完,邓小平便把目光转向了刘志坚:“你去昆明,第一条,首先要把军队的工作搞好。”见刘志坚点头,他又接着说:“第二条,军队不能搞资产阶级派性。”刘志坚知道他是有的放矢,当时昆明军区内部的派性相当严重,对军队的破坏很厉害。“第三条,军队要同地方的派性彻底脱钩。”

刘志坚深知这三条的重要性,便坚毅地点点头。

“还有什么问题吗?”见他们没有说什么,邓小平又说,“那就这样吧。”

正是由于邓小平谈话往往是开门见山、明白无误、要领清晰,因此,刘志坚对此记忆深刻。我们在说服别人时,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学习伟人邓小平这样的说话风格,语不多而精,切中要害。

关键时刻,在关乎国家党政命运的大事上,领导人必须具备这样的语言魄力,说服每一个人往正确的方向行动。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没有听从共产党的劝告,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被蒋扣押。张学良部下将士错怪共产党,杀气腾腾地闯进周恩来的临时住所。

在这紧急关头,周恩来霍地站起,猛地一拍桌子,先发制人说:“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这是要救张副司令吗?你们的行动恰恰是帮了蒋介石的忙!是蒋介石所欢迎的!这恰恰害了张副司令!你们是在犯罪!”

周恩来的一番言辞字字铿锵、句句有声,煞了这几个狂徒的威风,打下了他们的气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一些执迷不悟、麻木不仁者,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错误。

有一位中学生,自以为看破红尘,认为世人都是虚伪的,并多次在作文与言行中流露出出走的想法。有一次他不顾劝阻,真的出走了。班主任知道后,立即骑车追寻,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回校后,班主任针对这位学生存在的糊涂认识,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错误:“你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实,可是,你临走时给我写信,这说明你对老师的爱是真实的;你在信中说要我多送几个同学升学,这也说明你对我们班的爱是真实的;你对父母、姐姐的爱也是真实的。在你身上存在着这么多真实的成分,难道别人就会是虚伪的吗?”

老师的话字字如针,扎在他心中,引起他心理上的强烈的震动,他沉痛地垂下了头。

纸不捅不破,理不说不明。很多话不说破、说透,执迷不悟的人只会积久成疾;而捅破窗户纸,他却可能有醒悟的一天。《红楼梦》中,凤姐使用“掉包计”,诱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婚后,宝玉对林黛玉朝思暮想,以致病势日见沉重。贾母等为了不刺激贾宝玉,不敢对他言明黛玉已死的事实。薛宝钗冷眼旁观,知宝玉之病因黛玉而起,欲使其好转,也必应以黛玉为契机。所以在一次他们两人谈话提及黛玉时,宝钗果断地告诉宝玉“林妹妹已经亡故了”。宝玉听到后,痛不欲生。但大痛过后,想到人死再不能复生,也就无可奈何了,就这样心中多日郁结的萦挂思恋,被宝钗猛一点破,身体竟慢慢地好了。

宝钗这一做法,确是比贾母等高明多了,实际上,窗户纸不点破,有的人便心存侥幸。遇到此种情况,何不学学薛宝钗,令其一时痛苦,以免日后烦恼,从而能够真正面对现实,重新振作起来。

在很多商业场合,如果不及时抓住机会,把意图直截了当地表达给对方知道,往往会错过很好的合作项目。

只要抓住机会,开门见山地要求客户下订单,成功就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艰难。

一家小公司的业务工作刚打开局面,有一天,总经理终于见到了几个月来一直想拜见的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以及好几位副总裁,希望为这家大公司生产配套产品。整个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是大公司的人到了最后的关头却沉默了。

错过这个机会,再和他们在一起就会非常难。于是,小公司的总经理直截了当地向大公司的总决策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刚才非常荣幸地向各位介绍了本公司能为贵公司提供的配套服务,对于双方今后的合作计划、前景也得到了各位一致的赞同,这项合作计划对我们双方都将是有利可图的。但是如果我们一离开这房间,这项业务可能因为对贵公司的大业务来说算不上什么而被暂置一旁。我们公司为这个非常重要的业务已经等待了4个月的时间,既然我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合作项目,何不趁总裁先生和几位副总裁在场就把合作协议签了,为我们的初次合作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呢?希望能原谅我的冒昧请求。”

那位大公司的总裁先生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握住了小公司总经理的手,说了一声:“好!”

于是,合作协议就这样签了。当小公司的总经理回到公司把结果告诉同仁,他们都感到非常惊奇而难以置信,不到一个上午就会大功告成。

这就叫“该出手时就出手”,时机成熟,就千万不要再扭捏作态,很多说服工作都是水到渠成的,关键结尾处,务必干脆利落,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引用典故可以增加说服的分量

典故大都是前人留给后辈的思想文化遗产。经典的文化内蕴博大精深,涉及方方面面的领域。

人们崇尚经典,那是因为经典的语言,常被后人视做明辨是非的指导;经典的人物,常被后人当做效仿的楷模;经典的故事,能给后人留下一部部助益无限的读本。人们崇尚经典之余,还喜欢运用经典。有了经典这种“武器”,无论是行为还是语言便都有了充实的依据。

有许多人在和别人说理时,为使自己的“理”能服人,便以引用经典的方法来补充自己的观点、立场的正确性,增加对手辩驳的难度。辩论也不外乎如此。我们将这种方法俗称为“引经据典,以理穿幽”。

所谓引经据典,就是在谈话中根据情况巧妙地引用典故警句、成语、歇后语、故事等形式,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入胜、生动形象的说服效果。

任何一个说服者都希望自己的说词能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来自发散型逻辑思维和妙语连珠的有机组合。引经据典正是以此来增加这种有机结合的分量。这种分量,在言简意赅地明晰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能更坚定自己达到说服目的的信心。

一个温地人去东周都城,周人不准他进去,问他:“你是外人吧?”温地人回答道:“我是这儿的主人。”可是问他所住的街巷,他却说不上来。东周官吏就把他囚禁起来了。

东周国君派人问他:“你是外地人,却自称是周人,这是什么道理?”他回答说:“我小时候就读《诗经》,《诗经》里说:‘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天子的臣民。’现在周天子统治天下,我就是天子的臣民,怎么是周都的外来人呢?所以我说是这儿的主人。”东周君听了,就命令官吏释放了他。

典故、名言、名句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以一当十的威力,说辩者引经据典如能恰到好处,自然能加重说服言辞的分量,赢得说理的优势。

1938年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实行改组后,建立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陈诚为部长,周恩来为副部长,郭沫若为第三厅厅长。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后,三厅为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立即编了一本《抗战将军李宗仁》的小册子。

可是,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原因,陈诚竟命令不准散发,并借题发挥,专门发了个训令,声称:“近查三厅所印各种宣传文件中,每有‘人民’、‘祖国’、‘岗位’等字样,此等文字殊不妥帖。‘人民’应一律改用‘国民’,‘祖国’改用‘国家’,‘岗位’改用‘职分’。以后凡有对外文件,须经呈部核准之后再行印发。”

郭沫若为使这本宣传抗战、鼓舞士气的小册子顺利同广大读者见面,便向陈诚等提出质问:“查中山先生生前文章已屡见‘人民’与‘祖国’等字样,是否亦应一律改用‘国民’与‘国家’?”时时标榜自己为中山先生“信徒”的陈诚等人被责问得哑口无言,那个“训令”中的无端指责也就不攻自破了。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论据,极富说服力。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而那些经典历史篇章是经过时间考验与广泛评说的前人的实践,是具有压倒性征服力的。

汉文帝时,魏尚做云中太守。当时,匈奴人时常侵扰边塞,使北方诸郡不得安宁。魏尚任云中太守以后,开始整顿军队,积极抵抗,一时声威大震。匈奴人闻知魏尚智勇兼备,轻易不敢进犯云中。一次,匈奴的一支军队进入云中境内,魏尚便率军迎击,打退了匈奴的入侵。由于疏忽,魏尚在向朝廷报功时,多报了6个首级。汉文帝便认为魏尚冒功,撤销了他的职务,并让官吏依法治罪。大臣们都感到魏尚获罪有些冤枉,但是却无法解救他。

一天,文帝看见了做郎署长的冯唐,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冯唐回答说:“我是赵人。”文帝一听,便来了兴致,说:“以前我听说赵国的将领李齐十分了得,巨鹿大战时,威震敌胆。现在,每当我吃饭的时候都想起他。”冯唐回答说:“李齐远不如廉颇、李牧。”原来,赵国在战国时有很多良将,廉颇、李牧是当时十分著名的将军。文帝听后,叹道:“可惜,我没有得到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如果有他们那样的人为将,我就不担心匈奴人了。”冯唐见时机已到,忙说:“陛下即使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一定会用。”汉文帝十分惊诧地问道:“你怎么知道呢?”冯唐回答说:“古时候的帝王派遣将领出征,总是说‘大门以内我负责,大门以外由将军治理’。军队里依功行赏,本来是将军们的事,由他们决定以后再转告朝廷。过去,李牧在赵国做将军,所在地的租税都自己享用了,赵王不责怪他,所以李牧的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赵国也几乎成为霸主。而当今,魏尚做云中太守,其所在地的租税收入,全部用来供养士卒,因此匈奴惧怕他,不敢接近云中的边塞。而陛下仅仅因为6个首级的误差,便将他下狱治罪,削掉了他的官爵。所以,我才敢说,陛下即使有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能够很好地任用他们。”

汉文帝听了冯唐这些话之后,感触良深。当天,就派冯唐拿着符节到云中赦免魏尚,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职位。

在日常生活或处理事务中,引用典故时最好具体一些,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据《贞观政要》载:唐太宗有一匹骏马,他特别喜爱,长期在宫中饲养。有一天,这匹马无病而暴死,太宗大怒,要把马夫杀掉。这时,长孙皇后劝谏道:

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的原因要杀马夫,晏子控诉马夫的罪行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国王因为马的原因杀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邻国诸侯知道这件事,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结果齐景公赦免了马夫。陛下读书曾读过此事,难道你忘记了吗?

唐太宗听后,怒气全消,遂赦免了马夫。

现实是,唐太宗的马死了,太宗要处死马夫;历史上齐景公的马死了,要处死马夫,这是何等相似的事。长孙皇后巧妙地引用晏子谏齐景公这一史实,使唐太宗从愤怒中清醒过来,改变了自己错误的决定。

由此可见,在与人说理时引用典故是纠正对手、巩固自己观点的一种绝妙的手法。通过引用典故,让古人替今人说话,让经验为探求者开道。这种手法的妙用,不但能使对手心悦诚服,同时,也让自己更有信心、更有把握地沿着自己所持的正确想法去拓展。

换个角度说话让他心悦诚服

西方人有个习俗:男子戴帽,入室必摘下;而女士戴大檐帽,在室内可以不摘。

某电影院常有戴帽的女观众,坐在她们后排的人十分反感,便向经理建议,请其设禁令。

经理不以为然,说:“公开设禁令不妥,只有提倡戴帽才行。”提建议者听罢大失所望。

第二天,影片放映前,银幕上果然打出一则启事:“本院为了照顾衰老高龄的女客,允许她们照常戴帽,不必摘下。”

通告既出,所有戴帽者全都将帽子摘下来了,无一例外。因为西方人忌讳别人说自己老,尤其是女性。

可见,说服他人做什么事可以根本不用面对面提出你的意愿,也不用说得明白无误,采用一种旁敲侧击的方法有时候更奏效。

公元前636年,在外流浪19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支持下,就要回国为王了。

渡河之际,壶叔把他们流亡时的旧席破帷仍然当宝贝似的搬上船,一件也不舍得丢掉。重耳一看,哈哈大笑,说自己就要回国为王了,还要这些破烂干什么?他命令全部抛弃这些东西。狐偃对重耳这种未得富贵先忘贫贱的言行非常反感,担心以后重耳会像抛弃破烂一样,把他们这些陪伴他长期流浪的旧臣也统统抛弃。

于是,他当即向重耳表示,他愿意继续留在秦国,因为在外奔波了19年,自己现在心力交瘁,身体已经像刚才重耳丢弃的旧席破帷一样无法再用,回去也没有什么价值了。

重耳一听便明白了狐偃的意思,马上作了自我批评,并让壶叔把东西一一捡回,表示返回国后,一定不会忘掉狐偃的功劳和苦劳,要狐偃和他同心同德,治理晋国。

在对别人进行劝服时,由于种种原因不好直说,往往不能直截了当地点出对方的意见和观点是错误的,这时若能旁敲侧击,以事物启发人,会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著名的出版业巨人哈斯特是从创办一份小型报纸起家的,经过几年的奋斗,他拥有了23种报纸和12种杂志。一次,这位杰出的人物遇到了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著名的漫画家纳斯特为他绘制了一幅令他大失所望的漫画。

哈斯特觉得这样子可不行,一定要想办法让他重画一幅令人满意的漫画才行,可是怎样才能让那位著名的漫画家能够重画一张杰出的作品呢?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样一来原先那幅失败的作品就会因此而报废,他一定会有受挫感的,怎样才能让他愉快地重画呢?

当天晚上,大家一起共进晚餐的时候,哈斯特着重对那幅失败的作品好好地赞赏了一番,他表示:“本地的电车时常让许多小孩子不慎伤亡。有的时候,驾驶电车的司机看上去简直不像活人,倒像个死人。照我自己看来,那些人好像只是瞠目结舌地看着孩子们在街上玩耍,却毫无顾忌地冲上前去。”这时,纳斯特激动地一跃而起,惊奇地说道:“老天!哈斯特先生,这个场景足以画出一张让人震撼的图画来啊!你把我那张画作废吧,我给你重新画一张更出色的。”就这样,纳斯特异常激动地待在旅馆里,连夜赶制这幅漫画,第二天果然就送来了一幅异常深刻的漫画。

精明的哈斯特诱使纳斯特主动提出将自己的画作废,并自愿加班赶制一幅新的漫画,是哈斯特利用暗示来将看似突发奇想的灵感不着痕迹地移植到了纳斯特的心里,以致纳斯特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一幅新的杰作。

对于有抵触情绪的人正面说服虽然能够表达说服者的诚心,却不能达到解除对方抵触的目的,而如果在形式上加以改变,却能达到重点说服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知上演了多少杀身成仁的武士道悲剧,但有位美国兵用一句玩笑话,却曾使十几个拼死顽抗的日本兵乖乖地投降。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付出很大代价攻占了太平洋上的一座日本岛屿。最后的十几名日本士兵退到一个山洞里。无论洞外的美军怎么喊话,他们拒不缴枪,并拼命朝外射击。美军此时真是无可奈何。忽然有位美国兵灵机一动,半开玩笑式地向洞里的日本兵作出一个许诺:如果投降,就让他们去好莱坞一游,看一看影星们的风采。没想到这句话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枪声停止了。那些刚才还开枪顽抗的日本兵一个个爬出了洞穴,缴枪投降了。最后,美军司令部为了维护信誉,竟真的安排这些俘虏飞抵好莱坞,大饱了一次眼福。

侧面说服并非是歪打正着。二十几岁的日本兵虽被灌输了不少武士道精神,但正当年少,哪个不做少年郎的梦?好莱坞是个梦幻的世界,它吸引着成千上万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的心,它对于这些无视生命的日本兵来说也有着超凡的魅力。美国人正是利用了这种心态,达到了说服的效果。

约翰的公司正值生意兴隆之际,忽然因一件意外的事件濒临破产。约翰回到家中,痛哭流涕,想到这20年的艰难创业即将毁于一旦,他的精神陷入极端绝望的境地。他不吃饭不睡觉,心里满是自杀的念头。妻子琼开始也和约翰一样悲痛欲绝,但她看到约翰的样子,明白该是自己拿出勇气的时候了。她一遍遍地劝慰约翰,说些“忘记这一切,从头干起”的鼓励话。但约翰好像没有听到,依然沉湎于自己的绝望心境中。琼看到正面的劝慰不能奏效,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她坐在约翰的身旁,大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诉说起今后生活的可怕。“你的公司破产了,我们这个家可怎么办,两个孩子的学费怎么筹,我怎么和孩子们去解释?他们将不能和同学一起去度假。”琼哭得那么伤心,约翰在妻子哭声中从迷茫的状态下慢慢清醒了过来。他想起了自己对妻儿的责任,想起这个打击也同样降临到了家人身上。他立刻收起了悲伤,对琼说:“不要难过,我们重新开始。”琼笑了,对约翰说:“看来得要扮演被安慰者才行。”

关键时刻,琼调转了角色,变换了角度,使约翰重新恢复了勇气。

我国的古人很喜欢采用一种叫“隐语”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方法更为含蓄,给人一种优美、曲折的感觉。通常是借别的词语或手势动作作出暗示,让对方猜测。巧妙使用隐语不仅可以把话讲得生动、脱俗,而且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兴趣。

周武王灭殷,入纣都朝歌。听说殷有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于是武王前去面见,询问殷朝所以灭亡的原因。

殷长者对武王说:“您要知道这个答案,请以某一天的中午时分为期,到时再谈。”约定的日期到了,可是殷长者没有来。武王感觉很奇怪。周公说:“我已经知道了。此人是个君子,礼义要求他不能非难自己的君王,所以不能明言直说。至于他期而不到,言而无信,实际上暗示了殷所以灭亡的原因。他是在用隐语来回答我们的问题啊。”

齐景公伐鲁,接近许城时,找到一个叫东门无泽的人。齐景公问他:“鲁国的年成如何?”东门无泽回答说:“背阴的地方冰凝到底,朝阳的地方冰厚五寸。”齐景公不明白,把这事告诉了晏子。晏子回答说:“这是一位有知识的人,您问年成,而他回答冰,这是合于礼的。背阴地方的冰凝固,朝阳地方冰结五寸,这表明节气正常,节气正常意味着政治平和,政治平和上下就团结,上下团结年成自然好。您攻打一个粮食充足、群众团结的国家,恐怕会把齐国百姓弄得很疲惫,会死伤不少战士,结局恐怕不会如您的愿。请对鲁国以礼相待,平息他们对我国的怨恨,遣返他们的俘虏,来表明我们的好意吧。”齐景公说:“好!”于是决定不再伐鲁了。

隐语需要对方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否则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对对方进行旁敲侧击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心理和立场。

一顶高帽子,“犟牛”变“绵羊”

再固执的人,当被戴上高帽子时都会变得不再固执,他可能会拿出风度乖乖地聆听你的意见。

人人都喜欢听奉承话。但有很多人,当别人称赞他时,他心里得意,嘴上却故作谦虚,满心委屈的样子。而有些人听了赞美,会落落大方地说:“谢谢!”

有一则趣闻:一次,达尔文去赴宴,席间,与一个年轻美貌、衣着时髦的女郎坐在一起。

这位美女带点玩笑的口吻向科学家提出问题:“达尔文先生,听说您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我也属于您的论断之列吗?”

如果达尔文先生严格按科学的原理,大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恐怕这位漂亮的女士会溜之大吉的。但达尔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冷静和机敏善辩,他揣测年轻女子爱漂亮的心理,巧妙地来了一句:“是的。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不过,小姐您不是由普通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说这话的时候,他显得彬彬有礼,煞有介事。美女心中顿时消除了原有的怀疑和反对,并且对达尔文有了一点敬佩之意。

如果你希望对方达到什么样程度,不妨给他戴顶高帽子,他一定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勇往直前的。

自从塞德默斯来到奇异电器公司任主任管理员后,他管理的部门越来越糟。但老板并不责难他,因为他们了解塞德默斯并非庸才,而是一个很有能力、感觉和思维都十分敏锐的人。他们很有技巧地对他使用了一点机智术。

他们使塞德默斯享有两个头衔,一个是职务上的,一个是非职务上的。职务上的头衔是正式的,那就是奇异电器公司的顾问工程师,这是公司内外人人皆知的;非职务上的头衔是非正式的,称他为“最高法庭”,这是促使他的属下称呼他的尊号,表示他是公司生死成败的最高决策者。

果然,没过多久,塞德默斯连续创造出许多电器史上的奇迹,随之,公司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这个巧妙而有成效的谋略,不是别的,正是赏给头衔的方法。

这种“头衔方法”就是戴高帽子的一种运用,故意抬高一个人的高度,以此达到促其向上的目的。

从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发现一点:当我们有时称赞夸奖他们时,他们是何等高兴满足。其实,他们并不一定具有我们所称赞的优点,而只是我们期望他们做到这点而已。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戴高帽”之例。在我们与人交往时,何不也效仿这一做法呢?因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他们都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如果他们没有做到这一点,内心里也会朝此目标努力,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美名,获得他人的赞许。

假如一个好工人变成一个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工人,你会怎么做?你可以解雇他,但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可以责骂那个工人,但这只能引起怨恨。

亨利·汉克,是印第安纳州洛威市一家卡车经销商的服务经理,他公司有一个工人,工作每况愈下。但亨利·汉克没有对他吼叫或威胁他,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里来,跟他进行了坦诚的交谈。

他说:“希尔,你是个很棒的技工。你在这里工作也有好几年了,你修的车子也都很令顾客满意。有很多人都赞美你的技术好。可是最近,你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时间却加长了,而且你的质量也比不上你以前的水平。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来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希尔回答说他并不知道他没有尽他的职责,并且向他的上司保证,他以后一定改进。

他做到了吗?他肯定做到了。他曾经是一个优秀的技工,他怎么会做些不及过去的事呢?

在这个欺骗泛滥的年代,获得一笔巨额贷款是难上加难的事,不过,有人只送了一顶“帽子”,问题就解决了。

约翰·强生是美国的大企业家。1960年,他决定在芝加哥为他的公司总部兴建一座办公大楼。为此,他出入了无数家银行,但始终没贷到一笔款。于是,他决定先上马后加鞭,设法自己凑集起来200万美元,聘请一位承包商,要他放手进行建造,好让他去筹措所需要的其余500万美元。假如钱用完了,而他仍然拿不到抵押贷款,承包商就得停工待料。

建造开始并持续进行,到所剩的钱仅够再花一个星期的时候,约翰恰好和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个主管在纽约市一起吃饭。他拿出经常带在身边的一张蓝图,想激起他对兴建大厦的投资兴趣。他正准备将蓝图放在餐桌上时,主管对约翰说:“在这儿我们不便谈,明天到我办公室来。”

第二天,当主管断定大都会公司很有希望提供抵押贷款时,约翰说:“好极了,唯一的问题是今天我就需要得到贷款的承诺。”

“你一定在开玩笑,我们从来没有在一天之内为这样的贷款进行承诺的先例。”主管回答。

约翰把椅子拉近主管,并说:“你是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只有你才有足够的权力能把这件事在一天之内办妥。”

主管满意地笑着说:“让我试一试吧。”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约翰在自己的钱花光之前几小时拿着到手的贷款回到了芝加哥。

说服,务必切中要害,用激将法迫使他就范。就这件事来说,要害是那位主管对他自己的权力观念。

没什么比对其权力的肯定更让人内心震动,这是对一个男人至高无上的赞誉。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夸奖她的工作勤劳是她无法拒绝的美誉。

有一天早晨,苏格兰的一位牙医马丁·贵兹裕夫的一位病人向他抱怨她用的漱口杯、托盘不干净时,他真的被震惊了。这表明他的职业水准是不够的。

这位病人走后,贵兹裕夫医生写了一封信给布利特——一位一个礼拜来打扫两次的女佣,他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布利特:

最近很少看到你。我想我该抽点时间,向你做的清洁工作致意。顺便一提的是,一周两小时,时间并不算少。假如你愿意,请随时来工作半个小时,做些你认为应该经常做的事。像清理漱口杯、托盘等等。当然,我也会为这额外的服务付钱的。

第二天他走进办公室时,他的桌子和椅子,擦得几乎跟镜子一样亮。他进了诊疗室后,看到从未有过的洁净。他给了他的女佣一个美誉促使她去努力,使她卖力地把工作做得最好。

我们应该学会在企图让某人做某事的时候,顺势给他扣上一顶高帽子。这样,只要你把握得当,操作有术,难事都会变易事。

指出他的弱点让他打退堂鼓

在说辩中抓住对方命题中隐蔽的荒谬点,加以推衍,或由此及彼,或由小到大,或由隐到显,最后得出荒谬可笑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种顺言逆意的说辩谋略,在逻辑上属于引申归谬。

优孟是楚国的艺人,身高八尺,喜欢辩论,常常用诙谐的语言婉转地进行劝谏。楚庄王有一匹心爱的马,每天给它穿上锦绣做的衣服,让它住在华丽的房子里,用挂着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渍的枣干喂养它。结果马得肥胖病死了。于是庄王让臣子们给马治丧,要求用棺椁殡殓,按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群臣纷纷劝阻,认为不能这样做。庄王急了,下令说:“有谁敢因葬马的事谏诤的,立即处死。”

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宫门,仰天大哭。庄王吃了一惊,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这马是大王所心爱的,堂堂的楚国,只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寒碜了,请用安葬国君的礼仪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葬法?”优孟回答说:“我建议用雕花的美玉做棺材,用漂亮的梓木做外椁,用枫树、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发动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年老体弱的人背土筑坟,请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面陪祭,请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头守卫,要盖一所庙宇用牛羊猪祭供它,还要拨个万户的大县长年管祭祀之事。我想各国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了。”庄王说:“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现在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堆个土灶做外椁,用口铜锅当棺材,调配好姜枣,再加点木兰,用稻米作祭品,用火光做衣服,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肚肠里吧!”庄王当即就派人把死马交给太官,以免天下人张扬这件事。

运用归谬方式使说服对象认识到原来观点的错误,还可采用这样一套方式,即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对方谈自己的见解,即便对方说错了,也不要急于直接指出,而要不断地提出补充的问题,诱导对方由错误的前提推到显然荒谬的结论上,使之不得不承认其错误;然后再设法引导他随着你的正确的思维逻辑,一步一步通向你所主张的观点,达到劝导说服的目的。

鲁迅的文章尖锐犀利,讽刺国民党的封建文化常采用这一手法,最经典的便是笑斥“男女大防”。

有一次,国民党政府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鲁迅先生一面说一面站起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当时逗得大家笑得前俯后仰,事后又引起大家深深的思索。这固然是由于他采取了讽刺和幽默的形式,更重要的,还因为他揭示了矛盾,把大家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

还有一次是鲁迅任厦门大学教授时,校长常常克扣教学经费。这钱不能花,那钱没有预算,再一笔钱又可以不花。老是这样刁难师生,弄得大家意见很大。

这天,校长又决定把经费削减一半。他把各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召集起来,一说出削减方案,马上遭到教授们的反对。大家说:“研究经费本来就少得可怜,好多科研项目不能上马,正进行的一些研究工作也日子难熬,不能往纵深发展。再说,许多研究成果、论著因没钱不能印刷,再削减经费怎么得了?不行,不行!”校长根本不认真倾听教授们的意见,他强词夺理说:“对于经费问题,你们没有发言权。学校是有钱人掏钱办的,只有有钱人才可以发言,在这个问题上应充分重视有钱人的意见。”

校长话音刚落,鲁迅霍地起身,从长衫里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上,说:“我有钱!我有发言权!”接着,他力陈经费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道理。论据充分,思路严密,无懈可击,驳得校长哑口无言,只得收回主张。教授们胜利了。

鲁迅先生在这里巧妙地将校长所说的“钱”(即财富,广义的钱)偷换成一分二分的零花钱的狭义的“钱”,从而以两个银币的“钱”为引子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使校长无话可说。巧以对方的谬论“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将自己的“小钱”掏出来拿到发言权,既诙谐又讽刺,又能把意见表达出来,鲁迅不愧为一代大文豪。

以谬制谬实际上是攻守易位,是将对方的观点为我方所用,再用对方观点攻对方,即攻和守的角色转换。

“文革”期间,某地农场召开批判大会,批判一位小学教师打了自己的妻子。台下的群众都知道那位教师的妻子和造反派头头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但敢怒而不敢言。教师的妻子第一个上台控诉丈夫,她说:“他不把我当人看待,把我当成他的私有财产!”在那个时代,“私有”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这篇控诉稿可能经过造反派头头的加工润色,不能说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因为封、资、修的货色最易于激起“革命群众”的公愤。当时台下有一位下乡学生,跃身上台进行批判:“你也是个读书人,是人民教师,怎么能把你的老婆当成私有财产?你的错误是严重的,必须彻底认罪……”造反派头头频频点头,教师的妻子露出得意的笑容。下乡学生提高嗓门,继续批判:“……我警告你,今后一定要把你的老婆当成公有财产,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台下一阵哄笑。“公有财产”,多么辛辣的讽刺,原来批判的矛头是指向那教师的不正派妻子的。造反派头头一看形势不对头,急急忙忙收场了事。

这个引申归谬妙就妙在这个被当作“私有财产”的妻子恰巧与造反派头头有不正当关系,下乡学生巧妙抓住这一点,把不正派妻子“不愿被当作‘私有财产’”的意愿扭曲成“以后要将她当成‘公有财产’”,暗中揭示了她与造反派头头的关系,达到了让造反派头头早早收场的目的。

“层层剥笋”让他“束手就擒”

笋在成为竹子之前,是有多层外皮包裹的,剥笋时总得一层层地剔开,才能剥到所需要的笋心。所谓“层层剥笋”,就是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紧扣主题,从一点切入,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浅到深,由轻到重,逐层展开,直至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而达到引诱对方就范的说服方法。恰当地运用层层剥笋术,可使我们的论证一步比一步深化,增强我们语言的说服力量。

孟子觉得齐宣王没有当好国君,于是对齐宣王说:“假如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不知道孟子的用意,于是非常干脆地回答说:“和他绝交!”

孟子又问:“军队的将领不能带领好军队,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也觉得问题太简单,于是以更加坚定的口气回答:“撤掉他!”

孟子终于问道:“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这才明白了孟子的意思——国家治理不好,应该撤换国君。虽然齐宣王不愿接受这种观点,但是在孟子层层剥笋的巧妙言说之下,也只有忍了下来。

复杂难说的事要由浅入深地论证说明,假如孟子一开始就提出第三个问题,齐王肯定要发怒。我们在劝说领导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战国时,楚襄王是个昏庸的国君。大夫庄辛直言进谏,楚襄王非但不听,还训斥庄辛是“老糊涂”。庄辛只好离开,到了赵国。不久,秦国占领了楚国大片的国土。楚襄王有所醒悟,于是把庄辛找回来商量对策。

庄辛于是变直言进谏为层层剥笋,连设四喻,从小到大,由物及人,层层递进,步步进逼:

“蜻蜓捕食虫子,自以为很安全,却不知道小孩子用粘胶捕捉它,一不留神就会成为蚂蚁的食物。黄雀俯啄白米,仰栖高枝,自以为无患,谁知公子王孙将要把它射下,调成佳肴。天鹅直上云霄,自以为无患,谁知射手要把它射下来,把它做成食物。蔡灵侯南游高丘,北登巫山,饮茹溪之水,食湘江之鱼,左手抱了年轻的美女,右臂挽着宠幸的姬妾,不以国政为事,哪知道子发受了楚王之命要把他杀掉。大王您左边有个州侯,右边有个夏侯,御车后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食封地俸禄之米粟,用四方贡献的金银,同他们驰骋射猎于云梦之间,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您不知穰侯正接受了秦王的命令,他们的军队要占领我们的国家,把大王驱赶到国外去呢!”

一席话,听得楚襄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使他明白到了非纳谏不可的境地。

战国时期,说服秦王破六国合纵从而兼并天下的张仪采用的也是层层剥笋的方法,至此,秦王才有了趁胜统一中国的决心。

张仪认为秦国缺乏远大的战略眼光,不能抓住大好战机,穷追猛打,使山东诸侯得以喘息,卷土重来,合纵攻秦,以致出现六国“当亡不亡”、秦国“当伯(霸)不伯”的局面。为了促进秦国统一中国的大业,张仪向秦昭王献策说:

“我听说,天下诸侯——赵与北方的燕、南方的魏,联结楚、拉拢齐,又纠合残余的韩,结成了合纵的局面,将要向西来与秦国对抗,我私下里讥笑它们不自量力。世上有3种导致灭亡的情况,而山东六国都具备了,大概说的就是它们的合纵吧!我听人说:‘混乱的国家去进攻安定的国家,就会灭亡;邪恶的国家去进攻正义的国家,就会灭亡;倒行逆施的国家去进攻顺天应人的国家,就会灭亡。’现在六国的财物不足,粮仓空虚,他们即使出动全部的士民,扩大军队至几十万、上百万,临战之时,前面有敌人雪亮的刀剑,后面是自己一方斩伐逃兵的斧质,可是士卒还是纷纷后退不肯死战。不是他们的百姓不能死战,而是六国的君主不能够使百姓死战。该奖赏的不给奖赏,该处罚的不处罚,赏罚都不能兑现,所以百姓不肯拼死作战。

“现在秦国颁发号令,施行赏罚,有功无功都视其业绩而定,没有偏私。秦人虽说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之中,生来是不曾见过敌寇的,但是一旦听说打仗,便跺脚脱衣,踊跃参战,冒着敌人的刀剑,踏过地上的火炭,决心拼死,勇往直前的人到处都是。决心拼死和贪生怕死是不同的,秦国士民能做到决心拼死,是因为秦国提倡勇敢。因此,一个可以战胜十个,十个可以战胜百个,百人可以战胜千人,千人可以战胜万人,有1万人就可以战胜天下诸侯了。现在秦国的土地,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威名远扬的军队数百万,再加上秦国号令赏罚严明,地理形势有利,天下各国没有哪个比得上。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对付天下诸侯,统一天下是很容易的。由此可知,只要秦军出战,没有不获胜的,进攻没有不能攻下的,抵挡的敌人没有不被打败的。按说一战就可以开拓国土几千里,可以建立很大的功劳。可是眼下军队疲惫、百姓困苦,积蓄用尽、土地荒芜、粮仓空空,周围的诸侯不肯臣服,霸王的名声没有成就,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谋臣没有尽忠的缘故。

“而且我听说,‘诚惶诚恐,小心戒惧,就能一天比一天谨慎’。只要做到谨慎地选择达到目的的途径,就能够统一天下。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从前,纣做天子,统帅天下百万将士,向左饮水于淇谷,向右饮水于洹河,淇谷的水喝干了,洹河的水也不流了,用这样众多的军队和周武王对抗。武王率领穿着白色盔甲的3000将士,只经过一天的战斗,就攻陷了纣的国都,活捉了他本人,占据了他的土地,获得了他的人民,而天下的人没有谁为纣哀伤。智伯统帅智、韩、魏三家的军队,到晋阳去攻打赵襄子,挖开晋水淹晋阳,历经3年,晋阳将要陷落了。襄子派遣张孟谈暗中出城,策动韩、魏毁弃与智伯的盟约,得到两家军队的配合,去攻打智伯的军队,捉住智伯本人,成就了襄子的功业。

“我冒着犯死罪的危险,向您进献的方略可以用来一举拆散诸侯的合纵,攻下赵国,灭亡韩国,使楚、魏称臣,使齐、燕来亲近,使您成就霸王之业,让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秦国。假如大王听了我的主张,一举而诸侯的合纵不能拆散,赵国不能攻下,韩国不被灭亡,楚、魏不来称臣,齐、燕不来亲近,您霸王之业不能成就,四邻的诸侯不来朝拜,大王就砍下我的头在全国示众,把我看做替大王谋划而不尽忠的人吧!”

张仪的陈词慷慨洒脱,逻辑严谨,秦王因此被说动,为天下的大一统拉开了序幕。

运用层层剥笋法进行说服,需要在说服前,把论证方案设计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如此一来,对方才有可能在我们的说服逐层展开的过程中“束手就擒”。

明说甲暗说乙让乙乖乖认错

指桑骂槐,即对某人某事不满,但并不直接进行攻击,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想法。

有个人在朋友家做客,天天喝酒,住了很久还没有启程之意,主人实在感到讨厌,但又不好当面驱逐。

一次两人面对面坐着喝酒,主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偏僻的路上,常有老虎出来伤人。有个商人贩卖瓷器,忽然遇见一只猛虎,张着血盆大口,扑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商人慌忙拿起一个瓷瓶投了过去,老虎不离开;又拿一瓶投了过去,老虎依然不动。一担瓷瓶快投完了,只留下一只,于是他手指老虎高声骂道:‘畜生畜生!你走也只有这一瓶,你不走也只有这一瓶!’”

客人一听,拔腿就走了。

指桑骂槐的另一个妙用在这里得到了体现——逐客令。主人明说虎暗指客,达到了逐客的目的。对于那些不自觉的客人,我们不妨使用这样的逐客法,避免正面交锋。

对于一些顽固不化的人来说,循规蹈矩的劝说根本达不到效果,还不如以反话切入。

台湾南部某企业待遇苛刻,下级职员苦不堪言。

在经济紧缩、差事难谋的情况下,又不好“一怒之下,摔冠而出”,只好多次向老板进言,但均无功而返。

一天,某部门经理灵机一动,想了一个计策,决定在老板面前试一试。

他对老板说:“公司员工都表示待遇太低,生活太艰苦,别的花费暂且不说,每月上班的交通车马费也不胜负荷,教他们如何解决呢?”

老板说:“教他们安步当车,一文不费,而且借此还锻炼了身体,不是一个好办法吗?”

此君摇摇头表示不行:“走破了鞋袜,搞不好还没钱换新鞋呢。我倒有个建议,希望老板出一布告,提倡赤足运动,要求大家赤足上下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谁教他们命运太差,偏偏生活在这个时代!谁教他们不去想发财的门路,偏偏来我们公司上这样辛苦的班!他们坐不起公车客运,也不能鞋袜整齐地到公司来,都是活该!”

部门经理一面说一面笑,弄得老板也不好意思起来,只好答应调整一下待遇。

老板不能骂,那就“骂”下属,拿他们的委屈作为谈资,老板不会听不出下级对他的抱怨。使用这种方法跟上司交流时要注意辅以微笑,这样可以一面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一面缓解双方的压力。

当一个上司要责备属下时,也必须使用这种技巧。譬如,虽然你明明是要责备乙的不是,但你并不正面指责,而以指桑骂槐的方式来责备甲,因为此时你若是责备乙,乙的心里必感到难受,对日后的改进不见得就会有效,何况你们二人之间尚有一段距离。

但是为何又要责备甲呢?因平时你与甲之间已不存有隔阂,即使甲也犯了同样过错而受到上司的指责,也不会感到十分在意。但是,因为当时乙也在场,他听后心里会想原来这样的过错我也犯过,于是乎你的目的便可望达到。

而此时的乙也绝不会认为反正这是别人的错,不关己事,反而会因为原来上司是在说我,但他并不责骂我,反而责骂他人来顾全我的脸面而感激不尽。

指桑骂槐的指责方式对下属们是很能奏效的。

指桑骂槐,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要运用各种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行动。二是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地威慑他。

指桑骂槐的好处在于不直接针对具体对象,然而通过故事的情境性,又能转换出受众对强调之物的感受性——所谓说的是那里的闲话,指的其实是这里的事情。

我们要特别注意,指桑骂槐术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只能用在某些特殊的、偶然的场合,如果滥用此术去攻击同志和朋友,这只能导致众叛亲离的恶劣后果。

以让步换取对方赞同

如果你是对的,你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接受,那么最好试着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和技巧达到目的。退一步实际上可以让你进两步,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战术。

在说服对方之前先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做到,然而这确实会有助于使对方就范。

从卡耐基住的地方,只需步行一分钟就可到达一片森林。春天,黑草莓丛的野花白白的一片,松鼠在林间筑巢育子,马草长到高过马头。这块没有被破坏的林地叫做森林公园。卡耐基常常带雷斯到公园散步,这只小波士顿斗牛犬和善而不伤人。因为在公园里很少碰到人,卡耐基常常不给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们在公园里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这位警察迫不及待地表现出他的权威。

“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他申斥道,“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违法的吗?”

“是的,我知道,”卡耐基轻柔地回答,“不过我认为它不至于在这儿咬人。”

“你不认为!你不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这次我不追究,但下回再让我看到这只狗没有系上链子或套上口罩在公园里的话,你就必须去跟法官解释啦。”

卡耐基客客气气地答应照办。

他的确照办了——而且是好几回。可是雷斯不喜欢戴口罩,卡耐基决定碰碰运气,事情很顺利。但好运不长,一天下午,雷斯跑在前头,直向那位警察冲去。

卡耐基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他说:“警官先生,这下你当场逮住我了。我有罪,我没有借口,没有托词了。你上星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罚我。”

“好说,好说,”警察回答的声调很柔和,“我晓得在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么一条小狗出来溜达。”

“的确是忍不住,”卡耐基回答,“但这是违法。”

“像这样的小狗大概不会咬伤别人吧?”警察反而为卡耐基开脱。

“不,它可能会咬死松鼠。”卡耐基说。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他告诉卡耐基,“我们这样办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卡耐基没有花很多工夫在说服对方放他一马上,他只是抢先道了歉,主动承认了错误,对方就妥协了。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与重视,卡耐基让那位警察获得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

退一步的目的是为了进两步,先表示同感是为了进而诱导说服。

有一次,汤姆搭出租车,因为司机正在收听棒球比赛的实况,所以他和司机也顺便聊了些有关球队的问题。如乙队如何、甲队又如何等等,在尚未明了司机心中的意向之前,他没有轻言反对观点,唯恐引起对方的不快而影响到自己乘车的安全。

开始时,汤姆只是适当地附和对方,当确知对方意向与自己不甚相符时,便暂依其意,之后再以缓缓导向方式使其趋向己方。这么做更易为对方接受,而且能避免宾主间的不快。但这种方式只在对方无明确的主见或其主张不理想时方才适用。

对方正发表高见时,你不妨频频点头以表同感,使对方感到你与他属同一道上的人,即使你提出或多或少的异议他也不会在意。于是,你便可一步步将对方诱入自己的圈套,最后,对方已不知不觉地将自己整个看法推翻。

若一开始便与对方唱反调,反而对自己不利。

会议在进行时往往都会有争论的情况发生,当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时,争论的重点已非原来的论据,而转为为争论而争论的情况。如果某方以正面反驳,对方是绝不会让步的,最终闹成了僵局。此时不妨运用“推不成,拉却成”的方法试试。

如某会议的与会者分成了两派系,甲方赞同的是A策略,乙方却赞同B策略,双方正僵持不下时,甲方突有一人发表了较客观的论点,说:

“仔细推想起来,B策略也有它的好处,并非一无可取。”

听甲方如此一说,乙方立刻便有一名代表起立说:

“说实在的,A策略确实相当不错,是有其利用价值的。”

于是双方局势已趋缓和,同时A、B两策略也同时被采用了,并且甲乙双方也互相道歉言和了事,这就是“推不成,拉却成”的典型例子。

社会上就是有许多人并非以论据去作反对,往往是意气用事,强硬说服,为反对而反对,若有一方能稍作让步,对方就会不再反对,从而使气氛缓和下来。

又如吵架的一方正欲向对方挥拳时,若对方以和善的语气向他道歉,本欲挥下去的拳头顿时失去了目标而缓缓垂下,一场火药味浓烈的争斗也顿时熄灭。

若有人与你唱反调,不妨以否定自己论调的方式引出对方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