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刚则无弹性
坚守方正没有错,但是做人如果过于刚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弹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正如人们经常说的那样:过刚易折。所以我们在坚守方正的同时,也要保持做人的弹性,把握好“火候”,适可而止,同时也要学会圆融变通,否则受苦的就只有自己。
唐德宗时杨炎与卢杞一度同任宰相。卢杞是一个除了逢迎拍马之外一无所长的阴险小人,而且相貌奇丑无比。而与卢杞同为宰相的杨炎,却满腹经纶,一表人才。
但是,博学多闻、精通时政、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杨炎,虽然具有宰相之能,性格却过于刚直。因此,像卢杞这样的小人,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从来都不屑与卢杞往来。
为此,卢杞一直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算计杨炎。
正好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认为李希烈为人反复无常,坚决阻挠重用李希烈。
但是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可是,刚直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任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
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正好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于是就找卢杞商量。卢杞便对德宗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之后,再重新起用杨炎,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卢杞的这番话看似为朝廷考虑,而且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但德宗果然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
就这样,一味刚直的杨炎因为不愿与小人交往而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相位。
用违背道义、逢迎权势的态度来处世,固然会毁坏名气、丧失气节;但一味刚正不阿,不懂得保护自己,掩藏自己,那么最终受苦的就只有自己。所以,我们在想维护自己正直的生活态度的时候,也要学会一点圆滑,学会掩藏住自己的锋芒,让别人在你身上找不到话柄。
韩世忠和岳飞、张浚都是宋高宗时的抗金名将,高宗因怕这些名将功高盖世,以后难以驯服,所以急于和大金议和,因众将抗金意志坚决,而且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大金在军事上抵御不住岳飞、韩世忠,便在外交上给宋高宗施加压力,说大宋议和没有诚意。
宋高宗听信秦桧的奸计,解除了三人的军权,任命张浚、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用职务上的升迁使三人脱离军队。
后来秦桧因岳飞多次阻挠他与大金议和的奸计,又屡次出言攻击他,心中怨恨,便罗织罪名把岳飞逮捕入狱,将其害死于风波亭。
当韩世忠听到岳飞被秦桧害死的消息后,义愤填膺当面质问秦桧,岳飞究竟所犯何罪?
秦桧无言以对,支支吾吾地说:“岳飞的儿子岳云给部将张宪写信,让张宪要求朝廷派岳飞回军中,话虽不明白,这事件莫须有。”
韩世忠大怒,厉声说道:“仅凭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人心。”拂袖而去。
岳飞死后,韩世忠知道自己也难容于秦桧,便请求解除枢密使的职务。
韩世忠赋闲之后,口不言兵,每天跨驴携酒,泛游西湖,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是名震天下的韩元帅。
韩世忠的部将旧属路过杭州时,都来拜访老帅,韩世宗一律不见,平时也绝不和军中大将通报消息,以免被秦桧罗织成罪名。
秦桧害死岳飞后,对韩世忠也是恨之入骨,恨不能把他也一并除去。然而他没想到害死岳飞的民愤会如此之大,自己也感到很害怕,又见韩世忠口不言兵,又和军队断绝往来,也不再出言阻挠自己与大金议和的奸计,既无威胁也无妨碍,便放过了他。
韩世忠懂得适时收起自己的锋芒,才得以保身。可见圆融的重要。可是现代社会,很多人却不懂得圆融处世。如果是才华横溢,就可能清高自傲;如果个性十足,就可能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当我们坚守自己的刚直时候,很可能已经因为不懂得圆滑而得罪了别人,而此刻,那些对你心怀记恨的人,很可能就躲在某个角落,等着找你麻烦。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自然不会舒服。所以,与其过于坚持自己,去得罪别人,不如适当地圆滑一点,表面上跟谁都合得来,内心里却有自己的分寸。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群中隐藏自己,不至于要时刻提防别人的算计。
过柔难以成形
淮阴侯韩信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一员颇具大智大勇的战将,可是,他的“大智大勇”却难以掩盖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在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期间,如果韩信既不从项羽也不属刘邦,自树一帜,即可同刘、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当时的环境也为他自立提供了多次机遇。正是由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最终不仅失去了自立为王的机会,还把命搭了进去。
韩信率兵伐齐,斩了齐王田广,占领了齐国,不仅扩大了疆域,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这时,他已有数十万大军,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楚、汉相争的形势是,韩信叛刘归项则刘灭,向刘背项则项亡。如果韩信自树一帜就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得最激烈时期,诸侯各据一方,或叛项归刘,或背刘降项,或自立为王,群雄逐鹿,各逞其能。在风云变幻的楚汉相争中,英雄辈出,居然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蒯通。他把当时天下的形势看得极为透彻。他深知“天下权在信”。于是拜见韩信,从当时的形势,韩信所处的环境与他的实力,以及他将来得天下的利益等诸方面苦口婆心地规劝他造反自立。可是韩信考虑许久还是说:“先生言之有理,容我权衡一下,再做决定。”蒯通见韩信已被自己说服,便告辞了。
蒯通本以为韩信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将来一定能做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可他等了数日,却不见韩信有要自立为王的迹象,便又找韩信,说:“希望将军快做决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当即回答说:“先生请不要再费心了。我考虑再三,自从归汉后,刘邦肯把将军大印交给我,统领数万大军,现在又封我为齐王,如果忘恩负义,必遭报应。况且我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立下战功累累,又一向以忠信对待他。我想汉王不会亏待我的。”
蒯通听后,明知再劝也没用,转身告退。他担心招惹是非,便仰天长叹,佯装疯癫,逃离汉营。
当时,韩信正处于楚汉相争的乱世,为他自树一帜,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他本人智勇超常,手握重兵数十万,又雄踞齐地,有能力、有把握自立为王;还有蒯通为他出谋划策,可以说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谋士,他煞费苦心地规劝、开导,甚至开导到不能再开导的程度,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而他仍然优柔寡断。正如韩信自己所说:“我若负德,必至不祥。”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命运果然“不祥”,但绝不是因“负德”,而是由于他优柔的性格所致,岂不是咎由自取?
后来韩信又一次错失良机。刘邦追杀项羽旧部钟离昧,韩信出于同乡之谊收留了他。这招致了刘邦的不满,而此时韩信若能当机立断,肯与钟离昧联手共同抗汉,那不仅保护了钟离昧的性命,他自己日后也能幸免于难。可惜的是,韩信在这次机遇面前仍犹豫不决,于是不仅失去了朋友,又眼睁睁地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韩信不听蒯通的规劝,不理钟离昧的指点,只因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致使两次机遇都失去了。
也许,对于优柔性格的韩信来说,最理想的行为方式,就是让别人先反,自己在一旁优柔地观看,败则与己无关,胜则乘势而起,韩信确实这样做了。然而,刘邦和吕后却不优柔,他们快刀斩乱麻,处决了韩信。
韩信在优柔中被杀,其实他到死都没有真反,而只是在犹豫,他是被半推半就硬拉上刑场的,直到临死一刻,韩信才仰天长叹:“悔不听蒯通言,反被女人以计诛杀,呜呼哀哉!”
有些素质、人品及机会都很好的人,就因为寡断的性格,一生也就给糟蹋了。美国化工协会会长、美国FMC公司总裁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的确,如果一个人在一种意见和另一种意见、这个计划和那个计划之间跳来跳去,像风标一样摇摆不定,每一阵微风都能影响它,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性格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
阴无阳不利,刚无柔不生
老子在《道德经》上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由此可见,柔的力量是惊人的。将柔性运用于为人处世之中,往往能够无往不利、出奇制胜。
东汉末年,夺取西川是刘备的既定方针和基本战略目标。但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欲取西川,必须先获取西川地理图本,以便详细了解西川的复杂地形。正当刘备筹备之时,益州别驾张松来了。张松本来是奉刘璋之命携带金珠锦绮为进献之物前往许都的,任务是联结曹操,共治张鲁。行前,张松还有一个打算,随身暗藏画好的西川地理图本,到许都伺机而行。张松的行迹,诸葛亮早派人随时打听着。没想到他到许昌之后,曹操表现出一副骄横傲慢的样子,对他的游说反应十分冷淡,一气之下,他挟图离开了许昌。可是他离开益州时在刘璋面前夸过海口,这次倘若无功而返、空手而归,又怕被人取笑。他突然想到:早就听说荆州的刘备仁高义厚,美名远播,我何不绕道走一趟荆州,看看刘备究竟是何等人物,然后再作定夺,于是改道来到荆州。
刘备一连留张松饮宴三日,从不提起川中之事。张松告辞准备返回益州,刘备又设宴送行。刘备亲自为张松斟酒,嘴里说道:“承蒙张大夫不见外,故能留住三天,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方得赐教。”说完不觉潸然落泪。张松暗地寻思:“刘备如此宽仁爱士,实在难得,我也有些不忍舍他而去,不如劝他径取西川。”于是说道:“我也朝思暮想在你鞍前马后侍奉,只是未得其便。据我看来,你现在虽据有荆州,但东面孙权虎视眈眈,北面的曹操又常有鲸吞之意,恐怕不是久居之地呀!”刘备说:“我也知道严峻的形势,但苦于再无别的安身之所啊!”张松又说:“益州地域,地理险塞,沃野千里,乃天府之国。凡有才干的智士仁人,很早就仰慕皇叔你的功德,倘若你愿意率荆州之众,直指西川,则肯定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刘备一听此言,故作震惊,慌忙答道:“我哪敢有如此妄想。据守益州的刘璋也是帝室宗亲,又长久恩泽西川黎民,别人岂能轻易动摇他?”此时的张松已完全落入刘备和诸葛亮的圈套,而且步步走向圈套的核心还不觉察,一听刘备这番话,更敬佩他的宽仁厚道,于是把心里话掏出来了:“我劝刘皇叔进取西川,并不是卖主求荣,而是今天遇到了明主,不得不一吐肺腑。刘璋虽据有西川之地,但他本性懦弱,且是非难分,又不能任贤用能。况且北面的张鲁时有进犯之意。现在四川人心涣散,有志之人都希望择主而事。我这次本来受命去结交曹操,没想到他傲贤慢士,冷淡于我,一气之下我弃他而来见你。你若是先取西川为基础,然后向北发展图得汉中,最后收取中原,匡扶汉朝,将有名垂青史的大功。你要是愿意进取西川,我张松愿效犬马之劳,以做内应,不知意下如何?”
此时的刘备,见时机成熟,开始收紧套环,进入正题,但仍不露声色,只是无可奈何地说道:“我对你的厚爱表示感谢,无奈刘璋与我同宗,同宗相拼,恐怕落得天下人笑话呀!”此时的张松已是不能自已了,生怕这笔“交易”做不成,错过机会,反过来还去做刘备的动员工作,只见他急切地说道:“大丈夫处世,理当建功立业,哪能如此瞻前顾后、婆婆妈妈的。今天你若不取西川,他日为别人所取,那就悔之恨晚了!”直到这时,刘备的谈话才涉及与地图有关的事。他说道:“我听说西川之地,道路崎岖,千山万水,双轮车无法通过,连匹马并行的路都没有,就算想进军,也苦无良策啊!”张松终于和盘托出了。他忙从袖中取出图,递给刘备说:“我深感皇叔盛德,才献出此图给你,一看此图,便对西川的地形地貌一目了然了。”刘备略为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刘备看到地图到手,自然高兴不已。可张松还嫌不够,进而说道:“我在西川还有两个挚友,名叫法正、孟达,皇叔你欲进西川,他二人也肯定愿意相助。下次他二人若到荆州,你完全可以心腹事相商。”直到这时,这场“索图戏”方得谢幕。
在张松左右不定仍有退路的时候,刘备以厚待之,表现出了做人的柔和,可是当张松已经没有退路一心投靠他的时候,刘备又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从而顺利的得到了地图。既证实了张松的忠贞,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管理者的刚柔策略。
俗话说,柔弱之水可为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凿岩穿壁、滴水穿石。诚如刘备,柔并不是弱,刚也并非是因为强,刚柔不过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关键是看人们怎么运用它。
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意思是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如何能做到中庸,实在是圆融变通的一门大学问。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及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两人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
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
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另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君王把它当作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又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
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
子路听得连连点头,接着又刨根究底地问道:“古时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边放置这种鼓器警示自己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自己的行为过火呢?”
孔子侃侃而谈道:“上天生了老百姓又定下他们的国君,让他治理老百姓,不让他们失去天性。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置辅佐,让辅佐的人教导、保护他,不让他做事过分。因此,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之官,大夫有副手,士人有朋友,平民、工、商,乃至干杂役的皂隶、放牛马的牧童,都有亲近的人来相互辅佐。有功劳就奖赏,有错误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更改。自天子以下,人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他的得失。太史记载史册,乐师写作诗歌,乐工诵读箴谏,大夫规劝开导,士传话,平民提建议,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各种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劝谏,从而使国君不至于骑在老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他的邪恶。”
子路仍然穷追不舍地问:“先生,您能不能举出个具体的君主来?”
孔子回答道:“好啊,卫武公就是个典型人物。他九十五岁时,还下令全国说:‘从卿以下的各级官吏,只要是拿着国家的俸禄、正在官位上的,不要认为我昏庸老朽就丢开我不管,一定要不断地训诫、开导我。我乘车时,护卫在旁边的警卫人员应规劝我;我在朝堂上时,应让我看前代的典章制度;我伏案工作时,应设置座右铭来提醒我;我在寝宫休息时,左右侍从人员应告诫我;我处理政务时,应有人开导我;我闲居无事时,应让我听听百工的讽谏。’他时常用这些话来警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走极端。”
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色。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事的圆融之道,是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比如吃饭,餐餐最好吃到恰到好处,每顿饭不要因饭菜不好而饿肚子,也不要因饭菜特好而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适可而止,就能永远保持健康的胃口。
值得说明的是,孔子讲的中庸,绝不是无谓的折中、调和,而是指为人处世应该慎重选择一种角度、一种智慧。有一些人认为孔子讲的中庸就是不讲原则,那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中庸思想的本质是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人们常说: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意思是说,刚正的东西因为过于坚硬,所以更容易折断,而圆融如水,可以随意变形,不会因为环境或者外力的原因而受到任何的损伤。而在面对事物的时候,刚正的人往往因为自己的坚持而更加容易得罪别人,而圆融的人,因为能够看透对方的需要,适时的调整自己,所以他们更能适应社会,获得别人的支持和认可。
商容疾据说是纣王时的大夫,因屡次直谏荒淫无道的纣王,结果遭到贬谪。后来纣王剖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商容疾感到心寒,便躲进深山之中,避世隐居,不问世事。武王灭亡商朝后,天下大定。周室表彰商容闾里,想召他出山,商容疾婉言谢绝。他遗世独立,静心养性,修得一副道骨仙颜,虽然年岁已过数百,仍然精神矍铄,面色如童。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疾知道他不是平凡人物,便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天地玄机,处事妙道,所以老子后来成为一代圣人。
却说有一次,商容疾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匆匆赶来问候老师。他先询问了老师的病情,然后对老师说:“先生的病确实很重了,有什么教导要嘱咐弟子的吗?”
商容疾说:“乘车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大概是表示要不忘故乡吧?”
商容疾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古树的时候,要快速地走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经过高大的古树要快速地走过,这大概是说要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者吧?”
商容疾说:“是啊!”
然后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说:“在。”
商容疾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不在了。”
商容疾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已经消亡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
“说得好啊!天下的事理正是这样。你没看见那水吗?天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积水为海,则广阔无际,深不可测,大至于无穷,远极于无涯。百川灌之,无所增加;风吹日晒,没有减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没有它不能生长,百事离开它不能成功。奔流起来不可遏止,无形无状不可把握。剑刺不能伤害它,棒击无法打碎它。刀斩不会断,火烧不能燃。它锋利无比,可以磨灭金石;强健至极,可以承载舟船。深可渗进无形之域,高可翱翔于缥缈之间。涓涓细流回旋于川谷之中,滔滔巨浪翻腾于大荒之野。水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它柔软润滑,所以能够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攻坚克强,无可匹敌。弱而胜强,柔而克刚,世上没人不知,然而无人能行。你明白了吗?”
老子说:“先生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确实是万世不易的定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脆弱,死后尸体就变得僵硬坚挺。草木活着的时候,又柔又软,一死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刚强的东西是走向死亡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是生机勃勃的东西。军队太强大,容易被消灭;树木太坚硬,容易被吹折。两国相争,弱国胜;两仇争利,柔者得。皮革太坚固,容易破裂;牙齿比舌头硬,所以先消亡。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则克超过自己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居于上风。积弱可以为强,积柔则就为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商容疾欣慰地笑了:“你已经得大道了。天下道理都已经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需要留给你的呢?”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道家守柔主静的动静观,这里面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商容疾对老子讲的“舌头与牙齿”的故事,还有“水”的能量,均在证明“柔”与“刚”的辩证关系。
从大宇宙的时空观念来看事物,我们会品味出道家人生态度的独特理念。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本体,很难说有大、小、弱、强之分,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中运行,没有绝对的胜者和败者。明白这个道理,有助于人们把握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
劣势并非让人永远被动
劣势不是永远都让人处于被动地位,只要你能巧妙地应用劣势,那么它很可能就变成了你的优势。
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在每趟长途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总是能将满满一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子到达主人家时,却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它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感到很难过。
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子终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为什么呢?”挑水夫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漏掉,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子说。挑水夫说:“我们往主人家走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破桶子眼前一亮,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它开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子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温和地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子的那一边却没有开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回我从溪边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要勇于直面不完善的自我,要相信自己总有能做得很好的事情。
我们只有从自身条件不足和所处的不利环境的局限中解脱出来,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自己最弱的部分转化为强项,对任何人都很重要。
有的时候,人的某方面缺陷未必就永远是劣势,只要善加利用,或者扬长避短,劣势也会转化成优势。
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
最终,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傅,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三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点弄不懂了。
他终于忍不住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学其他招数?”
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
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练了下去。
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进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也更有经验。有一度小男孩显得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还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比赛!”
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招,制服了对手,因此赢了比赛,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就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劣势和缺陷,有些人面对自己的缺陷,总是想办法遮掩,害怕别人嘲笑,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态度是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不去刻意掩饰,敢于挑战自我,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自己的缺陷。
有缺点的人不用自卑,因为你的缺点,很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转换成了优点,可能会更加有利于你的成功。所以,人的本身并没有任何劣势,之所以存在不足,是人们还没有发现合理利用劣势的方法。
用灵活手段达到目的
李宗吾说过这样一件事:“我父亲怕工人起晚了,耽搁工作,而每晨呼之起,又觉得讨厌,他就把堂屋门做得很坚实,见窗上现白色,再开启房门一看,天果然亮了,即把堂屋门砰一声打开,工人即惊醒。”
方圆处世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处理事情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其手法也要高明。运用灵活的手段,善于变通、迂回应变,能够排除自己举措触及各种人际关系后所产生的负效,因此也往往能够更快、更直接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明朝清官海瑞一生清廉,正直不阿,深得百姓爱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通世事。海瑞曾在淳安县做知县,当时,朝中大奸臣严嵩大权在握,横行天下。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是严嵩最忠实的走狗和最凶恶的爪牙。鄢懋卿经常借巡察之机大肆铺张,明目张胆地敲诈勒索当地官员,单在扬州一地前后就搜刮到几百万两银子。不过,尽管骄奢淫逸,但他还是会经常做一些勤俭朴素的表面文章,为自己装装门面。
一次,在经过包括淳安县在内的严州府地界时,鄢懋卿照例表面上明文告示各县,宣称自己生性简朴,令各地官员都要俭朴节约,不要过分奢华。海瑞当然知道鄢懋卿卑鄙无耻、贪得无厌,也知道他那些用来欺世盗名的花言巧语只不过是表面功夫,不过,他决不会像其他官吏一样对他毕恭毕敬,大肆迎接。可是,毕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硬碰硬自然不行。于是海瑞派人到各地探听鄢懋卿到各地搜刮的钱财,以及各地为了迎接他所花费的财物。然后将各项费用详细列出,报告给鄢懋卿,并说:“大人每到一地,各地官员无不借机大肆铺张以逢迎大人,这显然不符合大人向来简朴节俭、不喜逢迎的作风。现在大人就要驾临我县,我们深感为难,如照大人通知上所说的节俭办事,恐获简慢之罪;如像各地官员一样大肆招待,又只怕违背了大人体恤百姓的本意。请大人示下,我们该如何是好?”
鄢懋卿见了海瑞的报告,知道他这是有意和自己过不去,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但他知道海瑞清正廉明,弄不好自己难以下台,只好在海瑞的报告上愤愤批复说:“当然照正式通知办事。”后来,鄢懋卿怕自讨没趣,干脆绕道而行,没有进入严州地界。
又有一次,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由于负责招待的驿吏招待得不好,胡公子大发雷霆,把驿吏倒吊了起来。海瑞接到报告,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于是他将胡公子扣押,从他的行囊之中搜出了数千两银子,都没收入官库。接着,海瑞再派人报告胡总督,说有人冒充他的儿子,请示应该如何发落。结果弄得胡宗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生性耿直,他给人们的印象是迂腐、头脑简单。不过,他对付鄢懋卿和胡公子的办法,倒也算是领悟了方圆之术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弘扬正义的作用。
方圆通融才能久立于世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方圆之道其实就是一种变通智慧。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变通行事。
外圆内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有看似吃亏的受益,有形如舍的得……
商界有巨富,官场有首脑,世外有高人。他们的成功要诀就是灵活变通,精通了何时何事可方、何时何事可圆的为人处世技巧。
“书圣”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有名的望族,他的伯父王敦当时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王敦虽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但他的野心很大。王敦从未放弃过做皇帝的欲望,而他的谋士钱凤,一直在给王敦鼓动打气。二人气味相投,经常在一起商讨篡权之事。
一天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钱凤就急急地来找他。二人关起门来,谈起了“谋反”的机密。
钱凤用极为神秘的口气,对王敦说着一些他刚掌握的动向。二人谈了好一阵子。王敦听了钱凤带来的情报,非常激动,猛地站起身,正要开口说话,突然停了下来。
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垂着的帐子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王羲之这年才十一二岁,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聪明机灵、悟性极高的王羲之看做王家的接班人。他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次,王羲之已连续几天吃住在王敦家中了。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当钱凤到来时,因为双方都紧张,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里睡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这时才想起来。王敦大惊失色,对钱凤说:“羲之还在这里睡觉。我们刚才说的话,让他听去了可怎么办?”
经王敦这么一说,钱凤也急了,他说:“大将军,计划泄漏出去,我们死无葬身之地!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听了钱凤的话,王敦想了又想,到最后终于心一横说:“对,不能儿女情长。”转头向着王羲之睡觉的那个房间点点头:“羲儿呀,你就莫怪我这做伯伯的无情无义了!”王敦说着,拔出了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睡觉的床前。
王敦撩起帐子,忽然看见王羲之睡得正香甜。
王敦掀起帐子,王羲之也毫无反应。王敦看着十分钟爱的侄儿,庆幸自己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去,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插入鞘中,走了出去。
其实打钱凤进门时起,王羲之就醒来,无意中偷听到了伯父与钱凤的话,很快,王羲之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幸亏他及时使自己平静下来,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王敦才没有下手。
大难临头,不懂得圆融的人就不懂得隐藏自己,更不知道平复自己的情绪,镇静地面对危难。所以,懂得圆融,不仅仅是为了与人相处融洽,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保护自己。
做事情,难免会遇到阻力。不懂圆融的人,总是喜欢斤斤计较、处处与人摩擦者,即便他本领高强、聪明过人,也往往会使自己壮志难酬,事业无成。总呈现出棱棱角角,容易碰壁,为了减少前进中的阻力,为了集中精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必要时,我们应该做出某种让步或妥协,即用圆的方法去取代方的精神,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方全丢了。
人们活在复杂的社会当中,像舟行于江河,处处有“风浪”,有阻力,而一个人如果时时事事以方处之,以硬碰硬,竭尽全力与阻力相较量、相抵抗,甚至拼个你死我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精力难以承受,而且树敌太多。与其如此,何不适当地用些圆的方法,积极地去设法排除一些困难或减少部分阻力,这样就能使通向成功之路上少几块绊脚石。
行事为人,过于方正可能会树敌过多或显得不近人情而伤了别人;然而,过于婉转又容易被人说成圆滑,所以行方圆之道要掌握“火候”这就是变通的精髓。总而言之,无论软硬兼施也好,有方有圆也好,都要记住“无方不成圆”,在坚持方正原则中以圆融处世,做人做事懂得变通,这才是在社会中长久立足的秘诀。
方是为人处世之根本
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位社会学家说的好,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翻开人类的历史,公心对人,平心对事,为人处世,最好是权衡轻重,以求公平二字,则人们没有不服从的。不能以公为私,以私害公,这两点最好是铭记在心。这也是处世服人的一个要点。
历史记载:“范文忠公身为谏臣,赵清献公作为御史,因辩论事情意见相左而互有隔膜。王荆公几次诋毁范公,并且说:陛下问赵,就知道他的为人。后来有一天,神宗问清献公赵,赵回答说:‘忠臣。’皇上说:‘你怎么知道他是忠臣呢?’赵回答说:‘嘉初期,神宗违豫,他请立皇嗣,以安定国家,难道这不是忠吗?’退出后,王荆公问赵说:‘你不是与范仲淹有仇隙吗?’赵说:‘我不敢以私害公。’”不敢以私害公,说起来容易,做到就难了。既不敢以私害公,自然也不敢以公为私。从那以后,有几个人能及他?不但范文忠公佩服他,神宗也佩服,王荆公也不得不服。
不以公为私,就在于廉而不贪。这不但要观察他的从前,尤其要观察他的后来。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季文子死时,以大夫礼节入敛,以他用过的家用器具陪葬。没有锦衣的妾婢,没有吃粮食的马,没有家藏的金银,没有贵重家器。君子这就知道季文子是忠于王室了。辅佐三代君主,而没有家私积蓄,难道说不忠吗?
为官不为财,只是为了尽自己的责任,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呈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的穿吃二事,全靠自家,我觉得宽裕有余。至于我在外面,没有别的调度,只有随身衣物、食用之类,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长尺寸。我死的时候,不要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辜负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廉洁,不过是人臣的一节,而史家称他为忠。诸葛亮是以无为自负的人而已。读过诸葛亮的表言,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志趣,他的肝胆,他的赤诚之心,无不字字见血,句句心长,可以与日月同辉。读了他的表言的人,几乎没有人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化。
因为清廉,所以受人尊敬,也因为清廉,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诸葛亮等人的这种精神,不仅为自己的人生亮了一盏明灯,更是对后人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曾国藩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曾经这样强调:“当学诸葛,两袖清风,以贪赃枉法、受贿自富作为大戒,人情馈赠,也宜当免除。”
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藩因为处理满族秀才闹事的案子,遭到了满族大臣的弹劾。为了息众怒,道光皇帝对曾国藩采取了惩罚,从二品官员降职为四品了。官位虽然不及以前,但是曾国藩的实权却大了起来。当时,曾国藩的名声被传得越来越响,京城之中,就没有不知道他的,所以前来拜访的人也越来越多,求字求文的人也不少。
在官场中,曾国藩一直怀着“当官以发财为耻”的信念,所以每年除了那一点俸禄,也就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了。曾国藩遭贬职以后,虽然权力大了,可是俸禄却减少了,一段时间下来,曾府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了。
对于生活上的事情,曾国藩是不操心的,可是他的管家唐轩却急得不行。这天,唐轩拿着账本给曾国藩过目,还没等他说话,曾国藩就问:“是家里没钱了吧?”唐轩说:“大人英明。不瞒您说,您上个月光给人写字用的纸墨钱就20两银子,可是给出去的字却分文未收,这就是白扔钱啊。咱们的账上现在只有12两银子了。”曾国藩笑着抚慰唐轩说:“没关系,咱们省着点用,够撑到下个月发俸禄的时候了。以后每顿饭可以只吃素菜,这样可以节省一些钱,也可以再裁下去两个轿夫,省几个大钱。”
唐轩听了,忙跟曾国藩说:“大人,咱们家的轿夫能用几个钱啊?他们都比别家大人的轿夫少挣很多钱的,之所以不离开大人,是因为看重大人的人品。如果大人就这么把他们裁了,恐怕对不住人家的这份心啊。”曾国藩闻言,心里又是一阵感触:“大家何苦跟我受这个苦呢!”
唐轩说:“大人,同样的为官,恐怕只有您的收入最少了。”曾国藩点了点头,“我要是想挣更多的钱,就不会做官了,像左宗棠那样开几个店铺,哪年不赚几万两银子啊?当官要的就是名声,如果为了一些钱而毁了自己的名声,那还不如不做了。很多人看不透这一点,所以不能做一个廉明的好官。其实廉和贪就好像是一对兄弟一样,一不小心就可能将自己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啊。”
唐轩听了大人的话,被大人为官不贪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是啊,自古以来,为官者无数,可是为官不贪者能有几人?贪者,自然不会有好名声,不被人们所信服。
曾国藩说得没错,要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以做官而发财,终究会有凄凉之日。作为一身之计,就不必为财;为了子孙之计,就不必留财。财多,必然累己、害己。还不如清廉自守,留个好名声,留个好榜样给子孙后代。
保持本色,坚守原则,不忘我们做人处世之根本,是我们在这个世上立足立身之根本。不忘做人处世之本,才能立得长久。
圆是宽容应世之锦囊
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做人是与所有阻力进行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有些人面对人生疑问时,总是消极地逃避。
做人就要实际一点,为了绚丽的人生,必须忍受许多痛苦,向一些强大的势力妥协。必要而合理的妥协,便是这里所说的圆。不会圆,就相当于没有驾驭感情的意志,往往会碰得焦头烂额,甚至一败涂地。
人的觉悟程度,是人生经历的结果。改变他人就像改变自己一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人们固然需要对他人的劣根性进行批判,然而,更需要做的是对他人施以诚挚的厚爱和包容。在他人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多给予一些体谅和理解,也许事情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结局。
在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发生激战。最后两名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安慰。半个月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幸运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可以艰难度过几日了。然而,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任何动物。仅剩下的一些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
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遇到了敌人,经过再一次激战,两人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已安全时,只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在肩膀上。后面的战友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起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赶忙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到了晚上,未受伤的战士一直念叨着母亲,两眼直勾勾地。两人都以为他们的生命即将结束,身边的鹿肉谁也没动。天亮后,部队救出了他们。
30年过去了,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他去年去世了。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带的鹿肉活下来,但我也知道他活下来是为了他的母亲。30年了,我装着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二十几年的朋友,我没有理由不宽恕他。”(侵权勿用)
宽容他人,给他人更多的包容和爱,其实也是放过了自己。因为愤恨他人的人,其内耗是极大的。这也是一种自我的丧失。
仇恨是带有毁灭性的情感,如果一直背负着,其中的痛苦将不堪设想。可是,很多人就是喜欢这样,将上一辈的仇恨留给后人,希望代代相传,将对方置于万劫不复之中。其实,这样做,虽然自己的情感上得到了寄托,但是将仇恨的种子延续下去,就会加重后辈的负担,甚至剥夺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
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地死去,所以画家一直铭记着父亲的仇恨。大臣的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
从此以后,大臣的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付出一笔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日渐相异。这使他苦恼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位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的酷似。他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被仇恨给毁了!”
这种仇恨的种子一旦被“遗传”、“继承”,就会演变为更加可怕的破坏力。我们在心中怀恨、心存报复的同时,我们的身心也同样被恶毒所折磨。
一个心中常想报复的人,其实自己活得也并不快乐。因为他的精力几乎全用在想怎样报复这种不愉快的事上了,而且就算成功他也会有种失落与悔恨交织的情感。《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先生,由于小时候受到其他人的嘲弄,发誓报复。当他回归山庄时便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动,最后许多人因此而痛苦地死去,但他那苍老的心却突然感到一种可怕的孤独,这就是对报复的报复。
光想着报复别人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即使是为此牺牲了太多自己的欢乐时光,他也不会注意。可是当有一天,他想报复的人已经不在了,或者以后没有力气再去跟别人计较的时候,他就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付出得太多太多了。仇恨的人也许对我们的伤害还不足1%,可是我们却在用自我惩罚的方式加上了那99%。
所以,对待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不要一直怨恨了,而应圆融以对,给予一点宽容,我们就能透过乌云看到阳光。
让人格成为一生的守护
人格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不可否认,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也可能遭遇厄运和不幸,但是,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宁可遭遇厄运和不幸,也绝不会放弃高尚的人格,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才保持高尚的人格。正因为如此,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才会在困境的砥砺中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并激发出感染别人的力量。
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
每一种真正的美德,如勤劳、正直、自律、诚实,都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人类的崇敬。具备这些美德的人值得信赖、信任和效仿,这也是自然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弘扬了正气,他们的出现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可爱。
人格就是力量,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说,这句话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诚实、正直和仁慈,这些品质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已成为一个人品格的最重要方面。正如一位古人所说的:“即使缺衣少食,品格也先天地忠实于自己的德行。”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一旦和坚定的目标融为一体,那么他的力量便惊天动地,势不可当。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应该把人格作为一种最根本的品质去追求和守护。
1970年12月6日,波兰的首都华沙寒气逼人。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向华沙无名烈士墓献完花圈之后,来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的广场。突然,他双膝着地,跪在了纪念碑前!他是向二战中被德国纳粹屠杀的510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为纳粹时代德国所犯下的罪孽深感负疚,虔诚地认罪赎罪。勃兰特此举震惊了世界,尤其震撼了德国人的灵魂。
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有80%的德国人非常赞赏此举,认为这种出乎意料的方式更充分地表达了德国人悔罪的诚意。此举也赢得了波兰人民的理解和信任,认为它为“结束一段充满痛楚与牺牲的罪恶历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7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勃兰特。这是对勃兰特的肯定,而同样以人格感动全世界的人民的人,还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周总理。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9日凌晨5点,联合国总部大厅的联合国大旗降了半旗,所有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旗,都不升起。这在联合国从无先例。因此,有的国家大使提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依然升得那么高,中国的第二首脑去世,联合国降半旗还不算,还把其他国家的国旗收起来,这是为什么?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其一,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在国际银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其二,中国有10亿人口,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一个国家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去世时,总部也可以为他降半旗。”全场默然。
阿根廷政府曾作出一项特别决定,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辛德勒遗孀埃米莉·辛德勒夫人每月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贴,以使这位老人安度晚年。埃米莉·辛德勒夫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与丈夫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从德国法西斯集中营里救出1200名犹太难民。他们的这段传奇经历,后来被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真实、成功地记录了这段历史,辛德勒夫妇的事迹也因此被世人广泛传颂。二战结束后,辛德勒夫妇于1949年来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圣维森特区定居。1974年丈夫去世后,独居此地的埃米莉因缺少收入来源,经济拮据,生活困难。阿根廷的内政部长科拉奇在总统府接见了埃米莉·辛德勒夫人,并向她宣布了这项由梅内姆总统特批的决定。
在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在尖锐的意见分歧面前,是什么有如神助的力量保护了人的命运?甚至保护了民族、保护了国家的命运?是什么有如神助的力量能够使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消除隔阂、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意志?是善良的力量,是正义的力量,是进步的力量,是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发展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人格的力量,就是这些力量的集中体现。
由此,每个人都应该把拥有崇高的人格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之一,并竭尽全力去赢得这种非凡的力量,让人生因得到高尚人格的照耀而焕发独特的光辉。
方能让人放下功利
方圆之人懂得把握方圆的分寸,该方时方,该圆时圆,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能做到宠辱不惊。
公元979年初,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走投无路,只好投降。面对这巨大的胜利,宋太宗心花怒放,难以自持,他不顾兵疲财缺的现状,主张乘胜伐辽,收回被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宋朝大将潘美反对此议,他对宋太宗恳切地说:“我军大胜,此刻也不能志得意满,轻敌冒进。眼下尚需稳定形势,巩固胜果,士卒也需休整。”
没等宋太宗说话,总侍卫崔翰却越众而出,大声说:“此乃天赐良机,岂可轻易放弃呢?陛下进兵之举甚合民心,必群起响应。我军又是得胜之师,当无坚不摧,伐辽必有胜算。”宋太宗本来求胜心切,又听崔翰这样讲,便不再犹豫了,宋军遂大举北进。宋军快到高粱河时,遭到辽军的伏击,损失惨重,宋太宗也不知去向。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也随宋太宗亲征。他手下的将领猜测宋太宗不是被杀,就是被俘,于是私下商议立赵德昭为帝。众将讨论过后,齐聚赵德昭的帐中,为首者当面劝赵德昭说:“皇上失踪,想必已经蒙难。如今军心不稳,大敌当前,大王如不当机立断,承继大统,恐怕变乱不止。恭请大王迅速登上帝位,号召天下。”
赵德昭面对众将拥立,一时心动。他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没有轻言可否。
赵德昭虽口里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是千回百转。他思忖这件事关系太大,万不可因贪求帝位而犯下致命之祸。他又想太宗虽是失踪,终究不能肯定他已蒙难,如果自己轻率即位,太宗若没死,自是不能放过他了,如此自己连性命都将不保。
赵德昭越想越怕,他先前的窃喜之情一扫而光。他决定以静制动,慎重行事,于是他故意作出生气的样子说:“皇上生死未明,大敌当前,你们不思报国杀敌,却在这儿胡言乱语,动摇军心,这是忠臣所为吗?我是皇上的臣子,誓死效忠皇上,岂能受你们唆使,干下这大逆不道之事?你们真是昏了头了!”
众将本想赵德昭定然接受,自己也可有拥立之功,飞黄腾达,谁知赵德昭却出言训斥,他们都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他们虽自称有罪,但心中怅然若失,面有不快之色。
赵德昭见之一凛,为了安抚众将,不令他们疏远自己,他又低声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可荣辱之事,岂可盲动?再说赵氏江山谁做皇帝都是一样,我岂能趁皇上危难而行己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为了宋室江山,我还是不会令各位失望的。”众将气消,皆服其义。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杨业父子救回,安然无恙,众将又深服赵德昭慎重之行了。
自古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必有宽阔的胸襟和高超的智慧。他们不为荣辱所左右,因此其行为才不会失常失态,凡事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其实,荣辱不仅是暂时的,也是相对的,若是一味好荣厌辱,将之完全对立起来,人在心情大乱之下,就难以冷静从事,其结果不免出现偏差。从思想上淡化荣辱观念,方可让人放下功利思想,真正领略人生的自由境界。
圆能让人懂得分享
圆融的人会放下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别人,当然也会懂得与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圆融的人看似付出了很多,可是他们从对方身上得到的,要比那些只懂得死守自己的利益的人要大得多。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渔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来不及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他也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约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海边。
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想着自己的人,往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而只有懂得与人分享,才能体会更多的快乐。
一位生前经常行善的基督徒见到了上帝,他问上帝天堂和地狱有何区别。于是上帝就让天使带他到天堂和地狱去参观。
到了天堂,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围着桌子吃饭的人都拿着一把十几尺长的勺子。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可爱的人们都在相互喂对面的人吃饭。看得出,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天堂就是这个样子呀!他心中非常失望。
接着,天使又带他来到地狱参观。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同样的一桌佳肴,他心中纳闷:地狱怎么和天堂一样呀!天使看出了他的疑惑,就对他说:“不用急,你再继续看下去。”
过了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人来到桌前入座。每个人手上也都拿着一把十几尺长的勺子。可是由于勺子实在是太长了,每个人都无法把勺子内的饭送到自己口中,这些人都饿得大喊大叫。
以上两个小故事很简单,却向我们揭示了同样一个道理:当你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利用另一种方式获得。因为别人会因为从你这里获得了而对你感恩,他们回报你的,将可能会比你付出的多出很多倍。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合作的世界上,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往往就维系在与别人互助的基础之上。许多时候,与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也才能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一家有影响的公司招聘高层管理人员,12名优秀应聘者经过初试,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进入由公司老总亲自把关的复试。
老总看过这12个人详细的资料和初试成绩后,相当满意。但是此次招聘只能录取4个人,所以,老总给大家出了最后一道题。
老总把这12个人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指定甲组的4个人去调查本市婴儿用品市场,乙组的4个人调查妇女用品市场,丙组的4个人调查老年人用品市场。老总解释说:“我们录取的人是用来开发市场的,所以,你们必须对市场有敏锐的观察力。让大家调查这些行业,是想看看大家对一个新行业的适应能力。每个小组的成员务必全力以赴!”临走的时候,老总补充道:“为避免大家盲目开展调查,我已经叫秘书准备了一份相关行业的资料,走的时候自己到秘书那里去取。”
两天后,12个人都把自己的市场分析报告送到了老总那里。老总看完后,站起身来,走向丙组的4个人,与之一一握手,并祝贺道:“恭喜4位,你们已经被本公司录取了!”老总看见大家疑惑的表情,平静地解释道:“请大家打开我叫秘书给你们的资料,互相看看。”原来,每个人得到的资料都不一样,甲组的4个人得到的分别是本市婴儿用品市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分析,其他两组的也类似。老总说:“丙组的4个人很聪明,互相借用了对方的资料,补全了自己的分析报告。而甲、乙两组的8个人却分别行事,抛开队友,自己做自己的。我出这样一个题目,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看看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甲、乙两组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合作,忽视了队友的存在!要知道,团队合作精神才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保障!”
人生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是否善于与他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自私的人往往对他人漠不关心,他们只在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管攫取,从不奉献。这样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会获得较大的成功。
工作中的失败者常常抱着“我赢你输”的态度,最后往往得到“谁也没赢”的结果。而真正的胜利者则具有“大家一起赢”的态度:“如果我帮助你获胜,那么我也就胜利了。”
挺直腰杆成大事
挺直腰杆即为不卑不亢。在与人交往中存在一个态度与姿态问题。这态度与姿态又总是与身份、地位、角色和自身的个性息息相关,通常情况是身份较高、地位较高的人,容易表现出高傲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不易为人所接受的,一旦地位或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便在一种人世的落差中尴尬起来了。
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出身卑微、地位低下或性格懦弱,常常表现出卑微落魄的姿态,这种姿态令人轻蔑和瞧不起,致使很多人不屑于与之为伍。以上这两种处世态度,一者为亢,一者为卑,两者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可以说,这两种态度是与人相处的大敌,不仅造成彼此相处的心理障碍、精神障碍,而且也给予人相处的气氛笼罩了一片乌云,使彼此相处不愉快、不和谐、不融洽。
一般而言,人们大多喜欢在彼此平等的正常状态下交往。由“卑”或“亢”所产生的距离和相处的鸿沟,使彼此无法构建友谊的桥梁。所以,在与人相处中应该保持的最良好的态度是不卑不亢,挺直腰杆去做事。
很多人不是因为被别人看不起而垂头丧气,而是因为自己总是爱贬低自己,所以变得无精打采,毫无斗志。这些人垮在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毛病。如果你认为自己满身缺点和毛病;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笨拙的人,是一个总是面临不幸的人;如果你承认你绝不能取得其他人所能取得的成就,那么,你只会因为自我贬低而失败。
有一只黄鹂鸟,生着一副极好的歌喉,但就是胆子小,不敢在大家面前唱歌。黄鹂鸟也知道自己的缺点,于是它便去寻找有学问的伙伴,向它们求教如何才能把胆子练大。黄鹂鸟先后找了老乌龟、猫头鹰、长颈鹿,直到找到了老松鼠。可是每个伙伴都让它先唱一首歌来听听,然后再告诉它。为了求到胆大的学问,黄鹂鸟直到找到老松鼠的时候,它已经可以当着所有伙伴的面唱歌而没有丝毫胆怯了,于是老松鼠对它说:“你已经找到了把胆子练大的方法了。”
这个故事所说的,其实就是一种自信。黄鹂鸟虽有一副好歌喉,但因缺乏自信,不敢在大家面前唱歌,等到它找到了自信,就不仅敢唱,同时也得到了动物们的喜欢和尊重。李白诗中有一句,叫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面对“权贵”心生畏惧而自卑,那么你就不可能使自己办事时大方果断起来,能办的事也难以办成。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只要我们将心理上的那份胆怯收起来,充分显示出自己的自信,就会在处世过程中游刃有余。
为什么我们要哭哭啼啼、畏首畏尾地追随别人,做人家的跟屁虫呢?为什么我们总是亦步亦趋地去模仿他人,而不敢求助于我们本身的灵魂或思想呢?挺起胸来,昂起头来,学会善待自己,好好评价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干好自己决心从事的任何事业。
西方学者曾做过一个关于人们心理的调查,他们发现:今天,在西方一些国家中,工薪阶层之所以贫困和缺乏社会地位,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而不是以勇敢和独立的心态站立于人们面前。如果说有一种做法会遭到任何明智的雇主的轻视,那它肯定就是雇员对他的唯命是从、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和卑躬屈膝的讨好行为。明智的雇主常常更喜欢他周围那些能以平等身份接近他的人。他会本能地蔑视那种点头哈腰、卑躬屈膝和唯唯诺诺的人。他绝不可能去尊重那些自我贬低的雇员。他喜欢那些有骨气的人、使他觉得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和渴望获得尊重的人。
通常,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自信心。
绝大多数人的自信心都不足。许多失败者如果在年轻时使自信心得到适当的调整和加强,那么他们是完全能够成大事的。
就拿一个胆怯、害羞、敏感和畏缩的人来说,如果不断地教他相信自己,开导他不要陷入自我贬低的泥潭,让他相信会有光辉灿烂的前途,那么他一定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对他进行不断的训练、调教,就可以使他充满坚定的信心。这种坚定的信心不仅能增加他的勇气,同样也能加强他其他方面的能力。
其实,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一直都在复制我们心中的理想图景,一直都在复制我们心中为自己描绘的画像。没有哪一个人会超越他的自我评价。如果一个天才相信他会变成一个侏儒,并且一直那么想,那么他就会真的成为一个侏儒。一个人目前的整体能力是不是很强这一点倒不大重要,因为他的自我评估将决定他的努力结果,将决定他是否能变作成大事者。
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事业更辉煌,让自己的生活更美满,那就挺直腰杆,满怀自信地去做事吧!
圆融求人才不会碰钉子
在求别人办事时,你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你满怀希望地向他人提出要求时,却当场遭到对方的拒绝,碰了钉子。那场面是很令人难堪的。这种被拒绝而产生的尴尬,往往使你感到心灰意冷、失落、心理失衡,甚至出现不正常心理,比如记恨,或报复的心理,因而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造成尴尬的原因很多,有些是无法预见的,难以避免的,但有些却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避免的。从办事的角度来看,避免尴尬也是办事能力的组成部分。懂得并力争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场面的出现,是每一个办事高手都应该掌握的。
远行之人,前有高山挡路、石头绊脚,自然会想办法绕过去,或动脑筋另辟蹊径。这种做法应用在求人办事里,便是绕着圈子达到目标,避免碰到钉子。
换言之,求人办事若想避免碰钉子,便得拐弯抹角地去讲一些话;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便绕弯子、兜圈子,甚至用“顾左右而言他”的迂回战术,将其套牢。
生活中不少人是“直肠子”、“一根筋”,这种人在办事时更多地表现为:“碰到南墙不回头”,十头牛也拉不回来。这样的人最该学点迂回术,让自己的大脑能多转几个圈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些以鱼类为生的鸟类,其嘴的形状,直直的,上下两部分又长又宽阔。吞吃食物时,有的常常把捕到的鱼儿往空中一抛,让那条鱼头朝下尾朝上落下来,然后一口接住吞下去,这样的吃法可以使鱼在通过咽喉时,鱼翅的骨头由前向后倒,不会卡在喉咙里。
求人办事也一样会碰到各种“刺儿”,这个时候便不能“直肠子”,而应该想办法兜个圈子,绕个弯子,避开钉子。这是求人办事应该具备的策略和手段。连鸟都会“把鱼倒过来吃”,聪明人怎么能让“刺”卡在喉咙中呢?
有位编辑向一位名作家约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难于对付著称,已经有好多人在他面前碰了钉子,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紧张又胆怯。
刚开始时,这位编辑失败了,因为不论作家说什么话,这位编辑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无法开口说明要求他写稿的事,于是他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他说明这件事。
就在他起身准备告辞时,脑中突然闪过一本杂志,这本杂志上刊载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于是就对作家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是吗?”作家猛然倾身过来说道:“是的。”“先生,你那种独特的文体,用英语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也正担心这点。”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气氛也逐渐变得轻松,最后作家很自然地答应为编辑写稿子。
这位不轻易应允的作家,为什么会为了编辑的一席话,而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他写稿,而且又读过他的文章,对他的事情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随便应付。就这样,那位编辑不仅没有碰钉子,还成功地约到了稿子。
有时为了避免碰钉子,你可以运用必要的试探方法。比较常见的方法有:
1.自我否定法
就是自己对所提问题拿不准时,如果直截了当提出来恐怕失言,造成尴尬。这时,就可以使用既提出问题,同时又自我否定的方式进行试探。这样在自我否定的意见中,就隐含了两种可能供对方选择,而对方的任何选择都不会使你感到不安和尴尬。
2.投石问路法
并不直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方法,而是先提一个与自己本意相关的问题,请对方回答,如果从其答案中得出否定性的判断,那就不要再提出自己原定的想法,这样可以避免尴尬。
3.触类旁通法
当你想提一个要求时,还可以先提出一个与此同属一类的问题,试探对方的态度。如果得到肯定的信息时,便可以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对方的态度是明确的否定,那就免开尊口以免碰钉子。
4.顺便提出法
有时提出问题,并不用郑重其事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显得过分重视,至关重要,一旦被否定,自己会感到下不来台。而如果在执行某一交际任务过程中,利用适当时机,顺便提出自己的问题,给人的印象是并未把此事看得很重,即使不满足也没有什么感觉。
5.开玩笑法
有时还可以把本来应郑重其事提出的问题用开玩笑的口气说出来,如果对方给以否定,便可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开玩笑,这样既可达到试探的目的,又可在一笑之中化解尴尬,维护自己的尊严。
6.打电话法
打电话提出自己的要求与面对面提出有所不同,由于彼此只能听到声音而不见面,即使被对方所否定,其刺激性也较小,比当面被否定更易接受些。
总之,在求人办事时应该多绕几个圈子,这样才能保证你在求人办事中得到最大的实惠,少碰些钉子。
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
一个人拥有感恩的心,那么他就会少一点抱怨与牢骚,多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少一点世俗的纷扰,多一份真诚的宁静;少一点对自然与环境的破坏,多一份对大自然的感激。
所以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感恩”。
“感恩”二字,在字典中的注解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给他人。”“感恩”是一种认同,是对世界万物、一花一草的深切认同,更是一种回报。当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出来以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成长,给予我们无私的母爱,我们更应该去懂得珍惜和回报这份恩赐、这份爱。
无论是亲人还是素不相识的人,只要他曾给过你哪怕是一丁点的帮助,你也应学会去感谢他们。
弘一法师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曾有人给他写了一封慰问信,言辞十分恳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关怀,而且朋友们还一起签了名,并为他的病情进行祈祷。这一切让病中的弘一法师十分感动,以至于很多年后,弘一法师依然常常为此事而感谢他的朋友们。
是的,人是需要懂得“知恩图报”的,感恩的第一步便是知恩,只有先知恩,才能去报恩。这也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
一个猎人上山打猎,看见一匹狼卧在山坳里,当他举起猎枪瞄向狼的时候,狼没跑,仍卧在那里。猎人觉得很奇怪,近前一看,发现是匹怀孕的母狼。而且显得有些可怜,原来这匹狼一条腿折了。狼看着猎人,像是在乞求猎人饶它不死,猎人心软了,不但没有杀它,还将它的伤腿进行了敷药包扎。
冬天到了,一场大雪封住了猎人的家门,他一连好几天都无法上山打猎。一天夜里,猎人听到自家靠山根的后院里“扑通扑通”的响,像是有人往院里扔东西。第二天,猎人开门一看,院里扔了几只野兔和山鸡。以后每逢下大雪不能上山的时候,都是这样,原来是狼在报恩。
动物尚且知道“知恩图报”,人在接受别人的帮助以后更应该懂得去感恩。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心怀无限的感恩之情。要知道,懂得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好而优秀的品质。
唐功红,一个地道的农村姑娘,硬是通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和拼搏奋斗,赢得了雅典奥运会女子举重最高级别的金牌。她的精神不仅使每一个中国人感动,也让世界各国的人为之敬佩。当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却发自内心的感谢她的父母和教练,还有她们的队医和领队。在她看来,没有他们那么多默默无闻的辛苦付出,就不会有自己今天的辉煌成就。
我们可以看出,唐功红是一个非常实在、非常本分的人,她在取得成就的时候没有忘记本分,而是充满了感恩。她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挚的。正因为此,她也在个人的精神品格上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俗语云:“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常怀感恩之心也就拥有了人类最微小也最不能丢失的美德,也就拥有了成功的基础。
1987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不得已冻结了员工的工资,公司上层希望借此能帮公司度过艰难的一年。当时公司里的所有员工都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一事实。他们普遍的态度是:公司一直待我不薄,现在是我回报公司的时候了。
几个月以后,老板发现这一年似乎比预想的要好得多,他决定不仅把原来所欠的工资补发给大家,还给每个人加薪。仅补发加薪一项,每人就有400美元。
补发加薪采取现金发放的方式,每个人都看到桌上堆满了10美元的钞票,总共有125000张之多,足足堆了两英尺高。员工一个接着一个,每个人都走上前与老板以及公司的经理们握手,听他们说“感谢你对公司的理解”这句温暖人心的话语,然后拿着40张面值10美元一叠的崭新钞票离开。
阿姆斯特朗的老板和全体员工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知恩图报是一种既利人又利己的美德。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图报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就拥有了人生最重要的美德,生活最重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