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57437500000008

第8章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往巩县(今河南省)。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隰城尉,后迁洛阳丞,被陷害入狱。武后在位时出狱并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因是张易之党羽,中宗即位后被流放峰州,召还后授国子监主簿,后任修文馆直学士。病逝。他是杜甫的祖父,早年为“文章四友”之一;晚年与宋之问、沈佺期共同倡导律诗,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和晋陵[1]陆丞[2]早春游望

【原文】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释】

[1]晋陵:今江苏常州。

[2]陆丞:杜审言的友人,晋陵县丞。

【译文】

唯有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才对季节变化感到特别惊心。霞光从海面上拥出一轮红日,江南大地柳叶翩翩梅花缤纷。温暖的气候催促黄鹂欢快鸣叫,和煦的阳光哺育绿草欣欣向荣。忽然听到你吟哦的典雅诗作,思乡回归之情使我泪湿佩巾。

【鉴赏】

永昌元年(689),诗人已为官二十余载,虽以诗歌闻名于世,但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与友人早春出游时,见景生情,勾起心中苦闷,而成此诗。该诗系陆丞《早春游望》的和作,景物描写准确细致,心理描写真实自然,是山水诗中的佳作。

首句用词精准,以“宦游”和“独”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异地为官的苦闷,更通过其对季节变化的感受揭示其思乡心境,引起读者共鸣。

中间两联描写“惊新”的内容,即江南早春的景色。

颔联描写清晨时海面被云霞覆盖,色彩绚丽,云霞将曙光从大海中带出的情景;梅红柳绿,是它们将春色渡满江南。在这里,“云霞”与“曙”,“梅柳”与“春”的因果关系被倒置了,诗人独特的视角和精巧的构思使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则描写了具体的景物,欢歌的黄鹂,碧绿的浮萍,更勾勒出了春天到来后的美丽景色。

尾联以“忽闻”作为过渡,成为其触景生情的转折点,进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思欲沾襟”与“偏惊物候新”相呼应,首尾照应。

整首诗语言风格精巧生动,结构严格工整。诗人借早春季节变化、万物更新之景,抒发了自己外乡为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渡湘江

【原文】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译文】

忆起当年,春日园林景色秀美,游览时心旷神怡;如今,无论是鸟语还是花香,都只化成了要远去边疆的惆怅。可叹我远离京师,被流放至南方,而不似那湘江之水,一路向北流淌。

【鉴赏】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被发配至边远之地峰州的途中。当时正值早春时节,诗人顺湘江南行,眼见四周春意盎然,百花吐芳,江水滚滚向北流逝。诗人陶醉在这秀美的春色中,再想到自己此时的境遇,不禁黯然神伤,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第一句中的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沿途的春色勾起了诗人对往日早春出游的情景的回忆,然而,原本美好的回忆却因为当今的处境也染上了悲凉的色彩。昔日的种种美好令今天的遭遇变得更加苦涩。眼前美好的鸟鸣花香,反而令诗人心绪难平。美好的事物,哀伤的心情,强烈的对比烘托出诗人今时今日的悲惨遭遇。

“独怜京国人南窜”是一个过渡句,将春色、江水使诗人产生的不同情感衔接了起来。往日的出游,眼前的美景都令诗人的哀愁更加浓厚,而眼前向北流逝的江水则使诗人感时伤怀。“人南窜”与“水北流”是工整的对偶,相互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该诗通篇运用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诗歌的第一、二句是今和昔的对比,哀和乐的对比,用昔日反衬今春,用园游反衬边愁;诗歌的第三、四句是人和物的对比,南和北的对比,用湘江逝水反衬京国逐客,用江水北流反衬斯人南窜。在七言绝句处于刚刚定型阶段的初唐诗坛,能出现这样一首极具艺术特色的诗,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