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57437500000021

第21章 张旭

张旭(675~750),字伯高,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初任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为人洒脱、豁达,颇具才华。他以草书闻名天下,醉酒下笔如有神,时称“张颠”,更被誉为“草圣”。唐文宗曾下诏书,以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在诗词方面,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合称“吴中四士”。流传下来的诗仅有六首写景绝句。其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

山中留客

【原文】

山光物态[1]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2]。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

[1]物态:景物的样子。

[2]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译文】

春光灿烂,天地万物竞相展现出自己的绝妙之处,是如此的令人沉醉。客人啊,切莫因天色微暗便有了回去的打算。因为即使是在毫无雨意的晴朗天气里步入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一定会打湿你的衣衫。

【鉴赏】

此诗名为《山中留客》,重点当然是留客。但因为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为同赏山中景色,故而写到春山的美景。客人因天气变阴畏雨而欲告退,主人留客而作此诗。句句有景,句句挽留客人,布局合理巧妙。

首句由全景写出整个春山的景致。冬去春来,春风抚慰山林,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艳。只一个“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活跃的情趣。宋代著名词人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明显有模仿此句之印迹。勃勃生机带给诗人无尽的喜悦之感,既定出全诗的基调,也为后来的留客作了铺垫。“轻阴”道出气象之瞬变,又说明访客由于对山中气候的不了解,故而见阴即欲先行告退。

诗人对来客的心理极为了解,他并非不想尽赏山间之美景,只是担心雨水淋湿衣裳。故而,诗人以退为进:你不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在所难免,但空幽的山谷云雾缭绕,蒙蒙的水汽沾染花香,又何尝不是人间别样美景!

短短四句诗却使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虚中带实,耐人寻味。

桃花溪

【原文】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1]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2]在青溪何处边?

【注释】

[1]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2]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隐现,在石岩西畔询问打鱼船。桃花整天随着溪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鉴赏】

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沿岸都是桃林。春分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美不胜收。相传这里就是晋代诗人陶渊明所记“世外桃源”的遗址。这首诗巧用这一典故,写桃花溪一带的秀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构思奇妙,境界明快,情趣盎然,实乃写景佳作。

首句写远景。山谷云雾缭绕;横跨山溪上的长桥在云烟中忽隐忽现,恍若在虚空里飞腾。桥的静和烟的动相得益彰:野烟化桥的静为动,缥缈虚无;桥将野烟由动转静,宛如垂挂着一道轻纱帷幔。隔着帷幔看桥,别有一番朦胧之美。诗人刻意渲染的这种含蓄迷茫的神秘气氛,使人不由得将其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联系到了一起。

第二句写近景。水面突出如岛如屿的岩石,溪水上飘零着朵朵桃花,在西子湖畔,一条渔船轻摇。碧波之上,小舟轻泛,空灵现于朦胧之中。诗人借一个“问”字设身其中,将静态的山水画变活了,亦将向往桃花源的急切心情展现得酣畅淋漓。

文末两句承接第二句的“问”,却是有问无答,答在问中,十分巧妙。诗人问出:桃花溪中流出花瓣,而此洞到底在桃花溪何处呢?将渴求答案之急迫心情淋漓展现。又以问告终,问而不答,含蓄清远,颇叫人寻味。

全诗构思婉曲,意境如画,情景交融,意蕴深长。蘅塘退士曾批注此诗:“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还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