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覆长生
57416400000188

第188章

看见荀慎和卫沂之都有点神思不属,殷姮体贴地给了他们反应的时间。

不知过了多久,两人回过神来,才听见殷姮缓缓道:“我知世人都道,昭国迁卫、梁贵族尽数来庐龙城,太过不近人情。大兄不屑解释,我也不能对每一个人都诉说这么重要的事情。”

这话说得就有些技巧了。

哪怕没有强敌在侧的忧患,殷长赢肯定也会迁六国贵族来此的,只是不会那么绝罢了。

但他不屑解释是真的,而殷姮为什么同意这么过分的政策,原因也正像她刚才所说的那样。

她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来,却不希望开战的时候,后方还摆不平。

要是六国贵族都留在当地,五帝一来,这群家伙纳头便拜,天下直接没了一半,这还打什么打?

光是六国的人口和底蕴,一旦得到了更先进的科技,都能把昭国拖死,根本不要说去对付五帝。

但这些事,她也不能对旁人说。

一旦说了,敌人还没来,自己人先吓死一半,这是已经能预想到的最好结果。

要不是她确定荀慎和卫沂之都是当世人杰,有极强的接受能力,不至于一听见五帝还活着就吓得瑟瑟发抖,她也不会对两人——至少不会对荀慎说这些。

荀慎怔怔地看着长嚣的雕像,想象着本体千倍的样子,却发现自己压根想不出来,那是多巨大的怪物。

卫沂之沉默不语。

他知道殷姮为什么对他说这些。

从听见“长嚣死后被做成伥鬼”开始,他就懂了。

昭国绝不会放过他这么强的“巫”,若他不愿活着为昭国效力,以昭王的性格,一定会把他做成伥鬼。

这才是殷姮为什么请他们来中天台,毫不避讳荀慎的原因。

对卫沂之来说,他只能成为“巫”,根本没得选,自然也就没了隐瞒的必要。

殷姮顾虑的,不过是怕卫平预先知道这件事,逼迫卫沂之发誓,譬如成为巫之后帮卫王复国等等,才先瞒着罢了。

可见对“巫”来说,誓言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不能乱说。

而殷姮也给了一个卫沂之根本无法拒绝的理由。

没错,你不愿为卫王效力,也不愿为昭王效力,但你愿不愿意为苍生尽一份心力?

妖鬼将人类视作家畜不假,活了千万年的五帝,真能好上几分?

卫沂之打心眼里希望先君们是善良的,已经成为天上星辰,万古神明,还愿意庇护他们这些后人。

可他内心里也知道,不能将自身的安危寄托在强者的良心上。

卫国一再对昭国割地求饶,俯首称臣,结果呢?

还不是天天被攻城略地,乃至亡国?

假如……

光是想想某种可能,卫沂之就不寒而栗。

卫国亡了,他可以去其他国家;六国亡了,他也可以隐居民间;但若天下亡了,人类都成了家畜呢?他还能去哪里?

压根不用再犹豫,卫沂之已经下定了决心。

不等他说出来,殷姮就像聆听到了他的心声一样,彬彬有礼地说:“我已经征得大兄的同意,希望荀先生能做个中人,托我向卫先生转告——我欲收卫公子为弟子。”

荀慎毫不犹豫,立刻答应。

“拜师仪式将于三天后举行。”殷姮又道,“届时,少府和中天台将有专人负责全部事宜,还望二位放心。”

卫沂之思考片刻,才问:“这三天我能回去吗?”

殷姮平静道:“自然可以。”

“既是如此,沂之告退。”

荀慎有些惊讶。

在他看来,卫沂之不回去是最好的做法,否则他怎么解释整件事情?又怎么应对家人的种种要求?

但既然卫沂之执意回家,殷姮也愿意放人,荀慎作为外人,不好干涉,只能随之告退。

等二人重新回到马车上,荀慎突然开口:“你与国巫见过?”

“果然瞒不过荀先生。”卫沂之没了隐瞒的必要,“五天之前,国巫大人察觉到我即将失控,特意邀我相见,希望我能成为‘巫’。”

哪怕他没说结果,荀慎也能猜到,卫沂之拒绝了。

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贤沉默许久,才道:“我的恩师集子曾游历七国,对昭国评价最高,言昭国城镇村落井然有序,百姓勇战争而耻私斗,国力蒸蒸日上。但他老年却选择留在祝国,并埋骨于彼,你可知为何?”

卫沂之不好妄加揣测人家老师,只能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理由:“集子先生儒法兼修,但昭国之儒,昭国之法,都与先生心中所想相去甚远。”

这是世人公认的观念。

昭国当然也有儒家弟子,但属于儒家八支中最不要脸的一支,比法家还唯王,大王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改礼乐礼法都是一句话的事情,集子当然看不上。

至于法家,其实内核差别不是很大,至少集子教出来的两个徒弟,一个荀慎,一个杨辕,都是昭国的重要人物。

荀慎摇了摇头,缓缓道:“此事,恩师只告知我一人,若非……”

他不知道想到什么,叹了口气,没继续往下说,只是用一种略带惆怅的态度,对卫沂之吐露了所有人都不知道的真相:“恩师之所以没留在昭国,只因昭国不需要公卿,也不需要大贤。”

这是一件何等可悲的事情啊!

所有公卿与贤臣的梦想,都不过是“致君尧舜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影响,让君王变得更贤明。

但昭国不需要。

昭国历代国君都是典型的利益至上,他们不会听从某个特定之人的意见,只听从对的意见。

哪怕卑鄙无耻,肮脏下流,只要对国家有用,那就能得到奖赏和执行。

所以,昭国的朝堂遍布小人、说客、功利之徒。

假如说君王被蒙蔽,让这些人混到身边也就罢了,偏偏历代昭王都很清楚,身边的许多能臣都是小人,而他们用得就是小人。

“昭国用人,只取才,不取德。”荀慎问道,“你可知恩师为何反感此道?”

卫沂之思忖片刻,才道:“官员取德,纵君王平庸,也能治理一方,不出大乱;唯才是举,不问品德。君王若驾驭有方,国家自是日渐富强。若君王现昏庸之象,即便是鼎盛强国,衰败也就在一二十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