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覆长生
57416400000111

第111章

“阿姮,为何这样看着孤?”

意识到自己失态了,殷姮找了个借口,叹道:“想到如此小人,大兄竟要重用,我有些为大兄抱屈。”

这也是她的真心话。

她就不喜欢和小人打交道,一旦知晓对方品行不良,便会默默远离。

殷长赢闻言,不由失笑:“世时有才无德之辈,不知凡几。善驾者视之如豚犬,无能者方会被反噬。”

短短两句话,已然道明用人的真谛。

殷姮没办法反驳。

小人确实就是这样,在强者面前乖得和家养的看门狗一样,最多只敢暗地中伤,明着一句话都不敢提。

唯有在弱者面前,小人才敢耀武扬威,肆意欺凌,像疯狗一样乱咬人。

殷氏王族本就是驾御出身,不但擅长驭马,也擅长御人,殷长赢又是其中集大成者,殷姮自然不会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她只是有些唏嘘。

假如没有觉醒“巫”的力量,殷长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横扫六合,气吞八荒,却无法抵抗老、病、死的残酷,最终只能疯狂求仙问道,迷信方术,以求长生不老。

但长生不老的皇帝……

殷姮决定略过这一节,反正这世界还有很多秘密没揭开,船到桥头自然直。

她强行把话题扯回来:“我知田宅军功爵位制度乃是昭国国策,不可动摇。但不大动,并不意味着不变通。”

殷姮除了修炼,也会把观察周围的环境。不局限于自然,还有政治环境。

她把这当作一种调剂,无聊时琢磨一下怎么解,也有了大致方案。

“六百石以上,自是按照祖制,唯有军功晋身和大兄提拔,可那些斗食小吏,难道也个个要上战场厮杀?这些不能靠近大兄的微末职位,贵族、公卿们自然看不上,但中小产之家的百姓,难道也看不上?”

自然不会。

有信心往大王身边钻的人,往往都有一技之长。

要么出身显贵,要么有个好老师,要么家中有钱,要么自己有本事,要么有个漂亮的姐妹、女儿,等等。

这道理,放到后世也一样。

想见那些新闻里才能看到的大人物,总要有一项能和他们接触的渠道或者资本,否则连边都摸不着。

但这世界上,更多的,其实都是普通人。

对普通人来说,只要有官做就行了,压根不会挑这个官位好不好,小不小,有没有权。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有和无的区别,没有挑拣的资格。

可殷长赢也清楚,基层胥吏之所以很难换人,往往因为这些职位都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这么传下去。

因为从小就生长在这个环境,知晓该怎么做,像里正、亭长这种,多半也是世袭,周围乡亲们也都认可。

换个新人进来,只怕不到两年,要么被这些积年老吏整得灰头土脸,丢了乌纱帽;要么就是街坊邻居、乡里乡亲们都不把你当回事,认为你是谁啊,一个外来人口,凭什么能管我们?

“现有的衙门不必去动。”殷姮神采飞扬地谈论着自己的构想,“但只要王都的衙门越多,能吸纳的官员越多,愿意来王都的人,自然就源源不绝。”

她当然不会轻易断人家祖祖辈辈传的官位,此举无异于夺人生路。

想要分蛋糕,又不止虎口夺食一种,可以把整个蛋糕做大嘛!

举个例子,王都的人越多,那么需要管理这些人的官吏,是不是也要相应增多?

一闾二十五户,一个一千闾的城市,和一个十万闾的城市相比,后者刚需的基层胥吏缺口,绝对不止前者的百倍!

这就和后世,一线大城市的社区、街道、派出所等基层单位,数量以千、百为单位,需求的公务员不计其数,包括城管、保洁人员等,缺口都非常大。放到三四线城市,这个数字自然要缩小很多。

就更不要说,殷姮刚刚提议,组建专门的“轨道运输部门”。

后世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何等有前景(以及钱景)的部门,岗位缺口又有多大。

殷姮的态度很明确。

首先,由昭国政府组织运输队,不停穿梭在昭国所有干道上,这肯定是要亏钱的,至少前五年内,收回成本之类的事情,想都不要想。

因为价格不能定很高,而且一旦过载,就代表要增开,一定要供大于求,最好别出现百姓买不上票的事情。

但这样的赔本生意,值不值得呢?

毋庸置疑,肯定值得。

无论是政治上的获益,还是军事、战略上的纵深,都值得国家一直贴钱去做。

殷长赢闭目思索片刻,又问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百姓逐利,若将农业弃之不顾,又当如何?”

这也是诸子百家为何大部分对商人都不友善的原因——因为商人实在太赚钱了,而赚钱的事情,人们就会去追逐,去效仿。

郑国歌舞姬事业名动天下,连带着商业也很发达,毕竟美女嘛,总是要钱堆起来的,锦衣华服、金银珠宝,不必可少。

所以在郑国,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百姓不愿去种田,纷纷去经商,倾家荡产后还不死心,就算去当赘婿,也不肯自食其力。

简单来说就是,对郑国王都的许多国人来说,要么当游侠,要么当商人,要么娶个从良的小姐姐,被富婆包养,都不愿意从军。

殷长赢在郑国度过童年,对此等风气知之甚详,印像也不怎么好。可他知道,在殷姮的规划里,商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王都现在的四十万人口,已经很爆炸了,这还不算上王宫的人。

庐龙城周围的土地根本提供不了够这么多人生活的粮食,大部分都要靠商人从外地运过来。

自然而然地,粮价相应也要贵一些。

鸡鸭鹅犬、布匹木柴等生活日用品,也是一样。

若按殷姮的想法,王都的人再往上加,那么对商品的需求就更大。

殷长影甚至可以想象,届时,商人们会怎样为王都疯狂——无论他们带什么商品来王都,都能卖得掉,甚至卖得价高!

长此以往,对昭国的风气是否有不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