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遇见·最美的自己
5734400000020

第20章 可怜身是眼中人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摘自王国维《浣溪沙》

开车走北宜公路,是春末时节阳光灿烂的天气,雪白的油桐花满山满谷怒放着,树林顶端尽是丛生新绿。待停车抬头看白云蓝天时,一片巴掌大的黄叶轻轻飘下,悄悄落在眼前,万物生气勃发,独它憔悴,仿佛和大鸣大放的春光唱起反调。

那一片孤叶,使我忽然想起一九二七年六月在颐和园投昆明湖自尽的王国维。

王国维,在他的学术地位如日中天时,选择一种最寂寞的姿势,无人可以理解的方式,离开人间远去。仿佛一种无言的抗议,抗议什么呢?流言诽谤?还是世事无常?还是时代嬗变?或是抗议自己的忧郁性格?

不美丽的传奇

王国维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他的一生有些传奇,但并不是什么美丽的传奇。四岁丧母又体弱多病,自小他对人生便不乐观。生于旧时代的王国维是个天才,好学不倦,十六岁考上秀才,二十一岁在上海报社当校对,以一首《读史诗》得到学者罗振玉的赏识。不久他在亦师亦友的罗振玉资助下赴日留学,读的是东京物理学校。因病归国后的他爱上哲学,更着迷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但跟所有想从哲学寻找人生出口的人一样,苦读之下,不但没有了解人生,反而陷入更繁琐的苦闷。他发现自己想当哲学家则太感性,想当诗人则太理性。自己写了近百首词之后转往文学研究投注心力,写了《红楼梦研究》、《人间词话》等作品。

对西方哲学而言,他太中国;对中国文学,他又太西方。

辛亥革命后,他在日本住了四年。以他的聪明才智,转而研究京都大学的出土文物,得心应手,在经学和甲骨文方面的研究都很出色。矛盾的是,他的《王静安文集》因为激进被清政府列为禁书,再度回国后,他却以“海内硕学之士”担任逊位的皇帝溥仪的文学侍从官。

何其反时势而行!已经是民国了,他做的偏是清朝的官。没多久,军阀纷立,溥仪被赶出皇宫,他便在胡适的推荐下担任教职。五十岁那年自尽,众人惊愕,身上带着一封给第三个儿子的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世变是指什么呢?有人说是为了殉清。其实此时清亡已久,王国维对政治并无兴趣,也不算清廷遗老,大可不必赔上一条命。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与恩师罗振玉三十年交情破裂:他的长子王潜明娶了罗振玉的女儿,长子病故,罗振玉将女儿带回,又因早年债务纠纷有了嫌隙。也有人说当时的报纸戏拟了一份北伐军进北京后要逮捕的名单,王国维名列其中,时代的纷纷扰扰使他滋生恐惧。也有人说他是为传统文化的崩落深感痛苦而殉难的。

无论如何,王国维从来不是个乐观的人,除了书,无一事让他开心,他曾说:

“余平生惟与书册为伍,故最爱而最难舍去者,亦惟此耳。”

唯一舍不得的,只有书了。个性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命运的悲剧,其实是个性的悲剧。以现代说法而言,他应该是个忧郁症患者。他自己写过“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无论如何,在潮起潮落间结束他饱读诗书的一生,是他最后的选择。

我固然尊敬王国维的文学造诣,但他选择在一个颐和园的人工湖自尽这件事,还是让我感觉像个黑色笑话。王氏投湖,跟他向来崇拜屈原应该是有关系的。然而,王氏必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也是个不会游泳的书生。那个湖对会游泳的人来说,只是稍微大一点的泳池嘛。这和屈原自沉于汨罗江,气势上实在……唉!

在王国维所有的作品中,《人间词话》无疑是最大众也最重要的一部,它是词论,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姑且不论你赞不赞成他的观点,读《人间词话》,至少可以认识历代词人的佳句菁华。他那典雅的文辞,带领我们慢慢走进一座美丽丰富的词的博物馆。

《人间词话》手稿共一百二十七则,王国维自己选了较满意的六十四则发表,他的词论菁华多在这六十四则中。从《人间词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品位,他的风格,他的性情。

王国维矛盾的心情总在忧郁与骄傲中摆荡不安,在《人间词话》未刊稿中,他甚至称赞自己的词开词家未有之境,没把自夸的话真正刊出来,大概也是一种自知之明吧!

读《人间词话》

读《人间词话》时,我十五岁。第一次拿起这本薄薄的书,是在宜兰往台北的火车上,平快车摇摇晃晃,离家的路总是辛酸而漫长,无意间买的这一本小书其实是一把钥匙,让我发现了词的美,也发现了古文学的壮观。

第二次读《人间词话》时,我已经在念台大中研所了,法律系毕业直接上中文研究所的我,怕自己“血统不纯”被同学耻笑,每日在台大文学院图书馆中坐困书城,少年时觉得难解的文言文,在此时已能行云流水地迅速翻阅。我发现自己对诗词的基本认识大多来自《人间词话》。

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到书店却找不到几本跟古文学有关的书。

如果以前也有畅销书排行榜的话,《人间词话》,有很长一段时间长居排行榜上呢!在《未央歌》的那个大时代里,如果你说你喜欢古典文学,却没念过《人间词话》,铁定会笑掉人家大牙。(而如今可能连《未央歌》都快成了“古典文学”……)我为了一点私心、一点点偏爱,不忍心让《人间词话》在茫茫书海中如失行孤雁,江湖寥落,无家可归,所以,我重新用白话文将它简述了一遍,希望也有人能够从中领会词的意境和古典文学的美感。

不过是一点痴心罢了!

王国维是个有创意的词论者,《人间词话》中最有名的句子,就是他拿词来比喻“古今成大事的人必得此三种境界”的说法:

第一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再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捧读《人间词话》的人,一定会爱上这“三种人生境界”的说法。曾经很疑惑而孤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又经过了吃力而辛苦的过程,终于发现了安身立命之处。

有人拿这三种境界来描述自己寻找爱情的痴心经历,费了好多力气,后来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并不是千求万求、求不到的那个,而是无意间出现在眼前的另一个。

拿来说爱情,也深得人心。这便是词的朦胧之美。

王国维一生恨多乐少,但写《人间词话》时,他应是快乐的,看他字里行间多么意气风发,敏感如你,应能不时会心一笑。

这然不是一本谈“作文技巧”的书,但对于“怎样把文章写得有风格”,看完《人间词话》,也可以为你增加七年功力。这是我说的,信不信由你。

我的许多诗词记忆,都来自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提醒,他所点出的佳句,确实也都是动人的名句。拥有这些优美的句子,你的心灵与气质,岂能不光彩亮丽?

(本文为《且听人间词话》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