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一:跳蚤法则——想跳多高,就能跳多高
想跳多高,就能跳多高!企业品牌运营的概念也是如此。好的品牌都需要提升意识和声誉,而体育营销则是最直接的。如今,很多企业品牌都在使用体育营销来实现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或声誉。
通过参加一级方程式赛车,吉利汽车正式加入了体育营销行列。吉利汽车展台上出现了一辆充满活力和热情的配方车,不仅完全符合配方竞争要求,还装载了吉利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方程式赛车的顶级体育赛事,完全消除了公众对吉利自主研发的汽车核心技术的怀疑,使吉利汽车成为全国汽车品牌的骄傲,提升了国内品牌的知名度和信任度。
中国足球队领队米卢来自中国足球队,虽然不是中国人,但国内空调品牌奥克斯却抓住机会,聘请米卢为产品代言,经过积极的宣传和推广,最终使奥克斯成为空调行业的新品牌。
与之相反。杉杉集团是国内时尚产业的翘楚,投入巨资聘请奥运冠军刘翔来代言,但杉杉原创高端西装品牌属性与刘翔的身份定位发生了冲突,反而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法则二:红线法则——为企业与消费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体育营销的基本用途是为企业与消费者搭建一个真诚交流的文化平台,这是企业与消费者应该遵守的红线。体育营销必须将体育文化融入品牌文化,实现消费。企业品牌的认可不同于企业为了获得消费者的善意,而采用的供应商主导的沟通方式,通过文化认同而创建的企业形象会更加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否则,在让消费者通过一次或几次炒作就接受企业品牌的情况下,是无法将品牌的核心文化传递给消费者。在这方面,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地学习和挖掘。
其实,并不是每家公司都适合体育营销。比如,刘翔在为白沙集团代言时就遇到了点尴尬。白沙集团的口号是“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与刘翔的“翔”一致,具有飞翔的味道。可是,在白沙集团的广告中,白鹤和绅士舞的姿态与刘翔“亚洲飞人”的形象严重错位。
法则三:南风法则——要想占领市场,先要占据心灵
占据心灵,这是体育营销融入文化营销的关键。
北风和南风发生了争执,都觉得自己对方更强大,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决定进行一项比赛——看谁能脱掉行人的外套!
北风发动威力,呼啸而至,寒风刺骨,行人纷纷缩了脖子。为了抵御寒风的袭击,很多人都裹紧了自己的外套。北风使了很大的力气,也没有让人们自愿将衣服脱掉。
南风缓缓吹来,冷气霎时消散,天空一览无云,温度渐渐回升,行人逐渐挺起了脖子,舒展了四肢,有些人甚至还解开纽扣,脱下外套。
结果不言而喻,最终南风赢得了胜利。这就是著名的“南风法则”。
在争夺矿泉水市场时,农夫山泉已经应对过几个巨头,如娃哈哈和乐百氏。农夫山泉赞助了“阳光计划”的一分钱活动,传递了一则公益广告: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跳绳,比赛。画外音为:“我们的一分钱是这样花的。2002年,农夫山泉阳光项目向24个省的377所学校捐赠了5029028元的运动器材。你的一分钱就让20万名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体育的喜悦。”这种民族体育的体育营销,给消费者送去了温暖,更接近于普通人对品牌的信任和肯定,有效地提升了农夫山泉在饮料行业的品牌形象。
相应地,在参与奥运申办时,红鹰不仅弘扬了新时代精神,还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全国人民展示了胜利者的姿态。红鹰推出的“新时代精神”与“胜利之鹰”完美结合在一起,使独特的白领群体与获胜的愿望相得益彰,让红鹰独特的品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递。
法则四:孔雀法则——针对适合自己品牌属性的特定消费者
孔雀一般都会为自己喜爱的人开屏。同样,体育营销也要针对适合自己品牌属性的特定消费者群体。
在我国参与体育营销时,奥迪汽车品牌强调“动感”,如A6口号是“更富有激情,更有活力,更高贵”,创造了品牌与体育营销之间的重要联系。“感动更加精彩”拉近了奥迪品牌与体育赛事之间的距离。当然,奥迪赞助顶级体育赛事和顶级明星,就像奥迪的顶级品牌和顶级品质一样。
作为国内垄断行业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在赞助奥运会方面发挥了怎样的品牌效应和市场效应?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制造商,联想也想搭乘奥运赛事这趟列车,着实令人不解!
法则五:“4-1=0”法则——忽视了任何一个法则,就是“零效应”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体育文化营销的另外一种载体,必须遵循能够打动消费者和深入消费者情感深处的文化属性。而要想实现这一切,就需要系统的品牌战略,疏忽了这一法则,就成为“零效应”。
在奥运会之前,可口可乐起用新星刘翔和腾海滨,不仅延续了原来的“要爽由自己”的品牌主题,把娱乐明星的代言与体育营销有机结合起来,还通过闪电般的夺金速度,刘翔最终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奥运会冠军,勾起了人们想要体验奥运激情的运动文化,与消费者自己主宰情感欲望和审美视觉的“爽”字相呼应。
许多国内的体育营销企业缺乏系统全面的营销策略,将体育本身作为活动营销的载体,直接推广体育明星或体育赛事,而相关系统项目,比如品牌的推广、促销方式、展览展示、广告投入、产品推广等却异常匮乏。到目前为止,关于体育赞助和广告投资的所有讨论,几乎都集中在商业支出、体育赛事的方式和选择方面,几乎看不到由于赞助而实际获得的品牌管理和销售效果的系统分析,一些区域性体育营销更是归结为“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