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流值班的灵魂
通常我们说自己要人格分裂,一般的理解也是基于感觉自己的行为心理呈现了多面性,感觉这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所以,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时而温柔、时而冷峻、时而开朗、时而又沉默的时候,我们还会冒出一句:“你还真是多重人格哎!”
其实,我们理解的人格分裂或是多重人格,在心理学上都有一个专有名字,叫做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在某些出版物中也称之为解离性人格疾患,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简单来理解,就是病人身体内由于存在多个人格,而且多个人格之间不能感知相互的存在,无法正常地识别自己的身份。
如果我们的身体真的像房子一样,里面住着我们的灵魂,那么多重人格障碍就是说,在这一幢房子里,不只住了一个灵魂,而是多个灵魂,他们轮流成为这个房子的主人,有时候他们还会彼此遇见,为了争夺房子发生争执。有心理学专家甚至提出,临床表明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平均可以有13~15个不同的人格。
肉体,是灵魂的房子,是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实实在在的模样。
而里面的灵魂,指的就是你独有的行为模式、语音语调、习惯性姿势等,还包括你的性格、你的思考、你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
身体只能有一个,可是行为方式、思想等却可以有很多种。因此,才会有多重人格的出现。
那多重人格到底是怎样的症状表现呢?这里有一个“三个A”的例子:
主人公名字为A,是个27岁的年轻人,他患有很严重的头疼病,每天头疼,且次数频繁。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每次当他的头疼发作后,他总是记不起头疼的时候自己做过些什么。
那么,在A错过的那段记忆中,也就是说在他头疼的时候,他到底做过些什么?以下是旁观者给出的答案:
A跑到外面和人打了一架,在这期间试图用刀子刺死对方,但被警察发现,在逃跑过程中左腿被射中一枪。
A拿着菜刀追着自己的妻子和只有三岁大的女儿到处跑。
A试图把一名男子淹死在河中,但是在扭打过程中他自己却先掉了进去,结果逆流游了400米回家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发现自己全身湿透,却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听到这些,A惊出一身冷汗。他意识到他需要医生的帮助了,于是他选择去医院住院治疗,这对于他来说真是再明智不过了,因为在接下来的“病症”发作期间他的行为都是在医务人员的掌控范围内的,而这更利于帮助A解开疑惑:我到底是怎么了?那个人是我么?
而医务人员在观察过程中惊讶地发现,A在头疼期间会以不同的名号自称,行为举止也发生改变,完全跟换了一个人一样!
也就是说,在A头痛期间出现了多个A,而每个A都各不相同,甚至那也不是本来的A。简单地说,A的身体里除了原来的A,又出现了分身。经过医务人员认真仔细地分析辨认,得出结论,A的分身分别是:小A、中A和大A。
小A的特征是,看起来非常儒雅,冷静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A的特征是,像只多情的蜜蜂。
大A的特征是,像个心狠手辣的暴徒,与小A和中A都反差极大。
最可怜的是,A对他这另外三个“兄弟”的存在一无所知。现在,四个灵魂挤在他那狭小的躯体里面你争我夺,都想把A的肉体独占。
心理学家们当然好奇另外三个灵魂从哪里来,当然,这就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对A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最后抓住了三个灵魂的原型:
小A的原型是在A6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因为那时A目睹了他母亲刺伤了他的父亲。
中A的原型是源于A的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他打扮成一个女孩,所以有一次在这种场合下,中A悄然登场。
大A的原型则是源于在A10岁那年,他被一群青年野蛮地殴打,就在这个时候,大A出现了,宣称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为了保护A。
讲到这里,我们大概又有些迷茫了,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竟然会埋下隐性性格的种子么?身体里那些轮流值班的“灵魂”竟然是某日某时某景下的自己么?
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
我们如何来区分一个人,或者说我们如何来辨认一个灵魂、一个分身?
我们要了解一下核心人格与非核心人格的含义。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沙利文指出:“人格是重复人际情景的相对持久的模式,重复的人际情景是一个人生活的特性……有多少种典型的人际关系就有多少人格。”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格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的,且是可以拆分的,整体的人格是由多个人格有机组合的结果。但是在这众多的人格当中有核心特质和非核心特质。比如,我们认为林黛玉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呢?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这些都是她的核心特质。
中心特质
也称核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核心特质是最能说明一个人人格的特质。一个人的人格由几个彼此相联系的核心特质组成,核心特质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核心人格是指与生俱来的原始人格,而非核心人格则可能是因为外力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应激性人格。
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前面说到的A的案例。A的核心人格是A日常表现出来的本身,而后来在A的人生过程中A受到各种刺激引发出的人格则为非核心人格。
一般来说,核心人格是消极的、空虚的、焦虑的,才会给非核心人格以可乘之机,乘虚而入。所以,大A强悍,而A则可能是外表强悍但内心懦弱的男人。因为当他变身为大A后竟然主动出去挑衅打架,可见,他应该是具备这种身体条件的,否则无法释放这种强悍型的人格,应该是个肌肉型的猛男。但是,为什么变身成大A才这样强悍,这说明也许原来的A是个性格懦弱,虽然他有着强悍的外表,但可能遇事往往委曲求全,甚至要躲起来哭一场,这样的反差才会让另一个人格在某种特定情境下跳出来。
而非核心的人格则大多是有攻击性的、强势的,甚至更强悍的非核心人格会挤掉其他人格而独占肉体并控制整个局面,它会随机的把时间分配给每个人格,并且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出现其他人格。
所以,大家觉得“A氏四兄弟”中谁能掌控局面呢?是大A吗,因为在这里面表现最强悍的就是大A了,但不是,掌控局面的还是A。
为什么是A?因为掌控局面必然就要掌控时间及出场安排。如果我们再回头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大、中、小A的出现,其时间和情境都是由A本人作出选择的。比如当A感觉头疼的时候,就让这三个分身从身体里蹦出来,“我不爽了,你们就来替我宣泄吧。”所以,看出来了吧,A就是最大的幕后黑手。
如果说A是真正的幕后黑手,A在安排着这一切,那就是说A应该知道大、中、小A三个“兄弟”的存在才是,可是为什么A从来都说他不记得自己头疼之后做过什么,也就是说他从来不知道另外“三兄弟”的存在。那么“三兄弟”是不是也不知道A老大的存在呢?答案是不一定。这里就出现了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并存的关系问题。
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并存于一个主体内,核心人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感知到非核心人格的存在。
所以,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就以这样你争我夺、伺机而动的状态存在于一个人的躯体里,比如A,痛苦而悲惨地成为人格之争的战场。
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分裂。甚至有人将人格分裂与精神分裂混为一谈。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确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理障碍。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思维、情感、意志障碍。即病人会出现思维中断、扩散,对人冷漠,情绪变化剧烈,主动性减退、行为退缩、生活懒散等。妄想和幻觉则是精神分裂的重要症状之一,另外还有些病人会有木僵或兴奋躁动等行为表现。
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改编于美国著名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真实事迹的美国电影《美丽心灵》,是一部极富人性的电影,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患病过程和战胜病魔的心理历程!
故事的主人翁纳什是一位非常优异的天才数学家,但由于没有上预备班的经历,也没有遗产或者富足亲戚的资助,因此他未能进入“常青藤盟校”,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为了证明自己,他整天沉迷于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
一晚在酒吧,他观察竞争对手——一个热情的金发碧眼女人的反应引发了他的灵感,常常在他脑海里酝酿的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并浮现在眼前。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弈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他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的理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然而,他苦于这项成果在现实生活发挥不了优势,强烈渴望能得到更好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于是,他给自己虚构了一项任务,他受到美国国防部的邀请,参加一个绝密的任务,破解敌人的密码。对待这项任务,他如同对待自己的学术研究一样,十分认真与专注地帮助美国国防部破译着密码,并被这项工作深深地迷住了,迷失在这些无法抵御的错觉中,无法分辨挚友查尔斯、查尔斯可爱的小侄女和威廉·帕彻等他虚构出来的人物并非真实存在!
后来,纳什被诊断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无论国防部绝密的任务还是那些他虚构的人物,都只存在于他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存在于他的意识里、他的幻想里,除了他本人以外,谁也无法看得到!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大约有半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被诊断为妄想型。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偏执与歪曲的观念,毫无现实根据,是凭空出现的推理与判断,多伴有幻想。
由前述,我们知道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听到的声音来源于内部,来源于自己头脑里,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会认为那些来自于自己头脑里的声音是天外之音,是别人发出来的。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能认识到所有这些只是种幻觉,往往会自己压制住这种声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认为那些声音都是真实的,尽管实际上它们并不存在。因此,精神分裂患者的思维是与现实脱节的,他们虽然智能正常,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地融入现实生活。而多重人格者并没有与现实脱离,而是以不同的人格生活,他们可能更善于利用现实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说到这里,要和大家强调一点。在现代,人们经历的高压力生活、高压力学习和高压力工作以及世界集体化、合作化、知识爆炸化导致越来越降低个人的作用,有不少人都有轻微的人格分裂表现,如突然的大喜、大怒,经常性地感到无聊、郁闷。有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表面出两面甚至多面性,并非就一定是多重人格障碍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其思维、情感、行为产生了分裂,由于妄想、幻想等导致其精神活动与外界环境产生了不协调,而且多数是由于精神分裂患者伴有幻觉。
幻觉分为“听幻觉”“视幻觉”“触幻觉”。其中听幻觉是最普通的幻觉,人们会听到控诉他们不道德的行为或威胁他们的声音,这些声音也可能唆使他们去伤害自己。而精神分裂患者还可能会回答这些声音,甚至会与这些不存在的声音对话。
由于精神分裂患者活在自己的幻觉与妄想里,所表现的行为与反应都是根据其幻觉里的事物产生的,这样他们的行为在现实中就会显得异常。
此外,许多精神分裂患者还会患有“行为混乱和紧张症行为”。例如他们会突然毫无理由的破口大骂,学别人的动作或者说话,行走时忽快忽慢、自言自语;还有一些精神分裂患者衣着不整或者不合时宜,夏天穿棉袄,冬天穿裙子;有时候还会做一些会不雅甚至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如脱光衣服、摸路人的屁股等。有的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
紧张症
紧张症是一组精神运动和意志的紊乱,包括刻板、自动服从症、僵硬、模仿动作、缄默症、自动和冲动行为等。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脑神经元功能的特性异常,通俗地讲就是大脑信息传递出现了错误。所以精神分裂症不仅是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也是一种实质性的病变。
而多重人格患者则是自我意识出现了障碍,是自我内部的不协调,它的产生是一种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他们的幻觉形式只是存在于自己的脑海里的声音,并不会形成虚拟的外界环境,不会虚构出除自己以外的人来,只是在自己的意识里出现了多个“我”,无论哪一个“我”,都生活在真实的世界。虽然多重人格患者也会有异常的行为,但这种异常行为的产生与精神分裂者不同,它们是由于每一个“我”所做的事情并不会被其他的“我”所感知而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无关。
实际上,包括多重人格患者在内的许多心理疾病,多数是潜意识发生了问题。比如,在儿时记下许多被自身认为绝对不正当的记忆,或者十分排斥回忆起曾经的挫折、遭遇等,有些人就会开启自我保护的开关,把这些让人不开心的回忆藏到看不到的地方去——潜意识!
潜意识
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潜意识,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被感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说到潜意识,就不能不提起心理学之父、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所以将弗洛伊德称之为潜意识的第二个父亲,那么弗洛伊德是怎么发现潜意识的呢?那就不得不提起精神分析的第一位病人,她的案例对心理学而言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她就是安娜!
被催眠的安娜
安娜出身于维也纳一个显赫的犹太家族,21岁时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但是,安娜并非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病人,甚至他们从未谋面。真正接手安娜案子的是弗洛伊德早期的导师与合作者——Josef Breuer,下文中简称为J。
在讲述安娜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再好好说说那个高深莫测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两个层次,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巧妙地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心理学的门外汉也能弄个明白!大师将人的心理比喻成大海里的锥形的巨大冰山,露出海面的可以看到的那一小部分就是我们的意识,而海面下真正的庞然大物部分就好比潜意识,我们永远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现在把心灵的冰山放入我们的脑中。潜意识在我们的脑中,一直被禁闭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我们看不到它,它却在影响着我们,因为它的能量可以影响我们的意识。它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偶尔会出来执行我们意识不到的想法,但是它可没有分别好坏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脑就把它关起来,并且派一个小人儿把守。
潜意识先聊到这里,安娜该出场了!安娜第一次造访J时,开始只抱怨说自己长期咳嗽。经验老道的J一听,就知道安娜没有说实话,不过第一次来咨询的人都不会立刻敞开心扉,J觉得必须采取别的办法,走进安娜的内心,看看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于是,他决定对安娜实施神奇的催眠术。
J用催眠术成功地使安娜回忆起那些她所不愿想起进而排斥到潜意识里去的记忆,重构了那些导致她前来就诊的事件:远到童年的经历,近到她正在照顾身染重病的父亲,备感身心疲惫。
催眠结束后,J对安娜讲述了她前来就医的真正缘由,安娜顿时两眼饱含热泪,像寻觅到知音一样,彻底对J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痛快地将自己的其余症状都说了出来:“其实我还觉得我的眼睛和耳朵有点不好使了,颈椎也难受,头疼,右臂和右腿发麻……”从安娜的讲述中,J凭借经验觉得她应该有其他问题,这些症状只是表现,真正的病因并非如此。于是把她登记在册,打算以后对其进行密切随访。
J的判断果然没错,就在安娜造访的两周后,她突然出现了短暂失语的状况,紧接着,体内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的人格,来回转换,没有任何预兆。
在安娜的身体中有了两个灵魂,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新出现的人格称之为安小娜。安娜原有人格即核心人格,胆小抑郁,比较消极的。而安小娜则恰恰相反,她行为古怪叛逆,而且脾气暴躁,谁若招惹便发狂发怒。前面我们说过,核心人格通常是消极的、抑郁的,而非核心人格一般都与核心人格相悖,敌对、控制,甚至有反社会的特点。
有时候,外界因素,尤其是情感上的刺激,会对人格分裂产生巨大的影响。本已病情好转的安娜,因为父亲的离世,受到严重的打击,她的病情急转直下。她人格转换的频率越来越快,安小娜的势力越来越强,经常出现,而且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久,当安小娜出现时,除了J外,其他人她都不认识了,也只有J喂她吃东西她才肯吃,而且安娜原本会说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安小娜却只会说英语。再后来,她的情况越来越糟,有时候神志不清,开始出现自杀的倾向,最后安娜被转移到特殊的地方监护起来。
虽然J一直不懈地努力,想尽各种办法,但对安娜的病情恶化都无济于事,毫无效果。直到安娜突然出现了回避喝水的症状,J见事情不妙,再这样下去,安娜就要有性命危险。心急如焚的J又一次对她进行了催眠。通过催眠,J得知安娜是因为看到一条狗在水杯里喝水,顿时觉得非常恶心,于是她拒绝喝水。J顺势诱导她表达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当安娜从催眠中醒来时,她的恐水症竟奇迹般地好了。
这一次,J终于找到治愈安娜身上的各种奇怪病状的办法!他领悟到了这种后来成为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治疗方法的东西,那就是:宣泄!J迅速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安娜其他症状的治疗,而这些症状也奇迹般地消失了。J的发现为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法与梦解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弗洛伊德将这种宣泄一切因为“压抑”而产生的心理痛苦的心理治疗方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并成功地运用于实际的治疗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治疗成果!
那么,催眠是怎样在多重人格的治疗中起作用的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催眠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一般情况下,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完全放松,就像进入睡眠一样,但是他的意识是清醒的,只是操控在催眠师的手中,并且对催眠师的暗示有着极高的反应性,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在催眠状态下的人更加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于说出自己的问题。
催眠疗法是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极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对于多重人格,也是借助催眠疗法,来挖掘那些引发个案多重人格或反常行为出现的,被个案记忆与意识排挤却依旧耿耿于怀的经历,这样就可以找到诱因。此外,通过在催眠治疗过程中的暗示、引导等方法,让个案可以就那些经历进行深层的自我表达多种意念和情绪反应,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着的不满或者反感等不好的情绪。同时,让个案自己去了解不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在催眠师的辅助下找到改善的方法,进而个案心甘情愿地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并愿意持续将新的习惯转成正向的行为。简单的讲就是,利用催眠帮助个案由内心解脱自己原有的心理束缚!尽管安娜的许多病状都已被清除,但她多重人格的身份却并未发生改变。幸运的是,多重人格的身份并没有妨碍安娜后来成为一个杰出而成功的人。安娜的朋友谈起安娜时是这样说的:她就像是过着“双重的生活”,一方面,她是个柔弱的维也纳19世纪末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强硬的女权主义者和改革家。1954年,前西德政府特地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来纪念她。
灵魂从哪里来
还记得本书第一个出场的人物“A氏四兄弟”吗?看一下小A、中A、大A出现的时机:小A,是在A6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因为那时A目睹了他母亲刺伤了他的父亲;中A,A的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他打扮成一个女孩,所以有一次在这种场合下,中A悄然登场;大A,在A10岁那年,某次,一群青年野蛮地殴打他,就在这个时候,大A出现了,并且宣称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为了保护A。
再来看一下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他们又有怎样不同的性格:小A,看起来非常儒雅,冷静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中A,就像是只多情的蜜蜂;大A,这个角色可不得了,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暴徒。
大家对应着出现时期与表现的性格,是否恍然大悟?原来这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A在目睹了母亲的冲动暴行后,心灵备受冲击,为了逃避这种痛苦,于是干脆自己摇身一变,变成了理智又冷静,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小A。因为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A打扮成一个女孩,A内心充满抵抗不满,渴望自己能像个爷们儿一样。因此花心浪情的中A出场了。A被一群青年野蛮地殴打,备受羞辱,他幻想自己能是超人、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变形金刚……于是暴戾凶残的大A现身了。也就是说,每个人分裂出来的人格的特征与性格是受其诱因的影响而形成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精神创伤都是虐待等遭遇所引起的,比如战争或自然灾害等都有可能给人们带来心理不适而产生精神上的创伤!曾经有心理学者描述,在战火纷飞的地区,一个小女孩亲眼目睹了双亲被地雷炸死,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她试图一点一点把他们的尸体拼凑在一起……还有一些人,是潜意识里为了逃避目前生活的困境,才会增生出多重人格,比如逃避打官司,逃避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的严重压力,逃避生离死别等。
还有一种就是与人的时间段有关:在不同的时间段你的那个年龄就死亡,比如说:童年、少年、青年、老年等随时间的流逝,然后就会有新的时间来代替你,年龄段的死亡就会使你忘记过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忆,忘记一些东西,其实是我们过度的哀伤造成的。然后就会改变(人们常说一个人恋爱以后怎么改变了)就是另一种人格的表现,这就是经过不同的事物以后,我们的改变就有了不同的人格,人一般都有多重人格,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症状。
此外,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会多多少少参与其中。
我们可以看出多重人格的障碍通常是在经历了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后引起的。那么创伤后应激障碍也是由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造成的吗?
我们也可以这样看,有些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有些人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他们就像是枣核两端。而大多数人对心理暗示的反应是适中的,是心理暗示的“中产阶级”,居于枣核的中间。
很容易受暗示的那部分人更能轻易把自己从严重的创伤中分离出来,人格上一人变多人,就变成多重人格了。而对于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来说,他们没那个“本事”,所以只能乖乖地承受应激障碍。不是所有受了大创伤的人就一定要变成多重人格或者应激障碍。除去童年时受到伤害的人可能难以幸免以外,成年后再遇到激烈的事,成败与否就看你自己了。
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物学和心理上对焦虑情感比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这些障碍的风险。而有些人,即使承受了最严重的精神创伤,也是不为所动的。
依据早期精神分析的观点,多重人格的形成是受到精神创伤的受害者用了一种叫分裂过程的防御机制。在分裂过程中,个体把关于受创伤经历的记忆从意识中分裂出去,并且这种分裂是不知不觉地发生,还是发生在意识之外。关于创伤事件的记忆被分裂出来形成单独的人格,这些不能记起受虐的事情,并在主人格之下独立地活动。
抛开多重人格的危险性,就个体本身来说,我们依稀地看到多重人格是有其适应性意义的。多重人格的形成是环境刺激的产物,每一个亚人格就是针对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防御,至于由哪种人格来支配,则是遵循“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这样不难发现,多重人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频繁地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
尽管治疗师在从业过程中接触过许多多重人格障碍的资料,但是大部分治疗师还是很少能碰到现实案例的。在某种程度上,多重人格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文化界限,绝大部分的案例是在美国被观察到的。从已发现病例中得知,多重人格障碍存在性别偏见,因为绝大多数多重人格的患者是女性,男女比例为1:9。
关于催眠用于多重人格的治疗,至今仍存在着争议,因为治疗的同时也可引发多重人格,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暗示,为了逃避一定痛苦而自己衍生出多个“我”。所以,有不少人质疑那些多出来的“人格”是被心理咨询师“问”出来的。因为尽管心理咨询师本守着保持中立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难免受到个人主观的影响。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对多重人格障碍的存在深信不疑,当发现自己的病人开始讲一些像电影一般的故事情节,或者发现有点苗头像是“多重人格”的症状,那么在问问题的时候就难免会带有一定的诱导性,或者诊断时只是发现一些模糊的症状,却更愿意把它归于多重人格的这个“头衔”。
催眠的确是个危险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咨询师本身。
现实中的治疗是,治疗师通过催眠患者来引出每一个分身,进行录像和录音,然后分析这些分身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再分别约出每一个分身进行谈判,制订治疗的计划,最终说服每一个分身:通过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你(分身)也是可以从中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