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中国“轻一代”女性的心灵图谱
57173000000001

第1章 自序

据说如今若没有点心理疾病,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儿。这是玩笑话,不过正如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先生所说:“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我们都是带着病前行。

不久前的一个饭局上,有人聊到当今的心理问题,谈笑风生的众人,居然都缄默不语。桌上一个美女演员说,她上一次分手后,抑郁了很长时间;一个制片人说,他强迫症严重的时候,不停地背跟自己没关系的数据;一个策划师说,接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他逼着自己进行下去,直到一天心绞痛发作……唯一一个没说自己有问题的人,是晚来了两个小时的一个作家。不过他若无其事的样子,简直是典型得没有超我,也就是无羞惭感,嗯,这也是一种病。

这样的他们、我们,是“轻一代”——不仅仅是年“轻”,还由于来自不够温暖的家庭,以及在各种社会问题中游走等原因,迷茫、脆弱、“轻”飘飘,时刻都像踩在云上一般。

真正震惊到我的,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朋友,她死于抑郁症。这姑娘善良、热情,重要的是她呈现出来的样子,一直都很开朗。我记得我们最后一次聚会的时候,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唇色尤其好看,聊的都是一些快乐的内容。这样一个积极生活的人,怎么可能是抑郁症?!

得知悲讯的我非常伤心。我这样一个貌似观察力很敏锐,也很会关心朋友的人,怎么会一点察觉都没有?我反复回想而没有答案。后来才知道有一种抑郁症叫“微笑抑郁”,快乐在脸上,悲伤在心里。

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作为一名媒体人,我问自己,一直觉得做好本职工作不给社会添乱就达标的我,能不能再多做一点,有没有机会不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我还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我观察了其他媒体的类似板块,要么偏向倾诉缺乏分析,营养性上弱;要么就是个案例分析版,可读性差。没人会承认自己心理有病,我便在《北京晚报》策划了疗愈心灵的《来访者》栏目,以故事加分析的形式,让读者慢慢接受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并给出一些疗愈的方法。如此,让有问题的得到参考,没有问题的当个启示。两年里,《来访者》也从试运行到逐步稳定,并有机会成为这本书。

本书分享了15个“轻一代”女性(经过当事人授权)的心灵故事。她们年轻、漂亮、事业有成,但却有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从中读者可以发现,很多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比如不停地洗杯子,或投入地看着空白的电视,或一拿话筒就体如筛糠,或每当暑假便浑身冒冷汗……都是源于病症。

弗洛伊德说:“人的内心,既求生,也求死。我们追逐光明,却也追逐黑暗。我们渴望爱,我们却也近乎自毁地浪掷手中的爱。我们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芜的夜地,留给那个幽暗也寂寞的自我。”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是个相对健康的人,合上本书后,你一定会明白,第一,不要去嘲笑或者议论这些有症状的人,他们病了。就像在医院里,你会嘲笑一个卧在病榻上而不能自己去卫生间的人吗?第二,他们需要帮助,如果你力所能及,安慰他们或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

如果你是出现过类似症状的人,合上本书后,希望你的内心也跟着书中主人公的脚步变得有力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然后,有病治病,啊哈!

人心是矛盾的,脆弱的,本书唯一的目的,就是借由这15个故事,让我们的内心能强大起来,来面对人世间种种杂乱纷扰。跨越障碍,未来还会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等着我们。正如徐訏《恋歌》里的那句:“长长的旅途布满寂寞,黯淡的云端深藏灿烂的日子。”

感谢《北京晚报》的支持。感谢新星出版社的慧眼识珠。拥抱我的合作者梁明霞老师,共同的目标使我们合作完成了此书。我还要感谢《北京晚报》记者曾子芊、心理咨询师安晓萌、王琛、靖远等对本书的特别贡献。最需要感谢的,是所有来访者所具有的分享精神,你们的勇敢才让我们有机会共筑这样一座通向美好的桥梁。

蔡岫

2019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