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四世同堂
57145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

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所以,老舍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9岁时,他受人资助进入私塾读书。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市第三中学),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24年秋,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教员。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并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老舍一生共留下八百万字的作品,多以老北京平民生活为题材,他擅长用纯熟的北京话做细致的描绘,其作品展现了地道的北京味儿。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离婚》《龙须沟》等。《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但其实,老舍从1941年就开始了小说的创作准备,当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下,老舍萌发了创作一部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题材。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老舍从夫人胡絜青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于是开始在重庆书写这部小说。小说的写作延续了4年,其间经历了抗战胜利以及老舍被邀出国讲学,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国完成了这部达百万言的长篇巨著。

《四世同堂》是老舍规模最宏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它也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老舍曾说过:“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四世同堂》共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个部分,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陷北平为背景,以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为具体环境,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来展开写作。通过描写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描绘了日寇铁蹄下沦陷区人们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在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到最后觉醒、反抗的社会心态,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老舍通过这部作品,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即四世同堂式的家庭模式。老舍对这种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和反思。通过小说,老舍试图向人民传递这样一种思想: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拥有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武器,而且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