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心灵解码:心理学趣味测试与自我调节大全
5711100000050

第50章 心理·健康测试篇(12)

不同的人对于挫折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挫折承受力不仅与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有关,也与人的抱负、经历、意志等相关。比如,同样是遭到诽谤,外向的人可能暴跳如雷,骂人发牢骚,以求心理平衡;内向的人则可能流泪叹息,用读书等其他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求忘却。怀有远大抱负和有过艰难经历的人对一般的挫折会泰然处之;思想境界高的人,也许会把挫折看成一次考验的机会;意志坚强者的抗挫折能力大大强于意志薄弱者。一般说来,偶尔遭受意料之中的、较轻的挫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件好事。因为它能使人吸取教训,增长知识和才干,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而对于意料之外的重大挫折和接踵而来的多个挫折,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差和抗挫折能力较低,就会加重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处理不当对其身心健康有较大的消极影响。

那么,青少年如何才能处理好挫折呢?

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遭受挫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正视挫折,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正确对待挫折,那么就不仅可以克服和消除挫折,而且还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

2.控制好自己

挫折产生后,谁都会感到紧张、烦闷,行为也不免有些失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一些比较积极的间接反应方式,从而避免加重挫折或由挫折带来新的挫折。

3.重组知觉判断

挫折感的强弱,往往决定于挫折对象的知觉判断。其实,知觉判断仅仅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特点的感情认识。所以,当挫折产生后,要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估计,然后再检查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如果发现自己的知觉判断夸大了事实,就要改变对引起挫折对象的认识,从而减轻挫折感。如果发现挫折是因自己的错觉造成的,便可以很快消除挫折感。

4.分散挫折的压力

不要把痛苦闷在心里,应当主动向老师、同学或亲友倾诉,争取别人的谅解、同情与帮助。这样可以减轻挫折感,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

5.转移自己的视线

遭受挫折后,一般人都会感觉度日如年。这时,要适当安排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走到户外去呼吸大自然那新鲜的空气。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可以使挫折感转移方向,扩大思路,使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从而增强自信心。

青少年逆反心理测试

近几年来,常见报端出现以中小学生为主角的家庭悲剧:有中小学生砍杀父母、爷爷奶奶的;也有中小学生自杀、自残的;也有与学校老师发生矛盾的……一宗宗骇人听闻的报道,让读者触目惊心,让家长、教师、教育者大感寒心。青少年学生可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啊,他们究竟怎么了?

青少年学生出现上述不可理喻的行为,源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调适,进而发展成与家长、教师、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得不到化解时,它会逐步上升,最终酿成悲剧。

对下列题目,做出“是”或“否”的回答。

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2.你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3.如果父母再次叮嘱同一件事,你就感到厌倦吗?

4.你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吗?

5.你经常考虑事情的反面吗?

6.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划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的要求去做?

7.老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吗?

8.老师的话很多都是漏洞、有问题的吗?

9.你喜欢与众不同吗?

10.违反学校里的某些规定使你感到一种快乐吗?

11.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愤怒吗?

13.你是否认为老师有很多缺点和错误?

14.你喜欢搞一些使被捉弄者痛苦或愤怒的恶作剧吗?

15.你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16.你藐视权威吗?

17.对批评你的人,你都感到厌倦吗?

18.你是否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19.你总是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去做事吗?

20.对自己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你也不会好好去干吗?

21.你特别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吗?

22.人们对你很不重视吗?

23.一旦决定了干某事,不管别人怎样阻止你,你也不会改变主意吗?

24.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

25.你喜欢干一些能引起很多同学注意的事吗?

26.当你被别人说得火冒三丈时,你就会偏不按照他说的去做吗?

27.你讨厌那些当班干部的同学吗?

28.你认为上课时出现一些老师没有意料到的情况令人开心吗?

29.对伤了你的自尊心的人,你是否要给他添一些麻烦,让他感到你是不好惹的?

30.越是禁止的东西,你越想方设法得到吗?

分数分配

各题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将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得分分析

1.0~9分:你的逆反心理很弱。这使你只做并且只喜欢做该做的事,而不去做不该做的。

2.10~20分:你存在一定的否定倾向。激动时你可能丧失理智,意气用事,有时会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3.21~30分:你有相当严重的逆反心理。你所想的和所干的与众不同,与习俗和规定不符。如果你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不努力加以克服,你只能是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独行者。

心灵贴士ABC

青少年最大的变化是从儿童期依恋父母,转向依恋朋友。因此产生了亲子关系冷淡,甚至有子女脱离家庭的倾向。此时,父母应善于引导,不仅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更要深入细致地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经常与他们交流,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这样,才会使青少年顺利渡过这段情感不稳定的时期。

1.教育者要了解顺应孩子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了爱心的同时更应具有童心。对于孩子的好奇心,教育者应适当给孩子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孩子而阻止其好奇心。孩子在实践中虽然走了弯路,但其成长经验远比家长的说教强上百倍。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要老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留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

2.教育者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不要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管教孩子,真诚做好孩子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当孩子对大人提出要求时,家长不要搪塞了事,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信赖度,阻塞心灵的通道。

3.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特别是家长和教师,更要看到孩子的长处,要多体谅孩子的难处,应善于理解孩子。不要给孩子加压,不要老是以榜样与孩子做比较,如果榜样起不到作用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而欲速则不达。让孩子有愉快轻松的心境,这样孩子才能正常健康成长。

4.作为学生、子女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父母、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要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父母、老师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青少年自杀心理倾向测试

自杀,成为了青少年,特别是年轻人(18~30岁)的主要死因。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破局”的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的、最后的“保护”手段。

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按其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前者如宗教中的绝食坐化,为坚持某一信念的示威性、赌气性自杀;后者由于挫折、自卑、厌世、绝望等为排解心理抑郁而自杀。

可以用量化的方式评估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有没有自杀倾向,以提早做好预防。

下列各题为一个人企图自杀时的可能性反应:

1.感到强烈的无望、绝望。

2.自尊非常低。

3.感到哀愁与忧郁,并且对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

4.酒类或药物的使用量较以往多。

5.近期有经历失落事件或是与重要亲人分离。

6.饮食、饮酒与睡眠状态,出现戏剧化的转变。

7.变得非常喜怒无常。

8.突然变得沉静。

9.言谈过程中,透露出自杀的想法。

10.对于死亡有预期性想法。

11.在课业或工作上的表现不如以往。

12.从朋友群聚中退缩下来。

13.从过去的经常性活动中退缩下来。

14.不重视自身外表。

15.精神集中感到困难。

16.出现身体症状,如:头痛或倦怠感。

17.强烈地出现罪恶感或羞耻感。

18.出现暴力、敌对或反叛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最常有此反应)。

19.近期是否曾因精神科疾病住院治疗。

选择分析

所勾选项愈多时,就愈有理由考虑被评估者正受到自杀的威胁,请予以妥善的专业处置。

心灵贴士ABC

如何防止青少年的自杀心理?

1.预防措施

自杀与个性特征和环境状况有关。当个人能力感丧失或受到威胁时,就可能采取自杀行为。能力感包括: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智能及躯体状况的认知。使能力感受到威胁的因素有:疾病、身心健康问题、学习成绩不良、考试失败、焦虑不安、亲友亡故、矛盾冲突、受批评或惩罚、双亲不和或离婚等。凡有上述问题的青少年,自杀的危险性增加,对他们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有自杀倾向,就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要请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努力消除或减轻危险因子。在家庭、学校和亲友的配合下,帮助他们消除自杀心理,增强其能力感,恢复自信心和生存价值感,使其自杀倾向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2.危机干预

当某个人的自杀意念发展到自杀预演,甚至产生自杀行为时,社会或他人要伸出援助之手,从社会、心理和医学上进行危机干预(亦称危机介入),以便帮助当事者从困境和苦恼中解脱出来,重新建立新的适应机制,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或从绝望中醒悟过来,树立起强烈求生的愿望。可采用电话、信件、家访等进行咨询和服务。如发现有自杀倾向者,则可劝其到医院门诊或保健部门进行心理咨询,或向电台、书刊、报纸“求助”,也可直接向心理学家、社会医学家和少儿卫生保健专家咨询,以减轻心理上的压抑,打消自杀念头,避免发生自杀。

3.事后援助

对于自杀未遂者,家庭、学校及亲友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支持。要引导他(她)们定期接受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的咨询与指导,及时处理新发现的心理社会问题,并密切进行追踪观察,以防止再度发生自杀。

4.开展人生意义教育

精神卫生专家们指出:要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自杀的发生,开展人生意义与价值观的教育实属必要。对于人生观的教育,应从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及法学等诸方面来进行,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对待人生与社会。

第五节中老年心理健康测试

中年心理健康测试

中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段,极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生理功能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逐渐衰退,过高期待与有限精力的矛盾,社会、家庭、单位中多重角色的负担,竞争拼搏等生存压力的应激等,一旦失于调控,就会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埋下心身疾病的隐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中年人遍尝人间的喜怒哀乐,生活态度比较稳定,但随之而来的倾向是封闭自己,囿于小家庭的束缚和自以为是的孤独。环顾周遭,发财的、升官的、出国的,比较之下自惭形秽,最易产生内疚和自卑感,使交际范围狭窄,人际关系疏远。这些均有损安全感的获得和自信心的确立。交往和友谊是人类最需要的精神生活。它能使人在沟通中缓解生活的紧张,协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益于消除心理疲劳。那种过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计较自己在他人印象中的自责,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等现代文明病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中年人正是首当其冲的群体。保持心理健康,才会筑起精神免疫的屏障。

中年是人生的黄金岁月,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保健,将化解紧张和压力带来的重重“心事”,坦然面对生活便如秋菊霜叶般灿烂。下面的测试将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1.想干事时,不明原因地走神,脑子里想东想西,精神难以集中。

2.翻来覆去睡不着,或恶梦不断,或频频醒来,以至于次日感到精力不足。

3.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

4.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5.为自己的生活常规被扰乱而不高兴,总想恢复原状。对已做完的事,已想明白的问题,反复思考和检查,而自己又为这种反复而苦恼。

6.身上有某种不适或疼痛,医生查不出问题,可仍不放心,总想着这件事。

7.很烦恼,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干其他事常常不能分散对烦恼的注意,也就是说烦恼好像摆脱不了。

8.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兴趣。

9.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

10.怕与人交往,厌恶人多,在他人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11.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搐抖动等。

12.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自己,都在嘲笑自己或和自己作对,但事过之后能有所察觉,似乎自己太多疑和钻了牛角尖。

分数分配

如果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这一题所列症状从未出现,评0分;出现1~2次,评1分;出现3次或3次以上,评2分。

得分分析

12题共得分在2分以下说明你心理健康;3~5分就可能有些问题了,有条件时应找一下心理医生;如在6分以上,就不要犹豫,赶快找个心理医生。

心灵贴士ABC

中年期是一个再适应的时期。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角色上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以更好地适应中年期的工作和生活。

1.调节情绪

首先,良好品行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力戒奢欲。要克己奉公、遵纪守法、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另外,要注意不能光靠强制来压抑情绪,而应从解决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入手,调整认识,从根本上来调节。第三,有必要采取一些心理防御手段,避免和减少有害情绪。

2.富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