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西方文学简史
56828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我从小是个文学爱好者,小学的时候就写了第一首诗歌,歌颂了曼德拉和非洲人民为自由进行的奋斗。为什么要写呢?因为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说内容随意,而我恰好从广播中听说了当时在非洲发生的那些事儿,受到了感动,想要表达一下心中的情感,便写下了一首诗歌。

就这样,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直到现在,我从来没有中断过文学写作,写下了许多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当然主要是小说,长篇的就有好几部,总字数有几百万吧。其中还包括一部史诗,想象了神秘的三星堆文明的起源与消失。这些作品如今正静静地躺在抽屉里。也许有一天它们会印成铅字,也许永远不会。

但我并不后悔,更不会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

为什么呢?因为我写下这些文学作品,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某种情感,或者说冲动。

如果说画家绘画是通过图像表达情感与冲动的话,那么文学家则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与冲动。两者实质上是异曲而同工的,所以都可以称为艺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将文学与艺术合在一起来说。

什么是“文学艺术”?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文学和艺术,二是文学也是一种艺术。

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是情感,这是它与哲学和科学不同的地方。真正的文学是为了表达一种内在的情感,更精确地说,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即冲动。

简言之,哲学与科学都是对世界的解释,角度不同罢了。而为了准确地表达对世界的解释,哲学与科学都需要克制情感,力图理性而客观地进行表达。

艺术,无论是图像的艺术还是文字的艺术则不一样,它表达了人自身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当然也是来自这个世界的,但它不是对这个世界客观的、理性的思考,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当这种体验达到某种强度之时,我们就产生了情感,而当这种情感进一步地达到了某种更高的强度时,我们就有了一种冲动,想要将这种情感与冲动通过图像或者文字表达出来。这时候就产生了艺术。

这种情感是非常非常古老的,可以说是当猿进化成为人之后就产生了,所以同时也就产生了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需要。于是,早在万年之前,还生活在岩洞里的人们就在洞壁上画下了许多动物。

为什么要画下它们?因为人们为了获得动物的肉用以食用而展开惊险的搏斗,感动了史前的人们,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而这时候他们还没有文字,所以只能通过绘画来表达。

人类如此,个体的人也是如此。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或多或少对绘画和文学产生过爱好。例如小孩子,他们为什么喜欢在墙壁上乱写乱画?这种幼稚的涂鸦本质上和原始人的岩画是一样的,都是想要表达心中的某种情感。而当他们稍稍长大、学会了用文字来表达后,就会写一些文学作品了,即使不会写,也会去读一些。一开始是漫画和连环画,然后是纯文字的童话,最后就是诗歌与小说这种成熟的文学形式了。这就是诗人与作家的起源,也是诗歌与小说的起源。无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诗经》《离骚》,还是西方最古老的诗歌《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无不如此。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文学之间一个很有意思的区别,即中国与西方早期的文学特征是一致的,都是以诗歌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但到了后来就慢慢地变化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西方不但诗歌依旧发达,还出现了小说,并且小说逐渐地代替诗歌,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或者说体裁。而中国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变化,虽然早在唐朝就有了小说,但却一直是“小”的,文学之大者依旧是诗歌。

这种格局直到明清之际才有所改变。

中国很早以前就有了原始的戏剧,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所记载的优孟等就像最早的演员。但这些可算不上是真正的戏剧。而古希腊则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埃斯库罗斯这样伟大的悲剧作家了。中国有名的戏剧家则到元代才出现,比如13世纪的关汉卿。

西方的文学不但形式多样,诗歌、小说、戏剧等都很发达,而且内容也极为丰富,个中的伟大文学家与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车载斗量,令人眼花缭乱。

这时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一是要通读所有这些西方文学千年以来的巨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对于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也不可能,何况广大普通读者,更是遥不可及。

二是西方文学史中的许多作品是大部头的,例如托尔斯泰四大卷的《战争与和平》;或者说虽然篇幅不大,但并不那么容易读懂,例如古希腊的悲剧。一般的文学爱好者很难把这些作品从头读到尾。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想了解西方文学,了解那些文学巨作的优美动人之处。那么,如何尽快而有效地了解西方文学的精华与精彩呢?为此,我撰写了本书——《西方文学简史》。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

一是内容经过了精心选择。

我从灿若繁星的西方文学中选择了那些伟大、非常值得我们阅读的作品。

二是形式经过了精心改造。

这些我所选择的西方文学巨作基本上都是大部头的,一部就是一本或者几本书,倘若只是原文节选,那只能从其中选择极少的一部分才行,这样既不可能了解其全貌,也不可能了解它的整体美。

所以我在这里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将整部作品进行浓缩,根据具体情形浓缩成原著的若干分之一,即用简洁的语言述说整部作品的内容。同时,当原著中有特别精彩的对话或者情节的时候,则原文引用。

如此一来,既可以使我们了解整部作品的全貌,又使我们能读到其中的精彩文字,让我们对西方文学有一个精准的了解:既了解她整体的优美,又了解她细微的精妙。

最后,我诚恳地邀请、热烈地欢迎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以在未来的新版中改正。

文聘元

2018年9月4日于海甸岛